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红色文化景点 靖安红色文化介绍

导读:靖安红色文化景点 靖安红色文化介绍 1. 靖安红色文化介绍 2. 靖安革命烈士 3. 靖安革命遗址 4. 靖州红色文化 5. 靖安红色文化介绍视频 6. 靖安红色文化介绍作文 7. 靖安红色教育 8. 靖江红色文化 9. 南靖县红色文化

1. 靖安红色文化介绍

庐山作为中国十大名山之一,它的美不可替代。又是一年枫叶红醉时,漫山遍野的枫叶色彩缤纷,十月的庐山美得不可放过!

2、婺源篁岭

婺源篁岭古村,属典型山居村落,周边千棵古树环抱,万亩梯田簇拥。篁岭独特的“晒秋”景观符号成功入选最美中国符号;篁岭成为世界级古村样板;由索道空中揽胜、村落天街访古、梯田花海寻芳及乡风民俗拾趣等游览区域组合而成。篁岭属典型山居村落,民居围绕水口呈扇形梯状错落排布。篁岭因”晒秋”闻名遐迩,村落“天街”似玉带将精典古建串接,徽式商铺林立,前店后坊,一幅流动的缩写版“清明上河图”。

3、南昌凤凰沟:

在南昌有一个国家4A级景区凤凰沟,很多人想到凤凰沟首先想到的是春天的樱花浪漫。其实秋季的凤凰沟,也是美到极致,秋天的凤凰沟有粉红色的粉黛花,火红的枫林,金黄的银杏林,每年从九月开始就开始变换着新装,浓墨重彩。万美之中秋为最,被秋色渲染的一切,无不如诗、如画、如歌、如梦。萦绕在心头的,始终是那方悠然的远思。粉黛花海、金秋层林尽染,凤凰沟的五彩叶色悄然入侵,这里是江西赏秋最著名的地方之一。

4、萍乡武功山:

江南有三大名山,你一定听说过江西的庐山、湖南的衡山,却不一定清楚江西的武功山。它囊括了全世界同一纬度上绝无仅有的高山草原风光,美得极其惊艳!搭帐篷、看星空、等日出,浪漫至极,趁着秋风轻爽,来一场徒步吧!

5、吉安井冈山:

有言道: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这里,千峰竞秀,万壑争流,苍茫林海,飞瀑流泉,有迄今地球上同纬度保存最好的7000多公顷次原始森林。大文豪郭沫若畅游井冈山后,发出“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的感慨!

6、上饶三清山:

14亿年的地质运动和风雨沧桑造就了三清山举世无双的花岗岩峰林地貌。山顶裸露的奇峰淹没在云际,时隐时现,千变万化的云海大观,那壮丽甚至会让人心生畏惧。在高空栈道信步,欣赏日出、晚霞,感受最壮阔的奇景

7、宜春明月山:

明月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中国温泉之乡,江西省新赣鄱十景之一-----明月山,位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宜春市城西南15公里处,规划面积104平方公里,属武功山东北端的山麓部分,是以'奇峰险壑、温泉飞瀑、珍稀动植物和禅宗文化'为主要特色,集'生态游览、休闲度假、科普教育和宗教旅游'为一体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

8、婺源石城:

婺源简直就是老天偏爱摄驴们的一个铁证!石城村在婺源县西北的古坦乡境内,村头有石壁,岩如古城,危耸的城“墙”内外有许多古树名木,其中最让人惊叹的就是这里的百来棵枫树,每棵树高都在35米以上,远远超过村里的高矮屋顶,和巨大而且笔直向上的树冠相比,黑瓦白墙简直就是玩具屋子。摄影爱好者们简直爱死了这些枫树,每年一到11月中下旬,枫树开始变红,就会有人从凌晨拍到黄昏。清晨雾气或炊烟中的火红枫树简直就美得不像人间植物了。

9、靖安西岭:

进入西岭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道、石阶、青苔,掩映在十几棵树龄几百年的参天古树红豆杉和银杏中。穿过古道,眼前更是豁然开朗,只见一幅壮阔的水墨山水画,从山底到山顶,全是一级一级的梯田,层层叠叠,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长,山有多大,梯田也就有多宽,从流水湍急的河谷、到白云缭绕的山巅,从万木葱笼 山林、到悬崖壁立的石壁,凡有泥土的地方,便有梯田的伸展,难以想象古人是怎样修建起这成千上万级的梯田的。眼前的美,已经难以用语言来形容。每块梯田都像一面镜子,倒映着蓝天、白云、大山、绿叶、野花、秧苗和农人的身影、蓑笠,色彩斑斓,把人们的思绪带入无限的遐想。

10、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

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素有山有林麓之利,泽有蒲渔之饶的美称,有“鱼米之乡、富饶之洲”的美誉。鄱阳湖国家湿地是亚洲最大的湿地,是50余种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栖息繁衍地,是极其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公园中有东方白鹳、白鹤、小天鹅、白头鹤、大鸨、红胸黑雁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世界上现存的白鹤有4000多只,一到冬天98%的白鹤会选择到鄱阳湖越冬,场面非常壮观,英国菲利蒲亲王称“中国的第二长城”。

2. 靖安革命烈士

修水县。

江西省九江市下辖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九江市西部,修河上游,地处幕阜山与九岭山山脉之间。是(赣、湘、鄂)三省,(靖安、奉新、宜丰、铜鼓、平江、通城、崇阳、通山、武宁)九县的交界处;三个省会城市(长沙、武汉、南昌)的中心点,自然地理形成众星拱月之势。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修水县常住人口为710620人。总面积4502.46平方千米,下辖17个乡和19个镇。

修水县,古号“分宁”,国史有上望之称,是江西省面积最大和九江市人口最多的县,是九江市域副中心城市。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体现在“三个第一”: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在这里设计、制作并率先升起,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这里组建,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第一枪在这里打响,全县有10余万优秀儿女为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生命,其中在册烈士10323人。有红色革命遗址遗迹60余处,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被授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被评为江西省“十大红色景点”。

宋代黄庭坚诗书双绝,与苏轼齐名。桃里陈氏“一门五杰”(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陈衡恪、陈封怀)蜚声海内外。在现代革命史上,秋收起义首先在修水爆发,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是南方重点林业县。2019年3月,被确定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0年4月26日,修水县达到脱贫退出条件,宣布脱贫退出贫困县序列。

2020年,修水县地区生产总值2570132万元。

3. 靖安革命遗址

府是明清时期的一种化分。中国的行政区划大体就是三级:“省(正式称呼是布政使司)——府——县”,通常一个人在报自己籍贯的时候会说“某某省某某府某某县”;而科举放榜的时候,往往连府这一级也省略不说,直接说“某某省某某县”。

例如:明朝时江西省全省分为13府,辖1州、77县。十三府分别为:

1、南昌府:辖宁州1州,南昌、新建、丰城、进贤、奉新、靖安、武宁7县,驻南昌、新建。

2、瑞州府:辖高安、上高、新昌3县,驻高安。

3、九江府:辖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泽5县,驻德化。

4、南康府:辖星子、都昌、建昌、安义4县,驻星子。

5、饶州府:辖鄱阳、馀干、乐平、浮梁、德兴、安仁7县,驻鄱阳。

6、广信府:辖上饶、玉山、弋阳、贵溪、铅山、永丰、兴安7县,驻上饶。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自江浙改属江西行省

7、建昌府:辖南城、南丰、新城、广昌、泸溪5县,驻南城。

8、抚州府:辖临川、崇仁、金溪、宜黄、乐安、东乡6县,驻临川。

9、吉安府:辖庐陵、泰和、吉水、永丰 安福、龙泉、万安、永新、永宁9县,驻庐陵。

10、临江府:辖清江、新淦、新喻、峡江4县,驻清江。

11、袁州府:辖宜春、分宜、萍乡、万载4县,驻宜春。

12、赣州府:辖赣县、雩都、信丰、兴国、会昌、安远、宁都、瑞金、龙南、石城、定南、长宁12县,驻赣县。

13、南安府:辖大庾、南康、上犹、崇义4县,驻大庾。

4. 靖州红色文化

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

1934年4月,中央红军在江西省广昌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殆。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命令红军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挺进,建立新的苏区;命令红军第6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中革军委派出两个军团分别北上、西征,意在调动国民党“围剿”军,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未能达到目的。

10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缩小,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于是被迫退出苏区,进行战略转移(即长征)。

此前,中革军委曾于9月8日命令西征的红6军团在湖南省的城步、绥宁、武冈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尔后转移至湘西,并和在川黔湘边境活动的红军第3军取得联系。后因湖南、广西省(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党军主力进至绥宁、靖县(今靖州)地区阻击,红6军团遂于9月中旬转兵向南,于10月1日进占贵州省的旧州。24日,红6军团在贵州省印江县的木黄地区同红3军会师。会师后,红3军恢复红军第2军团番号。接着,红2、红6军团发起湘西攻势,相继攻占永顺、大庸(今张家界)、桑植等地,创建了湘鄂川黔苏区,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突围转移行动。

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第1、第3、第5、第8、第9军团及中央、军委直属队共8.6万余人,从江西省瑞金、古城等地出发,开始战略转移,准备到湘西地区同红2、红6军团会合,中央红军长征正式开始。

中央红军长征后,第24师及地方武装共1.6万余人,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

5. 靖安红色文化介绍视频

修河保卫战

  1938年日军攻占德安后,以德安为据点,集结兵力,迫近永修,企图进犯南昌。10月30日,蒋介石抵南昌,批准薛岳兵团退至修河南岸,与日军隔河对峙。并部署第3、第9两战区抽调5个军以上的兵力,固守修河,确保南昌。

  战斗前夕,修河前线中国军队守备部队为49、70、79共3个军,49军居中,担任守备右自永修馒头山、太子岭、虬津渡、张公渡一线。右以馒头山以东与79军相邻接;左以张公渡以西与70军相邻接。其时49军正面守备由105师担任;而105师则以313、315两旅并列布防;两旅又各以1团轮守正面。中国军队在5个多月的时间里,从修河南岸涂家埠到柘林一带,沿着接连河岸的斜坡,构筑纵横达数十公里的防御工事。特别是涂家埠段,防守严密,使日军进攻受挫,消耗了大量弹药,伤亡惨重。加上南浔路从南昌到涂家埠路基被我军破坏殆尽,坑井连绵,车辆运输无用武之地。因此,日军不再以涂家埠段为突破口,而将渡河的重点改在虬津以下中国军队设防较弱的观音阁,并多次派遣炮兵、步兵和空军,以重炮、坦克及烟雾喷射器 我方作正面攻击。

  1939年2月,敌军为了巩固武汉、截断浙赣铁路,积极部署进攻南昌。敌101师团陆续沿德安、星子公路和南浔铁路向德安、永修以西虬津附近一带集中。敌军第106师团主力也同时由湖北阳新向永修虬津方向移动。24日,敌师团司令部已进至艾城以西之越山村。

  3月17日下午,敌军第106师团以舰艇百余艘,陆战队数百名,飞机几十架作掩护,向吴城镇进攻,遭到守军预备5师和唐永良141师拼力阻击。敌101师团,于同日向涂家埠傅立平142师猛攻,激战8、9日,向中国军队发射1000多发催泪毒弹,守军伤亡惨重,受挫后退。

  20日午后3时,日酋冈村宁次登上军山,亲自指挥战斗。4时30分,日军106师团和101师团以重、轻炮二百数十门同时急袭,炮击达3小时,于晚8时左右强渡修河,与中国军队夏楚中等部发生激战。至次日黎明,日军突破纵深2公里的前沿阵地。

  21日,敌军在北岸升起气球,指示200多门轻重炮向我馒头山、太子岭一带阵地集中轰击。在炮火轰击中,日军使用毒气筒15000个,毒气弹3000个,小发烟筒5000个,并动用“红一号”的二苯代胂腈,这是当时一次最大规模的化学武器战。同时敌机不断临空轰炸,沿河阵地工事被摧毁殆尽。同日,日军在40架飞机掩护下,向修河左侧观音阁一带防线猛攻。守军刘、蒋、桑3位营长相继阵亡。日军渡河攻到第三道防线,第76师师长王凌云亲自督战,将日军打退至距河岸20余里处。由于日军战车已渡河,列队络绎冲击,三道防线被突破,突破口达两公里多长,侵入战车数十辆、骑兵七、八百人,我军无力抵抗,向后溃退。联防的第98师、第118师相继向东南后撤;79军左翼联防的49、70两军也同时不战而退。9战区前敌总部亦未能及时督促后撤部队对敌开展堵截,因此修河防线全线溃败。22日日军占领永修滩溪。

  23日,敌海、陆、空军分三面进攻吴城镇,中国军队第19集团军商震32军与日军激战数小时,终因敌已由该镇之望湖亭以左突破阵地,吴城镇沦陷。同日,敌军第106师团,除步兵大部分留守滩溪外,余以战车为前导,分成几纵队向我军急追。一路攻安义县城和万家埠,进逼南昌;一路沿古大道向安义、靖安猛扑,并以坦克掩护轻便部队,沿公路向南昌迂回。因张公渡至南昌一线均为平原,易攻难守,加上公路事先未作破坏,致使日军战车长驱直入。27日下午7时,进占安义县城。晚上11时30分,日军冲入奉新,又未遇抵抗而直抵南昌。整个战役一点突破,全线皆溃,中国军队放弃全部河防,至此修河保卫战以南昌失守而告终。

6. 靖安红色文化介绍作文

宜春十大特产有樟树黑皮花生、靖安白茶、蒙山猪、樟树荞麦面、商州枳壳、黄栀、春丝面条、奉新大米、高安腐竹、靖安椪柑。其中樟树黑皮花生仁饱满、种皮薄、浅红色,口感细腻,食味香甜。大士我们实际生活中,对于这些特产还是经常会食用的,觉得还真有特色。

7. 靖安红色教育

地名如同人名一样,人们通常都会在其中寄托一些美好的愿望,因此地名的用字往往都是一些具有吉祥意味的,如“平”“安”“昌”“宁”等等。这样的地名江西有十个:安义(南昌)、安源(萍乡)、德安(九江)、安远(赣州)、吉安、安福(吉安)、万安(吉安)、高安(宜春)、靖安(宜春)、乐安(抚州)。

8. 靖江红色文化

1、德天大瀑布 5A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德天跨国瀑布景区以归春界河为轴线,自然景观由德天瀑布、绿岛行云和大阳幽谷等组成,将瀑布、山体、河流、植被 乡村田园等景观相结合,融跨国瀑布山水景观、丰富多彩的边境民俗风情、悠久神奇的边关历史文化为一体,形成山青、水秀、瀑美、情浓的南国边疆喀斯特特色景观。德天瀑布为典型的岩溶瀑布,宽100米,垂直高度70多米,一波三折,形成三级瀑布,是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大跨国瀑布,年均水流量约为贵州黄果树瀑布的三倍。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大新县硕龙镇

2、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 5A景区国家风景名胜区

漓江发源于海拔2141.5米的华南第一峰猫儿山,是以流域孕育的独特绝世而又秀甲天下的自然景观——桂林山水的精华所在,拥有丰富的自然山水景观,主要景点概括为一江、两洞、三山。桂林漓江景区是世界上规模大、风景最美的岩溶山水游览区,是喀斯特地形发育最典型的地段,酷似一条青罗带,蜿蜒于万千奇峰间,有“山清、水秀、洞奇、石美”四绝,又有“洲绿、滩险、潭深、瀑飞”之胜,人称“百里漓江、百里画廊”。漓江水一年四季晶莹透亮,清澈见底,两岸山峰奇异峻美,且景致随着季节、昼夜、早晚、晴雨的不同而变化,四季有景,时时皆景,景景不同。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灵川县

3、青秀山 5A景区

青秀山,坐落在蜿蜒流淌的邕江畔,因林木青翠,山势秀拔而得名,是国家级旅游景区、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也是“广西十佳景区”和南宁市“十佳旅游景点”。青秀山风景区群峰起伏、林木青翠、岩幽壁峭、泉清石奇,以南亚热带植物景观为特色,常年云雾环绕,具有高浓度的负氧离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天然休闲氧吧,素有“城市绿肺”、“绿城翡翠,壮乡凤凰”的美誉。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青山路19号

4、桂林乐满地度假世界 5A景区

桂林乐满地度假世界位于广西桂林市兴安县,占地面积共6000亩,其中包括时髦、动感、安慰与欢乐并存的主题乐园,融合桂林山水之美、广西少数民族艺术及乐满地欢乐文化的休闲度假酒店,美式丘陵国际标准36洞高尔夫球场,是一个高档次、规模大、风格多样、内容丰富的大型综合性旅游度假场所。其中,桂林乐满地主题乐园由欢乐中国城、美国西部区、梦幻世界区、海盗村、欧洲区、南太平洋区六大不同特色风格的主题区和曼佗罗园组成。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志玲路

5、桂林两江四湖•象山景区 5A景区

桂林两江四湖•象山景区由“两江”即漓江、桃花江,“四湖”即桂湖、榕湖、杉湖、木龙湖,“三山”即象山、叠彩山、伏波山组成。两江四湖象山景区拥有世界闻名的山水景观,数量庞大的摩崖石刻、保存完好的山水城市格局和历史文化遗址,以及桂林传统民俗艺术表演等历史、文化景观,汇集了桂林山水风光和历史文化精华,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有着极高的观赏价值、历史价值。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象山区滨江路

6、桂林独秀峰•王城景区 5A景区

独秀峰·王城景区,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位于桂林市漓江之畔,是以山形秀美的独秀峰为代表和整个明代靖江王府为地域范围的景区。景区内自然山水风光与历史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千古名句的真迹题刻就出于此处。景区涵盖了桂林三大历史文化体系,是桂林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走进景区就走进了桂林历史文化之门。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秀峰区王城路1号

7、昭平黄姚古镇风景名胜区 5A景区

黄姚古镇位于广西贺州昭平县东北部,距离贺州市区40公里,距桂林200公里。黄姚古 方圆3.6公里,属喀斯特地貌。发祥于宋朝年间,有着近1000年历史。自然景观有八大景二十四小景;保存有寺观庙祠20多座,亭台楼阁10多处,多为明清建筑。著名的景点有广西省工委旧址,古戏台,安乐寺等。黄姚古镇2007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9年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4A景区。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昭平县黄姚镇

8、百色起义纪念公园 5A景区

百色起义纪念公园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右江区城东路112号,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百色起义纪念公园由百色起义纪念馆、右江民族博物馆、百色起义纪念碑、红军桥、铜鼓楼、南阁亭、两广青年友谊园等革命历史文化资源构成,是中央确定的全国12个红色旅游重点景区之一“两江红旗,百色风雷”景区的核心区,入选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右江区城东大道112号

9、涠洲岛南湾鳄鱼山景区 5A景区

鳄鱼山景区又叫鳄鱼山公园是涠洲岛旅游的核心,也是观赏火山岩石与美妙海景的绝佳去处。南湾鳄鱼山景区总面积共380公顷,汇聚有中国最典型的火山机构、中国最丰富的火山景观以及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多期火山地质遗迹,以典型的火山地质遗迹、奇特的海蚀微地貌景观、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吸引海内外游客慕名而至。鳄鱼山景区内不仅可看到完整的火山活动遗迹,还可与灯塔合影,或在长廊上眺望整个南湾,也可以在退潮后在海蚀坑中拾贝。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海城区

9. 南靖县红色文化

闽南人是福佬民系的一个支系族群,他们主要分布于福建漳州、泉州、厦门、台湾大部分地区及广东潮汕、雷州地区、海南岛。他们所说的语言是属闽方言的分支方言称为闽南方言(闽南话)。

闽南方言的次方言也相当的复杂分为漳州话、泉州话、厦门话、台湾话、潮汕话、雷州话及海南话。其中只有说漳州话、泉州话、厦门话和台湾话的居民能沟通。而说潮汕话、雷州话及海南话的居民,彼此之间完全不能通话。

闽南 - 文化渊源

文化交融形成传统

闽南

古城泉州有一种建筑叫“骑楼建筑”。至今包括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中山路、改扩建后的涂门街、东街等街巷仍保留这样的建筑格局。除了外观上的红瓦大坡屋顶、燕尾脊以及清水砖或出砖入石的外墙面具有显著的闽南古建筑特色外,这种骑楼建筑正是源自于泉州华人华侨侨居地的南洋,并成了泉州传统地方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建筑外,泉州还有“南音”、“南戏”、“南管”,被东南亚地区的人们引以为“乡音”。广义的“南管”指中国南方语系的音乐。但在今天台湾所保存的南管戏,即专指闽南语系中最古老的戏种——“梨园戏”,它正是经由泉州流传到厦门、台湾以及闽南华侨较多的南洋各地。至今,在台湾、香港、澳门和泉籍华侨聚居地,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国都有南音社团组织。

近年来,泉州每年元宵节期间都要举办“‘海丝’(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今年已是第五届。文化节以侨乡特有的南洋文化特色吸引了海内外宾朋,许多侨胞特意赶来享用“文化大餐”,领略了“仓官影里三洲路,涨海潮中万国商”的侨乡盛景。在游行的花灯、彩车中,不少东南亚侨胞献演的节目总能让人耳目一新。

泉州与东南亚地区在民间信仰上也有诸多相通之处,妈祖、关帝、保生大帝、开漳王等,其中尤以妈祖信仰为盛。宋 元时期产生的妈祖信仰通过数次移民在海峡两岸及周边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妈祖信仰圈,泉州天后宫妈祖宫庙香火旺盛,每年都有大批东南亚的侨胞前来进香。从福建传播至台湾、东南亚等地的妈祖宫庙就有数百座。

文化交流升华两岸情缘

闽南

漳州是台湾同胞重要的祖籍地,现有台湾人口中,祖籍漳州的约占40%;漳州现有台胞4100多人、台属14万人。漳州自古就与台湾有着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积淀。多年来,漳州市以此为基础积极深入开展与台湾的各种文化交流活动,有效地增进两岸民众的认同感。

据介绍,漳州自明清时期至少有98个姓氏迁移到台湾,他们对台湾的开发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翻开史料,赴台的漳州名人数不胜数:海澄人颜思齐拉开了台湾大规模开发的序幕,被尊称为“开台王”;漳浦人蓝鼎元提出了许多有效治理台湾的策略措施,是历史上涉台文献最多的学者,被称为“筹台宗匠”;角美人林平侯为开发台北平原做出贡献,他热心台湾公益事业,成为台北著名的“板桥林家”;此外还有“台湾美术开山祖”的诏安人谢琯樵,为抗击外来侵略、满门忠烈的平和“雾峰林家”以及文学大师林语堂等。

几百年来,漳州人片帆渡海,筚路蓝缕,不仅为台湾的开发与发展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同时也把闽南文化和民间信仰带到台湾并广为传播。现在台湾与漳州有一样的社会生活实际:一样的民居、一样的饮食、一样的风俗、一样的闽南话。

闽南

陈元光是唐代开发漳州的重要人物,对漳州建府、传播中原文化起到重大影响,被后人尊为“开漳圣王”。目前台湾的开漳圣王陈元光庙已超过300座。中华台商服务总会会长廖正豪先生说:“在我们的心灵深处,都把‘开漳圣王’奉为保护神。”

借助丰富的对台资源,近年来漳州市以打造“开漳圣王文化”品牌为龙头,带动云霄和漳浦威惠庙、龙海白礁慈济宫、芗城武庙、孔庙、南山寺、东山关帝庙、平和三平寺等宫庙,着力做大漳州对台民间信仰交流平台,使之成为加深漳台民众亲情的一条重要精神纽带。2005年11月15日,漳州古武庙关帝神像及镇庙文物——关公大刀在“漳州武庙宗教交流团”一行6人的护送下应邀赴台湾展出。此后,这尊神像进行环岛巡视,备受尊敬,香火旺盛,全岛有100多座宫庙迎请恭奉。当地媒体称,这次帝君巡台盛况空前,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

最难割舍的是亲情。漳州加大“开漳圣王”等文化的研究力度,有力地推动了广大台胞对“根”、“祖”、“脉”的认同。如今每年都有数万台胞回漳寻根谒祖,或续修家谱。

闽南 - 习俗

许多研究华人文化的海外学者,在经过探索和思考之后,往往把自己关注的目光最终移向闽文化,其中闽南文化的注目度相当高。在日本学术界,但凡研究中华文化、汉文化、海外华人华侨等诸问题的学者,在从事台湾、香港研究之后,当学术氛围允许他们进入这里时,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把自己的关注点转向闽南文化研究。

普渡

闽南

据史料载,历史上泉州于元代开始将所管辖范围划分为东、南、西三“隅”;明代沿元制。至清代增设城北隅,并在四隅下设三十六“铺”,每铺下又分若干“境”。这就是今日在泉州常常听到的“铺境”、“三十六铺”一语的初始。以前七月十五日一天之内,人们完成在木主前祭公妈、在大门口祭普渡公两项内容。现在旧历十五祭祖先,旧历七月里以“铺境”为单位逐日轮流做普渡。据老人们的记忆,36个铺轮流做 渡是清末才开始的。据一些后世的文字资料以及老人们的口头讲述,轮流普渡乃起自清朝,因为祭祀行为集中、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场供求紧张。人们常为买东西打架。清乾隆年间,由地方乡绅出面呈请由抽签决定城厢三十六铺的轮流普渡日期,而七月半节依旧家家祭祀祖先。从那时起,鲤城区以及相关联的部分乡村都以铺境为单位轮流做普渡。而现在的泉州,在整个旧七月里,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几个角落轮到做普渡,但任何角落的住户在七月十五这天都不做普渡而要祭祖先。

无论哪个铺境、角落,普渡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三部曲——竖旗·竖灯、普渡、重普,此外还有“结尾缘”。第一仪式从旧历六月开始。最终仪式则在旧历八月至十月之间。近水的铺境和住在水边的人们还要做“水普”。

泉州郊区的XP是个渔村,旧历七月十五“七月半”要去祖厝“敬公妈”,七月二十七“普祀·普渡”。普渡时在门口摆酒菜、点香、烧金、放鞭炮。菜肴类里注意不能有带锋利边缘贝壳的海鲜,有则要剥去贝壳再煮菜。摆好祭品后要“boyi”,卜问普渡公之后才可以烧金、放炮送普渡公走。PSh村的各家则是普渡日上午去家庙烧香、供奉酒菜、“烧金”。下午在家门口供酒菜、烧金祭普渡公。

闽南

城区旧式住房的普渡和乡村类似,都是在天井或靠大门的里面或大门外面摆桌子、放酒菜祭品、烧金。随着高层多户杂居式楼房的增加,产生了一个普渡祭祀地点的问题。从个案看到的楼房住户的普渡方式现有三种:

1、在自家大门内面向楼道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2、在楼道内自家大门外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3、下到一楼露天处摆祭并烧金。

这是居民们在新的居住方式与传统祭祀行为之间调节的结果。三种类型做法里,烧金行为都要在楼房外面做,这不单单是出于安全或通风的考虑,而是人们对传统意识的承袭。

祭祀仪式一般在下午四五点开始。无论城区还是乡村,左邻右舍总要前后呼应式地开始做普渡仪式,理由是怕一家一户的酒、菜“供不应求”引得普渡公生气对自己家人不利。

祭祀后邀亲唤友来“吃普渡”也是泉州城乡共同的特点,祭祀仪式结束后的晚饭,除亲戚外还广邀朋友来喝酒,人们常常吃了这家又赶到那家去吃,这里刚吃着,那里的催促电话就打来了。不拘城乡,热闹的“吃普渡”成为泉州地区普渡全过程的一个高峰。有人说,各家各户请很多客人是为了显示自己,也有人说是怕普渡公吃完祭不走,叫来很多人壮胆,可以吓走普渡公。我想,后者的理由也许是比较原始的,前者则是派生出来的一种客观效果。事实上“吃普渡”表现出今日的普渡活动兼有很大的社交功能。由于轮流做普渡,使人们有更多互访机会以及参加“吃普渡”的自由度高,普渡时节的社交圈大于春节,这是普渡的一大特点。

闽南嫁妆

闽南

闽南人在婚嫁中的嫁妆品种繁多,丰富多彩,其中有吃的,有穿的,也有日常用的,也有祭拜祖先与神明的供品,这些嫁妆都有其特殊的寓意,令人称奇。而且还分为一担一担的好几担!

第一担是装吃的礼品。在吃的嫁妆礼品中,礼数最重当数“轿前猪脚”,要前后两腿,重量十至二十斤,以显示礼品份量。其次是“四果”,即由米香糖、冬瓜条、冰糖、茶叶等组成,当地称为“四果甜”,有幸福甜蜜之意。另外还有农村自制的甜粿、发粿之类,称为“压房粿”,有建家立业、成立房头之意。以上这些东西要用两只竹篮装上,系上红布条或红纸条送到厅堂和新房祭拜,以 求早生贵子。另外,还得准备肉、面、糯米甜饭、香烟、酒等食品。

第二担是装衣服的皮箱。穿的东西会比较简单,现在除了新娘随身的衣服外,已不带很多的服装。但如果在凭票供应的年代,就有八套或十套的要求,当时有俗称:“尼龙袜要四双,四件衬衫的确良……”的唱词呢!可见当时棉布紧张时新娘对服装数量的要求。现在,虽然对衣服的数量不大讲究,但也有部分人准备了古色古香的红袄、红裙、蓝布长衫、白黄身(白、黄布做成,男女各两套),以备以后父母做寿拜堂及百岁年老时用,以此来体现男女双方家庭厚道又有世家底。

闽南

第三担在嫁妆的礼品中最含糊不得,它是准备祭拜祖先和神明的供品。大致有大红烛数对,香数把,鞭炮数串,红包数包(称为“房头礼”),还有年糕点心等祭品,所有供品数量都要二、四、十二等双数,以图吉利。然后放进两只做工考究的红篮里,当地称为“红盛”。在靠近客家人居住的乡镇,有送保家灯(煤油灯)到男方家的习俗,为添丁发财之意。

用的东西最多,大到彩电冰箱、摩托车,小到针线盒,真是无所不有。较传统有“三盒”之称。即一要首饰盒,里面放着父母陪嫁的金银首饰细软等贵重物品,以示娘家富有;二要梳妆盒,里面有花枝、胭脂水粉、梳子、镜子、红丝带等八件东西,有父母惜女之意;三要针线盒,里面有剪刀、红尺子、针线等缝补裁剪要用的物品,有新娘手艺好,勤快之意。

另外,女人洗澡用的桶(俗称“红脚桶”),枕头枕巾,MAO巾牙刷,口杯茶具,脸盆等日常用品样样齐全,这就是闽南嫁妆的趣味性和它的特色所在,不过,时至今日,有不少的习俗已为现代的婚娶习惯所取代了。

闽南 - 闽南话

闽南

但由于闽南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传承下来,其影响实为深远,其他受影响之地也通行闽南语,也是有着一致的文化认同,因此他们也同属闽南根源,我们即可称其为泛闽南。以下介绍通行闽南语的形成及今通行之地:闽南语,乃是闽语的一支。中国汉朝末年的三国时代,中原发生战乱,难民开始进入福建,造成原有“百越族”土著民族的语言发生变化,而逐渐形成了最初期的闽语。然而,汉人大规模入闽,则是始于“永嘉之祸”,由于晋室南迁,大批北方汉人入闽,而带来了3世纪时北方的口语音,亦即所谓“十五音系统”,而“泉州语”亦于此时渐渐形成。

闽南语有很多音节是普通话里没有的。所以无法用普通话的字来为闽南话注音,要学习闽南话就要学习闽南话的注音方法。这就像我们学习普通话要先学习汉语拼音一样。下面的网页是台湾的发音,和大陆差别非常小,用鼠标点击该音节就会有发音。

闽南话的声调在不同县市区别很大。目前比较占优势的是厦门话的声调。台湾岛上大部分人的闽南话的声调也与厦门话一致。闽南话共有8个声调,依次叫做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我们平时一般按这个顺序,分别叫做第1声、第2声、……、第8声。

唐代时,陈政、陈元光父子带兵入闽平乱,进而屯垦漳州,带来了7世纪的北方的中古音;10世纪时,王潮兄弟又带军队入闽平黄巢之乱,也带入了当时的中古音。从以上的两批移民,所带来的北方口语,经过一番演变就形成了所谓的“漳州语”的基础。

闽南语在台湾的传播与河洛话的形成

闽南

北宋时期,在泉州等口岸相继设立了掌管外贸的市舶司,使泉州发展成当时国际上的著名商港,对外海线交通十分方便。在这以后,闽南地区便有不少人民 因为政治、经济或其他因素而移民海外(包括台湾),也因此带去了他们的母语---闽南语。明末时,闽南发生大旱,郑芝龙曾招数千人到台湾垦殖,他们大多数便在台湾定居,而且还跟台湾原住民(大多为平埔族)通商、甚至通婚,而促进了汉人与台湾各原住民族在血缘以及语言上的融合。

从16世纪起,西欧各国开始进行各种殖民海外的计划。西元1624年起,荷兰、西班牙先后占领南、北台湾,尤其荷兰人统治台湾将近40年,实施王田制,召募闽南人前开垦台湾。来台汉人多出身漳州和泉州,在长期与平埔族杂处和荷兰人的统治下,随移民所带来的闽南语也渗入了一些新的语言因素。明末郑成功抗清失败后,便率大军攻占台湾,赶走荷兰人。郑家出身泉州南安,郑氏王朝之文教制度的定立者---陈永华,也是泉州人,而其所带来的军民也大多数是泉州人。因此,此时台湾的闽南语,是以泉州音占大多数的。

1683年,施琅征台,郑氏王朝覆亡,清廷正式统治台湾。隔年,清廷为防郑氏遗民,颁布渡台禁令,设下严格条件限制人民渡台,其中以粤籍禁渡,造成客家人比较晚来台湾,台湾的开发几乎都由闽南人领先,而台湾的语言亦以闽南语为绝对优势。雍干之世,禁令渐松,1862年,因牡丹社事变,钦差大臣沈葆祯来台办理防务,以“开山抚番”为名,招徕垦野,因而解除了长达近200年的渡台禁令。在清廷统治台湾的200余年间,闽人来台人数激增,移民的语言随其足迹而传播到台湾各地。

中日甲午战争后,清廷战败,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在日本统治台湾期间,教育方面推行“国语”(日本语)政策,日本语在政治上占尽优势,在民间使用的台语难免受其影响,一直到今天,我们都还可以从现在的河洛话中找到日语影响的痕迹。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战败,国民政府接收台湾;战后国共发生内战,国民党政府战败,带著大批军队和难民“转进”台湾,这是台湾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活动,再加上日后推行的“国语”(这次是北京语)运动,在其影响下,河洛再度加入新的语料。

闽南话又称河洛话

闽南

一、河洛话原本是商朝时的官话,商传至纣王为西方狄族(即周族)所灭,留在河洛一带的商民上阶层者被迫迁至洛邑当奴工,营建新都成周,下阶层者被分配至卫、鲁、齐国当农奴,在东方尚存的几支顽强商族只好退回江南,利用丰富的资源发展工商业,而居东南沿海者则形成越族后裔,河洛语之口音即源于商代读书音源自古代汉语,故河洛语应称为「商汉语」或「古汉语」此种语言乃最具汉人本色之语言。

二、闽南语的发源地是在黄河、洛水流域,俗称“河洛话”,这是因为西晋时中原一带的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八大姓为避战乱南下,在无名江边定居,并把这条江定名为“晋江”,以示不忘自己是晋朝人。这样也把河洛话带到福建,并演变为闽北、闽中和闽南三种方言语系。在闽南人移民台湾后,把闽南话带到台湾。令人预想不到的是,原先说河洛话的地方早已不说河洛话了。

闽南 - 闽南方言

闽南

闽南方言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它分为五个次方言:

漳州话区:漳州、龙海、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华安、长泰、平和、南靖等十个县市。

厦门话区:厦门、金门、同安。

泉州话区:泉州、石狮、晋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安溪等八个县市。

闽南话的流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的是台湾,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 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近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据初步调查,台中、台北稍偏泉州腔,台南、高雄稍偏漳州腔。闽南人移居台湾据说开始于元代,大规模迁移是在17世纪中叶,大量闽南人随郑成功渡海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回台湾。300多年来,闽南人和其它地区东渡的汉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开发祖国的这个宝岛,在共同的生活和斗争中,闽南方言始终作为主要交际工具,保留在台湾人民的口中。特别是今天,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台湾的父老兄弟不断到大陆寻根、探亲、访友,闽南话显得更加重要。

除了台湾省以外,广东省的潮汕、雷州半岛、海南岛、江苏、浙江的温州,台州等部分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的许多侨胞也使用闽南方言,据初步统计,海内外操这种方言的人将近6000万人。

闽南 - 饮食文化

闽南菜的发展与传承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从泉州发源,流传到漳州、台湾、厦门等闽南文化圈中。泉州人下南洋后,由于交往的频繁,对外交流扩大,饮食文化的交流与磨合融会也更加密切,这样,闽南菜的风味不但影响漳、厦、潮汕、台海等地区还输出到广大东南亚地区。许多到东南亚旅游的人会惊讶地发现,吃的饭菜正是家乡的味道,街头的小吃摊也能吃到海蛎煎、花卷、肉粽。近年来,不少外来饮食不断进驻泉州,一些侨胞也回到故乡开起了饮食店,泉州人上街就能吃到地道的印尼菜、越南菜、缅甸菜、新加坡菜。

漳州饮食

闽南

1、蚝仔煎

介绍:蚝仔煎也叫海蛎煎,是漳州人非常喜欢的海味。道地的海蛎煎要用未在水中浸泡的“珠蚝”做原料,洗净后加入鸡蛋、肉丝、淀粉、蒜白,调以味精、细盐、白酒等,搅匀放入热锅,两面煎透,起锅后放入酱料和香菜,鲜香无比。

闽南

2、咸肉粽

介绍:它选用上等糯米,配上虾仁、香菇、鸡蛋和猪五花肉,调入五香粉等到作料,用洗净的竹叶扎好,放入锅中煮烂。吃时解开竹叶,调以沙茶酱或辣酱,味道鲜美,香气扑鼻。

闽南

3、手抓面

介绍:手抓面是漳州特有的地方小吃,是用手直接抓食的。它是将黄油面条煮熟后摊成巴掌大的圆形装盘,浇上甜面酱、蒜茸酱、杂醋酱(用生姜、葱头剁碎加醋和番茄酱调拌而成)、花生酱、沙茶酱、辣椒酱、芥末酱,最后再加上油炸豆腐干丝,卷起来用手抓着吃。甜中带酸,令人脾胃大开,这是福建菜中一道具有闽南风味的冷盘,颇负名气。

泉州饮食

闽南

泉州人的居家食俗,与我国大部分地区一样,均实行一日早、午、晚三餐制。作为正餐的补充。还有点心,但各时期、各阶层有所不同。以永春县为例,在清末至民国时期,为官“三餐三点”(早点、午点和晚点),十层“三餐二点”(早点和晚点),庶民农忙时才多加“一点”(午点),穷人三餐难顾,不敢有点心之奢想。

受本地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生产方式的制约,泉州人的饮食结构具有自己的地方特色。主食原料为大米、番薯(也称地瓜)、大麦等。在安溪、永春。德化等内地县,是以大米为主,而在惠安、晋江、南安等沿海县,则以番薯、大麦为主。主食的制作方法有干饭、稀饭两种,以三餐皆稀为常,或一干两稀(中午或晚上为干饭),或两干一稀(中午和晚上均为干饭)。泉州人还有个主、副食“二合一”的吃法,即把蔬菜,海鲜、肉类等副食品直接与大米煮成咸饭(如高丽菜饭、红膏母蟳饭、肉饭等)和咸粥(如花生仁粥、蚝仔昭、鸭仔粥等),吃起来颇有地方风味。关于泉 人的主食原料,这里还应就番薯多说几句。

闽南

番薯除了作为三餐的主食,以及制作诸如薯粉糊、炸薯片等风味小吃外,还成为维系家乡和境外、海外游子的精神纽带。家乡的亲友出境、出国探亲,所带的礼品中就有番薯粉等。华侨回乡来,也要吃番薯粥、番薯汤。泉州侨乡的人民甚至认为,能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地生长着的番薯,哺育了他们旅居在境外、海外的乡亲们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与性格,并克服种种困难,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迅速成长。而一旦事业有成后,当他们回想起以前家乡人民植番薯、喝番薯汤的艰苦日子,又会激发起爱国爱乡之情,踊跃支援桑梓建设。想不到番薯这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的粗俗食物,竟有如此丰的内化内涵。泉州城乡一般民众,旧时俭朴,粗食淡饭,佐之物多是自家腌制的瓜菜和廉价的新鲜蔬菜、豆制品等,鱼、肉、禽、蛋,往往要逢年过节才难得一尝,清道光《晋江县志》曾记载明代万历进士杨廷相讲他“为诸生时,岁惟大麦及萝卜菜熟时一饱耳,余具枵然也”。因此泉州俗谚有“死死六工尺,豆干、菜脯、(虫字旁一个宅)(即海蜇)”和“日日酱瓜豆豉,终年不知肉味”之说。

新中国成立后,城乡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今天的主食结构已以细粮为主,面食品也进入正餐。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少家庭以牛奶、豆浆、麦乳精、营养麦片等饮料,配以面包、油条或糕点为早餐。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家庭饮食日渐讲究营养化和口味化。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有时合家到饭店酒家进餐,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闽南 - 旅游

漳州三平寺

闽南

三平寺是闽南著名的千年古刹,地处福建省漳州市属的平和县文峰乡境内,距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漳州市近五十公里。由义中大师创建于一千一百多年前。总建筑面积二千多平方米,建筑群分为两组:山门、钟鼓楼、僧房、大雄宝殿等组成前组,祖殿、斋堂、塔殿等组成後组,殿宇建筑,别具一格历尽沧桑,屡毁屡建,今天展现在香客面前的三平寺规模,是清代重建的。义中大师,在闽南一带和海外乡亲中称为“三平祖师公”,祖籍陕西咸阳高陵县人。

这座千年古刹俗称“三殿半”。殿宇倚山而建,座北朝南,前低後高,群山环抱,地理条件得天独厚;盛暑时节,南风跃过林海竹涛,轻轻地吹来,令人顿觉凉快。

土楼

闽南

福建土楼,以其悠久的历史、奇特的风格、巧妙的构筑、恢宏的规模,被誉为世界民居建筑的奇观。永定、南靖和华安的土楼已闻名遐迩,但闽南一带各式各样的土楼也越来越吸引人们的注意。闽南的土楼民居,是人类建筑文化的宏篇杰作,世界文明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南靖土楼,是南靖劳动人民艰辛的汗水与聪明才智的结晶。它的规模、结构、工艺、功能、令多少现代的建筑专家学者吧为观止;它的建筑风格、民情风俗、文化内涵,使社会学家慨叹。

南靖县共有土楼15000多座,其中较为特色三层以上的圆形古土楼有386座、方型古士楼有1751座。这些土楼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有圆形、方形、椭圆形、五凤形、半月形、曲尺形、交椅形、围裙形、凸字形、前方后圆形、马蹄形等,造型独特,结构精巧,气度不凡。

闽南

一座土楼就是一件神奇的建筑精品;一座土楼就是一方浓缩的民俗文化;一座土楼就是一域民众勤劳、智慧、富有创造力的历史见证。

“土堡式”民居:在安溪县感德镇芦地村有一座200多年前的“土堡式”古民居,其建筑风格与土楼相似 土堡原为吴姓人氏的居家。墙基2米多高,是用大石块砌成的,四周墙壁坚硬无比,易守难攻,这种设计也是用于防御土匪。

巽来庄土楼:巽来庄土楼始建于清代,坐落在永春县五里街镇仰贤村。相传是清朝永春有名的林姓盐官所建,在其周围还建有古厝10幢,分别为其10个儿子所有,是永春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群。巽来庄土楼,外方内圆,外围是高7米的城墙,是为防御土匪、强盗而建,围墙内是较为典型的闽南风格建筑,闽北与闽南的建筑风格在此融合。

小小“枪楼”:现在,闽南乡下仍可见到大小不一的各式小土楼。有的在古厝的一侧,叫“枪楼”,或独立一座,或与下落相连,都是为防御土匪、强盗而建的。人们用当地的生土、砂石、木片(竹片)建成单屋,有小窗子作为望口,还有斜的枪孔。

Hash:d3c710b5de9090521400e329187564da547f59e9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