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风景区导游词400字 花山岩画导游词400字

导读:岩石风景区导游词400字 花山岩画导游词400字 1. 花山岩画导游词400字 2. 花果山的导游词作文400字 3. 宁明花山岩画导游词 4. 青岩古镇的导游词400字 5. 贺兰山岩画导游词300字 6. 介绍花山岩画景观作文400字 7. 广西花山岩画导游词 8. 华岩寺导游词 9. 介绍花山岩画作文500字 10. 花山岩画游记

1. 花山岩画导游词400字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城西南约25公里处的明江河畔,有一座断岩山,临江断面,形成一个明显内凹的岩壁。岩壁上留存有大批壮族先民骆越人绘制的赭红色岩画,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花山岩画。

广西左江岩画主要分布在桂南左江流域的宁明、龙州、崇左、扶绥、大新等壮族聚居的地区的江河转弯处宽大、平整、垂直的石壁上,是壮族祖先骆越人所画,共79处。其中宁明县明江花山崖壁画规模最大,最为壮观,被称为“自然展览宫”、“壮族文化瑰宝”。

花山岩画是左江流域岩画群的代表,也是目前为止中国发现的单体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岩画。位于宁明县城中镇耀达村明江西岸,是战国至东汉时期岭南左江流域壮族先民骆越人巫术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国内外著名的古代 涂绘类岩画点,至今己有1800—2500年的历史,以规模宏大,场面壮观,图像众多,成为广西左江流域岩画的典型代表而闻名于世。1988年由国务院公 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家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据专家考证,花山岩画的绘制年代早期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历经了战国、西汉、东汉等多个历史时期的不断完善,才形成这震撼人心的宏篇巨著。

2. 花果山的导游词作文400字

下面我们到孙悟空的老家水帘洞去,水帘洞洞水宛如堂奥,清泉纷挂,难分天上人间,洞口涯缝滴水点点坠落,恰似水晶玉珠,串以成帘,而且甘甜可口,大家过一会,可以品尝一下,保证会有一番感觉。

大家可以向前看,会看到很多石刻,如水帘洞,灵泉等题刻,大家再往上看,"神泉普润","高山流水"二块石勒,是明代著名工匠根据曹显手书而刻,气势雄深豪放,西侧还有一道御碑,这上面的"印心石屋"四个字是道光帝为两江总督陶澍亲笔题写。

不过可惜的是,18世纪时,云台山由海上诸岛变成了陆上群山,真可谓沧海便桑 田,不过这个变故,使得年那个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也看不到了,更可惜的是 ,原来那块""的石碣也找不到了。虽然如此,但慕名而来的中外客人仍然络绎不绝,失去了水色的古老花果山,仍然能以自己独特的奇石怪台来迎接来宾,足可见花果山的魅力。

3. 宁明花山岩画导游词

通过与国内外发现的岩画相比较,左江花山岩画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岩画分布带的独特性

目前在左江及其支流共发现82处岩画,从左江上游平而河畔的龙州县岩洞山,到中游的江州区至下游的扶绥县左江畔的镇龙山,绵延200多公里,形成规模壮观的岩画艺术长廊。

二、画面宽大,图像众多

左江花山岩画以画面宏大、图像众多而闻名于世。其中以宁明花山岩画最具代表性。在金字塔般的花山临江一面宽200多米、高约50米的灰黄崖壁上,密布着各种图像有1800多个,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岩画中画面最大、图像最多的一处岩画。

三、岩画分布地点的独特性

目前左江流域发现的82处岩画中,有70处岩画位于左江及其支流两畔临江一面的崖壁上,约占岩画地点总数的85%,其中有54处位于江河的转弯处,约占岩画总数的65%,约占临江岩画地点的77%。

四、作画崖壁的独特性

左江花山各处岩画均位于形势陡峭险峻的灰黄色悬崖峭壁上,画面石壁多较宽大、平整、峭峻,其崖壁多呈垂直状,或上部外突、下部内斜。

4. 青岩古镇的导游词400字

导游凭有效证件免费。

古镇建筑依山就 势,城墙用巨石筑于悬崖上,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镇内建筑精湛的石雕、木雕工艺是一大看点。镇内景点大多是风格各异的古建筑,每个景点独自收费,如果第一次来,可以购买联票,将古城内景点全盘扫过。如果仅仅是在古城内悠闲度日,则可根据需要挑选几个景点分别购买。

5. 贺兰山岩画导游词300字

贺兰山岩画是我国岩画中的一枝奇葩,在我国众多岩画之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贺兰山岩画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东麓的贺兰县金山乡,海拔1448米,分布在面积约210平方千米的山岩沟畔上,约有300余幅。

贺兰山岩石主要成分为绿色细粒的石英砂岩,次要成分为云母、绿泥石等暗色矿物。

这种岩石的硬度约7度,适宜凿刻,并且可以长时间保存,为雕刻岩画创造了较为有利的因素和条件。

贺兰山岩画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有将近3/5的岩画是人面像,也可以说,这里是形形色色的人面像画馆。

岩画中的人物面部奇异,大多数人有眉毛、鼻子和嘴巴,而偏偏缺少一对眼睛,这也许与雕刻岩画的民族的习俗和信仰有关。

在这些风格各异的岩画中,还发现了一幅装饰奇特的宇宙人形象。这个宇宙人形象岩画在贺兰山北侧第六号地点,离地面1.9米,面朝西南方向,高0.2米,宽0.16米,由磨刻法制作而成。

从内容上看,这是一幅形态逼真、惟妙惟肖的天外来客肖像画。岩画上的人物装饰与今天地球上宇航员的宇航服几乎是相同的。

他戴一顶大而圆的密封式头盔,头盔中间有一个观察孔,头盔连着紧身的连衣裤,双臂自然下垂,双腿直立,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右手提着件东西,给人一种飘然而至的感觉。

此外,在贺兰山还可以看到一些类似的岩画。如在山口北侧第一号地点上部,有一个圆形顶着天线的人面像,高0.41米,宽1.95米,其下部还有一个似乎头顶着枝状天线的人面像,高0.47米,宽0.19米。

当时人类文明还处在萌芽阶段,生产力十分落后,技术不发达,因而绝对制造不出密封式的头盔,更不会超越时代去制造这样的探空设备,更何况这些宇宙人形象的岩画又是出现在人迹罕至的贺兰山上。

因此有人猜测,这是当时人们见到外星来客之后,刻画到石上而保存下来的天外来客的形象。

贺兰山岩画

6. 介绍花山岩画景观作文400字

他们以大江沿岸的陡峭崖壁为画板,涂绘了巨大的赭红色图案,将自己的生活状态记录下来。

经历两千多年雨雪风霜的侵蚀,直到今天,这些神奇的岩画大部分图案仍然清晰,色彩依旧鲜艳。岩画地点分布之广、作画难度之大、画面之雄伟壮观,为国内外所罕见,具有重要的考古科研价值。

7. 广西花山岩画导游词

花山岩画绘制于战国至西汉时期,正是南方百越族群分支之瓯骆时期,骆越、西瓯为壮族先民。历史上中原地区将骆越生活的岭南地区视为“南蛮”、“荒蛮”、“瘴疠”之地,长期以来被历代封建统治者边缘化或丑化,使其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及其价值意义被遮蔽。花山岩画为壮族先民骆越创造,画面人物均为蛙状人形的蛙图,其他还有铜鼓、环首刀、羊角纽钟、羊角头饰、舟楫(或竹排)等具备骆越特征的器物画像,集中表现骆越族群整体面貌及其社会生活场景。依据花山岩画探溯骆越历史文化渊源,不仅具有代表性意义,而且将其作为骆越文化节点以追根溯源,更为通过史前考古发掘骆越历史文化渊源提供了可能。

  花山岩画与广西史前之石斧文化、大石铲文化、陶器文化、贝丘文化、洞穴文化、崖葬文化、稻作文 化以及铜鼓等文化形态构成了骆越历史发展链条,形成了骆越文化整体风貌,同时也与“骆王”、“骆侯”、“骆民”、“骆国”等文献资料记载相互印证,大体呈现骆越族群及其部落联盟时代的遗痕。从这一角度而论,花山岩画对于百越文明及骆越文化历史渊源探溯具有重要价值;从骆越文化研究视角探讨花山岩画不仅能拓展深化其文化内涵及其功能作用,而且对认识骆越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花山岩画文化身份可定位于骆越族群及其骆越文化,其性质定位集中体现原始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具有原始文化的原始性、原生性、原发性的形态特点,体现自然、朴拙、粗犷、简略、狂野、疏放的风格特征。从蛙状人形的人物画像造型姿态而论,其文化内涵与骆越族群蛙图腾文化原型相关,与原始的图腾崇拜密切相关,也与原始的自然崇拜、神灵崇拜、祖先崇拜、生命崇拜、生殖崇拜及原始巫术、原始宗教所表征的族群精神信仰系统紧密相关。从其绘图所采用的赭红色粗线条涂抹式绘画方式而论,与其说是人形造像,不如说是人影造像,实则是对骆越祖先鬼魂影像的造型。这些图像作为人与祖先交流、人神沟通、灵魂附体、超自然力之“神力”显现的承载,是神灵人格化的产物。从其画面内容的构图与场景而论,显然所描绘的就是原始巫术、原始宗教及祭祀场面,极有可能绘制岩画本身就是巫术、宗教及祭祀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极有可能原始巫术、宗教及祭祀仪式就在此举行,由此成为千百年来骆越先民及其壮族后人敬畏、信仰、崇拜、遵从的对象,成为骆越族群聚合、认同、团结的表征性与象征性文化符号,成为壮族文化身份标志性的族徽。由此可见,花山岩画的骆越文化内涵与内容,不仅再现了原始文化的性质特征、形态风貌、风格特点,而且表现了原始文化的精神内涵及其原始信仰系统,具有保留原始文化基因、保存原始文化风貌、还原原始族群历史的价值意义,也具有探溯原始文化源流与探讨原始文化奥秘的价值意义。

此外,花山岩画所处的左江流域,具有沿边、沿江、沿海的战略地位及优势特色。左江流经中越两国,一衣带水的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族群关系、文化传统意味着既关乎交往交流,又关乎南疆安定及国家文化安全。因此,花山岩画研究必须着眼于国家战略的大视野,立足于社会现实问题,占领文化制高点,深度发掘和阐发其对于地缘政治学、海洋文化学、跨境文化研究价值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意义。

8. 华岩寺导游词

吾不是重庆人仕,俺喜欢重庆!要问重庆夏季去旅游哪里好?作为外藉人,在重庆哪里都好玩,是重庆土生土长本地人,在重庆哪里旅游都好。一首《谁不说俺家乡好》歌曲表达了对自己家乡的爱。重庆是山城,山城有它的特色,就一个字“美”。

要问俺为什么喜欢重庆?答曰:有着精灵巴蜀文化。重庆的历史文化经历史的演化,孕育出了一种区域文化。主要有巴渝文化与陪都文化两大类。

巴渝文化:是指长江上游鲜明的个性文化。巴渝(重庆)源于巴文化,它是巴族和巴国在历史上发展形成的地域文化。完整的巴文化区域,包括四川省的广元,南充,巴中,达洲与广安五市。大体以嘉陵江为界。巴渝文化代表:有渝菜,龙门镇,重庆方言(渝语),战时的首都文化,川剧,袍哥文化,码头文化,川江号子蜀绣等。

陪都文化: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是国民政府的战时首都。1938年10月日本占领广州,武汉,等地区,国民政府从南京迁都重庆,并为“陪都”。抗战时期随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成了内迁工业,学校集中地,也就形成了陪都文化。

战时陪都全国的精英们都集中来到重庆,1937~1944年间,重庆作为中华民国政府战时首都,来自浙江,湖南,湖北,江苏,安徽,上海长江下游这群人,本重庆人统称谓“下江人”。给重庆带了下江文化。加上国民政府空军与陈纳德的美国志愿飞行团“飞虎队”驻扎在重庆。又给重庆增加了中西文化。

如今的重庆,经过改革开放随着大规模建设,好多具有代表性的巴渝文化与陪都文化的遗址不复存在。只有现在代表性的遗址,有蒋介石官邸旧居,重庆谈判旧扯,国民政府遗址,革命红色教育基地有红岩村渣滓洞等。

盛夏:重庆旅游的出处是去享受巴渝的传统文化,看看重庆的山与水。重庆城域是依山而建,两江环抱,由于地势的缘故,绝大数建筑都是沿着山坡依次建造。而传统的重庆民居,都是用几根木头撑着一间木楼,称“吊脚楼”。吊脚楼是重庆独有的传统民居,最早追溯到东汉以前。由于近年的经济快速发展,这一建筑形式在市区绝迹,仅在磁口和津江中山镇等古镇还保留古老的吊脚楼,此处也是旅游爱好者的好去处。风光无限好,还可游玩解放碑,洪崖洞,朝天门广场,天生三桥,仙女山,李子坝轻轨穿楼,磁器口等。

旅游是一种文化,旅游玩的是一种心情与精神,旅游不是只为拍几张风景照片,主要是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理念,扩大眼界,享受大自然风光!

旅游外地人看风景,本人看心情。

去吧,我们去旅游,给自己的心放个假!

9. 介绍花山岩画作文500字

花山岩画,涂画于广西崇左市左江及其支流明江流域的崖壁上,它与其依存的山体、河流、台地共同构成壮丽的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形象地反映了当地先人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和精神状况。

10. 花山岩画游记

花山岩画,涂画于广西崇左市左江及其支流明江流域的崖壁上,它与其依存的山体、河流、台地共同构成壮丽的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形象地反映了当地先人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和精神状况。在2016年7月15日,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花山岩画上的画像可谓是奇形怪状,栩栩如生。它的人物只画出头、颈、躯干和四肢,没有五官等细节部分。它的基本造型分成正面和侧面两种。正面人物造型偏大,最大的高达2米以上,都是双臂向两侧平伸,屈肘上举,双腿叉开,屈膝半蹲,腰间佩戴长刀或长剑。侧身人像数量较多,身体比较小,大多数是双臂从胸前伸出上举,双腿前迈,做出想要往前跳跃的样子。

在那么险峻的悬崖上,古代的人们是怎么在上面作画的呢?根据研究,专家们认为当时的人们可能是通过自下而上地攀岩法和直接搭架法。但是,如果直接搭架去作画,就要从河里开始搭起,这个困难不知道古人是如何去克服的,难道不成以前这里还没有形成河流?

花山自古就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其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古时候,有个奇人叫蒙大。在那个年代,兵荒马乱,蒙大忍受不了压迫,决心**,可他没有兵马,怎么办呢?有一次蒙大上山砍柴,遇到一个老人,老人了解到他的想法,就给了他一叠纸和一支笔,要求他在这纸上画上兵马,连续画一百天,纸上的人马就会变成真人真马,但不能叫任何人知道。可在第九十九天时,蒙大的母亲趁他不在家,偷偷看了那些画,这下可好!那些纸片飞出屋外,飞向河边,粘在崖壁上,成了壁画。这是民间传说中花山岩画的来历。

我们不仅从岩画中看到壮族先民 绘画艺术成就,同时也感受到了古代壮族深会生活的丰富和勤劳、勇敢、奋斗的民族精神。“细听竹山昨日歌,顽猴戏水竹婆娑。”岩画伟岸神秘,雄伟壮观,令人流连忘返。

Hash:a14f105383bf8e2407388733a5932ba64ea0712f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