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有人说的唐朝文化在日本甚至韩国?

导读:如何理解有人说的唐朝文化在日本甚至韩国? 历史上,大唐的繁盛具体表现在哪里?

这个说法有道理。

唐朝文化在大陆版块遭受过两次严重的洗劫。

一次是唐末朱温为篡权夺位将长安城摧毁,满载盛唐文明的古城被毁于一旦。亭台楼阁、皇宫庙宇不复存在,被毁掉的城池是当今西安古城的6.5倍。

另一次是元朝,如果说第一次摧毁是对唐朝物质文明的摧毁,那么这次就是对唐朝的意识形态摧毁。元朝崇尚骑马射箭,汉人儒生地位甚至比娼妓还低下,社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两次洗劫几乎使唐代文明消失殆尽,而日本、韩国都避开这两次洗劫,的确保存延展了唐朝文明,这一点从日韩的建筑、文化风格中可以看出。

传承的比较好,日本韩国本就是小国受我国历史影响,本土文明依附大国文明

历史上,大唐的繁盛具体表现在哪里?

最能体现大唐繁盛的应该是其对外交往时展现出的胸怀和气度。大唐的对外交往,不仅在地域上横越亚欧和东西两洋,而且在交往的原则上也能做到无论种族与文化,兼容并包,互相尊重,海纳百川。

尤其在文化交流中做到有出有进,双向互动,在输出自身律令礼仪与文化典籍的同时,大量吸收世界各国的宗教与艺术。中外文化在唐朝交融互动,产生出绚烂夺目的时代光辉,成为对西域各国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具有强大吸引作用的软实力。

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在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的笑容上、在陕西乾陵六十一番臣残留的雕像中、在《西遊记》的神奇故事里、在日本的唐招提寺和海外诸多的唐人街区内,感受到昔日大唐繁盛的光辉。

说起唐朝的繁盛,很多人都会提到一个词,那就是“气象”。

但“盛唐气象”到底是什么呢?

不得不说,“气象”、“格局”、“胸襟”等等词汇都比较“虚”,听起来很高大,但落在具体上就很难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所以,要说盛唐气象,还得从一些具体的现象入手,不能简单的用一个或者几个大气的词汇来糊弄。

唐朝从“租庸调”制度到“两税法”调整,是唐朝强大的根本每一个封建王朝里,“赋税”都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农业社会中,针对农业的赋税是主体。

所以,一个王朝所施行的“赋税”制度,就是其是否兴盛最显著的体现。

在唐朝之前,赋税制度叫做“租调”制度,主要是向百姓征收财物,其中“租”和“调”是不同的东西。

“租”指的是农民家中按照男丁数目分得土地,耕种之后,需要向国家缴纳一定份额的粮食;“调”指的是农民家中按年需要向国家缴纳一定份额的绢、丝、麻等等制品。从这里就能看出,封建时代税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非常符合“男耕女织”的传统。

但这时候“徭役”的履行并没有特别规范,唐朝的“赋税”制度对此进行了完善,由“租调”变为了“租庸调”。

多出来的这个“庸”就是针对徭役的规定。

因为每个家庭每年都需要服徭役二十天,但是唐初规定,如果不想去服徭役的话也可以用绢制品来抵,一日交绢三尺。

这种规定的创造出于两种考量,一是唐朝刚刚建立,国家比较贫困,需要鼓励百姓辛勤工作,所以用绢来抵消徭役;二是留给百姓更多的时间来忙自己的生活,不至于为了服徭役而耽误生计。

但是从这样的开端可以看到,徭役可以用财货来抵消,实际上就是后来需要缴纳的粮食、制品等物用金钱结算的先声。

而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已经度过了初建时期的困顿,并且土地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兼并现象,农民手中的土地相对变少,地主瞒报现象严重, 现了与国争利的现象。

这样一来,“租庸调”制度已经不太适合唐朝的发展,于是更改为“两税法”。

“两税法”的基础为地税和户税,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再按照人口数来缴纳,而是根据开垦田地的面积收地税,按照贫富差距收户税。

这样一来,使得社会公平问题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再次出现了“中兴”的现象。

所以,唐朝赋税征收方式的调整非常及时,使得这个王朝的国力逐渐上升,不仅国家富强,百姓的生活相对也是较为满足的。

这是形成“盛唐气象”的基础。

唐朝人对于外敌的态度,形成了开阔的胸襟唐朝这个国家在其建立之初就一直对外征战,直到其灭亡时刻依然如此,这是维持“盛唐气象”的根本保障。

唐朝人有着非常浓厚的“游牧”习气,因为其建国是以北朝为基础,自身就有很多游牧民族的血统,正好处于一次民族融合的关键时期。

所以唐军的战斗力非常强悍,在周边国家中很难找到抗衡者。

一旦出现外敌有可能对自己造成威胁之时,唐朝选择的办法往往是主动出击,将危险消灭在萌芽之中,所以周边国家对大唐的畏惧要更多于尊敬。

这从“边塞诗”在唐朝盛行就能看出端倪。

在唐初时期的边塞诗歌中,魏征这样的文臣也会怀念当年南征北战的日子,说:

策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羁南越,凭轼下东藩。

而在盛唐时期,李白、王维、高适、王昌龄、岑参等等都写过非常慷慨的边塞诗歌,其中像王维多写作山水田园风格诗歌的诗人也有“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的豪言壮语。

而中唐、晚唐的边塞诗虽然转为对于戍边士卒的同情和对于战争的疲倦,但也从侧面表现出唐朝对于军事力量的重视。

也正是因为唐朝在军事策略上一贯的强势姿态,才使得唐朝人形成了一股无与伦比的气势,这在之后所有的封建王朝中都是不曾出现过的。

对内安定,烽烟较少,对外强大,攻城灭国,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国家里,面对周边国家的商人艳羡大唐的富饶和强大,自然会生出自豪的心态。

而这就是“盛唐气象”产生的根由。

唐朝对于“科举”的改革,实为一大壮举一个王朝的兴盛离不开人才的选用,唐朝就处于“科举制”创制之后最为重要的变革上。

自隋朝建立“科举”之后,两汉南北朝沿用的“察举制”,尤其是魏文帝曹丕所创制的“九品中正制”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而随之而来的就是世家大族的没落。

在唐朝大兴科举之前,王朝官员的选任都是由世家大族操控的,他们有向国家举荐贤良的权力和义务,所以才出现了袁绍等出身的“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天下的现象。

唐朝以“科举”取士,就从根子上断绝了世家大族对于朝廷的影响,自此之后它们只能越来越没落,直至消亡。

唐朝设立的“科举”已经比较完善了,不仅有“进士科”、“明经科”,还有一些诸如“明算”、“明法”等等专业学科,甚至出现了“武举”。

而“科举”只是进入仕途的开始,在之后还要经过系统的学习以及一系列的考试,然后才能得到官职。

但无论程序多么严谨、复杂,科举的出现无疑打破了封建王朝中非常森严的等级,增加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性。

这样一来,不仅世家大族对于朝政的影响被削弱,最为广泛的寒族群体有了进身的机遇,“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得到了生动的践行。

而不断涌现的“人才”就是唐朝繁盛最为根本的支撑,唐朝涌现出如此多的名臣也和这些人才选用方式有关。

所以,唐朝为何繁盛?为何会出现所谓的“盛唐气象”?这不是一些高大而空洞的词汇可以阐释的,“胸襟开阔”、“眼光宏大”等等只是“盛唐气象”的表现而已。

真正能决定一个王朝是否繁盛的,还是一些具体而微的细节。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Hash:392ce3d582c8cf1ff20d692618f56e6982ec3fba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