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现在历史文化感最强的是哪个城市?秦皇岛?

导读:河北现在历史文化感最强的是哪个城市?秦皇岛? 从首都沦落到县城,昔日大名鼎鼎的大名府命运为何会今非昔比?

河北习惯称为燕赵大地,像唐山秦皇岛包括北京称为燕地石家庄邯郸邢台为赵国地区我没有去百度战国地图,只是在历史印象里有这个模糊的概念。

1.我生长在冀东唐山,所以先从唐山说起,唐山的由来是唐王李世民东征高句丽,途径大城山遂赐名唐山。水浒传中宋江大战蓟州城卢俊义攻打玉田县说的也是唐山;并且在玉田县出了辽国的宰相,还有近代共产党元老江浩;北洋军阀时期兵家必争之地的滦州也就是现在的滦县,现在改为滦州市;中国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光绪时期被清政府评为第一佳矿的开滦煤矿

2.曾在廊坊工作过两年时间,去过廊坊博物馆对廊坊的古文化只停留在了清晚期的义和团运动,拳民取得的廊坊大捷,还有三河的新文化遗址五代十国的瓦屋辛庄古栈道遗址

3.在石家庄上的大学,这是一个铁路拉开的城市,从城市名称就知道,这个庄从小弟变成了大哥,石门一下成为了省会城市,抗日战争时期的井陉,解放战争的西柏坡,隋朝的赵州桥。

4.承德,清朝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别的我就不知道了

5.赵国首都邯郸,邯郸的金丛台公园,我没去过邯郸,不知道邯郸有没有将战国时期的文化供世人参观,有没有发扬光大

6邢台.邢台市我去过一次,市火车站很小

7.沧州,水浒传中罪犯大多发配到沧州,沧州铁狮子。河间府。在古装剧中点名最高的城市估计就是沧州了。在清朝很有名。

8.保定原河北省省会,保定陆军军衔,抗日传奇地区,有冉庄地道战,保定境内多山水,适合游击作战,还有景区的白洋淀,曾经听说过在抗日战争时期,保定出的伪军最多,保定和沧州在清朝时期出太监最多。李莲英是河北大城人,原来大城属于河间,现在属于廊坊了。

9衡水,衡水中学衡水湖,我不了解

10.张家口,与内蒙古相邻近代察哈尔自治区,张自忠将军曾经是察哈尔省长,我对张家口也不是特别了解,应该是走西口的必经之路。

11秦皇岛,古有秦始皇东游赐名秦皇岛,又有魏武帝东临碣石山观渤海湾。一个闻名于全国的旅游城市,曾经叫秦皇岛地区属于唐山管辖

综上所述,序号不代表排名,有文化底蕴的我心中为三个城市 唐山 沧州 保定 为什么有唐山呢,唐山有钱把自己建设的很好,到这能看到唐山的文化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从首都沦落到县城,昔日大名鼎鼎的大名府命运为何会今非昔比?

说起大名府,相信大家已经耳能详熟了。狄仁杰曾在这里做官,苏轼也曾被贬到这里过,赵构也曾迁兵于此。

大名府,也称北京大名府,它的前身位于今天河北省大名县东南部,大名府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在春秋时期隶属卫国,在历史上是鼎鼎有名的“五鹿城”,曾作为各个朝代的州,郡,路 ,洲。唐德宗建中3年改名大名府。

为何大名府如此出名,其实这和北宋有着莫大的关系。关于大名府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在宋朝北方有一个叫契丹的国家强盛起来,集结兵马,想要南侵。朝廷文武百官急忙商量对策,有人建议迁都洛阳,又有人建议主动讲和。当时的丞相是吕夷简,他刚好在大名府任过职,所以他对大名府的及周边的情况非常了解,吕夷简提出了和列位大臣不一样的见解,他认为此时如果迁都洛阳,契丹就会很顺利的度过黄河,到时候军事防备再好也无济于事,难以阻挡敌人的猛烈进攻,到那时,不单单是朝廷的威严皇上的英名而且还有大宋的强盛也会受到威胁。

大名府作为黄河的军事重镇,掌握了黄河以北的土地,应该对其加派重兵严防,打 契丹的嚣张气焰,最终宋仁宗听取了吕夷简的提议。将大名府建造成都城,称“北京”,。契丹知道大名府作为陪都以后,果不其然心生惧意,取消了这次南侵的军事行动。《水浒传》是这样描写大名府的:“城高地险,堑阔濠深”。大名府文化灿烂,许多文人雅士曾被派到这里任一官半职,宋朝的吕夷简,唐朝的狄仁杰等名士先后任职。《水浒传》中“大闹大名府”的章节也是讲述在这里发生的故事。 关于大名府还有很多有名的成语典故,如“二子争死”、“北门锁钥”、“路不拾遗”等。都与大名府有关,大名府在隋唐时期迅速发展崛起,成为黄河以北广阔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五千多年文明史长河中,两次成都城,七次作为陪都。那么如此有名的大名府为何如今没落?为何如今沦为小县城?故事就又得从北宋灭亡说起,大名灭亡后,大名称为金国国土,因为处于腹地,失去了重要的战略军事防御能力,地位开始慢慢下降。

因为大名府靠近黄河,不可避免会有水患。在1401年,大名府被洪水彻底埋没。现在的大名府是后来重新修建的。大名府没落还有其他重要的原因,在冀中南地区,有很多的历史名城,他们的地位也同样重要,大名府在其中没落也是可以解释清楚的。,大名府的自身的价值开始减少。一座城池的兴衰落败与国家的战略和政策是分不开的。

自从元朝以后,我国的政治中心开始北移。“北门锁钥”的作用开始弱化,经济中心又开始南移,大名府不位于经济中心,没有活跃的贸易往来,自然慢慢走向衰落。运河的改造也是大名府衰落的原因,忽必烈统一中原后,运河开始向东移动,大名府再没有曾经繁华的状态。1952年平原省准备撤销时,本来要被取消的大名府地区却并未回来,这次行政区划调整,彻底打破了大名府作为地区市的所有希望,大名府最后成为邯郸市的下属县。但是大名县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地带。

未来发展势头强,,2014年大名县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并致力于发展优质产业,让我们一起期待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

大名府的沦落,背后其实有诸多因素。

很多人知晓大名府,是因为《水浒》。

《水浒》一百二十回,至少有十八回提到了大名府,尤其第六十五回,更以《时迁火烧翠云楼 吴用智取大名府》为题,梁山第二条好汉卢俊义,第三十六条好汉燕青,都是大名府的人。

大名府,在北宋时期的全称,还要冠上北京二字,因为大宋其实是有所谓四京的,除了大家熟知的东京开封府,还有西京河南府(即洛阳)、南京应天府(商丘),最晚设置的,便是这个北京大名府。

那么,大宋王朝为何要设置这个北京大名府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要应对北方的契丹人,原本最好的防御位置,是在今天的北京,即当时辽的南京幽州,只不过宋朝军事实力确实拼不过契丹人,只能退而求其次,最终便选中了今天河北的大名府,给了他北京的名分。

这件事,其实得归功于两个人。一是宋仁宗(近来大火的电视剧《清平乐》男主角),一是当时的宰相吕夷简。

1042年,辽国曾集结重兵,大有南下的势头,消息传到北宋这边,便惊慌了一拨人,他们纷纷跳出来主张迁都去地势比较险要的洛阳。也就是在这样的时刻,吕夷简力挽狂澜,提出契丹兵马未动,大宋就迁都洛阳,是不是主动示弱?事实上,大宋不但不应该迁都示弱,更应该在黄河北岸建立一座新的京城,以表示对契丹人的不屑。

那么问题来了,黄河北岸,何处适于建都呢?邯郸、邺、中山这些历史古城,当 都有些没落。吕夷简的看法,大名府便是最合适的地点,因为这里:“控扼河朔,北门锁钥”,也就是说,它掌控着黄河以北的大片疆土,把守着宋都的北大门。坚守住大名,就堵塞了敌人南渡黄河的通道。

宋仁宗一听,好啊,吕相你说得太对了,于是当年当年五月就把大名府建为都城,便是宋之“北京”。而契丹,当时对是否南下也三心二意,听说宋朝在黄河北岸建都,那自然就是有所准备了,这就打消了南下的念头。

大家都知道,北宋有钱,所以这座北京大名府建得极为雄壮豪华,外城周长达到48里,内城也就是宫城,周长三里,《水浒传》描述此处:“城高地险,堑阔濠深”;“鼓楼雄壮”,“人物繁华”;“千百处舞榭歌台,数万座琳宫梵宇”;“千员猛将统层城,百万黎民居上国”,确实有点夸张,但也并非完全虚构。

那么既然这么奢华,为什么今天的大名府变成了一个默默无名的县城之名呢?

第一个原因,是因为都城的变迁。在北宋,大名府是连接北方与帝国首都开封府的要地,享受着北京待遇,可是到了元明清,帝国的首都就迁到了新的北京幽州,你大名府再以北京自居就不合适了,甚至经济军事文化种种统统都不重要了——明清的政治中心在北京,经济中心在苏杭,链接这两点的线,一条在渤海、黄海,一条在山东济南、江苏淮安,你这个大名府能派上啥用场呢?

第二个原因,则是直接因素,那就是天灾了。1401年,还颇有大都市模样的大名府,忽然遭遇一场大洪水,彻底将这座雄城化为历史的记忆——当然,如果地理位置实在优越,未必没有灾后重建的可能,但事实是时代已经不再给他机会。最终,大名府便成为了历史深处的一痕记忆。

当然,大名府真正没落的原因,还是整个黄河流域经济、文化的没落,你要知道,千年古都长安和洛阳,根本就没有发生大洪水,基础条件也远胜于大名府,可是在明清时期,照样也没落了。北宋的正牌京城开封府,更是一朝花落清秋冷,你还谈什么别的?

要知道,所有的政治、文化,都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而所谓的经济,又是以便利的交通为第一考量。在全球化的今天,沿海的大城市,具备海、陆、空三线的交通优势,局促内陆的大名县,要想重寻旧梦,确实很难啊!

当然,因地制宜地发展一点以历史文化为主打的特色,未必不是一条新路,但是否能走好,就得看新时代大名地方主政者的智慧与担当了。

Hash:8dde4403e4daf9e339ec7ba6277cc63d55ede457

声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