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旅游网殷墟 河南考古旅游

导读:河南旅游网殷墟 河南考古旅游 1. 河南考古旅游 2. 河南省古遗址 3. 河南考古旅游发展现状 4. 河南考古旅游火热 5. 河南著名考古遗址 6. 河南考古旅游攻略 7. 河南考古文化 8. 河南文物考古 9. 河南省考古博物馆 10. 河南考古旅游工程

1. 河南考古旅游

不是。河南考古是中国考古的一部分,中国考古不等同于河南省考古。河南省是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之一,虽然河南省在古代有很多的政权建立在河南,但中国其它地方也有远古人类活动的遗迹。

比如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远古人类在云南省元谋县,山顶洞人、蓝田人、河姆渡人等远古人类活动遗址都不在河南。只有在全国各个地方进行考古,才能对我国历史有一个明确的了解。

2. 河南省古遗址

目前丝绸之路名单中中国境内共有22处,其中河南段共有4处遗迹,包括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和陕县嫣函古道石壕段遗址。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分别作为汉魏时期的都城和隋唐时期都城的主入口,是汉唐时期都城的代表性遗迹新安县汉函谷关遗址、陕县的嘴函古道,分别作为丝绸之路重要的关陪和道路遗迹,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防御及交通遗迹。

3. 河南考古旅游发展现状

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在地域上遍及整个中华大地,在年代上涵盖了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到公元17世纪初明代万历皇帝的定陵。这些考古发现都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垍頭條萊

北京周口店遗址与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頭條萊垍

(北京人距今70万年~距今20万年,山顶洞人距今18000年)

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发现地,位于北京市房山区。

发掘年代:1921年

该遗址的发掘揭示了人类在东方大陆的起源,并为人类进化理论提供了坚实的证据。

剑齿虎头骨化石:(上)

剑齿虎上犬齿化石:(中)

山顶洞人头骨化石:(下,脑量1300毫升~1500毫升)

4. 河南考古旅游火热

河南大学考古系还是很厉害的。河大考古系办学历史悠久,1931年文史系学生尹达、石璋如等参与殷墟第四次发掘,是河南大学考古学的开端。1935年成立河南大学考古学研究会。

师资力量雄厚,考古学专业现有在职教师2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26人,学部委员1人,正高6人,副高9人,博导6人,具有田野考古个人领队资质者11人,海外博士2人,外籍教师1人,师资博士后1人。专业平台完善,有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实验室、文物数字化实验室、生物考古实验室3个专业实验室,专业课程优质,国际交流广泛。

5. 河南著名考古遗址

第一,王城岗遗址。王城岗遗址位于登封县告成镇西北500米的地方,它是在探索夏都的过程中被发现的。它是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两座并列的小城堡,面积各约1万平方米。它兼有裴李岗文化、二里头文化以及上、周时期文化遗存的遗址,里面还有奠基坑、窑穴、灰坑等历史遗迹,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和铜器等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王城岗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龙山时代的古城和当时的历史有这种大意义

第二,阳城遗址。阳城遗址就位于王城岗遗址的北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禹就在此地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它是春秋时起郑国和战国时期韩国西面的军事要地,城墙内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片,城内中部偏北有一处大型建筑遗址,基面上还有残留成片的铺地砖,而且还发现有贮水池、节水闸和排水管道,由此可见当时的给排水设施的先进水平。

第三,二里头遗址。二里头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村,它也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六大都邑之一。二里头遗址距今已 有3800-3500年的历史,也就相当于是夏、商王朝时期。在古城内发现有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窑穴和墓葬等遗迹,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等文物,其中还有青铜爵,它是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二里头遗址被初步确认为夏代中晚期都城遗址。

第四,偃师商城遗址。说完二里头遗址,再来说说偃师的商城遗址。它是商代西毫城的遗址,也是夏商文化的界标,属于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在城内发现了城门、道路、宫殿等,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偃师商城内还有大型的宫殿和军事防御设施,从这些遗迹来看,偃师商城具备了早期都城的规模和特点,偃师商城的发现为夏文华和商文化的分界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第五,安阳殷墟遗址。殷墟遗址位于安阳市殷都区小屯村,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5A级景区。在20世纪初,殷墟因为被发掘出甲骨文而闻名于世。在1928年,殷墟出土了大量的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的文化遗存并确立了殷商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殷墟至今是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

6. 河南考古旅游攻略

应该是曹操的,他为了迷惑他人,见了72疑冢,结果还是被找到了真身

7. 河南考古文化

河南大学有考古博士点。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HENU)是河南大学二级学院。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创建于1923年,是河南大学设立最早的院系之一。

根据2017年12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设有5个本科专业,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有教职工125人,博士、硕士研究生200余名,本科生近千人。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主管部门

河南大学

创立时间

1923年

历史沿革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创建于1923年,是河南大学设立最早的院系之一。

1956年,在教学楼中正式设立了文物陈列室。

1978年,学院成立了宋史研究室,中国古代史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1年,中国近现代史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4年,学院与历史系决定建造一座独立的文物馆。

1985年,举办全国文博干部专修科。

1987年,学院宋史研究室组建为宋代研究中心。

1985年6月,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亲笔题写了文物馆馆名,同年秋文物馆竣工。

1986年1月,原文物陈列室藏品搬入,5月开始接待观众。

1988年,招收文博专业本科生、

1993年,博物馆学本科专业正式招生、

2002年,学院宋代研究中心改名宋代研究所,河南大学以色列研究中心、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成立,首次招收世界史专业本科生。

2003年,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获得旅游管理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历史文献学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中国古代史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4年,学院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成为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院设置先秦秦汉历史与文物考古博士招生方向。

2005年,开始招收考古与文博专业硕士研究生、

2006年,河南大学世界历史研究所成立。

2010年,学院获得旅游管理专业学位(MTA)授予权。

2011年,考古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正式获批,中国近现代史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2012年,学院旅游管获批河南省省级重点资助二级学科,考古学入围河南省重点学科建设行列并 立博士后流动站,历史文献学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中国近现代史获得博士后招收权,获批世界史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8. 河南文物考古

1.贵州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张兴龙介绍,招果洞遗址位于贵州贵安新区高峰镇岩孔村招果组,经过5年,累计工作时长800多天的考古挖掘,最终确认该遗址文化堆积从距今4万年,跨越了整个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连续完整,厚度大约8米的文化堆积也是目前洞穴遗址里最深的。

2.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

余姚井头山遗址,距今7800-8300年之间,早于河姆渡文化1000多年。井头山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三七市镇官桥村西侧,东距田螺山遗址约1.5公里。

3.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

双槐树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黄河南岸以南2公里、伊洛河东4公里处。遗址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宽约780米,残存面积达117万平方米,处于河洛文化中心区。双槐树遗址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这一中华文明形成的初期,发现的规格最高的具有都邑性质的中心聚落,被专家学者称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河洛古国”。

经考古勘探发掘和科学测年确认,该遗址是距今5300年前后,经过精心选址的都邑性聚落,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4.河南淮阳时庄遗址

时庄遗址位于河南周口市淮阳县时庄村,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遗址南部是一处距今4000年-3700年的夏代早期粮仓城。该遗址是我国目前代最早的粮仓城,对研究中原地区早期国家的粮食管理、可能存在的贡赋制度和国家治理能力等具有重要价值。

5.河南伊川徐阳墓地

徐阳墓地位于洛阳市西南伊川县鸣皋镇徐阳村。墓地发现的车马坑在其东北角或北部放置有大量马牛羊头蹄,这种习俗在中原地区此前尚未发现,墓地无论从时间、地域、规模、习俗等都可以与春秋时期活跃在这一区域的陆浑戎形成唯一对应关系,因此考古人员认为徐阳墓地应为陆浑戎贵族墓地,车马坑应为陆浑戎国君或高级贵族墓的陪葬。

6.西藏札达桑达隆果墓地

西藏札达桑达隆果墓地,历史遗迹。2021年1月11日,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候选项目名单。

7.江苏徐州土山二号墓

土山汉墓位于徐州博物馆院内,由三座墓葬组成,其中一号墓于1969年发现,1970年由中科院考古所、南京博物院等单位发掘;三号墓于2002年发现,同年由徐州博物馆进行抢救性发掘。二号墓自1977年勘探发现以来,考古工作至今已历时40余年。2014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徐州博物馆主持发掘,取得一系列重要收获。

8.陕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

陕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一般指少陵原十六国大墓。少陵原十六国大墓,历史遗迹,位于陕西西安。

9.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热水乡,是一座木石结构的多室墓,考古出土了大量的金银器、铜器、丝织品、皮革等珍贵遗物,是青藏高原发现的结构最完整、布局最清晰的高等级墓葬。

10.吉林图们磨盘村山城遗址。

磨盘村山城,位于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图们市长安镇磨盘村,延吉市与图们市交界处,是东夏国的南京城所在地。磨盘村山城周长4454米,呈不规则椭圆形,东西长1300米,南北长1200米,城墙内占地面积104万平方米,有门址4处,发掘出1座古代东夏国的大型官仓遗址。

9. 河南省考古博物馆

河 国宝级文武有以下几种:

1甲骨文 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最早出现的汉字。甲骨文上面记载的都是殷商王室大事小事的占卜结果,也让现代考古学家充分了解了殷商人的各个生活侧面。

2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3莲鹤方壶也叫立鹤方壶,1923年出土自新郑,共两件,一件藏于河南博物院,另一件藏于故宫博物院。号称“方壶之王”,是此次赴京最贵重的文物之一。

4杜岭方鼎郑州出土,共两件,一件存于河南博物院,另一件存于国家博物馆。

5舞阳贾湖骨笛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支贾湖骨笛,器形完整,且因石化而晶莹亮洁,简直可与美玉争辉——在目前发现的30多支贾湖骨笛中,这一遗世精品可遇而难求,堪为“中华第一笛”。

6妇好鸮尊1976年出土于安阳殷墟妇好墓,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鸟形酒尊。妇好墓是目前在殷墟发现的唯一一座不曾被盗掘过的商王室贵族大墓,也是中国迄今发现的、能够确切断定墓主人身份的年代最早的大墓。

7妇好斧钺妇好墓里面还出土了下面这把大板斧。实际上这件兵器并不是妇好用来砍人的,而是一种标志军事权力的礼器,正式的名称叫做“斧钺”。手握君王亲赐斧钺的将领,也就拥有了“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高度军事司法权。实际上就是拥有了可以调派军队的权力。

8玉柄铁剑我国目前出土的最早冶炼铁,距今2800年。1990年出土于三门峡市虢国墓。

9安阳牛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提供,发现于殷墟,数量不多,非常珍贵。

10王子午鼎附匕出土于淅川,楚国令尹王子午墓中所出,其内腹与盖有铭文85字。

王妊簋(gu)1965年在洛阳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11“父丁”提梁卣通常会被用来盛祭祀用的香酒。

12彩陶双连壶在郑州大河村发掘出土的唯一单件国宝酒器。专家考证,它是神圣礼仪用品,乃民族结盟或重大礼仪活动时部落首领、长者对饮的酒具。

13北宋三彩舍利匣1966年出土于新密市法海寺地宫。佛教传说,释迦牟尼圆寂后,尸骨炼成八万四千个舍利子,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以五金七宝铸成八万四千座佛舍利塔,分布于世界各地。据说中国有其中19座。

14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天下名瓷,汝窑为魁。”北宋五大名窑“汝、钧、官、哥、定”中,河南独占其三,且汝窑位居魁首。此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造型秀丽,釉面光亮,器表配以若隐若现的刻花装饰,为汝窑传世品中所罕见。

15春秋青铜神兽形象诡谲,制作精美,绿松石镶嵌精细,极为美观。

16王孙诰编钟共26枚角钟,是目前我国出土的春秋时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广、音色最好、制作最精的青铜乐器,藏于河南博物院。

17簋形觥造型奇特,圆雕、高浮雕和浅浮雕相结合,无地纹,明快疏朗。铭文“长子口”说明了墓主人的身份,对研究长氏与商、周王朝的关系,以及中原文化与东夷文化的关系有重要价值。

18春秋透雕变形龙纹俎俎是古代切肉用的几案,是重要的礼器。在考古发现中极为少见。

19汉代陶庄园它生动地告诉我们,2000年前的土豪家就长这样。

20青玉跽坐人佩1976年出土于安阳殷墟妇好墓,商代物品,玉人生动写实,代表了商晚期玉雕工艺的水平。

21春秋人首蛇身玉饰1983年 土于光山黄君孟夫妇合葬墓。

22西周玉覆面是用玉片串缀起来覆盖于死者脸上,乞求防腐,也是金缕玉衣的前身。

10. 河南考古旅游工程

仰韶文化对于中国考古学意义非凡——这是中国考古第一个以遗址地命名的考古学文化,这种命名方法后来也成为中国考古学文化命名的通则。仰韶村遗址的发掘,也被视为近代田野考古学传入中国的标志性事件。

仰韶文化之庙底沟类型彩陶

仰韶文化之大河村彩陶

  1921年4月18日,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从渑池县城徒步来到仰韶村,在村南约1公里的地方,他发现了一些被流水冲刷露出地面的陶片和石器,还有夹杂着灰烬和遗物的地层,其中就有引人注目的彩陶片。他想起了西方的安诺文化中的彩陶,产生了两相比较的兴趣。1921年10月27日到12月1日,他和中国的地质学家袁复礼、奥地利的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等一道再次来到仰韶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了大量精美的彩陶,而且还在一块陶片上发现了水稻粒的印痕。

  在20世纪初,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没有石器时代。这也是安特生发现仰韶遗址时感慨万端的原因。他以欧洲著名的丹麦遗址为例,“长为100至300公尺,其广50至150公尺,厚1至3公尺”,而仰韶南北为960公尺,东西480公尺,灰土层厚1至5公尺不等。“则可知在石器古人时代其地当为一大村落无疑矣。” 1923年安特生的《中国远古之文化》正式发表,把仰韶文化确立为中国史前文化,这不仅使中国无石器时代的论调不攻自破,而且让仰韶文化走向了世界。安特生先后在中国的甘肃、青海、陕西等地,系统发掘了约50个文化遗迹,并获得了一个赫赫有名的称号——“仰韶文化之父”。

  仰韶村出土的精美彩陶,在当时考古发掘很少的中国,由于没有其他参照物,安特生认为不可能是中国本土的,而是受西方的安诺文化的彩陶影响,通过这样简单的推理,他提出了“中国文化西来说”。安特生的“西来说”刺激了中国考古学家。他们努力开展更多考古工作,寻找仰韶文化的来源与去向。1926年考古学家李济在山西夏县西阴村发现一处仰韶文化遗址。1931年,考古学家梁思永发现了著名的后岗三叠层,它的下层是以红陶和少量彩陶为代表的仰韶文化遗存,中层是以黑陶为代表的龙山文化,上层是以灰陶和绳纹陶为代表的商代晚期文化遗存。这个三叠层证明了文化的连续性,有力地驳斥了西来说。

  新中国成立后的不同时期,中国考古学家对多个仰韶文化遗址进行了正规的考古发掘,我们熟悉的有陕西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河南淅川下王岗、洛阳王湾、郑州大河村等。这些遗址大多在距今7000—5000年间,前后延续了约两千年,主要分布在河南、陕西、山西三省,内蒙古、甘肃、青海、河北、湖北甚至四川等临近中原的省区也有分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陈星灿所长称仰韶文化为生命力最强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

  从仰韶文化不同的遗址中,考古学家逐步了解到仰韶时期人们的生存环境、居住模式、村落形态、经济手段、日常生活,乃至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婚姻关系、丧葬习俗等内容,将这些内容叠加,几乎可以完整再现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活方式。比如生产工具以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有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的石纺轮等,骨器也相当精致。各种水器、甑、灶等日用陶器以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主要呈现红色,红陶器上常彩绘有几何型图案或动物型花纹。仰韶文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化,是刀耕火种的代表,农耕的石器包括 石斧、石铲、磨盘等。除农耕外,仰韶文化时期人们显然还进行渔猎。在出土的文物中有骨制的鱼钩、鱼叉、箭头等,在一些陶器上,也有大量的与鱼相关的图案。先民们过着比较稳定的定居生活,已经出现具有一定规模和布局的村落,其村落或大或小,村落外有墓地和制陶的窑场。房屋的墙壁是泥做的,也有用草混在里面的,也有用木头做骨架的。墙的外部多被裹草后燃烧过,来加强其坚固度和耐水性。

  不同地区的仰韶文化,由于来源不同,去向也不一样,被学者命名为不同的文化,比如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西王村文化、大河村文化、下王岗文化、后冈一期文化和大司空文化等等。原来单一命名的仰韶文化,现在成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且名字各自不同的仰韶文化群。这些不同的仰韶文化大致可以分为早中晚三期,半坡是早期的代表。中期则以庙底沟文化为代表。晚期的仰韶文化以山西芮城县西王村遗址上层为代表,彩陶数量已经减少,带状网格纹成为基本图案。

  中期的庙底沟文化是当时中国文化圈中最强势的文化。它不仅遍布整个黄河中游地区,在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长江中游地区的大溪文化和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中,都有发现;它的影响,向西远抵青海,西南则深入川西北,向北越过河套,东南则进入苏北,范围之大,差不多遍及半个中国,是任何中国史前文化所不及的。庙底沟的彩陶是其标志性器物,在传播的过程中,携带了文化传统,将广大区域居民的精神聚集到了一起,标志着华夏历史上的一次文化大融合,是一个伟大文明的酝酿与准备。

  从1999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和河南省文物局先后七次对河南灵宝西坡进行了考古发掘。在2004年至2006年的发掘中,更是发现了我国史前时期规模最大、建筑面积达516平方米的超大型房屋,说明聚落内部结构已由仰韶早期的向心式布局开始转变为开放式布局,大型公共建筑和公共场所的出现,也昭示着仰韶文化晚期社会复杂化程度的提高。

  虽然有数以千计的仰韶文化遗址被发现,有数以百计的仰韶文化遗址被发掘,总体看,不同地区的仰韶文化,在距今5000年后,大致都演变成龙山文化,而龙山文化则是夏商文明或者说华夏文明形成的基础。有一段时期,也有部分学者将仰韶文化认定为夏文化,不过随着二里头等与夏文化更为贴近的遗址的出现,这一观点就被放弃了。

  还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一直伴随着对仰韶文化的不断认识。从上个世纪20年代的仰韶文化来说,到后来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东西二元对立说,再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仰韶龙山一元发展说,发展到现在的多地区多元起源说,应该说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

Hash:a3157af6a9fbecca32eb1d5e4e6bc4339454207f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