广州西关著名景点 - 广州西关古建筑景点

导读:广州西关著名景点 - 广州西关古建筑景点 1. 广州西关古建筑景点 2. 广州西关特色建筑 3. 广州西关大屋景点 4. 广州西关古建筑景点图片 5. 广州西关古建筑景点有哪些 6. 广州西关古建筑景点介绍 7. 广州西关历史文化街 8. 广州西关民居特色 9. 广州附近古建筑旅游景点

1. 广州西关古建筑景点

广州西关旅游区主要有:荔枝湾、永庆坊、粤剧艺术博物馆、荔湾博物馆、荔湾湖公园等数十个大小景点。

  广州西关永庆坊旅游区最大承载量:

  荔枝湾:每日最大承载量为7.36万人。

  永庆坊:每日最大承载量为2万人。

  粤剧艺术博物馆:日间最大承载量为15996人,瞬间(同时接待)承载量为1333人。

2. 广州西关特色建筑

西关,是老广州人对位于荔湾区,北接西村,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明清时地处广州城西门外一带地方的统称。主要看点:

1、上下九步行街,是中国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之一,是广州市标志性形象工程,被誉为“羊城十大旅游美景 --西关商廊”。

2、沙面岛过去是英、法等国的租界,是当今中国最具有欧陆风情的地方之一,岛内拥有上百栋集欧美各国20世纪初风格的建筑,古树林立,眺望珠江白鹅潭,更有江阔天高、气象万千之感。

3、陈家祠(Ancestral Temple of the Chen Family),是中国清代宗祠建筑。原称陈氏书院。在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清代中叶以后,广东各县多在广州建书院,以供同宗子弟读书或参加科举考试,又是祭祖的宗祠。该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广州西关大屋景点

洪秀全故居,花都区新八景之一,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大布乡官禄布村。故居始建于清代末期,是一排六间泥砖、瓦顶木结构平房,石砌墙基,总面阔16.5米,进深5.5米。洪秀全的居室是一单间小屋,泥墙,无间隔。洪秀全在故居居住生活了三十余年,青少年时期在此度过。故居的附近还有洪秀全读书和教书的私塾、洪氏宗祠等。故居原建筑曾被清政府焚毁,新中国成立后重建。现在的故居建有洪秀全故居纪念馆,洪氏宗祠辟为纪念馆辅助陈列室。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洪秀全故居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广州市邓世昌纪念馆

邓世昌纪念馆落址于广州市海珠区邓氏宗祠内。轩昂气派的岭南祠堂建筑,占地4700平方米,碧墙灰瓦,掩映在寻常巷陌的榕荫中。庭院呈船台状,三路两进三院的格局风情典雅,通敞透亮,移步换景。有石额楹联、通花木雕点缀,更兼重门纳画、木石风神,端庄肃穆,古朴洗练。花园存有邓世昌手植苹婆树一株,枯木逢春的灵芝两枚,古树婆娑数棵。“云台功首、甲午名留”,睹物思人,英雄精神养育着中华民族无数风流人物之人格襟怀,激浊扬清,重塑民族大义。

3、广州白云楼鲁迅故居

白云楼,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白云路西段。在1927年3月29日-9月27日期间,鲁迅先生曾在这里居住过,当时他租住的是白云楼西侧的26号(现7号)二楼。此处“远望青山,前临小港,地甚清幽”,是适宜写作的好地方。现在鲁迅先生居住过的房间还大体保留了原貌。会客厅在入门处,陈设简朴,内摆有竹椅。1979年12月,白云楼鲁迅故居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4、詹天佑故居纪念馆

詹天佑故居纪念馆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号。詹天佑就是在这蜿蜒狭长的小巷中出生和长大。故居古朴的青砖、木趟栊和满洲窗,是一座原汁原味的西关大屋。故居纪念馆收藏了大量遗物,包括京张铁路钢轨、京张铁路使用的铜铃、认购钢料的样板盒、詹天佑生前用过的画图仪器、字帖、墨碟等等。在纪念馆的旁边,是一所以 詹天佑名字命名 小学,花园内建有微型的“人”字 铁路和“ 八达岭长城”,这是对“中国铁路之父”的伟大杰京张铁路的纪念。

5、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俗称大元帅府)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纺织路东沙街18号,是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孙中山大元帅府旧址为依托建立的遗址性纪念馆。前身是孙中山于1917年兴建于此地的大元帅府。

由广州市人民政府斥资1500万人民币重建。于2006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纪念堂从高空鸟瞰成一“中”字,而从地面平视则又成一“山”字,整个建筑既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又充满了时代的特色

4. 广州西关古建筑景点图片

那时的西关即是现在的老城区,在荔湾广场,上下九,海珠广珠周边,一般指在中山五路到中山八路之间,解放路是中心路来的,那时有西关小姐,东山少爷之说法,像现在的海珠区,天河区都被老一辈的广州人称为乡下,宁要西关一张床,也不要海珠一幢房。

5. 广州西关古建筑景点有哪些

广州公园景点排名前十的有:第一,广州市肺,白云山风景旅游度假区,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空间大,价格5-20元/人。地铁永泰站。

第二,二沙岛,二沙岛里面有体育公园和传祺公园,里面有很多适合小孩玩的的设施,如滑滑梯等,江边风景一流,免费,地铁东湖站。

第三,海珠湖,价格免费,里面有一个巨大的中心湖适合有人游玩。

6. 广州西关古建筑景点介绍

陈家祠

沙面欧陆风情区

西关大屋保护区

荔湾博物馆、西关民俗馆

荔湾湖公园

上下九步行街

恩宁路骑楼街

八和会馆

泰华楼

华林寺

锦纶会馆

7. 广州西关历史文化街

广州西关(Xi Guan)荔湾,旧称“西关”,因区内有“一湾青水绿,两岸荔枝红”美誉的“荔枝湾”而得名。现辖区面积16.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多万,常住外来人口20多万。西关地理位置西关,是老广州人对位于荔湾区,北接西村,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明清时地处广州城西门外一带地方的统称。西关分为上西关和下西关,其中上西关地势较高,下西关地势较低。明末兴建起十八甫,开设有十三行。清代中、后期起,西关先后兴建了宝华街、逢源街、多宝街等居民住宅区。西关是广州的旧城,因明清时地处城西门外而得名,在明清时期这儿就是广州的商贸中心。

8. 广州西关民居特色

西关大屋、客家围屋、开平碉楼

  西关大屋

  水磨青砖高墙、矮脚吊扇门、趟栊门、硬木大门,白石门框台阶、满洲窗、酸枝家具、落地摆钟……踏着已被磨得滑滑的青石板,我的眼睛在不断地搜索着、感受着这一座座与北京胡同、上海弄堂齐名的房子———西关大屋。

  西关大屋的概念来自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开始兴起的西关的大屋建筑群,是旧广州西关的名门望族、富商巨贾和洋行买办阶层等新兴富豪的高檐深宅,以门庭高大、装饰讲究而闻名。屋子的典型平面为“三边过”(三开间),正间以厅堂为主,从临街门廊———门官厅———轿厅———正厅(神厅)———头房(上有神楼祀天神及祖先)———二厅(饭厅)———尾房,形成一条纵深很长的中轴线。两旁偏间前部左边为书房及小院,右边为偏厅和倒朝房(客房),俗称“书偏”。倒朝房顶为平天台,供晒晾、赏月和七夕拜七姐等用。书偏中后部为卧室、楼梯间和厨房等。相邻大屋常有青云巷(小巷)隔开。特大型还带有花园、戏台等。广州民谚“西关小姐,东山 爷”里的西关小姐,准确来说是指住在这种豪宅里的大富人家的千金小姐,而不是住在西关的女孩就是西关小姐。

  水磨青砖高墙、矮脚吊扇门、趟栊门、硬木大门,白石门框台阶、西关大屋,是属于那种可以珍藏、值得珍藏的房屋。大屋以石脚水磨青砖砌墙,正门有短脚吊扇门、趟栊、硬木大门一套的三扇门又称为“三件头”,入内三间两廊,中间是主厅堂并设后花园的结构而别具特色。传闻西关大屋的兴建很是夸张。青砖墙铺砌所用的不是水泥,传说是以糯米饭拌灰浆,所以砌出来的墙没有一丝缝隙。砌好砖墙之后还须在外面再贴一层水磨青砖,这种面砖贴上去之前就要先用人工打磨,所以西关大屋的青砖墙永远是平滑的。

  这些经历了豪门风花雪月、经历了广州的繁华富足、经历了时代的沉沦与重新勃发的房子,记录着太多西关人的生活痕迹了。大屋里的一砖一瓦是熟悉的,因为不少的细节驻留在记忆中,不少的细节曾经听说过,不少的细节曾经留意过……然而却又是那么的遥远,毕竟没有在那生活过。

  在拥有如此多精致细节的屋子里,追忆又何尝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呢?

  客家围屋

  在居住环境上,客家人大都居住在山区和丘陵地带。为了防止野兽和外敌的侵袭,客家人多数都是聚族而居,所以就形成了自已独特的建筑风格,如围楼、土楼、碉楼、走马楼、五凤楼、四角楼等等,其中留下来的数量最多、最著名的就是围楼。客家围楼可以说是客家人在继承中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又在新的生活环境下进行的一种独特的创造。

  客家先祖从秦始皇时期开始,为了躲避战乱,历经千辛万苦从中原南迁,前后经历了两千多年。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客家人已经散居在中国和世界各地。

  惠州是中国大陆客家人的聚居地之一。至少在三百年前,客家人就开始在惠州建造客家围屋了。所以,在那里,客家围屋随处可见。这些围屋记录着惠州客家人的生存轨迹和他们独特的生活习俗。这些围屋的建筑风格,既体现了客家人的聪明才智,又让后人回味无穷。

  从中原到南方,从南方到世界各地,客家人迁徙的历史一直是人们谈论的话题。惠州学院教授汤富华先生在谈到这段历史和由此产生的客家围屋的时候说,

  “那是为了避免战乱或破坏,他们不是为了去找更好的生存环境,而是为了生存权利,所以他们到山上,那里是无人之地。而好的地方,平原之地,如珠江三角洲,则已经被当地人占据了。只有在山区,像闽西、广东北部、东北部、江西南部等,也就是现在客家人的中心地带居住,他们居住的习俗就是围屋。

  客家围屋的建筑格局从唐宋朝时期就开始形成了。到明清时期,客家人把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的台梁式和冲斗式相互结合的工艺,引入到围屋的建造之中,并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建起了方

  形和圆形等不同风格的楼宇。在惠州秋长镇,围屋的建造大都是方形的,建筑工艺非常独特,墙上的对联和雕刻在房梁上的书画,大多体现的是客家人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和他们的处事准则。从这些字画中,人们多少可以窥见到中原文化的痕迹和三百年前客家人的生活风貌。现在,客家围屋已被人们和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并称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

  惠州学院教授汤富华先生说,

  (客家人)来到山地这一带以后,主要是种稻和种烟叶,当时的烟叶

  是奢侈品,非常的昂贵。这个围屋建起 来以后,主要是保护自已的收成,因为当时跟当地的居民还没有完全的融洽,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存自已,整个家族住在一起。建围屋的土是非常坚实的,是用糯米粘起来的,十分坚硬。所以,元兵在攻打围屋的时候,可以说是十打九败。”

  客家人非常重视家族的团结,在围屋的厅堂里,摆放妈祖像和祖先的牌位,读书耕田勤奋劳动是客家人的生活观念,“同祖同根”,是客家人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传统,所以,围屋里居住的都是同姓的人家。“三兄四弟一条心,门前土地变黄金”。这多少反映出客家人团结向上的精神追求。

  惠州学院教授汤富华先生说,

  这里的风俗习惯,基本上都是一个大家族与另一个大家族通婚,因为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一般同姓之间是不通婚的,另外,有世仇的家族也是不通婚的。

  这些保留了几百年的客家风俗,也被今天的惠州客家人完整地继承了下来。虽然在这围屋里居住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然而人们还是喜欢把这古朴的婚礼形式放在围屋里去举行。年轻时期的客家妇女,在人们的眼里,是忠实婚姻,勤劳温顺的。迎亲时,热闹的鼓乐吹起来,舞狮子的老者带着一家老小从围屋里走出来,去迎接新娘子。新娘接回家以后,一拜祖先、二拜长者、夫妻对拜以后,在一阵喜庆锣鼓声中,新娘这才走进围屋。

  时代发展到了今天,惠州客家人的婚宴也已经搬进了酒楼饭店,但结婚仪式仍然在老围屋里举行。当地人说,离开了这围屋,古朴的婚礼就没有味道了。其实随着时代的变迁,这古老的围屋和原汁原味的客家婚礼,也许会慢慢变成历史。

  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最迟在明代后期(16世纪)已经产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象。这一类建筑群规模宏大,品类繁多,造型别致,分布在开平市的乡村。

  开平碉楼罕有的体现了近代中西文化中国乡村的广泛交流;它融合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的独特建筑艺术,成为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也是那个历史时期中国移民文化与不同族群之间文化相互影响、交融、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最有说服力的历史见证。它还突出的体现了中国华侨与民众主动接受西方文化的历程。同时,开平碉楼丰富多变的建筑风格,凝聚了西方建筑史上不同时期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建筑成群,成为一种独特的建筑艺术形式,它极大的丰富了世界乡土建筑史的内容,改变了当地的人文与自然景观。

9. 广州附近古建筑旅游景点

1古鹤村

三乡镇古鹤村,是中山市保存最为完好的古村落之一,中国最大古旧家私交易基地。青龙山宛如一条出海的巨龙,自东北向西南,把大半个古村抱在怀中。亚热带原始森林保存完好,山间林木清幽、溪水潺潺。村落西部原为金斗湾的一部分,400多年前还是大海,后来乡民多次围垦,逐渐填造出这片富庶的土地。

始建于同治二年、贯穿整个村落的青石路,保留了相当多的古建筑和珍稀古树:郑氏祠堂、乐善好施牌坊、举人旗杆夹、土沉香树、古榕树等等。借助于古鹤村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东风,村内形成了华财、古鹤、明清三家大型古旧家私市场,内有古玩店500多家,各自陈列和交易着名贵的古玩、家具。古鹤村已是全中国最大的古旧家具市场,世界驰名。

据 这里是“西饼皇后”李曾超群的故居,她是香港超群西饼的创始人,在事业上也是历经商海浮沉终获成功,堪称“励志姐”。

古鹤村最适合游览的时间是午后和傍晚,慵懒阳光斜挂于民宅屋檐,石板街倒映着斑驳的树影。在青山绿水间,古旧的石墙、门楼、牌坊,沉寂的古井、古树、古民居组成一幅宁静古朴的画面,时间仿佛在这里停下了脚步。

2 三社村

中山黄圃镇,有这样一个古村,这里既有远离尘嚣的青山古树,又有古老街巷的石板蜿蜒,是大隐于市的岭南建筑活化石。

三社始建村于宋代,距今已逾800年历史。由灵会、鼓楼和三社坊三坊组成,因此古时又称为三坊。在宋时黄圃之地皆为海,古代三坊人背山面海,围田建庐,四边辐射扩展建村,形成传统岭南村落的梳式布局,聚宅成巷,聚巷成街,院落间面面相对,背背相依,巷道纵横,宛如迷宫。延伸阅读:天地间第一流人物范仲淹,给后辈留下了怎样的精神财富

村中现存有始建于宋代的古石板路,路分36级,故名三十六级古径,这古径连通着宋代码头,古时的黄圃人便是从这里开始,马上驼铃北上去内陆,南下下海洋,串起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直到今天,三社依然保存着马驮货物的传统。

尽管经历了现代文明的洗礼,但长久商贸文化的繁荣还是给三社留下了鲜明的印记。这里古建筑繁多,几乎到了三五步即邂垢一古宅的地步。至今现存有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镇级文物保护单位,共有古祠堂25座,现保存完好的祠堂还有5座。走在三社上街,这里依然遗存着清代的古石板路的古围墙,古时由蚝壳、糯米、砂等夯成的土垒屋尚有遗存。

3 翠亨村

翠亨村,一个原本十分普通的小山村,却因为诞生于此的世纪伟人孙中山而闻名于世,走进村中,一种“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诗情画意油然而生,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将带您走进伟人孙中山的出生和成长初期的社会历史环境······

翠享村在中山市区东南方17.6千米处,广(州)珠(海)公路主干道旁,北距广州约100千米,南距澳门约30千米,隔珠江口水域与深圳、香港相望,陆地与珠海市毗邻。东望珠江口伶仃洋让翠亨村有了生气,而西靠五桂山则让她有了灵性。据传,在清朝康熙年间,蔡姓人在此建村,因地处山坑边,山林青翠,坑水潺潺,风景优美,且方言“蔡”与“翠“坑”与“亨”谐音,又寓意万事亨通,于是在道光初年改称“翠亨”。

中山翠亨村

在这个树木葱郁、环境优美的小村庄里,保存至今的名胜有杨殷故居、陆晧东故居、帅傅遗居、陆皓东墓、孙昌墓、翠亨宾馆和中山纪念中学及完整的古民居群等,这些古建筑的装饰艺术极为丰富,其结构、雕刻、书画均展示了中国建筑文化的较高水平,极有研究价值。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是以孙中山故居为主体的纪念性博物馆,开放的主要景点有孙中山故居、孙中山纪念馆、孙中山听太平天国反清故事的雕塑、孙中山试验炸药处—瑞接长庚牌坊、翠亨民居展示区、翠亨农业展示区、中山鼎、警世钟等,逐步形成以“孙中山和他成长初期的社会环境”为主题,兼具历史纪念性和民俗性、立体而多元化的陈列展览体系,充分地展现了孙中山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思想体系和革命实践,再现出孙中山出生和成长初期的社会历史环境,使人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孙中山这一伟大人物。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传统的中山民居,大厅不开窗,而孙中山亲自设计的房子,不单是二层的回形建筑,还在大厅中开设了四个窗口,用以采光和使室内空气流通,打破了当时中山民居的传统摆设。孙 山故居是座独具特色的赭色砖两层楼房,由孙中山亲自设计,一1885和1892年分两期建成。楼房红墙白纹,既有广东砖瓦房的建筑风格,又融汇了西方民居的建筑风格,可以说是一件典型的中西建筑艺术品。楼房外有一小院围住,围墙正门外右侧有宋庆龄手书的“孙中山故居”石刻牌匾。二楼南边的房子是孙中山的书房,1893年冬,孙中山在此书房草拟《上李鸿章书》,发出了“救国救民”的信号。

1956年在孙中山故居前开辟了公园。1966年为纪念孙中山诞辰100周年,在故居旁兴建辅助陈列馆,馆名由宋庆龄亲笔题写,每年国内外大批游客前往参观游览。

4 南塘村

南塘村是中山市南朗镇丰阜湖畔东北面的一小村庄,面积仅二平方公里。背靠青山,前临农田。南塘的先民大约于南宋年间,从南雄珠玑巷搬迁而来,迄今历时八百五十年上下。

中山的《东乡民歌》中,有这么一句:“简姓南塘,老幼勤耕种,历代出科举”。南塘村中百份之八十以上是姓简,若干户姓肖。

简氏大宗祠,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重建于光绪丙申年(1896年),1982年小修,基本恢复原貌,为首次修缮。宗祠祠体为土木结构,坐北向南,分二进二间,中间天井,通风透光,四水归堂之局。是难得的南越古建。

以青砖砌墙、花岗岩石柱支撑,又有花鸟木雕装饰,这样精致的装饰,似乎只能用匠心独具来形容。

北帝庙旧址是在现址附近不远处,旧庙址四面墙壁是用蚝壳砌成,也有人称之为蚝壳庙。北帝庙重建好之后,香火鼎盛,到90年代,村民将庙宇修复原貌,重塑神像十余尊,恢复香火。眼见所有一切,北帝庙在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中,饱历沧桑岁月,叹哉——数度变迁的北帝庙,幸喜今天新颜焕。

仁和社亭,始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该亭结构幽雅,更有诗酒琴棋,福禄寿三星图壁画各一幅,容貌美观。仁和社亭上盖是用现今最新颖的琉璃保留原有石柱楹联,重绘壁画,内设石台石凳,集古今建筑工艺融于一体,使亭貌焕然一新,诚村民聚首聊天,纳凉休憩之胜地也。

5 左步村

位于中山市南朗镇的左步村是历史文化名村,建于明永乐年间。600多年来,欧、孙、阮、方等姓氏在此聚居。村庄虽然面积不大,却走出了不少历史名人。左步孙氏的始祖孙缔儿,后人尊称他为“乐川公”,乐川公一脉择左步而居,1912年5月,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的孙中山回香山省亲时,曾专程回左步的孙氏宗祠祭祖。

左步人方举赞与孙英德合办的发昌机器厂为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企业;左步人参与了中国大陆最早落成的唐山煤矿、铁路乃至粤汉铁路的兴建,左步人欧庚祥曾任粤汉铁路总监。蜚声中外的电影艺术家阮玲玉、著名漫画家方成、革命家欧初等也是祖籍左步。

6 鳌山村

鳌山村是黄圃镇历史最古老的村落,有众多不可移动文物,古庙宇有3座,包括石岭仙庙、北约观音大庙、南约北帝庙,而古祠堂则有13家之多。

还有不可移动古文物,如古石径、古码头、古树、古墓等,村内有传统龙舟7艘,,其中石岭坊2艘、北约坊2艘、南约坊2艘、村委会1艘。

7 龙瑞村

龙瑞村约于南宋末年始建,南雄刺史刘少雄次子刘汝贤由珠玑巷迁来香山东镇土瓜岭,至南宋末年,其第六传孙刘子忠,刘子平兄弟一齐分支于此,现已30传,建村之初,因村内边海角有一礁石,上部雕似公鸡,故最初村名生鸡角,后以近音字改名为山溪角。

龙瑞村有规模超大的刘氏宗祠,观音庙,文庙,探花牌坊等历史文物。

8 安堂村

涌安堂村开村至今已有七百多 ,村内祠堂林立、石路蜿蜒,素淡的岭南民居夹道分列。九龙门牌坊位于安堂社区的九龙门大道上,从这个牌坊进入村内,就可参观古香古色的村落和系列古祠堂。

安堂牌坊又称百岁流芳牌坊、升平人瑞坊。始建于清代同治五年(1866年),位于大涌镇安堂村,于2009年被评为中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该牌坊为四柱三间通天式牌坊,以花岗石雕凿构筑,高7米。牌坊上“安堂”二字原为“圣旨”后改为“安堂”,正面主间横匾刻:“昇平人瑞”,左右横刻:“山高”、“水长”。牌坊柱下镶嵌抱鼓石,石板上有人物花卉雕刻。

安堂村内祠堂数量多,规模大,经历动荡年代的洗礼后,现存约十四家。其中“双桂堂”最为访古探幽者所津津乐道,也就是“林氏宗祠”,还有曾多次被报道提及的“十德图”,记载着晚唐年间林氏披公九子加女婿皆中举,被誉“九子十登科”的千古佳话。

Hash:ba3b2434165d8db3d1e3f322b1b97330a3595e87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