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醒亭建于湖南省汩罗市玉笥山顶屈子祠前。根据屈原的《渔父》中“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称“独醒亭”。该亭始建于汉代,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移建于此。亭为六角形,攒尖顶灰瓦,角翼然微翘,傲然伸于苍穹。亭为木结构,呈铁红色,周有靠背栏杆围护。天花藻井,雕有金龙翔舞,生气勃然。亭体不同凡响,既古拙宽厚,又有壮丽之风。亭前有现代文学宿将茅盾、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的“独醒亭”匾额。
汨罗江边独醒亭 玉笥山麓屈子祠
屈原,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沧海乱世中英勇无畏的爱国主义悲情战士。
汨罗江边,是屈原壮怀激烈怀沙投江的地方,玉笥山麓,是后人修建祠堂缅怀英雄的地方。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站在玉笥山麓,放眼望去,汨罗江边,万头攒动,汨罗江面,千舟竞速,都只为一个人——屈原。自古以来,举国上下,专为一个人建一座祠堂设一个节日者,惟有屈原。
汨罗,是屈原被奸臣构陷被昏君驱赶最后的流放地。在得知祖国郢都被敌人攻陷的当天,62岁的屈原怀抱沙石投江而去,将自己孤傲的身躯放逐大海,将自己高洁的灵魂放逐九天,以铭其志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那一刻,作为肉体,并非穷途末路,但作为灵魂,万难同流合污。那一刻,屈原“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迎面的渔父怜惜世人爱戴的三闾大夫,问其何至于此,屈子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又劝他要随波逐流好自为之,屈子再答曰:“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屈子祠坐北朝南,直面汨罗江,门楼上栩栩如生的13幅浮雕,完整清晰地刻画记述了屈原清正刚直的人生轨迹。
屈子祠总占地1354平方米,单层单檐砖木结构,有三进三厅十四耳房。屈子祠始建于汉代,历史上多有修葺和重建。现建筑有正殿、信芳亭、屈子祠碑等,祠内有树龄在300年以上的桂树多株,后殿矗立一尊1980年重塑的屈原金像。
1995年,汨罗县在屈子祠东侧新建了占地1.6万平方米的屈原碑林,陈列356块书画作品碑刻。碑林分牌坊门楼、离骚阁、天问坛、九歌台、九章馆、招魂堂、独醒亭、垂花门、思贤楼九大主体建筑,黄瓦红柱,金碧辉煌,并有回廊串接连通,展示了由全国三百多位书法家书写的屈原作品二十五篇。
为了更加全面地展示以屈原为代表的湘楚文化,更加全面地弘扬以屈原为代表的爱国主义精神,2017年5月30日,湖南省以屈子祠为核心,启动了十二五规划重大文化项目和标志性重大文化工程——屈子文化园。建成后的屈子文化园核心景区面积将达到2.5平方公里,是一个围绕屈子祠、汨罗江、端午节这些独特的文化遗产,领略楚文化风貌为主的“屈子遗产露天博物院”。
#北京 陶然亭公园独醒亭,专门为纪念我国著名爱国诗人屈原建造#北京旅游 #端午
一首诗|《独坐敬亭山》赏析
你最喜欢的一首诗 | 第20期
《独坐敬亭山》赏析
作者/李白
朗诵/筝途
▾点击收听 ▾
等一个人来听
独坐敬亭山 【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以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与怀才不遇,更是写自己的坚定,希望能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mo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引恒heng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yin,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jie,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
- 关于作者 -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图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属于原作者)
▽
一首诗丨我就这样想着你想着你,不说话
一首诗 | 九月的哀歌
一首诗 | 我的祖国
一首诗 | 镜中
一 首诗 | 海子小夜曲
一首诗 | 无聊的时候请读一首诗
一首诗|天边悬着一轮杜甫的月
一首诗|会唱歌的鸢尾花
一首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首诗|纸船
一首诗|春江花月夜
一首诗|初相遇
一首诗|将进酒
一首诗|当你老了
五月|秋风拂过白日
一首诗|诗人对话(张洁& 晴儿)
一首诗|袓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一首诗|啊!延安
朗读者|思无邪诗刊朗诵集锦
优秀诗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娃娃”|目录(2015-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