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的广州起义遗址在哪

导读:1895年的广州起义遗址在哪 广州有哪些革命遗迹或者历史名胜

1895年的广州起义是孙中山亲自组织和指挥的、用革命手段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国理想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的指挥机关设在双门底王氏书舍(遗址在今北京路青年文化宫内)。

黄花岗

广州有哪些革命遗迹或者历史名胜

1、中山纪念堂

奉化总理纪念堂前身为中山纪念堂。奉化老城北部的锦屏山,宋代起即为民众踏青优游之地。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原有的锦屏山宋家坪公园改建为中山公园,并着手增建中山纪念堂、县立图书馆(后称中正图书馆)等公共建筑。

“无论是破土动工,还是落成,奉化中山纪念堂都堪称第一。”裘国松在1994年出版的《奉化市志》中找到了依据,“1934年1月由陈布雷堂兄、近代宁波文化名人陈训正撰写的《奉化中山公园记》,明确记载奉化中山纪念堂是在1925年6月,也就是孙中山辞世满百日的时候动工兴建的,并历经三个寒暑于1928年落成”。

2、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二路92号,占地18万平方米,是解放后为纪念1927年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牺牲的烈士于1954年修建的纪念性公园。

陵园主体有正门、广场、陵墓大道、广州起义纪念碑和圆形的封土。现有景点和游乐场所16处,集纪念、科普于一园。墓道两旁有20个大花坛,四季鲜花不断;墓上密铺青草,四周松柏常青;陵园东部有中朝人民血谊亭和中苏人民血谊亭。园中人工湖还有湖心纪念亭,横匾上书 “血祭轩辕”,为董必武所题。

3、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又称黄花岗公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白云山南麓先烈中路,是为纪念1911年4月27日(农历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在广州三・二九起义中牺牲的烈士而建的。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是广州作为近代革命策源地的重要见证,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纪念公园。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4、洪秀全故居

洪秀全故居,花都区新八景之一,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大布乡官禄布村。故居始建于清代末期,是一排六间泥砖、瓦顶木结构平房,石砌墙基,总面阔16.5米,进深5.5米。洪秀全的居室是一单间小屋,泥墙,无间隔。

洪秀全在故居居住生活了三十余年,青少年时期在此度过。故居的附近还有洪秀全读书和教书的私塾、洪氏宗祠等。故居原建筑曾被清政府焚毁,新中国成立后重建。现在的故居建有洪秀全故居纪念馆,洪氏宗祠辟为纪念馆辅助陈列室。

5、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狭义上讲,应是1924年~1930年国民党在广东广州黄埔区长洲岛兴办的一所军校,校址原为清朝陆军小学和海军学校校舍。当时校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广义上讲,即是1924年以后,中国国民党及中华民国政府兴办的各个军事学校,即各地分校也包括在内。

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主要将领出自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军校在创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战争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埔军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洪秀全故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山纪念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南亭村古墓前的文武官塑像。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梁氏 宗祠。“昌华八景”之一的北序村渭水桥南汉天皇大帝刘墓葬―――康陵小谷围是珠江广州河段中的一个岛屿,隶属番禺区新造镇。全岛面积近18平方公里,自然条件及地理条件都相当优越,地腴物阜、风景旖旎,自古就是块风水宝地。 据专家考证,早在两千年前的东汉时期,小谷围岛就有了初步的开发。在今亭山小学后面的山坡上,建国前就发现了一座规模不小的古墓,考古专家根据墓砖鉴定,这是一座东汉古墓。在五代十国时期,十国之一的南汉朝廷将小谷围辟作御用狩猎区,并在岛西南段的北亭村一带(古名“海曲”)建御花园“昌华南苑”,内有著名的建筑“昌华宫”,据称是南汉一大主要“行宫”。《南汉书・高祖纪》对昌华宫作如此描述:“建玉堂珠殿,饰以金碧翠羽,悉聚珍宝实之。”其建筑之精美豪华,藏品之丰富珍贵,可见一斑。 宋代以后,广州成为我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四周一些地区也随之兴起了一些以工商业为主的“卫星城镇”,小谷围东部的瑞石镇(今穗石村)便是著名八大城镇之一。明代以后,小谷围又回复为一个普通农村。一些通过科举和军功做了官或做生意发了财的人,多会回到小谷围建祠堂、置房产、修街道,留下了规模庞大、工艺精美的建筑群,成为今天小谷围人的宝贵财富。 帝王墓葬不止一处 据史料记载,在广州建都的南汉第一代君主、谥号天皇大帝、庙号高祖的刘葬于小谷围,其墓称为康陵,当地村民称之“刘皇冢”。记者在北亭村青冈山的山坡上找到了“刘皇冢”。墓葬附近杂草丛生,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只能看到露出地面的一个宽两米有余、高约1米的圆形拱门及数米深的墓道。拱门由青砖砌成,青砖保存比较完好,但墓道已被淤泥填积,无法看到全貌。在离墓门口两米多远的荒地上,有一块长约3米、宽约1米、厚约1.5公分的青石墓门,墓门四周泥土刚刚被人移动过。据说有村民想把这块石碑抬回家搞建筑用,但因为太重而未能搬动。番禺县文物志记载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刘皇冢”的情况:“墓是青砖墓,五层券拱砌成墓室,长约10米,宽约2.80米,中间砌成隔墙,分隔成前后两室。前室左右两壁,每边各建8个壁龛……封门板一块被弃在墓左的山坡上,另有两块在大跃进时被当作石板砌在街边水渠上。” 至于“刘皇冢”内的陈设、陪葬品等早已不见踪迹。据多年在小谷围任教的老校长曾永定及一些当地村民讲,“刘皇冢”早已被盗,现只存一个空墓穴。省考古工作者也曾到这里调查清理过,但没有找到任何陪葬品及相关陈设。但清代仇巨川编纂的《羊城古钞》对此墓有如此描述:“堂宇豁然,珠帘半垂,左右金案,玉几备列。有金人十二,举之重各十五六斤。”并说中间有两座像是皇帝、皇后的金像,各重五六十斤。旁边还有18个学士,都用白银铸成;墓地的地面都用“金蚕珠贝”筑成。墓室旁边的“便室”内,有直径达3尺的宝镜,“光烛如白日”;有宝砚、碧玉盘各一个,其中的玉鱼、金鱼能游动。 墓内“他珍异物甚众,不可指识”。 有关资料记载,小谷围上的古墓葬远不止“刘皇冢”一处,而是有5个以上的古墓葬群。后梁朝清海、静海两军节度使及南海王刘隐的墓葬也在小谷围,刘隐墓称德陵,现在尚未发现。另有传说南汉德太子墓也在小谷围,在北亭村有一个山冈叫小皇岗,很多学者都认为它极可能就是南汉太子的墓地所在。 千年古寺遗迹犹存 根据地方志记载,早在南北朝时(420-581),小谷围岛上便建有规模宏大的丛林资福寺和青泉禅院。记者在今云梯里巷尾见到了古资福寺 四大金刚遗址。该处仍残存着大约3米高的石砌月台,安放金刚的石座就放置在月台的地面上。石座是用黑色碑石雕凿而成,直径2米左右,中间有方孔,孔内镶有红色石柱,石柱早已折断,只留有柱脚。 《番禺县志》记录了一个有关资福寺的神话:“传说在唐朝天佑三年(906),邻山青泉禅院一个重逾千斤的大钟和9个小钟,深夜‘飞’入资福寺中。乡人以为神佛显灵,纷纷捐资修寺,或舍田做寺产。 后来钟又‘飞’走,只剩下一小钟留在田埂上。“据调查,金刚塑像的石座今只剩下2个,另外2个已于”文革“期间被砸成碎块,被村民当作砌猪栏的石料。 古村落再现古文明 小谷围至今仍要靠渡船摆渡,这里只有作坊式的小型加工业。但正因为如此,它的农耕文明被奇迹般地保留了下来。 在北亭村渭水大街一个河涌上,记者看到了一座保存完整的明代石桥―――渭水桥。据梁为铁《小谷围岛前尘录》上讲,南汉皇室为了到小谷围上游乐、狩猎和祭祖,先后在岛上建设了码头、道路、桥梁、练兵场等设施,后来构成了驰名遐迩的“昌华八景”,现在的渭水桥便是八景之一。整座石桥保存完整,至今仍是河涌两边居民来往的通道。渭水桥两边的渭水大街,也保留有大量的古民居,街道都由长条青麻石铺就。在渭水桥不远的河岸上,还放置了一块完整的石刻,是罗家书院的门匾,上书“卓亭家塾”等字样,字体苍劲有力,清晰无损。番禺文保所专家感叹说,这样的古街简直是无价之宝! 在小谷围,记者还看到一些当地妇女在街头、河边用传统方法刺绣。据了解,小谷围独特的刺绣工艺,有着300多年历史,至今仍十分发达。各家各户大多用珠绣、绒绣的工艺加工时装、戏服和床上用品,很受用户欢迎,至今仍大量出口。番禺文保所的齐主任认为,小谷围地处岛上,交通不便,因此从明清以来,一直保存了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及文化习俗、传统风貌,堪称“古代”广州乡村社会的畈┪锕荨?近代文物遗迹亦多 小谷围与众多近代历史事件也有密切联系。在穗石村临近珠江的一片田地上,记者见到了一字排开的古炮台十几座,其中4座保存比较完整。专家介绍,古炮台用鸡旦清、糯米汁、糖等拌和沙土筑成,至今坚硬如石。正在附近耕田的村民向记者表示,这些炮台在鸦片战争时使用过,民族英雄林则徐曾在这里设立了抗击英军的第三道防线。 位于穗石村中社大街1号的一栋房子,据说在军阀陈炯明叛变革命、炮轰永丰舰后,孙中山先生曾坐船到小谷围,在此避难。该房屋对面的一片田地,是黄埔军校第一、二期学员的冬季练演场,蒋介石、周恩来等都曾带学员在那里训练、演习过。

Hash:b6df7e41ac3bc7cb287c6b4c492ccad7cb991778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