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渠候官遗址

甲渠候官遗址

甲渠候官遗址位于额济纳旗南24公里,额济纳旗南24公里,纳林、伊肯河之间的戈壁滩上,为汉代居延都尉西部防线甲渠塞之长-甲渠候驻所,发掘前,遗址大部为砂砾掩没,往西300米,南北排列“一”字形烽燧和双重塞墙遗迹。

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掘获汉简5000余枚,1974年甘肃居延考古队进行了发掘,障塞为一土坯方堡,基方23.3平方米,厚4-4.5米,残高4.6米,结构为由三层土坯夹一层芨芨草筑成,草层间距45厘米,门在东南角,障内堆积近顶,两侧有台阶马道可登城头,建筑毁于大火,坞北连障墙,方47.5 X 45.5米,夯土墙厚 1.8-2米,残高0.9米左右,墙面抹草泥白灰,坞门在东墙,外有曲壁似瓮城形制,坞四周3米内埋尖木桩四排,史书和简册谓之“虎落”,坞顶女墙嵌有“转射”,坞内房屋37间,障坞内出土木简计3434枚,坞南50米,有方形夯土台,候官的专职隙望哨,坞东灰堆,出简3222枚,实物739件,与其他出土文物,共计简6865枚,实物881件,重要的有弓箭、铜链、转射、铁甲、辘轳、货币、铁农具、网坠、猎具、木柱斗、木板画、竹笛等,木简坚固如新,字迹清晰。箭头、箭杆、箭羽完整,实属罕见。

内蒙古甲渠侯官遗址的历史文化?

甲渠侯官遗址

破城子在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南24公里,沿路偶有一两处模糊的烽燧遗迹,过了一道水闸,穿过纳林河时,路边有一枕头形状的土城,那就是汉代居延都尉西部防线甲渠塞之长“甲渠侯”的官衙。

从城头有马道进入鄣坞,乍看这不过是个平常的土坑,可30多年前,就是从这里出土了中国最完整的一支汉代羽箭,67厘米长,三棱铜镞锐利无比。从汉简中整理的《相刀剑册》被后代武师推崇,颇有“武林秘籍”的风范。还有无数的铁甲、辘轳、货币、铁农具、网坠、猎具、木柱斗、木板画、竹笛等等,更不要说价值连城的居延汉简。

  

  内蒙古居延地区先秦时称“弱水流沙”,秦汉以后称“居延”。居延汉简的发现使这里闻名世界。1999年秋,以内蒙古文物考古所副所长、考古专家魏坚为首的考古人员对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居延地区的古遗址进行发掘时,意外发现了一处青铜时代遗址,出土了椭圆形小件青铜制品、陶器等一批珍贵文物,使居延地区的历史追溯到西周早期。
  

  在对居延都尉府所辖4座汉代烽燧的考古发掘中,陆续出土了500多枚汉简。其中在达来库布镇西南1座烽火台内、台外的垃圾堆中,出土了100多枚木简,从“甘露”、“永元”等年号分析,为西汉宣帝以后的书简。部分汉简上有“甲渠侯官”和“第十六燧长王普”等字样,判断这座烽火台是属于甲渠侯官所辖的第16燧。
  魏坚说,以往我国出土的居延汉简都是在甘肃省境内发现的,而这批汉简的发现结束了内蒙古地区拥有汉代遗址却没有1枚汉简的历史。

  另有数百件文物出土,包括木制“转射”——一种通过转动中间的木轴露出木孔即可向外用弩机发射的装置、大量箭杆、堆积的草炬木柴、士兵穿的草鞋、三足罐等陶器,对研究汉代边塞地区的政治、军事、气候和人民生产生活情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探秘 | 兵灾还是祭祀现场?肥西三官庙遗址候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8年7月,合肥肥西县三官庙遗址开始发掘。随着发掘的深入,考古人员发现,这个面积不大的遗址上,竟出土了400多件物品,其中有一批高等级的青铜器,属于二里头文化时期。该遗址后被列为2018~2019年度安徽十大考古发现。 4月6日,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肥西三官庙遗址等20个项目入围终评。

铜角形器

而兵器出土时的情形,以及众多遗物散落的特点,越来越耐人寻味,让考古人员直呼不正常,兵灾?祭祀?还是……一连串的疑问等待揭开。

1 小遗址大价值

秦让平是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肥西三官庙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

2018年7月,秦让平和同事们开始发掘三官庙遗址。该遗址呈台墩型,高出周围地表约5米,地表长有茂密的树木。2019年12月田野发掘工作结束。历时500余天,共发掘面积2100余平方米。

铜钺(组图)

“这个遗址比较小,发现4个房子,考虑到遗址东北部分遭到破坏,在完整情况下,这个遗址上当时居住的人家应该在十户以内;遗址上共出土小件遗物400余件,包括石器、陶器、铜器、玉器、骨蚌器、绿松石等。”

铜器残片

其中,铜器以兵器为主,共计18件,包括戈、戚、钺、凿、角形器、箭镞等。“这批铜器是安徽省首次经考古发掘出土的夏代铜器群,也是全国范围内除二里头遗址之外发现这一时期铜器最多的地点,在整个区域内同时期聚落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秦让平说,两千多平米的小台子出土这么贵重的东西,小遗址,大价值,反差很大。

陶甗

陶鼎

陶爵

陶豆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方辉教授也认为,这个遗址面积不大应当属于一个基层聚落,但以兵器为主的青铜器代表的高端因素和遗址本身不大匹配。北京大学教授徐天进则认为铜器来源可能有北方特征。

2 死因到底是什么

几户人家,临水而居,纺线晒稻,孩童嬉闹,一派田园风光。兵器散落,稻米抛撒,陶器遍布,骸骨散乱,一片废弃场景。

三官庙遗址发掘结束后航拍

相隔数千年,同一片土地,突然的灭顶之灾。

“这有一个事实,那些人是非正常死亡的。”秦让平说,现场发现了三具骸骨,比较碎,其中一个小孩的骸骨,团缩在一起;一具成年男性残缺不全;还有一具只剩下一段脊椎和下肢,是女性或少年,已经难以分辨。他们的骸骨都是倒卧在地面上的,并非埋葬,属于非正常死亡。

清理房址角落的陶鬲

超声清洗陶鼎内壁残留物

考古队员们清理红烧土房址

他们到底怎么死的?

有专家推测是祭祀,因为兵器也是礼器。但祭祀是有规制的,墓葬也是有规律的,与现场遗物的随机分布有矛盾。

绿松石(组图)

是兵灾吗?从出土的兵器来看,有这个可能。有一件铜戈,表面一处突起,是另一面阻挡坚硬的异物时产生的。但这些兵器为什么会遗留在地面上,它们应该被带走的,“这种埋藏方式不正常,全国罕见。”

陶纺轮

“现在的这个现状,说明在当时发生了一个事件,一个比较剧烈的事件,它是突发性的,带有灾难性质。”秦让平说。

植物遗存

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是个谜。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唐际根倾向于认为是一个兵灾现场,复旦大学王辉教授提醒注意是否有二里头的移民到达这个地方,与土著居民的关系也需要考虑。

3 桀奔南巢的猜测

18件高等级青铜兵器中,有两件尚未在国内找到同款出土文物,考古人员不知其名,有何用处,便根据形状命名为“角形器”,“这在全国都不多见”。

在确定遗址时间为二里头时代晚期后,考古人员联想到了桀奔南巢的历史事件。

秦让平讲述发掘过程

夏朝自禹建国,共传17个帝王,历时471年,桀是夏朝的最后一个帝王。 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桀奔于南巢之山,汤乃即天子之位。以水承金,始居毫。

考古队员在清理遗址内的骸骨

秦让平介绍,桀奔南巢可能有两条路线,一是顺汉水到长江,沿长江至巢湖一带,另一条是顺淮河而下,再逆其直流到达巢湖一带。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这些高等级的兵器,反映出的这个事件,它可能与这个大的历史背景有一些关联。”秦让平说,这次发掘掀开了一个帘子,牵涉出了更多的问题,还需要去追踪,去思考。

“最重要的学术意义是,有助于探讨桀奔南巢的文献记载,有助于夏史的再构建,特别是在现今有没有夏朝这样一个大讨论、大潮流下,无疑是夏文化探索的重要发现,也是透物见人、重建古代史的一个生动实践和体现。”北京大学考古与文博学院院长、教授雷兴山说。

4 红烧土的缺环

遗址上发现了大量红烧土。

红烧土是由古时人类最豪华的住宅——红烧土房倒塌后堆积形成的。当时的人类用粗木和泥土混合物搭建出墙体和屋顶,再用火烘烤,直至整个房屋变成红色。

红烧土

让秦让平奇怪的是,在这夏商之际的红烧土层上面,商周秦汉一直到明代的地层都没有出现,只有清代为建庙而铺垫的土层,中间缺环很大,“这么大的空白,没有人生活过?再没有人来过?这中间的时段里没有发现任何遗迹或者遗物,这也是难以想象的。”

考古人员在清理红烧土层下的陶豆和碳化木条

据当地百姓称,遗址所在的台墩上原来有座庙叫三官庙,这便是遗址名称的由来。

三官是道教神仙体系中的神灵,指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清代庙基出土的“弥”字方砖

发掘者在清代地层里发现了一处建筑基址,同出的一块方砖,上面刻有一个“弥”字。道教“三官”和佛教“弥”字的组合,也是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了。

1.10个项目,总投资56.6亿元!肥西2020年一季度招商引资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举行!!!

2.国家批复!地铁3、4号线南延线最新消息来啦!途径肥西......

3.姹紫嫣红开遍肥西!你期待的春天,就在这里!!!(内含高清视频)

4.最美不过三月天,肥西这些景区已开放,一起去踏青吧~

来源:安徽画报

审核:张建春丨 责编:艾克发丨 编辑:常燕茹 曾固叶

主办单位:中共肥西县委宣传部

转载或合作请联系:weimeifeixi2017@126.com

杨官寨遗址!一个中国最早的城市遗址!

作为西安人,咱最骄傲的是啥?

当然就是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

我们生活的这个古都

历史悠久、文化厚重

说起来简直就是满满的自豪感

目前的官方资料显示

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

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

3100多年建城史

1100多年的建都史

BUT!更重磅的来了

最近考古学家又有了惊人的发现

西安建城史、建都史或可提前至5500多年前!

中国数千年悠久文明历史的源头何处寻迹?西安作为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根脉是否还有时代更早的实物佐证?距今五六千年前生活在关中地区的史前先民如何实现“入土为安”?随着西安高陵杨官寨遗址的深入发掘和研究,探究这些问题的蛛丝马迹逐一显露。

庙底沟文化大型墓地首次发现

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文化墓地发掘区航拍

据杨官寨考古队领队杨利平介绍,这片墓地位于西安高陵杨官寨遗址聚落环壕外的东北部,西距东段环壕约530米,总面积在9万平方米左右。目前实际发掘面积约3800平方米,已发现庙底沟时期墓葬339座,墓葬分布的极为密集,初步预测总数在2000座以上,规模空前。

据介绍,本次清理的墓葬以偏洞室墓为主,兼有少量竖穴土坑墓和半洞室墓,其中的偏洞室墓葬当属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同类遗存,将偏洞室墓的出现年代提前了近400年。

聚族而葬,“国家公共墓地”初露端倪?

竖穴偏洞室墓M283

本次发现的庙底沟文化墓葬规格基本相近,都是小型墓葬,且随葬品非常少,对比早年在杨官寨遗址聚落环壕西门址两侧大量出土成层分布的完整陶器,二者之间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反差,因此推断这批墓葬应该是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时期普通居民的公共墓地。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该墓地内的墓葬分布如此密集,但目前尚未发现有任何一例庙底沟时期的墓葬之间存在有打破关系,且所有墓葬均排列较为整齐,在部分墓葬开口平面的东端或西端发现有圆形的疑似柱洞遗迹,推测有可能为“幡”类墓上建筑遗存,用来标识单个墓葬的位置,证明当时的人们在营建墓葬的过程中曾经过一定的整体规划,类似于后代文献记载的“凡邦中之墓地,万民所葬地”,并可能有专人负责管理和维持。

西安建城立都的最新佐证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其中最早在西安建都的朝代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年前的西周。

而通过近年来考古人员在杨官寨遗址开展的考古发掘工作,已经基本厘清了该遗址的整体布局结构,在该遗址范围内发现的建造有大型环壕的庙底沟文化聚落、两侧成层摆放大量陶器的西门址、环壕内部疑似堆土迹象、聚落中央的人工水利设施等,加上本次发现的东区大型普通居民公共墓地,无疑勾勒出了一个早期城市的雏形。

下一步,考古队还要探寻西门址外可能对应的高等级贵族墓地、东区墓地可能对应的东门遗迹和聚落内部中央大道,如果这些推论都能得到证实,那么杨官寨遗址作为庙底沟时期关中地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聚落的都邑性质必将展现无疑。如此一来,西安市的建城史、建都史或可提前至5500多年前的庙底沟时期。

最早中国何处寻迹

杨官寨遗址鸟瞰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大致是从距今6000年前左右开始出现明显迹象,具体表现为人口规模增加,大型聚落出现,文化高度发达等等。而距今6000至5500年的庙底沟文化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共同体,其分布范围以关中地区为核心,并向周围强势扩张,东达大海,西至甘青地区,北到长城一线,向南已越过长江

杨官寨遗址作为庙底沟文化时期的一处中心聚落,其规模巨大的聚落、环壕等,无疑需要动用相当多的人力才能修建完成,而这仅凭杨官寨一个聚落的人力是不可能实现的,这表明当时这样一个聚落已经具备了组织周边区域和聚落的人集中到一起开展大型工程的能力。加上本次大型居民公共墓地的发现,这些都向我们揭示了杨官寨遗址是一处带有都邑性质的大型史前聚落遗址,很可能就是最早中国的雏形, 并为后来国家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打下了基础。

>>知道一下

什么是庙底沟文化

仰韶文化中期以庙底沟文化类型为代表,因首先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而得名。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相当于黄帝文化,其遗址中所出土器物的特征与黄帝时代所发明使用的器物等相一致。其分布中心在河南、陕西山西三省,范围较大。

来源:西部

编辑:张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