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河南红旗渠景点 河南红旗渠旅游

导读:五一河南红旗渠景点 河南红旗渠旅游 1. 河南红旗渠旅游 2. 河南红旗渠旅游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3. 河南红旗渠旅游攻略一日游 4. 河南红旗渠旅游地政策 5. 河南旅游景点红旗渠 6. 河南红旗渠旅游景点介绍 7. 河南红旗渠旅游景点值得去吗 8. 河南红旗渠旅游景点有哪些红旗渠假日酒店有多远 9. 河南红旗渠旅游景点图片 10. 河南红旗渠旅游攻略 11. 河南红旗渠旅游实业有限公司林州项目

1. 河南红旗渠旅游

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在山西省境内的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设坝截流,将漳河水引入河南林县(今河南林州)。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乾渠全长70.6公里(山西石城镇-河南任村镇),乾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据计算,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线起来。

2. 河南红旗渠旅游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红旗渠在使用着。河南林县地处太行山脉,受自然条件限制多旱少雨,经常连吃水都紧张。解放后的林县人民,在县委的带领下,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五十年代开始,历时十几年,几十万民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等不靠,在悬崖峭壁上开凿了一条人功天河,彻底解决了吃水难问题,同时使几十万亩土地解决了灌溉问题。彰显了共产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3. 河南红旗渠旅游攻略一日游

好走,很方便。红旗渠水长城非常好走,那里专门修的有红旗渠大道。红旗渠位于镇林州市,林州市的标志性旅游景点。到那里非常方便,现在都是高速公路直达,自驾游又快又方便,另外,林州市到红旗渠也非常方便,有各种的公交车。林州市这些年发展的很好,林州市的人民热情又好客

4. 河南红旗渠旅游地政策

林州免票的旅游景区如下,供参考:

5A级景区(2家):红旗渠风景区、太行大峡谷景区;

4A级景区(1家):万泉湖风景区;

3A级景区(4家):黄华神苑景区、太行屋脊风景名胜区、天平山风景区、五龙洞景区。

无门票景区(5家):

4A级景区中华古板栗公园;

3A级景区柏尖山、太行山森林运动公园、国家863红旗渠科技产业园景区;

2A级景区庙荒民俗村

5. 河南旅游景点红旗渠

至今依然使用。

红旗渠没水了,原因是红旗渠源头漳河水,由于近年天气干旱己基本干涸,无足够的水可引。同时漳河有许多水利设施,但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导致下游红旗渠不通水。

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在山西的平顺县石城镇设坝截流,将漳河水引入河南安阳林县。干渠全长70.6公里,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共有分干渠10条,总长304.1公里;支渠51条,总长524.1公里;斗渠290条,总长697.3公里;农渠4281条,总长2488公里。

6. 河南红旗渠旅游景点介绍

红旗渠在河南省林州市,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

林州市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红旗渠,是一个人工修建的灌渠。

红旗渠总干渠下分为一、二、三干渠。

第一干渠自分水岭沿林虑山东侧向南,经水河、黑龙庙、田家沟、黄华、桃园、北小庄、温家掌等村到合涧镇西与英雄渠汇流,全长39.7公里。

第二干渠自分水岭起,沿姚村镇东北 部猫儿岭,经申家岗、焦家屯、马家山、庞村、皇墓、杨伯山屯、张家井、乔家屯等村,至马店村东,全长47.6公里。

第三干渠从总干渠尾(分水岭)上游560米处的右侧分出,伸向东北,经仙岩村到下燕科村南穿越卢寨岭3898米长的曙光洞后,到东卢寨村东,全长10.9公里

7. 河南红旗渠旅游景点值得去吗

有。红旗渠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林州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不仅在上世纪解决了林州人民的吃水灌溉问题,现在也成为当地的著名景点,同时仍起到灌溉的作用。可以说红旗渠现在已经成为一种精神,代代相传。

8. 河南红旗渠旅游景点有哪些红旗渠假日酒店有多远

十一来河南旅游,著名历史景观开封清明上河园、龙庭、铁塔、大相国寺,洛阳龙门、白马寺,登封少林寺、嵩阳书院,郑州河南省博物馆,安阳殷墟、文字博物馆、红旗渠等景点;自然景观焦作云台山、栾川重渡沟、老君山、白云山,南阳老界岭,平顶山尧山,驻马店嵖岈山,新乡宝泉、太行大峡谷,信阳鸡公山等景点都是人头攒动,来了不如不来。想真正达到旅行的目的的话,假期期间可以选择到河南太行山深处转转山,选一农家夜宿,晚闻犬吠而眠,天亮闻鸡鸣而起,也不枉来河南一趟。

9. 河南红旗渠旅游景点图片

红旗渠和八泉峡,两个都是非常好玩的旅游胜地,相比较而言,八泉峡更好玩些。

八泉峡,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桥上乡,是著名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集江河峡谷、石灰岩地区干旱峡谷和溪流峡谷景致为一体,极具特色。八泉峡,全长13公里,宽处20米,窄处3米,落差300多米,其中点缀着三溶洞、一线天、九栈道、八道水等4个景点。八泉峡北口悬崖绝壁周围有八个泉眼,常年流水不息,喷泉、瀑布直跌谷底,汇成八道水流出,故得名八泉峡。积满山谷的河水、高耸入云的悬崖绝壁、圆形天井、龙洞、朱砂洞、黑龙洞、一线天、九栈道、八道水等景点,各具特色,八泉峡 被誉为"太行第一雄峡" ,非常好玩,值得一游。

10. 河南红旗渠旅游攻略

太行大峡谷:太行大峡谷风景区有着典型的北方山水特色,整个景区分为桃花谷、王相岩和太极冰山(暂不开放)三大区域。桃花谷的水景最为优美,谷内草木茂盛,处处都是溪水瀑布,空气清新,是休闲放松的好去处。喜爱登山的话,可以去王相岩,景区内不仅有开凿在山崖中的栈道,还有建在山崖上高达80米的筒梯,很是惊险有趣。此外,自然奇观也同样引人注目,山洞内有常年不化的寒冰,让人看过之后叹为观止。

殷墟:殷墟是中国商代后期都城遗址,是中国历史上被证实的第一个都城,它的发现和发掘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殷墟内有大量的青铜器,石器,骨器,玉器等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文物,其中最有名的是重达 875公斤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迄今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来到安阳一定要去殷墟转转,见证见证商朝的历史与文化。

绝壁栈道:近几年开发的一条险绝的悬崖栈道,全长488米,118个台阶,位于海拔1700米、净高差300米的绝壁山腰间。行走在300米高的天然垂直绝壁上,可以体验足下临空的紧张刺激感。五百米长的悬崖栈道有七拐八弯,独具风情。极目远眺,令人心旷神怡。

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世界首座文字博物馆, 整个建筑风格充满现代气息,也具有殷商宫廷风韵。博物馆内收藏有4000多件珍贵文物,涉及甲骨文 金文等多方面,记录了从文字起源开始到电脑时代五笔输入的文字发展历程。博物馆正门前的两只造型奇特的金色玄鸟,主馆展现殷商宫殿特征的浮雕金顶,通往主馆道路两旁由28片极具代表性的青铜甲骨片组成的碑林,无一不突显了中国灿烂的文字文化。

红旗渠:被称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安阳林县人克服艰难条件,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盘绕在太行山腰悬崖之上的红旗渠由“分水苑”、“青年洞”、“络丝潭”三个景区组成,三个景区雄伟险要,各有特色,相映成趣,尤以主景“青年洞”为甚,依靠断壁而凿的“青年洞”从巍峨雄险贯穿而过,十分震撼。另外,红旗渠景区不仅可以爬山,还能划船,山上还有何首乌等不少当地的土特产可以选购。

扩展资料:

安阳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河南安阳殷墟已经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25000年前至约13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一带已经有人类居住,安阳县小南海的小南海洞穴遗址可以证明。上古的三皇五帝时期,五帝之一的颛顼建都于今安阳市内黄县境内,在位78年。殷商后期,安阳是商都殷墟。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今安阳市郊小屯一带),经八代十二王,历时254年。从商朝发展至今,安阳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华民族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在这里出土问世。在“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评选中,安阳殷墟商代晚期都城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名居榜首。另外,著名的大禹治水、文王演易、妇好请缨、苏秦拜相、西门豹治邺、岳母刺字等历史故事也都发生在这里。

11. 河南红旗渠旅游实业有限公司林州项目

红旗渠没有1500公里。

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据计算,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红旗渠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

Hash:4fd041a9809db5f0612d70df5024fc71a3c3df80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