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老人必去景点有哪些?
导读:广州老人必去景点有哪些? 广州有哪些传统戏曲?
16年11月我和老伴到过广州旅游。在北京路七天住宿。坐地铁到过长隆动物园,黄埔军校旧址,莲花寺,广州塔,越秀公园,白云山,三元里,陈家祠,华南植物园,三六九步行街,中山纪念堂,荔枝湾,最兴奋在海心沙坐了无人地铁。广州的确是旅游佳地,就是没吃上可口的中式选菜快餐。
后坐火车去了海南海口市。
个人觉得老人家旅游每天安排景点不能过多,因为体力的问题而且景点过多会走马观花看的很赶。
可以游览长隆动物园、珠江夜游、白云山、上下九步行街、北京路步行街、南岳王墓、陈家祠、沙面、越秀公园、黄埔军校、圣心大教堂、广州
城市规划中心、广州塔、海珠湖、中山大学这些都挺好的。
第一天白云山西门上下有游览车,老人坐车不会累,就算爬上山最多也就一个小时多一点,西门山顶有桃花林和观景湖喂锦鲤,西门山顶有游览车到南门山顶,然后再步行下山,这样不会觉得累,又能观赏到白云山的主要景点,不过老人家在白云山建议一天时间慢慢游览,晚上去珠江夜游,微信添加珠江夜游可以看到船只的介绍和价格也可以买票,上船的码头有天字码头或者大沙头码头。
第二天看对动物感不感兴趣,长隆动物园是中国最大型的动物园,如果不想看动物可以选择去黄埔军校参观,在鱼珠码头有船坐过去的,下午去南岳王墓博物馆看看,晚上去广州塔游览,顺路坐坐有轨电车。
第三天沙面拍照然后去圣心大教堂再去陈家祠,晚上在上下九步行街吃饭,上下九附近有西关的骑楼屋,这里也可以吃到西关美食,附近的荔湾湖公园也是一个有西关特色的景点。第四天去看一下海珠湖,这里是免费的,有两点多公里的步行绿道,而且有百日菊花海,然后去黄埔古港吃吃双皮奶。第五天可以游览中山大学和广州城市规划中心,中山大学记得带身份证入校,否则保安会拒绝入校,从中大南门进去一直走到北门再回来南门坐地铁去广州城市规划中心,能够观赏到中大草坪、孙中山石像、永芳堂、推荐去广州城市规划中心,这里游客少但是有比较规范的广州历史介绍,晚上北京路吃晚饭。住宿个人建议住在地铁附近,而且是一些比较方便的区域地铁,比如海珠区的昌岗站、江南西地铁站、越秀区的北京路站、公园前站、出游建议避开广州三号线的地铁站,因为人最多最挤,老人家坐会很辛苦,挤不过那些上下班的年轻人。
最后祝你们旅游出游顺利,快快乐乐。。
广州有哪些传统戏曲?
广东粤曲,潮戏
随着元杂剧的逐渐衰落,南戏迎来了发展的第二个春天。到了元末明初,南戏发展更加迅猛,并产生了一种新的戏曲形式——传奇。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传奇渐渐繁荣和成熟,成为继元杂剧之后戏曲发展的又一高峰。
“传奇”一词来源于唐代对奇异荒诞小说的统称,自元代起,“传奇”一名指称戏曲,宋元南戏、元杂剧都曾称为“传奇”,自明代以后,则多指明清两代以演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作品,寓意着具有奇异性和新颖性的特色。至今,戏曲学界对于传奇的指称范围尚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有的认为传奇包括元末南戏,有的认为传奇可追溯到昆腔……可谓众说纷纭。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明·佚名
明代后期《南中繁会图》所绘南京郊区农村“搭台唱戏”情景
明清传奇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等一系列因素,都促使传奇进入繁荣时期。这时期,传奇不仅创作人才辈出,各种优秀剧 更是争奇斗艳,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辉煌局面。明代声腔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传奇的崛起,其中最为流行的四大声腔是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山腔。海盐腔始于元代,对其他声腔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昆山腔出现后,海盐腔就相形见绌,逐渐衰落。王骥德《曲律》说:“旧凡唱南调者,皆曰海盐,今海盐不振,而曰昆山。”杭州腔、四平腔、义乌腔、徽州腔等众多小声腔,也一起促成了明清传奇空前繁荣的局面。
明清传奇的舞台艺术在南戏、北杂剧和元杂剧的基础上,有了更为显著的进步。在面部造型中,分为俊扮和丑扮,并用各种各样的脸谱色彩来区分不同的人物性格。另一方面,传奇演出注重场景的布置,充分运用简易的道具和写实的灯彩,达到了很好的视觉效果。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传奇突破了杂剧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的体例,使《西厢记》那样五本二十折且部分突破一人主唱格局的剧本形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稳固。同时,传奇时代的开始,标志着南戏的结束,二者的区别不仅仅在于称谓的变更,更在于体制上已有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有:
《五伦全备记》插图
一是剧本分出并加出目。南戏虽有段落可分,但在剧本上没有明确标明出数。而传奇分出,且每出都有出目;二是普遍运用南北曲合套。在后期的南戏作品如《小孙屠》中虽已开始运用南北曲合套的形式,但并不普遍。而在传奇里,南北曲合套的形式不仅得到了普遍的运用,几乎所有的传奇作品都运用南北合套的形式,而且合套的形式也多样化了,如有一南一北交替使用的,也有南北混用的,即在一套曲子里,一半用南曲,一半用北曲,或先南后北,或先北后南。而且重要的是,剧作家都能以南北曲调声情上的差异来突出人物性格的对比和加强戏剧冲突,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三是传奇广泛使用集曲——集曲就是从同一宫调或声情相近的宫调内选取不同曲牌的各一段,联成一支新的曲子。
明清时期常演内容复杂、人物众多的大戏,增加了许多新型人物,传统的角色行当就分化、派生出新的角色。明清时期的角色行当没有改变以生、旦为主的体制,在角色行当的分工上趋于细密和合理,更专业化,表演的程式化更强。清代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载:“梨园以副末开场为领班,副末以下,老生、正生、老外、大面、二面、三面七人谓之男角色,老旦、正旦、小旦、贴旦四人谓之女角色,打诨一人谓之杂。此江湖十二角色。”角色划分的精细推进了表演技术的进步。
明清传奇拥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分为三个阶段,即明前期、明后期和清前期。
第一阶段是南戏逐渐向传奇演进的阶段,在体制和表演形式上还不够完善。当时,因为朱元璋看了高则诚的《琵琶记》后十分推崇,故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宣扬封建传统道德的传奇作品,如丘浚的《五伦全备记》和邵灿的《香囊记》,艺术性不强。
第二阶段是传奇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里,传奇创作上出现了三个高潮:首先,嘉靖年间魏良辅改革昆山腔,梁辰鱼的《浣纱记》传奇由昆山腔搬上舞台,获得很大成功,于是佳作迭出,如李开先的《宝剑记》和作者佚名的《鸣凤记》;紧接着,出现了万历年间以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为标志的传奇创作高潮,正如吕天成《曲品》所云:“博观传奇,近时为盛。大江左右,骚雅沸腾,吴浙之间,风流掩映。”高濂的《玉簪记》也是这个时期的作品。同时,戏曲理论批评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涌现了许多戏曲理论专著,如王骥德 的《曲律》、吕天成的《曲品》、沈璟的《唱曲当知》等。以汤显祖为首的临川派和以沈璟为首的吴江派还进行了应该重文采还是重内容的学术争鸣。第三个高潮以明末清初以李玉为首的苏州派为代表。那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传奇作家们大都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离乱之苦,创作上往往能够反映社会现实。李玉等人生活在市民运动十分活跃的苏州,他们同情苏州市民群众反抗封建压迫的斗争,在传奇中较真实地反映和热情歌颂市民群众的斗争,使得这一时期的传奇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而且,他们大多既重传奇的内容,又重戏曲格律,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并重。
第三阶段传奇逐渐衰落。由于当时的社会动荡曾一度受挫,不过又振作了起来。就在此时,传奇开始逐渐走向衰落,只是脚步缓慢。清初,政府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出现了“康乾盛世”的安定社会局面。不过,清统治者针对汉族对异族建立政权的反感,而自清顺治到乾隆大兴“文字狱”,致使此时期的新戏不多,但传奇的创作水平以及取得的成就却相当高,剧作家有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戏曲作家群,成员有朱素臣、丘屿雪、毕魏、朱佐朝、叶稚斐等16人,作品有《清忠谱》、《十五贯》、《一捧雪》、《永团圆》、《人兽关》、《如是观》、《党人碑》、《占花魁》等,都是名作。乾隆年间,地方戏兴起,传奇的创作已接近了“尾声”,不过仍出现了几部传世佳作,有蒋士铨的《冬青树》、方成培的《雷峰塔》、唐英的《巧换缘》等。
纵观明清传奇,传世作者有八百多人,作品存目有两千六百种左右,保存至今的作品有六百多部,真可谓繁盛一时。明清时期最突出的作品是历史剧,出现了“南洪北孔”两位伟大的剧作家,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是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此后,传奇创作日渐衰落,它在剧坛的霸主地位最后被新兴的花部所替代。当然,必须指出,李渔等理论家的出现标志着清初戏曲理论研究到达了新的高度。李渔提出戏剧情节发展五段结构论,即家门、冲场、出脚色、小收煞和大收煞,继承和发展了元代乔吉甫“凤头、猪肚、豹尾”的三段理论,并完善之。《闲情偶记》是我们较为熟悉的作品,书中有李渔在戏曲方面的独到见解和感受,主要体现在《词曲部》和《演戏部》中。此外,李渔作为一个剧作家,还著有传奇《风筝误》、《凤求凰》、《意中缘》和《慎鸾交》等。
明末清初在苏州出现的一群平民剧作家,他们创作倾向和艺术风格大致相近,人称苏州派,代表人物有李玉(代表作《清忠谱》、“一人永占”)、朱佐朝(代表作《渔家乐》)、朱素臣(代表作《十五贯》)、叶稚斐(代表作《琥珀匙》)等。其中,《十五贯》非常重要,因为1956年当代剧作家陈静根据《醒世恒言》中的话本小说《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和朱佐朝的传奇剧本《十五贯》改编了的昆剧剧本《十五贯》,并由浙江昆苏剧团搬上舞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使该剧成为昆剧的经典剧目,而且使濒危的昆剧获得新生。1956年5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的社论,称赞《十五贯》是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戏曲改革方针的典范作品。同年,昆剧《十五贯》被摄制成彩色戏曲艺术片。
“一人永占”指的是李玉的前期作品以描写人情世态为主,最著名的是崇祯年间刊刻的《一笠庵四种曲》,即《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四种,合称“一人永占”。
明清传奇的演出活动一 很兴盛,直到明初政府下令:除世袭的“乐户”和贱民外,“良家子弟”不允许从事,这就致使戏剧队伍的建设发展受到限制。直到弘治、正德后,异端兴起,社会风气大变,习戏不再是可耻之事,艺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也明显提高、改善。明代徐树丕的《识小录》载:明末吴中艺人“锦衣美食,横行里中”,“甚有乘马者、乘舆者”。
这一时期的戏曲演出活动主要由民间职业戏班和官宦缙绅之家的家庭戏班——也就是“家班”或“家乐”承担。当时的民间职业戏班数量众多,规模很大,明代张翰的《松窗梦语》载,嘉靖、万历年间,仅苏州一地,“衣食于此者不知几千人矣”。当时著名的昆山腔戏班有苏州的“寒香班”、“妙观班”、“雅存班”、“凝碧班”,南京的“华林班”、“兴化班”,北京的“聚和班”、“可娱班”、“集秀班”等等,这些戏班有的固定演出,有的则流动演出。
这一时期的家庭戏班势力很大,于正德年间出现。到了明后期,豪门巨富普遍蓄养家班,在江南士大夫之中更是形成风气,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清前期。雍正时,为了整肃官风,朝廷下令禁止官宦蓄养家班,至此蓄养家班之风告一段落。可以说,家班的蓄养促进了戏曲的繁荣与兴盛,对戏曲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明清时期的戏曲演出活动主要有四种形式:一种是广场演出;第二种是私人宅第演出;第三种是宫廷演出;还有一种为营业性的演出。其中,广场演出是面向人民群众的演出,有庙台演出、水上戏台演出和搭彩棚的演出;私人宅第演出为贵族、官僚和富豪在家里举办的“堂会”、宴会演出;宫廷演出在明初多由教坊承应;营业性的演出在明代于酒馆、茶园等城市营业性戏园中。
这一时期的戏曲活动是全社会最普遍、最广泛的一种娱乐活动,在全国范围内覆盖了大、中、小城市,并有着庞大的职业演出队伍,产生了一批技艺非凡、声名显赫的表演艺术家,其中有北京的昆山腔艺人陆九、李修郎,苏州的王紫家、陈明智、苏又占等,均为一代剧坛名伶。另外,青楼妓女和票友也是重要的演剧成员,他们都共同推动了明清传奇戏曲的发展进步。
明清传奇的崛起,不仅在戏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后来遍地开花的民间地方戏曲也有深远影响。
《占花魁》插图
Hash:358c924b352ddd96db7be603e8c344ac58e03325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