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河南的赊店镇是我国当时的四大名镇之一吗?赊店镇有什么历史?

赊店,一座中国商文化博物馆

张春岭撰

社旗县位于河南南阳盆地东缘,北依伏牛,南襟汉水。县政府驻地赊店镇,古称赊旗店、赊旗镇,传说东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此“赊旗访将,起师反莽”。清代乾嘉年间,经济发展极为繁盛,被誉为“地濒赭水,北走汴洛,南船北马,总集百货”的“豫南巨镇”,是横跨欧亚大陆的万里茶道枢纽。县城内七十二条古街道保存完好,有中原最大的清代建筑群,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山陕会馆,气势恢弘,辉煌壮丽,集中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被有关专家誉为“天下第一会馆”。

商业催生的豫南商埠巨镇

赊店镇的迅速兴起,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三大要素。

从明代中叶开始,中国商业贸易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历史上以奢侈品、土特产品为主的贸易,让位于以粮食、棉花为主的国内贸易和以茶叶为主的国际贸易,长途贩运成为中国社会变化的主要特征。山陕商帮的迅速崛起,使西北与中原、中原与南方的商业往来热闹起来,中原地区商道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赊店镇又是一个以移民为主的新兴城镇,人们心态开放,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胸怀,南北16省客商乐于在此经营。

从明末清初躺在潘赵河臂湾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过路小店,到驰名神州的豫南巨镇,赊旗店像春天播种在肥沃土地上的一粒种子,迅速发展壮大,借水运之优势,赖管道畅通之便利,成为北通汴洛之动脉,南达襄汉之津渡,东衢闽越之咽喉,西连山陕之要道。

乾嘉时期的赊旗镇,商贾辐辏,车马喧阗,帆樯如织,往来不绝。民间称为“拉不完的赊旗店,填不满的北舞渡”,“金汉口,银赊店”的美名传遍四方。全国16省商人云集此地经商,72条商业街分行划市,各省同乡会馆多达十余座。“白天千帆过,夜晚万盏灯”是当时古镇繁华的真实写照,“岁税常巨万”,曾被英国学者贝思飞称为“中国最富有的商业贸易中心”,仅山陕商人的年经营额就达500--1000万两白银,可谓满街白银哗哗淌。

遗存丰厚的万里茶道枢纽

凭借南船北马的独特地理位置和健全的服务体系,赊店成为万里茶道的枢纽。从江西铅山信江、湖北汉口扬起的白帆,到赊店泊岸,这里成为万里茶道的水路终点,陆路的起点,由牛马骡驼牵引的运茶车队,从赊店出发,踏上新的征程。

选择赊店作为水陆运输中转站和货物集散中心,并不是茶商的发明。赊店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潘河赵河在此交汇成唐河,有便于中小型船只航运的河道,有便于装卸货物的码头,具有为商家提供各种服务的会馆、镖局、票号、过载行、骡马店。

作为万里茶道枢纽,赊店的茶道遗产资源丰富,是万里茶道申遗绕不开的支撑点。有唐河航道、河心街码头、北大石桥;有历史街区如瓷器街;有榆次茶商在赊店开设的大升玉茶庄;有与茶叶商贸相关的服务设施如商铺、镖局、票号、钱庄;有当年的管理机构巡检司、厘金局;有可移动文物铁锚、誌石,有当年著名茶叶商帮赠送的刺绣、捐资的石碑等。

商文化荟萃的天下第一会馆

位于赊店古镇中心的山陕会馆,是一座金碧辉煌的清代建筑群,会馆坐北朝南,占地面积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 6000多平方米,现保存建筑二十余座,在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建有琉璃照壁、铁旗杆、东西辕门和东西马厩;其后为悬鉴楼、钟鼓楼、东西廊房;再后为大拜殿、大座殿、药王殿、马王殿;最后为春秋楼遗址。

山陕会馆是商业文化的集大成者,是山陕商人为“叙 乡谊,通商情,安旅故,敬关公”而集资兴建的同乡会馆,供奉具有诚信美德,被奉为武财神的关羽。精美的木石雕刻上,崇商重文的寓意随处可见。

山陕会馆不仅是一座国宝级的古建筑群,还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它是前辈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历史学家通过它,研究我国古代商业史;建筑学家通过它,研究古代建筑的结构、形制、装饰;民俗学家通过它,研究戏曲、文学、民间传说;它的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都蕴藏着深层次的文化。

会馆保存的七通石碑中,有《同行商贾公议戥称定规概碑》、《公议杂货行规碑》、《过载行差务碑》等,这些石碑,记载了当年的商人讲求诚信、自定行规进行自我约束,以及进行商务公开的资料,是研究商业史的重要史料。

赊店历史底蕴丰厚,商文化遗存繁盛,是中国商业文化的活化石,是一座商文化的博物馆。聚焦赊店,可以见证商贸发展对历史文化的推动力量,也能够为弘扬中国商业文化增添新鲜的素材。

赊店古镇,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市社旗县赊店镇,是一个依水而建、依商而兴、依信义而繁荣的古老县镇,古道、古树、古碑、古庙、古井,尤以国家AAAA级文化旅游景区“社旗山陕会馆景区”闻名天下,“依伏牛而襟汉水,望金盆而掬琼浆;仰天时而居地利,富物产而畅人和”。

赊店古镇,见于史志的名字有兴隆集、赊旗镇,该地域周属申伯国,春秋时属楚,战国属韩,汉代置宛县,隋属南阳县,明、清为南阳府辖,民国属南阳县。1965年建立社旗县,该镇归社旗县管辖,成为县城所在地,并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圈改,把“赊旗”改为“社旗”,寓意为“社会主义旗帜”。 1989 年被河南省政府定为历史文化名镇;2004 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复名为赊店镇,2007年被国家文物局评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2013年赊店古镇荣获“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称号。

2015年1月赊店古镇成功入选“2014中国最具价值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景区”。

赊店古镇,亦名赊店古城,原名赊旗镇,又名赊旗店,赊店,兴隆店。赊旗镇地域周属申伯国,春秋时属楚,战国属韩,汉代必宛县,隋属南阳县,明、清为南阳府辖,

民国属南阳县。1965年建立社旗县,该镇归社旗县管辖,成为县城所在地,并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圈改,把“赊旗”改为“社旗”,寓意为“社会主义旗帜”。

赊店镇,是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政府所在地,位于潘河、赵河交汇处。辖10个(社区)村,19个自然村,53个村(居)民小组,辖区面积16平方公里,总人口4.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2万人。 赊店镇是社旗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潘、赵二河交汇,三面环水,镇贯三岗。交通便利,南( 阳)驻(马店)公路、方(城)枣(阳)公路十字相交于此。

“赊店”名字的来历

赊店镇有着悠久而特殊的历史,地势重要,水陆交通极为发达。相传东汉建立之前,刘秀在这里赊账并借店家印有“刘记”字样的店旗起义。刘秀称帝后,想起了社旗,于是便将当时他赊账的兴隆店改名为赊旗店,简称赊店,小镇也改称赊旗,之后慢慢被谐音“社”取代。南阳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发迹的地方,至今明间还流传着很多有关他的传说,比如距离社旗不远的方城县,有一眼扳倒井,位于方城县县城东北15千米处,南距许南公路1.5千米。这里井泉从平地涌出,清澈甘甜。周围井亭俊秀,古木挺拔,光武帝庙肃穆庄严,荷花池边垂柳依依。是一处值得观赏的名胜古迹。

  据史志记载:东汉时期,此处 下水位较高,光武帝刘秀北征王莽时,路过此处,军士渴甚,急思水饮,见村中乱石间有水细溢,遂掘石而得泉,清洌甘美,后村人于此凿井。建武三年(公元27年)因邓奉、董欣造反赭阳(今方城),光武帝亲征至此,人马到井边汲水疗渴,见井水满溢外流,光武帝道:井水如此清澈而涌,井如扳倒矣。后人借帝之言,名井曰扳倒井。

历史沿革

赊店古镇由来已久。清时为河南省四大名镇( 朱仙镇、回郭镇、荆紫关镇 ) 之一。据清光绪三十年《南阳县志》载:“育水以东唐泌之间赊店亦豫南巨镇也,在城东北九十里。”清乾隆、嘉庆年间商业兴隆,繁荣异常。水运发达,南通荆楚,北达幽蓟,东连闽浙,西接雍凉,为中原、江南数省货物集散之商埠。乾隆二十年(1755 年)建赊店巡检司、设营讯、把总署。鼎盛时期,镇内流动人口达十三万之众。21 家骡马店朝夕客商不断,48 家过载行日夜装卸不停。白日千帆过,夜间万盏灯。临暮,船上楚湘歌舞达旦,岸上交易灯火如昼。500 多商号总集百货,72 道街分行划市,相聚经营,生意兴隆。晋陕二省商人多发迹于此,商会捐银数万余两,建成堪称天下一绝的会馆。1988 年被国务院定为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山陕会馆见证了赊店镇昔日的繁华与兴盛。1949 年成立南阳县赊店镇人民政府;1965 年建立社旗县人民政府,驻社旗镇,谐原赊旗之音,寓社会主义旗帜之义;1975 年更名为城关镇;1981 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复名社旗镇;1989 年被河南省政府定为历史文化名镇;2004 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复名为赊店镇。

Hash:d5aed8e9bf7983a85802c67c7b5bc4d9545d4368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