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化的包含内容

导读:徽州文化的包含内容 旅游点的文化有哪些 湄潭浙江大学旧址的景点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属徽州文化范畴,通常我们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来加以概括。

旅游点的文化有哪些

文化旅游定义1:是以旅游文化的地域差异性为诱因,以文化的碰撞与互动为过程,以文化的相互融洽为结果的,它具有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多样性、互动性等特征。文化旅游的过程就是旅游者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这也是文化旅游的主要功能之一,它给人一种超然的文化感受,这种文化感受以饱含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为载体,体现了审美情趣激发功能、教育启示功能和民族、宗教情感寄托功能。
文化旅游定义2: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迹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寻求文化享受成为当前旅游业出现的新时尚。文化旅游产业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产业,因其关联性高、涉及面广、辐射性强、带动性强而成为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有活力的新兴产业。文化旅游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宗教等内容。其涵盖性强,几乎可以囊括所有相关的产业。
文化旅游,是最近几年才出现并流行的一个名词,它的出现与游客需求的转变密切相关。因此,较为流行的定义是“那些以人文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和民俗、宗教等方面”。还有说法认为文化旅游属于专项旅游的一种,是集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于一体的大旅游活动。
综上所述,文化旅游就是以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的集合。

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的区别
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是两个既有一定联系又有严格区别的概念。文化旅游是属于运动的范畴,是旅游的一种类型,与旅游在内涵上存在着有机的联系。而旅游文化属于文化的范畴,是文化的一个门类,与诸如建筑文化,生态文化,艺术文化,等相并列,是文化的一种类型。一方面,文化的发展丰富了旅游文化的内容,进而促进旅游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旅游文化的发展又能为文化旅游提供内涵丰富的旅游内容,以满足旅游者的各种文化需求。在外延上,文化旅游可以说是旅游文化的一个研究内容,而旅游文化的内容要比文化旅游丰富得多。

湄潭浙江大学旧址的景点

浙大西迁流亡办学,现尚存遗址、遗迹。 位于湄江镇皂角巷,始建于1620年(明万历四十八年)。1940年,浙大700多名师生,在校长竺可桢率领下,抵达黔北遵义、湄潭。在湄潭办学7年中,分部办公室、图书馆和部分教室设于县文庙内。竺可桢率苏步青、贝时璋、王淦昌、谈家桢等教授在此工作。1943年10月,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曾来此讲学。1946年,浙大离去。1990年7月,“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在文庙落成,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题写馆名。
永兴万寿宫 历经沧桑,变化很大,遗址现存两通修建碑记。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曾在此学习一年。红花岗浙大旧址 位于红花岗区官井路。1940年,浙大西迁遵义, 舍遍布城区,以遵义师范校舍为主校舍,占地2万平方米,校舍5000平方米。解放后,绝大部分校舍被拆除。原址现为遵义市第十一中学校舍。存《浙江大学黔省校舍记》碑。额题“浙大”2字,并刻浙大校徽。首题“国立浙江大学黔省校舍记”。碑文楷书阴刻,14行,满行40字,共计500余字。 始建于明代,原名朝阳庵,钱邦芑来此隐居,更名西来庵。钱邦芑,字开少,江苏丹徒人。南明永历中,以御史巡按四川。1652年(永历六年)受任抚黔。因坚持拒附孙可望,于1654年(永历八年即清顺治十一年)在修文潮水寺祝发为僧,号“大错和尚”。“ 知今是而昨非”,遂改寺名为“知非寺”。寺前竖有石雕碑坊,额刻“知非禅林”四字,并镌石联一副:“举足宜行中正路;入门俱是过来人。”钱邦芑在知非寺住不多久便移居湄潭西来庵。庵依山就势而建,由正殿、厢房、阁楼组成,占地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平方米。存摩崖石刻数方。“风云乡”摩崖,位于曲径转角崖壁上,楷书阴刻“风云乡”3字,每字0.3米见方,行草阴刻小字4行,记“本乡……以风云命名,盖南岸有青龙嘴,北岸有白虎山,取‘龙虎风云’之义也”。抗日战争时期,浙大师生常在西来庵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Hash:12cb3861a00fd7ced25d9c6a68a83f5f5243188e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