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儿子宿舍惊现安全套,您认为该如何去教育

我觉得这个男生既保护了他自己,也保护了他女朋友,因为他在做爱时会使用安全套。

爱情必然会有性,这本来是人随着心理和生理的成熟所必然经历的事情。故事中的男生,高三了,父亲在他宿舍里发现安全套,勃然大怒。

那么父亲是希望他儿子是一个性无能就好了吗?在父亲看来高三了要以大局为重,不能去儿女私情,但是很多时候感情这个东西不是能控制得了的。

就喜欢了那个人,就想和那个人在一起,也许这个男生是看了《奇葩说》范湉湉的金句“不要压抑自己的天性!”

其实高中生有情侣是很正常的,去压抑人性才是不正常的。什么是早恋,为什么要压抑它?初中生没谈过恋爱就已经不正常了,甚至有的人,大学都念完了依然没有谈过恋爱。

这能是正常的吗?内心得多压抑,人对性的压抑,心灵就会变得丑陋,会在其他渠道发泄能量,比如抽烟、赌博、酗酒。爱会让人变好的,你的另一半不希望你做出伤害你自己的事情,ta会规矩你,使你走正道。

恋爱的积极方面有很多,不要把性当成洪水猛兽,我觉得这个父亲应该高兴,他儿子终于完成了成人化,那么就得对那女生好,对女生好目前的方式就是学习好,将来考同一所大学,这样多好。

凡事从积极的一面想,用乐观的心去面对,以上就是我想说的,谢谢。

杭州一位父亲,在儿子(正就读高三)宿舍的柜子里发现“安全套”后,瞬间就感觉“五雷轰顶”。这样的事情在社交媒体上传开后,触发不少争议。不过,从普遍的观感来看,基本还是停留在双向极端的“性认知”层面。并不能就事论事,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情本身。

坦白讲,国人对于“性观念”的认知,一直以来都是以“公序良俗”来解构。对于性本身的解释,很少能从人性出发,并回归人性。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国人的“性观念”范畴,主要集中在“生育观”和“婚恋观”中,很少有人单独拿出来进行探讨。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普遍的观念认为“婚前同居”是一种“禁忌”。不过,这样的“封闭观念”,在随着西方“性观念”引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能接受“婚前同居”。当然,这里不是说“婚前同居”就绝对好,而是就个人(成年人)行为来讲,这本是自由的,私密的事情,道德上不应该过多干涉。

当然,判断一个人是否有良好的“性观念”,并不是基于“会不会做爱”而言的。作为个体,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无论是成年,还是未成年,都有必要搞清楚两性本身的特征,以及两性中的一些行为关系。只有如此,一个人才能更健康的看待两性,更平常的面对性行为。

只可惜,在我们所处的生活中,对于性的解释和认知依旧处于一种遮掩状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性的看待完全依赖“公序良俗”(公众怎么看)。至于个体是否觉得合理,似乎并不重要。这种氛围下,“婚前同居”会被认为是可耻的,“处女情结”反而被看作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从“千禧一代”开始,人们就不再遵循旧的的伦理秩序时,“性观念”的发展和进化才开始有所突破。异性之间公开拥抱,年轻人坦然同居,已经从争论不休走向常态化。不过,这个过程却是艰难的。但是,距离性观念的完全开化,实际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就比如“儿子宿舍现安全套”这件事情,无论是当事父亲,还是围观群众,第一反应并不时“安全性”,而是“性行为”。甚至,在他(她)们看来,“安全套”就是“性行为”的代名词,而非安全性的“代名词”。 种较为禁忌化的氛围中,显然“性观念”就不是很正常。

不过,我们也能理解一位父亲的担忧。只是,从我们的现实处境出发,可能道德上的禁忌所带来的负面作用,要比真正的“性行为”的伤害更大。当然,这里并不是鼓励高中生都发生“性行为”,而是要让孩子们知道,在他(她)们所处的年龄段这些是不可承受之重,而非是“性行为”本身的可耻。

坦白讲,这是两个概念。认为“性行为”可耻,不洁,这是对人性认知上的一种愚昧,而对于“什么年龄该干什么事”的认知,属于一种人生成长优化的理念,本质上完全不同,也不存在彼此否定的认识。所以,与其说高中生有些太开放,不如说家长本身更愚昧。

作为孩子来讲,能懂得在性行为中“自我保护”,知道“安全套”意味着什么,这应该算是“性教育”的一种良性信号。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人即便受过高等教育,也不见得对“性认知”有多清晰。几乎,绝大多数人,从恋爱后或者结婚后,才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或异性的身体,才开始追问性别的真正内涵。

尤其,对于女性来讲,在一个公开谈性色变的环境里,久而久之,就真的不敢谈性,或没兴趣谈性。当然,这里指的性,并非简单指代“性行为”,还包括性心理,性秩序等多个层面。作为个体,如果这些关乎自身的问题都不能谈,或者不敢谈,那么一定会处于一种压抑之中。

这种压抑的力量,不仅会影响一个人介入恋情,同时也会触发极端之爱的产生。比如,最常见的一个问题,一个女性因为发生婚前性行为,就觉得自己很亏。同样的,一个男生在和一个女生谈恋爱,就总会把性的结合,作为彼此真诚的一种指标。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把“性行为”看得太重,将“性心理”看得太轻。

事实上,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性的互动上是平等的。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的第一部分中,从生物学论据,精神分析学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充分在探讨男女性对于生育和性行为的贡献上是对等的,而之所以存在偏见,主要缘于人们的认知狭隘,而非性别本身就匹配着一套道德秩序。

无论是西方世界,还是东方世界,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性价值观。依照李银河的讲法,不外乎就两派:一派是反性的价值观,一派是褒性的价值观。反性的价值观,其实就是指“禁欲主义”。在基督教未产生以前,人们并不特别反性。因为,原始宗教中,存在很深的生殖器崇拜。只是,后来基督教流行,反性的成分就战胜褒性的成分,禁欲主义成为主流。

当然,现在来看,普遍的性观念已经在走向更高的层次,更注重个体的感受。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理论上都有权力喊出“我要”而不被人们鄙视。但是,就孩子的性教育问题来讲,似乎还是处于一种禁忌之中。就比如一个少女怀孕,人们首先想到的不是怎么解决少女的困局,而是脑子里各种打转道德秩序上的是非。就好像,少女怀孕无所谓,违背秩序才是关键的问题,而这也是“儿子宿舍现安全套”事件中,当事父亲所面临的主要困境。

Hash:efcabfeafed14e43fcbe668acbc49be0c39759f2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