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光汉中红色景点感想 汉中旅游观后感

导读:观光汉中红色景点感想 汉中旅游观后感 1. 汉中旅游观后感 2. 汉中旅游心得体会 3. 汉中兴汉胜境观后感 4. 汉中栈道观后感 5. 汉中旅游感想 6. 汉中旅游观后感400字 7. 汉中旅游观后感500字 8. 汉中川陕革命纪念馆观后感

1. 汉中旅游观后感

蜀魏争汉中,定军山堪咽喉要塞。操深知守山意义重大,人选必要谨慎。夏侯渊乃创业元勋,忠心赤胆,建功无数,深得操心,只其为人勇有余智不足。操乃书渊,用兵者宜刚柔并济,等你再建新功。渊得书欢欣鼓舞,不顾刚柔并济,只知奋勇迎敌。先折夏侯尚,又失对山,渊怒火中烧,出营搦战,黄忠以逸待劳。时天气炎热,不久渊兵汗如雨下,皆丢盔卸甲席地而坐。忠趁不备,自山上俯冲而下,其势如山崩,渊不及复甲,即被斩为两段。忠趁势掩杀,拿下定军山。

操闻夏侯渊惨死,抱头痛哭。而后亲率大军,为渊报仇。黄忠出战即困于敌核心,冲突不出。赵云奉诸葛命前来接应。好个子龙,浑身是胆,一把银枪,三千铁骑,横冲直撞,无人能挡。先救黄忠,再救张著,急返营中,明开寨门,暗伏弓手,只待追兵。及曹兵追至,赵云单枪匹马,立于阵前,敌皆交头接耳,不敢上前。忽一声令下,万箭齐发,曹军急退。云趁夜色,纵马追杀,曹军阵乱,自相践踏,死伤无数。

玄德大喜,封云虎威将军,大劳军士,欢宴至晚。忽报曹操阴魂不散,抄小路来取汉水。

2. 汉中旅游心得体会

三国演义中刘备从来没有在汉中称王,所以才没有得天下,只争取了个三国鼎立,后被魏灭亡。

3. 汉中兴汉胜境观后感

天汉胜境景区不要门票。

汉中市兴汉胜境景区位于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兴汉新区兴汉胜境景区 ,是一个以汉文化为核心的全方位景区。

2019年12月,陕西省旅游资源开发管理评价委员会发布公告,汉中市兴汉胜境景区被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内含5大汉文化核心主题景点、兴汉客栈、文化展示体验区、特色商铺和餐厅及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

4. 汉中栈道观后感

汉中盆地处在秦岭和巴山的夹持之中,历来是兵家常争之地,扼守着南来北往的要道。多山的地方,没有路,只有修栈道。

汉中七条栈道分布图如下

历史上,曾有七条穿越秦巴大山,这七条栈道,穿越秦岭的栈道有四条,分别是子午栈道,傥骆道,褒斜栈道,陈仓道。穿越巴山的有三条栈道,分别是荔枝道,米仓道,金牛道。

5. 汉中旅游感想

诸葛亮出祁山甘肃礼县东)。

指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兵北伐曹军事行动。

史书诸葛亮北伐曹魏时仅有两次出兵祁山,而“六出祁山”的说法出现于小说《三国演义》,由于《演义》在民间的影响力较大,因此“六出祁山”也渐渐成为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上表刘禅,指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于是亲率大军北驻汉中,开始了历时八年的北伐战争,即历史上一般所说的“六出祁山”。

据史学界研究考证,实际上是五次出征,一次防卫,有四次兵进天水直至陇右,一次出散关,围陈仓(今陕西宝鸡市),最后一次大军屯驻渭水之南的五丈原。

从上可见,诸葛亮出祁山中的围陈仓,虽与上述成语“暗渡陈仓”,是同一个地方(由于年代不同,辖区可能略有差异)。

但是,诸葛亮出祁山中的围陈仓,可不是“暗渡陈仓”的典故。

而真正的典故是关于刘邦出兵的。

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陈仓区)。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

成语出处历史典故。

“明修栈道,暗度 仓”的事,《史记·高祖本纪》有记载。

后来,成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现在: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

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

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

”诸葛亮出祁山(今甘肃礼县东)。

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

史书记载诸葛亮北伐曹魏时仅有两次出兵祁山,而“六出祁山”的说法出现于小说《三国演义》,由于《演义》在民间的影响力较大,因此“六出祁山”也渐渐成为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上表刘禅,指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于是亲率大军北驻汉中,开始了历时八年的北伐战争,即历史上一般所说的“六出祁山”。

据史学界研究考证,实际上是五次出征,一次防卫,有四次兵进天水直至陇右,一次出散关,围陈仓(今陕西宝鸡市),最后一次大军屯驻渭水之南的五丈原。

从上可见,诸葛亮出祁山中的围陈仓,虽与上述成语“暗渡陈仓”,是同一个地方(由于年代不同,辖区可能略有差异)。

但是,诸葛亮出祁山中的围陈仓,可不是“暗渡陈仓”的典故。

6. 汉中旅游观后感400字

刘备在拿下了汉中、西城、上庸与房陵四个郡以后,声势浩大。同时,关羽在荆州,也准备得差不多完成,即将对曹仁进攻,争夺襄阳樊城。

当时的形势,似乎曹操已经走下坡路,夏侯渊全军覆没,他本人亲自率兵抵达遮要,竟然达不到与刘备交锋的目的而撤军,虽没有战败,也算是败。

刘备的左右与他自己,认为消灭曹操的时机,已经差不多成熟,而为了号召天下英雄与团结自己的部下,刘备不可以不称王。

刘备倒并不是最先有这个意思的人。他是“被动”的;不过,到了后来,他终于接受了左右的怂恿,于是“自称汉中王”五个字的贬语就被司马光等历史家,加在他的头上。

司马光及其助手,在他们所写的《资治通鉴》里面,对曹操相当客气。曹操之称“魏王”,也何尝不是“自称”?《资治通鉴》上的记载,却是“进魏公操爵为王”。至少就字面来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汉献帝主动升魏公曹操为魏王。

刘备称汉中王,在事实上确是等于自称。而形式上是由马超、许靖等等一百二十个人联名上奏给汉献帝,说他们因为曹操“外吞天下,内残群僚,朝廷有萧墙之危,而御侮未建,可为寒心”,所以“臣等辄依旧典,封备汉中王,拜备大司马。”将来,消灭了曹操以后,“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矫(诏擅封之)罪,虽死无恨。“

刘备同时也上了一张表给汉献帝,说:“群僚见逼,迫臣以义,……(臣)若应权通变,以宁靖圣朝,虽赴水火,所不得辞。……辄顺众意,拜受(大司马之)印,(汉中王之)玺,以崇国威。……应天顺时,扑讨凶逆,以宁社稷。”

一百二十人之中的领衔者,不是诸葛亮或关羽、张飞,而是马超。为什么?因为马超曾经是汉献帝朝廷正式封侯拜将的一员。所封的侯是“都亭侯”,所拜的将是“偏将军”(但是,在这一张表上所写的马超官衔,不是偏将军,而是刘备所给他的“平西将军”)。

马超之下,列名的人的次序,是许靖、庞羲、射瑷。然后才是诸葛亮、关羽、张飞、黄忠、 赖恭、法正、李严(李严以下的人,姓名没有被抄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里面)。

许靖不过是“左将军长史”,挂了“领镇军将军”的虚衔,不曾封过侯,也不曾获得过许县汉献朝廷的官爵,何以名次列得如此之高呢?至于庞羲,简直是说不上有什么地位,只不过是一个“营司马”而已,比不上今日的副官处处长;射瑷,也只是上校参议之流:“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为什么这三个人,也列在请葛亮与关、张之上呢?

章学诚说:“殆不可解(差不多是无法解释的)。”我以为,可能执笔写这张表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许靖。而庞羲与射瑷和他私交不错,年纪也相当大。但是,这也不过是我的一种猜度而已(赖恭的姓名,很陌生。《三国志.吴书.薛综传》说他是荆州零陵郡的老前辈,为人仁爰谨慎,“不晓时事”。赖恭在当时的官衔,是“镇远将军”。他大概是从零陵,跟着刘备来益州的,由于是老前辈,所以也被年高而德不劭的许靖所接近)。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了请葛亮于刘备在“建安二十六年”称帝之时,劝刘备不可违拗部下的攀龙附凤的愿望。诸葛亮引用了当年耿纯劝刘秀称帝的一番话:“天下英雄喁喁【yongyong,a.低声,如“~~细语”;b.随声附和,如“~~相和”;c.众人景仰归向的样子,如“延颈举踵,~~然,皆争归义”。】,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

刘备称帝,确是诸葛亮所竭力主张。称帝以前称王,是不是也由于诸葛亮主谋呢?待考。诸葛亮不曾陪刘备去汉中。在刘备身边的最重要的谋臣,是法正。这“自称汉中王”的事,很像是法正出的主意。

刘备举行称王典礼的一天,是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庚子日。地点是(陕西沔县东南的)沔阳。马超、许靖等人设了一个坛常叫文武官吏排队,然后由领衔的人宣读上给汉献帝的奏章。读罢,就把一顶王冕,加在刘备的头上,也把一颗“汉中王玺”捧给刘备。

刘备在这“加冕典礼”完成以后,也宣读了自己上给汉献帝的表。

然后,刘备就任命“汉中王国”的文武大员,叫许靖做太傅,叫法正做“尚书令、护军将军”。太傅地位崇高,尚书令掌握实权,等于是汉中王王府的秘书长。刘巴当了尚书(于许靖死后继任为尚书令)。另一个很重要的职务是“侍中”,刘备任命了廖立。

廖立是武陵郡沅陵人,颇有才名,曾经被刘备破格提拔。在他年纪未满三十之时,就叫他当了长沙郡太守。孙权派了鲁肃、吕蒙在建安二十年前来荆州南部(湖南),争夺长沙、零陵、桂阳三个郡之时,廖立不战而走,弃职脱逃,一口气达到了公安。刘备不仅不加以惩罚,而且叫他跟自己回益州,当巴郡太守。现在,刘备当了汉中王,又给他以“侍中”的位置。

诸葛亮是应该升官的。他升做了什么,《三国志.蜀书.请葛亮传》之中,没有记载。也许,刘备以为请葛亮已经有了很适当的职位: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不必再升。但是,左将军的名义,刘备于做了汉中王之时,就交给了马超。诸葛亮如何能留在所谓左将军府,给马超当部下呢?

重要的武官之中。赵云升做了什么,《三国志》也没有记載。有记载的,只是关、张、马、黄四人。他们分别作了前将军、右将军、左将军、后将军(汉朝以右为上,摆在左的前面)。

另一位武官,本来不太重要,却突然受了重任,有点像是当年刘邦礼遇韩信。这一位武官,姓魏名延,一生忠心耿耿,而《三国演义》的作者把他糟 得不像一个人,说他头上有一块反骨!事情的经过是:刘备做了汉中王以后,必须回成都处理全盘的军政事务,汉中王王府也自然要移设到成都去;不能没有一个可以坐镇一方的大将,留在汉中。大家以为,这个坐镇一方的大将的人选,一定是张飞。关羽坐镇了荆州,这坐镇汉中的任务,不给张飞给谁呢?结果,刘备却给了魏延!魏延在当时不过是一个“牙门将军”而已;出身也只是行伍的小兵。刘备为什么选中了他?因为他自从在家乡南阳郡义阳县在刘备的麾下当阿兵哥以来,不断地立有战功,说得上“勇冠三军”四个字。刘备不仅欣赏他的勇,也看出了他的“智”。他是的确具有大将风度,可以坐镇一方的入。

刘备升他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全军的人都大为惊讶。刘备当众召见他,问他:“我现在把这样的重大责任交给你,你准备怎么样办?”魏延说:“倘若曹操率领全国的军队来打,我就替大王抵挡。倘若曹操只派一个偏将,带十万兵来打。我就替大王把这十万兵吃掉了,吞下。”刘备听了,很高兴。这两句老粗口吻的壮语,也立刻使得军中的大小将士一致佩服。

魏延不仅是“勇猛过人”,而且“善养士卒”,能够获得士卒的心。刘备于众将之中,特别看中了魏延,可说是颇有知人之明(魏延其后也被诸葛亮十分信任;诸葛亮死后,才被小人杨仪谋害)。

我个人认为,刘备称王的事办得太早了一些。等到打胜了曹操,占领中原以后,称王就没有人批评,汉献帝也不会连一个王爵都不肯给他的。

他在拿下了汉中,就“自称”起汉中王来,事前事后,对孙权毫无安排;同时,关羽在荆州北部对曹军作战,也颇为顺利。孙权极想继续拉拢他而拉拢不上,十分感觉到不安全,就决计对他翻脸了。

7. 汉中旅游观后感500字

给你毛批《三国演义》此回批注作为参考,观后感就很好写了。

但最好还是有自己的思想。有将计就计之孔明,,以破崔谅之计,斯已奇矣;又有将计就计之姜维,以破孔明之计,则更奇。以家裴绪赚天水,而姜维能料,斯已奇矣;即以假姜维赚天水,而姜维不能料,则更奇矣;以孔明之计,而有破之之人,则其人固孔明之所深爱也。以能料孔明之计之人,而终有不及料之事,则孔明又其人之所不得不服也。纵一夏侯楙以招姜维,而诈称姜维之有书,是犹在人意想之中;遣一假姜维以见夏侯楙,而即称夏侯楙之有书,是则出人意想之外。其变幻不测,疑鬼疑神,今日读之者且为之迷心眩目,况当日遇之者,能不俯首屈膝哉! 此回有假姜维,前此者有假张飞矣。假张飞有二,一则张飞所以赚严颜,一则张飞所以赚张郃。而假姜维不容有二,乃孔明所以困姜维。试以《西游记》拟之,则前之假张飞,是孙行者毫毛所变之假行者也;后之假姜维,是六耳狝猴所冒之假行者也。同一假,而或自假之,或不自假而他人假之。然则《三国》之幻,殆不灭《西游》云。姜维有母,而孔明即以姜维之母牵制姜维,亦犹徐庶有母,而曹操即以徐庶之母牵制徐庶也。然曹操假其母之书以招其子,孔明则不必假其母之书以招其子。所以然者,欲其人之背顺归逆,不得不以母子之情,夺其君臣之义;若使其人之背逆助顺,则自有君臣之义,正不专恃其母子之情耳。且曹操之才,不足以胜徐庶;而孔明之才,实足以服姜维。庶不为曹屈,而但为母屈;维则不独为母屈,而真为孔明屈矣。人但知讨贼者当诛其首,而不知讨贼者当先诛其从。何也?无贾充、成济,则司马氏父子不能肆其凶;无华歆、 王朗,则曹氏父子不能恣其恶。故骂曹操而不骂华歆,未足夺曹操之魄;骂曹丕、曹睿而不骂王朗,未足褫曹丕、曹睿之魂也。骂曹操者,有陈琳之檄矣,有衣带之诏也,有汉中王进位之疏矣,独于曹丕而缺焉。武侯虽有出师之表上告嗣君,恨无讨贼之文布告天下。今观骂王朗一篇,即以此当骂曹丕,即以此当布告之文可耳。兵家之有劫寨,题目旧矣,独至此回,而有翻陈出新者。料彼不知我劫而劫之,不足奇;料彼知我劫而仍劫之,则奇矣。待彼来劫我,而我往劫之,不足奇;知彼待我之往劫而后来,而我故赚其来,则又奇矣。不但如此,以我劫寨之兵,截其归寨之兵,又使彼归寨之兵,即被杀于防我劫寨之兵,则愈出愈幻,至于如此。每见他书所纪劫寨之事,不过“杀入寨中,并无一人,情知中计,望后便走”等语耳。层层叠叠,数见不鲜。问有以旧题而作新文,若此回之神妙者乎?

8. 汉中川陕革命纪念馆观后感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在陆游的众多著名诗篇中,有壮怀激烈的爱国忧民之作,如《关山月》、《出篱门迎凉有感》;有寄梦抒怀、悲愤凄切之作,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些诗不是直抒胸臆,痛切陈词,就是笔墨纵横,抚古思今,都是雄壮的大气磅礴之作;作者也有优美淳朴的乡村生活描写,如《游山西村》;也有缅怀爱情、追思往日幸福的伤感之作,如《沈园》。等等这些,都与《初霁》极不相似。《初霁》没有豪唱,也没有悲鸣,没有愤愤之诗,也没有盈盈酸泪,有的只是结肠难解的郁闷和淡淡然的一声轻叹,“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陆游自王炎调离川陕后,也于淳熙五年(1178)在蜀东归,在福建、江西、浙江一带做低级官吏。“怖惧几成床上伏,艰难何啻剑头饮”的处境,和在王炎手下得以重用的情形是大不一样的。淳熙十三年春,作者奉诏入京,接受严州知州的职务,在临安写了此诗。严酷的现实,使他不得不对朝廷对皇帝,对人生对社会作出一些阴暗的结论。与他的许多寄梦诗不一样,在深夜,万籁俱寂时,作者眼前没有现实生活的情景搅扰,可以对着旷远的星空和雨夜任意地幻想,说任何放言达词。而身在繁荣帝都,作者却身不由己。临安城虽然春色明媚,但官僚们偏安一隅,忘报国仇,粉饰太平。作者是时刻清醒的,他在表面的升平气象和繁荣面貌中看到了世人的麻木、朝廷的昏聩,想到了自己未酬的壮志。但他既不能高唱,又无法托情梦,只好借春色说愁绪,把春天写成了无情之物。

可以说《初霁》反映了作者内心世界的另一方面,作者除了在战场上、幕帐中和夜空下高唱报国之外,偶尔也有惆怅徘徊的时候。在几乎同时所作的《书愤》中,作者就截然不同地表现了一贯的豪情。《书愤》在一定意义上是作者对自己悲壮一生的总结。“早岁那知世事艰”,却终有胆量说“千载谁堪伯仲间”,把一生留给历史公断。《初霁》、《书愤》的比较可以显现出诗人感情思想的一个短时期的反复。陆游毕竟是陆游,他不会永久地停留在“闲”“戏”之上的。不久后他在严州任上,仍坚持抗金,并且付诸行动,表达于诗文,终于又被以“嘲咏风月”的罪名罢官。他的绵绵“杏花春雨”,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发展成了“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急风暴雨。

一个诗人的性格是复杂的,一个始终刚强不屈、矢志不渝的烈士,也难免间或惆怅抑郁 这种抑郁惆怅与其雄奇悲壮并不矛盾。唯其抑郁惆怅得苦不堪言,才有更强烈的情怀的喷发。诗中一开头就道“世味薄似纱”,正是作者对现实的否定,也体现出作者的刚直气节。诗末拂袖而去,也是诗人对浮华帝都的不屑。因此,透过原诗的表面,我们依稀仍可看见一个威武不屈的形象。

Hash:9ed17280ff44cf2967926f11a4554d69c2f001ee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