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民俗景点 河南民俗特色旅游

导读:河南民俗景点 河南民俗特色旅游 1. 河南民俗特色旅游 2. 河南特色旅游文化 3. 河南民俗旅游资源 4. 河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5. 河南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6. 河南民俗特色旅游景点 7. 河南民俗风情特色 8. 河南省民俗旅游景区 9. 河南民俗特色旅游景区 10. 河南民俗特色旅游的研究

1. 河南民俗特色旅游

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河南省地处中原,北边是河北省,东边山东西是山西,南是安徽和湖北,在省内风俗习惯南北也有差异,比如,大年三十那天都是中午吃团圆饭,晚上一碗饺子就打发了,还有三十下午上坟请家中逝去的老人过年,初三闺女回娘家给逝去的父母上坟,再有就是当年家有老人去世,儿媳不能回娘家,等过了初五才能回去,这是给老人守孝,等等。

2. 河南特色旅游文化

我国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以来,共有53个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之中,其中世界文化遗产共有36项,世界自然遗产13项,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闻名世界的长城、北京故宫、莫高窟、兵马俑、北京猿人遗址早在1987就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其后不断新增,直至现在共有36项,其中河南省就占有5项之多。

洛阳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门票为:90元/人,建议游玩时间:1天。

龙门石窟,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位于河南洛阳市龙门镇伊河两岸的香山和龙门山之上,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龙门石窟不仅在国内知名度较高,国外同样享有较高的声誉,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的来到这里欣赏这里精美的石刻艺术。

游览龙门石窟不仅仅在于其场景之壮观,更多的其历史及艺术价值。据史料资料记载,龙门石窟最早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其后经历了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400多年的不断开凿,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规模大小,看到眼前的景象,不禁感叹那个时期能够雕刻出如此精美的雕像确实令人震惊,且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龙门石窟拥有众多洞窟群,比如奉先寺、宾阳洞、万佛洞、古阳洞、老龙洞、香山寺等等,现存窟龛2345个,佛像近10万尊,其中最高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仅只有2厘米大小,足可见其先人技艺之精湛,对于我国石窟艺术有着重大意义。

安阳殷墟

殷墟门票:65元/人,建议游玩时间:1天。

殷墟位于河南安阳市小屯村,现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据史料记载,盘庚十四年,商朝迁都于此并改名为“殷”,次年建立殷都,其后在此经历了长达273年的统治时期。20世纪初的考古发掘,在这里出土了大量出甲骨文和青铜器而闻名世界,这项考古发现也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

据悉,在殷墟共出土有带字的甲骨约15万片,这些甲骨文中所记载的文字资料对于我们研究文字记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可以确定的是在商朝时期我国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甲骨学也由此而成。对于喜欢历史特别是文字历史的朋友,这里不容错过!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说到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可能很多人并不太熟悉这个名词,这是一个建筑群的统称,包含有众多历史古建。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位于河南崇山,包含少林寺、中岳庙、少林塔林、嵩阳书院、登峰观星台、会善寺、初祖庵、太室阙等众多著名建筑群组成,其建筑经历时代不同,中原地区上下两千年都有涉及,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及艺术价值,于201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提起少林寺,大家应该都有所知晓,位于河南郑州登封崇山五乳峰下,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这里不仅是我国佛教禅宗祖庭发源地,还是中国功夫的发源地。少林寺始建于495年,最初建立少林寺是为了安置印度远道而来的 僧,现为世界闻名的佛教寺院,有“天下第一名刹”的美誉。

少林寺门票:105元/人(包含往返电瓶车),建议游玩时间:1-2天。

中国大运河河南段

我国古代的三大伟大工程,其中之一就是大运河,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地跨我国8省、27市,多达10余个维度,自北向南通达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其中世界文化遗产河道共有1011千米,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线路最长的运河,大运河的建成充分说明了古代先人智慧之深,对于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图为河南段永济渠浚县段,永济渠于608年开凿,基本上是沿用了之前朝代留下的河道与水道疏浚而成。

丝绸之路河南段崤函古道

这里所说的丝绸之路指的是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时期,当时的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而开辟的一条陆上通道。其中位于河南陕县陕县硖石乡车壕村的崤函古道为丝绸之路东端,是丝绸之路上的锁钥要塞,在古时是中原地区通关中的咽喉要道,东可至洛阳,西可达长安。

目前崤函古道遗迹约有150米,呈东南、西北走向,其中路面最宽处6米,窄的也有3米左右,可以清晰的看到车辆途径后留下的辙痕。2014年丝绸之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崤函古道也是其唯一的道路遗产地,非常珍贵的一处文化遗存。

3. 河南民俗旅游资源

河南传统文化【少林武术节】少林武术是中国武术中的奇葩,国之瑰宝。为了弘扬中华武术,扩大对外开放,郑州自1991年开始举办“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隔年举行。在武术节期间举行精彩的武术竞赛和表演,进行经贸、科技交流和各种富有民族与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娱乐及旅游活动。这是一项融经贸、文化、旅游、科技为一体的大型国际性综合活动,每次都吸引国内外数十万人云集郑州。

【古荥龙舞】郑州市邙山?古荥镇的龙舞,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每逢农历正月十五龙灯节,方圆几百里的百姓都涌向古荥?看,据说清乾隆、光绪二帝都曾亲临古荥?看龙舞。1949年后,古荥龙舞得以创新发展,演技日益精湛。它汲取了各种龙舞的特点,又不同於其他龙舞,故事完整生动,情节曲折感人,表演场面宏大,艺术风格独特。整场表演分为鱼跃龙门、金龙出南门、龙蜗玉柱、二龙相戏、解救青龙、二龙戏珠、胜利对舞等10个场面。古荥龙舞流传至今,其影响之大,历史之悠久,在中原地?是不多见的。1988年古荥龙舞应邀参加了北京国际旅游年的龙舞大赛,誉满京城。

【笑伞】流传於荥阳一带的民间艺术。传说隋大业十二年(616),瓦岗军起义,翟让用李密计,破金韩关,进取荥阳。隋扬帝派大将张须陀为荥阳通守,协同荥阳大守郇王庆合兵讨伐。瓦岗军初战不利,於是乘正月十五玩花灯之机,巧扮民间歌舞艺人,随民间社火一起混进城内,裏应外合,一举攻克荥阳。笑伞就是义军当时扮演的节目之一。

【律棒鞭】流行於荥阳一带的民间歌舞,起源年代不详。演员只有3人,男1女2。细乐器伴秦,白8~10人组成,其节奏轻松、流畅。曲牌有“?调”、“剪剪花”、“剪剪花变新调”、“满州”、“双翠翠”、“下河”、“对花”等10多种。表演时男演员饰相公,女演员饰小姐,手持竹眼钱。舞蹈动作从曲调?门开始,男演员即右手持扇,载歌载舞,而女演员则手持竹鞭,随节拍上下击鞭。舞蹈反映青年男女踏青相恋。 頭條萊垍

【独角兽】流传於新郑一带的独特民间舞蹈。是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刑天舞戚的故事创造的,反映出对不畏强暴的断?英雄的崇拜。在伴秦中绕场 跳翻滚、窜桌子,并以腰部的夸张表演,表现独角兽暴躁怒吼或温顺平静的表情。后在急迫的“闹台”乐曲伴奏中,斗兽者执鞭出场,与独角兽打斗拼搏。其“击?”、“击腿”、“滚翻”、“窜桌子”、“倒立”、“擒兽”等动作粗旷诙谐,生动有趣,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垍頭條萊

【跳经担】流行於新密一带的民间舞蹈。在庙会期间,妇女们挑著自制的花篮(经担)到庙会神前进香,然后在神前空地上边哼经曲,边跳经担,以示对神灵的虔诚。跳经担的音乐与伴奏主要是经曲,使用的乐曲是木鱼和碰铃,伴唱的是经曲。

【张公背张婆】流传於新密一带的民间舞蹈。参加演出的只有2人,服装道具简单,人物造型幽默风趣。表演时舞曲采用地方戏曲中的流水板、阳调、银扭丝、汉江等曲调。据传张公是晋国贵 族介子推的家仆,介子推躲在绵山,不愿出仕,晋文公为逼他出山而焚绵山,介子推被烧死。张公将介母背出火海,并认为义母。张公为人忠厚,外出时唯恐介母在家寂寞或遭野兽伤害,因此无论耕地还是赶集都要背著介母,直至介母寿终。后人为纪念张公仗义行为,编排此舞,以表敬仰之心。

【独脚舞】流传登封一带的民间舞蹈。据传兴起於1886年,是以高跷打底、杂技镶边的融杂技、高跷舞蹈为一体的独特艺术形式。表演者通常扮演一个老汉,身穿马褂,?戴尖顶毡帽,腰系板带,足蹬抓地虎鞋,身背操子铃,手中拿一根用普通木棍做成的长1米、粗约10厘米的高跷,以迅速动作跃上场,两腿紧紧地夹住高跷,进行各种舞蹈动作的表演。

4. 河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河南普通节日传统风俗习惯

1、河南春节习俗——送神慌年忙祭灶

2、端午节(五月初五):而河南主要是角粽,有三个角的,也有四个角的。河南人不仅要吃粽子,还要吃 油炸食品。像油条、麻花、麻叶等,都是人们常做的油炸食品。在众多的油炸食品中, 糖糕和菜角是最典型的。

3、重阳节(九月初九)

在中国的传统风俗中,重阳节就是一个登高节,,重阳赏菊的活动越来越盛行。因为菊花都在九月开放,民间还把九月称为“菊月”,所以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4、河南中秋节的习俗有:铁塔燃灯、夜设茶果月饼、面向月亮许愿

扩展资料

河南人在过年时有“祭灶日”,需要买灶糖,在小年那天晚上祭灶;河南在结婚时也有压床的风俗习惯,新郎家需要请未婚的弟弟和自己一起在新床就寝;河南人的接风酒文化里要求“敬一个、端两个”。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久而久之的变迁,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所谓"移风易俗"正是这一含义。

5. 河南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都是未知数,得看疫情防控的情况了。

说句实话,河南居于中国之中,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所在。文化古迹遍布神州大地,无限风光尽在中原大地,民俗、文化、历史交织在这片沃土,是寻根问祖、探寻历史、感受文化的朝圣之旅,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必去的地方。所以,如果没有疫情,会很好!

6. 河南民俗特色旅游景点

中国是一个地广物博的国家,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习俗,很多人都很好奇河南习俗有哪些呢?

其实河南的习俗有:祭灶节的祭灶送神活动,结婚需要压床,端午节包粽子和吃粽子,元宵节猜灯谜,龙抬头节采野菜,包饺子等等,祭灶节的祭灶送神简单来说就是腊月二十三小年的时候需要送灶神,也就是祭灶日,在这一天当地的人会去赶集买灶糖,然后晚上的时候就会祭灶神,过了小年之后,年味就会变得越来越浓,就会开始清理灶台,打扫房屋,并且购买各种年货的。

7. 河南民俗风情特色

河南的习俗有:祭灶节的祭灶送神活动,结婚需要压床,端午节包粽子和吃粽子,元宵节猜灯谜,龙抬头节采野菜,包饺子等等,祭灶节的祭灶送神简单来说就是腊月二十三小年的时候需要送灶神,也就是祭灶日,在这一天当地的人会去赶集买灶糖,然后晚上的时候就会祭灶神,过了小年之后,年味就会变得越来越浓,就会开始清理灶台,打扫房屋,并且购买各种年货的。

8. 河南省民俗旅游景区

祭龙辟虫的龙抬头(二月初二)

消灾防疫的端午节(五月初五)

喜庆丰收的过小年(六月初六)

妙趣横生的乞巧节(七月初七)

农耕特色突出的牲口节(七月十五)

登高赏菊话重阳(九月初九)

腊八枣树“吃”米饭(腊月初八)

送神慌年忙祭灶(腊月二十

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节”或“青龙节”。这天,河南农村的妇女一般都不动剪刀,不做针线活,怕动了刀剪伤龙体。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饺子,煎煎饼,炒黄豆,煎腊肉,蒸枣馍,改善生活成为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月二这一天摊煎饼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民间认为,这天是东海龙王的生日,煎饼是龙王的胎衣。吃煎饼,是为龙王嚼灾,扔煎饼,是为了掩埋龙王的胎衣。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河南新乡一带的乞巧风俗是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六晚上,当地未出嫁的姑娘七人凑成一组(以应“七夕”之数),每人兑面兑物,为织女准备供品。有的要买葡萄、石榴、西瓜、枣、桃等七样瓜果,烙七张油烙馍或糖烙馍,包七碗小饺子,做七碗面条汤。除此之外,还要单独包七个大饺子,饺子馅由七样蔬菜做成,内包用面做成的七样东西,像针、织布梭、弹花槌、纺花锭、剪刀、蒜瓣或算盘子等。这七样东西,要能代表七位姑娘的心愿。这天晚上,七位姑娘把供品摆在瓜棚下或清静的地方,焚香点纸,跪在月下向织女祈祷,念完祷语后,七个姑娘分吃水果和七碗小饺子。然后把七张油饼和七个大饺子放在竹蓝内,挂在椿树上。这天晚上,七个姑娘一齐守夜,看守竹蓝子。这种举动称为“守巧”,目的是防止爱开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把“巧”(大饺子)偷去。

七月七日清晨,天刚刚蒙蒙亮,七个姑娘闭着眼睛,在竹蓝内各摸一个大饺子。谁摸出的饺子内包有针、剪刀等东西,谁就是未来的巧手。

在豫北沁阳、孟县等地,现在还流传有“七夕”对歌的习俗。每到“七夕”这天,当地的少女们按村子,或按乡、县组成小组,每组七人,也可为九人、十一人,以单为巧数。民间讲究对歌人的数量,俗语有“当单不当对,当对拙一辈”。人们把对歌小组分成单数,都是为了能够获“巧”,希望本村的对歌组能够取胜。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民间俗称为:“鬼节”。中原农家也称这天为“牲口节”,此日有许多敬奉耕牛的活动。

在豫北林县等地,七月十五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 白面馍,中午蒸熟后供奉在案桌上,然后燃放鞭炮,庆贺槽头兴旺。凡有大牲口的农家,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把供奉后的羊羔馍送给大牲口吃,也有给牲口喂豆等精饲料的,以显示牲口节与平时不同。晚上,他们还要做一锅米汤给牲口喝。有民谣说:“打一千,骂一万,七月十五喝顿小米饭。”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祭灶节”。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

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

非常兴隆。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农历六月初一,是中原民间比较重视的节日。在豫东和豫南,都有六月初一过小年的说法。特别是农村,更为重视。人们把这天当作庆祝丰收、祀求丰年的节日。这时,麦子刚刚打下不久,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农民的心头和眉稍。人们在屋中、院内、麦场里摆上供桌,放上馍、枣山(馍的一种)和桃、李等五种瓜果,用斗盛满新收的小麦,斗上贴红色的“福”字,然后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后,人们高高兴兴地吃上一顿用肉、青菜、粉条、海带做成的“杂烩菜”。大人们在麦场里猜拳行令,孩子们边吃边耍,十分尽兴。

农历六月初一过后,是六月初六,所以,有的人家干脆把六月初六的活动揉到六月初一来进行。六月初六,民间称“炒面节”、“望夏节”、“闺女节”等,往往是相隔十里(5公里)八里(4公里),风俗就不大一样。不管怎样,节日就是吃、玩、走亲戚。而且这些节日都与出嫁的姑娘有关。农村的各家各户,在六月初一至初六其间,都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款待后再送回婆家。俗语有:“六月六,请姑姑。”“六月六,挂锄勾,叫了大姑叫小姑。”

六月初一过小年的习俗,在中原地区相当普遍。从六月初一到初六,中原农村的“年”味是浓郁的,时间要持续一周左右。尽管有初一和初六的区别,但两个节日距离太近,节日活动自然而然地就融合在一块了。雕塑祭龙辟虫的龙抬头(二月初二)

消灾防疫的端午节(五月初五)

喜庆丰收的过小年(六月初六)

妙趣横生的乞巧节(七月初七)

农耕特色突出的牲口节(七月十五)

登高赏菊话重阳(九 初九)

腊八枣树“吃”米饭(腊月初八)

送神慌年忙祭灶(腊月二十三)

9. 河南民俗特色旅游景区

河南的民俗习惯:剪纸、捏面人、吹糖人、画糖画、绣花鞋、民俗演艺、说评书、敲大鼓......

河南,古称中原、中州、豫州,简称“豫”,因历史上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截至2017年底,河南共下辖17个地级市、1个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52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85个县,省会郑州市,常住人口9559.13万人,居中国第3位。河南是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中国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纸、火药三大技术均发明于河南。河南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河南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

河南旅游景点:

云台山、八里沟景区、重渡沟自然风景区和黄河游览区。

10. 河南民俗特色旅游的研究

包饺子,放鞭炮,贴春联,舞狮,扭秧歌,唱大戏

Hash:5bd292ecaef7b631ff8a9155b6f270ccdb464361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