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巷清居堂

马巷清居堂

马巷清居堂,俗称菜堂,位于马巷五甲街五谷市29号。是翔安地区唯一的菜姑堂。堂里供祀释迦菩萨、千手观音,有尼姑主持佛事。据说最盛之时有尼姑十二人。每逢初二、十六,马巷地区的菜姑(吃长斋女士)及信女们都会云集清居堂诵经礼佛,长年不衰。

清居堂最初创建人是优婆夷,俗名林摘花,法号莲果姑,生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祖家内厝镇店头社。青年时曾南渡马来西亚槟榔屿经营小商贩。后在当地根宗寺皈依,拜广通和尚为师。广通和尚早年出家于南海普陀山鹤呜庵,是位得道禅师。抗日战争期间,莲果姑回乡,在马巷街出家修道,往莆田梅峰寺受戒,归来后倾资购地,兴建清居堂,于四十年代落成,为土木结构二进瓦房,占地约250平方米,为当时马巷最大的佛堂。1954年恭请新任梵天寺主持的厚学法师兼任清居堂主持,成为梵天寺的属下院。为健全清居堂的管理,厚学法师还聘请后滨村张林社王换姑代理护寺,并捐款一万元修理清居堂。莲果姑于1959年7月7日圆寂西归,骨灰存放在梵天寺海会塔,并进主纪念堂。

继任主持是慧慕姑。慧慕姑俗名陈洗,内厝镇新堰村人,马来西亚归侨。她素好佛缘,抗日初期到鼓浪屿日光岩拜清智上人为师,为妙释寺护法,专心致意向善契法师学佛。公元1945年,于南普陀寺受菩萨戒。厚学法师特委之继任清居堂堂主,主持日常堂务。慧慕姑于1989年圆寂,享年九十岁。

慧慕姑临终时,殷切希望厚学法师主持重修清居堂,聘任许水欣、吴大阵、洪惠敏三人为护法,成立清居堂翻建筹委会。为实现慧慕姑的夙愿,厚学师积极发动群众捐款,他本人也倡捐人民币二万元,梵天寺一万元。田边社林建筑、利来尾社陈美瑾等善信都慷慨解囊,集腋成裘,共募资五十万元,于2001年润四月初九日翻建,同年十二月竣工奠安。厚学法师主持典礼,区、镇均派人参加。

翻建后的清居堂为两层三开间宫殿式的楼阁,红墙绿瓦,雕塑精美,可与新建的“不二堂”(即观音宫)相媲美,为马巷街再添一盛景,现香火兴旺,木鱼声声,迎来了海内外诸多善信。

清居堂大门楣上高悬匾额“清居堂”鎏金大字,为厚学法师所书。一层后进中殿供奉千手千眼观音,两边善才、玉女侍立。观音足踏莲花,双手合胸,两侧有1080只手,恣态不一,每只掌中都精绘一只慧眼。千手观音梵名为“婆阿婆罗希”,宝号为“大悲金刚”。

楼上为大雄宝殿。正殿供奉释迦菩萨,两旁是骑狮坐象、手执神剑的护法神普堤和韦驮。殿前是弥勒菩萨,坦腹笑口迎接四方来客。两边山墙嵌以瓷土烧制的八百罗汉浮塑像。现清居堂已成为马巷地区菜姑善信礼佛之圣地。

信息来源:翔安区人民政府 作者:洪树勋

扬州安乐巷内观朱自清故居

朱自清故居位于扬州安乐巷27号,为晚清所建,今仍完好,计三间两厢一对照,另客座两间,大门过道一间,天井一方,是扬州传统的三合院式民间住宅。1982年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朱自清(1898-1948年),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县,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本人又毕业于扬州的江苏省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后又在扬州做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这块大运河滋润的古老土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现代著名散文家、教育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朱自清的故居就坐落在这条巷子的27号院中。

院内右边并列的两间客房,是当年朱自清的书房和卧室。也是朱自清和他夫人陈竹隐的新房(1931年初,朱自清和陈竹隐订婚,后朱自清去欧洲留学。回国后在上海举办了婚礼,然后携新婚妻子回扬州在此居住)。屋中陈列的书橱、烟斗和文房四宝是朱家后人捐献的朱自清生前遗物,现在都已成为珍贵的文物。

朱自清在全国居住过很多地方,而扬州的“朱自清故居”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朱氏旧居,其中书房和卧室更是保持了当年的原始原貌。

睹物思贤,人们仿佛看见先生伏案笔耕的“背影”。

进入第一进,薄砖铺地,条石镶边,青苔接缝,砖墙细瓦,雕花屏门,古朴大方。天井、门堂、厢房,红木清漆打造的窗栏、案几、条桌、橱柜、大床和房间里的陈设,让我们想到当年朱家人忙碌的生活场景。

堂屋的正厅为朱家的客厅,两侧是朱自清父母及儿女的住处。

这些清代木椅、案几、八仙桌等都是当年朱家的日用家具,条案上的座钟、花瓶、石屏摆件、烛台和观音像是老扬州居民家中普遍的陈设。寓意“终生平安”。墙上的“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的对联为清代康有为所撰,山水画是康熙年间著名画家王原祁作品。使朱家处处留存着传承书香。 东厢房的两张大床、梳妆台、案几、大橱、桌子及其它陈设,都是当年朱自清的父母和两个女儿的所用之物。墙上的两张照片一张是朱自清的母亲,另一张就是《背影》里的那个慈爱的让朱自清的“眼泪很快流下来”的父亲——朱鸿钧。

西厢房是朱自清庶母的卧室兼朱闰生(即《荷塘月色》中的闰儿)的书房。

朱自清故居再现了作家当年家庭生活的场景,其生平事迹展,较全面地介绍了朱自清光辉的一生。

清泰街堂子巷|一位绍兴移民半个世纪的回忆

杭州流传着一句俗语“杭州萝卜绍兴种”,说的是现在的杭州人大多“移民”自绍兴。

即便是现在所谓的“老杭州”,深扒一下祖上也逃不出有绍兴基因。

我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杭州萝卜”,算绍兴二代移民,本文要讲的就是“一代移民”———我父亲从绍兴初来乍到杭州的一段记忆。

《清泰街旧影》 手绘作者:广舆

清泰街堂子巷|一位绍兴移民半个世纪的回忆

文|王进(根据父亲口述并参考《老杭州》一文)

清泰街

城站老照片

1965年刚过完农历新年没多久,17岁的父亲只身来到了省城杭州。

走出火车站的时候他并非完全没有方向,他要去的目的地位于闹市中心——清泰街,离火车站不远。

之所以要到清泰街,除了那里有祖业,还得从这条街的历史开始说起。

杭州自古就有不少古街老巷,清泰街也是其中之一。清泰街原名荐桥街,南宋时就有,算来也有千年, 近百年来一直是杭州很重要的商业街, 街上店铺林林总总,好像近代的“清明上河图”一样。

上世纪初,清泰街上还有几条著名的小巷子,杭州人也叫“弄(long)堂”,这些弄堂有些已经消失了,而有些名字还能被上了年纪的老杭州们记得。

这些或已消失或还现存的巷名至今还经常能从父亲嘴里听到,他记得那几条巷子里的每片店面,和每个生动的场景,说着说着仿佛就回到了初到时此地的热闹情景中。

扇子

扇子巷口有一个二层楼的茶馆,每天都是茶客满座,里面有说大书的,说书人说的有声有色,不时还要拍几下惊堂木,有时喧闹中还有胡琴三弦弹唱之声。

往里走是王顺兴面店,拌面阳春面,沃面,肉丝炒面,片儿川馄饨等都很拿手,再往里还有包子店烧饼摊,鸭血粉丝摊,千张包子摊,鸭血面,酒酿圆子荷叶粉蒸肉等好多摊,有时也有“油墩儿”摊,但油炸臭豆腐摊是上不了名目的,没有现在那么张扬。

烧饼油条鲜肉包价格都是3分钱一个,大油包5分钱,羊肉包子2分钱,粉丝5分钱,还有豆浆粽子都是相当便宜的。

珠宝巷

上世纪三十年代“乾源银楼”(最右)的模样

荐桥边上的珠宝巷口有三大银楼,它们是建于1865年的“信源”,建于1917年的“义源”,和建于1900年“乾源”(汇源旧址),都是欧式的百年老洋楼,建筑的设计和用料极为考究,在江南一带堪称洋房中的经典。

因为汇聚了这三大银楼,此地也是当时全省最大的金银珠宝交易场所,珠宝巷故此得名。

堂子巷

珠宝巷对面是堂子巷,巷口旁有一个很小的伍公庙,大约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吧。

堂子巷里因为古代有澡堂而得名,巷里有好几家经营木器家具的店,这其中就有爷爷在杭州置办的物业——一间两层楼结构的店面,店面大约40方左右,临街,经营着自家生产的木作制品,据说当年爷爷只花了十多个大洋就盘下了这片店面。

除此,巷内还有王星记扇子店和做天竺筷子的作坊。或许是因为堂子巷里绍兴木作店比较多,使得水乡的味道极浓,这也是父亲当时把这里做为目的地的主要原因。

翻遍父亲的相册,也没有找到他年轻时与杭州的合影。这张照片是他年轻时惟一的外景照,地点是上海外白渡桥

因为有父辈时的家业在此,父亲把落脚杭州的第一站选在了清泰街的堂子巷,也就是爷爷早年买下的木作铺子。

而事实上,这家铺子在爷爷过世后不久就因为要给奶奶治病筹钱而转卖了,好歹是同乡买下的,又因为绍兴马江人(注:父亲家乡所在地)大多聚居在那,少年时的父亲暂时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栖身之地。

然而,这个老乡扎堆的地方并不安生。初到木作店,因为店小人(帮工)多,父亲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白天做师父的学徒,晚上就在阁楼上用木渣铺地和衣而睡。

这样的日子自然坚持不了太久,不到半年时间,父亲就被迫离开了堂子巷这个初来乍到之地,投奔到了更早来到杭州的远房亲戚家。

后记

父亲在杭州的第一年就这样艰难的开始了。

也许是因为少年时的苦难太深重,以至于在杭州站稳脚跟后,不管碰到什么困难他都不觉得是难事。

后来,父亲靠一手木工好手艺考进了一家事业单位,凭着勤学苦干,父亲又自学了工民建课程和建筑规划。

到80年代初,他开始授命筹备所在系统的房屋基建工作,那时候基建工作是相当繁杂的,建筑工程的前后期都要涉及,印象中,每到晚上父亲都要拿出测绘图纸进行校对、勘误,而我小时候包课本的书皮也大多是这种废弃的测绘图纸。

后来父亲回忆说:之所以能自学比较艰涩的建筑规划,还是得益于少年时做木工学徒的那段日子,画模具、估尺寸,枯燥的童子功让他后来在目测空间距离方面可以做到非常精准。

至90年代,商品房开发兴起,父亲也顺势成为了这个城市的首批“开发商”,从此他不仅仅是杭州城市变迁的见证人,更是一楼一栋的建设参与者,这份职业也让他终身引以为傲。

此篇文章为2019年“我与新中国共成长·图说我与杭州历史建筑的故事” 优秀征文

编辑: 马金丽

供稿: 王进

图文来源:手绘杭州

碑林故事|南城清真寺和基督教东新巷礼拜堂

1

南城清真寺是现今西安碑林区内唯一的清真寺,坐落于和平路西五道巷。始建于明末清初,寺院留有 3 间大殿、3 间过厅、南北讲经堂及水房。在漫长的岁月里,几经修缮,因时移世易,已无从查考。

迄止民国六年(1917 年),由化觉巷清真大寺依玛目马谦益老阿訇在此开学时,集资增修始形成整体。回族群众有句俗话说:“七寺十三坊,八寺在东仓。”意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化觉巷清真大寺、大皮院清真寺、小皮院清真寺、北广济街清真寺大学习巷清真寺小学习巷清真营里寺洒金桥清真古寺等 7 座清真寺都在现今莲湖区的回坊一带,另有第八个清真寺在现今碑林区南城的东仓门一带。1987 年重修城南清真寺,整修后的礼拜大殿古朴高雅。

2

基督教东新巷礼拜堂位于西安市碑林区长乐坊东新巷 55 号,是西安第一座基督教堂,距今有 100 多年的历史

基督教东新巷礼拜堂系英国浸礼会传教士莫安仁、邵涤源等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至光绪二十九年在东关长乐坊东新巷购地建造的“耶稣教堂”,宣统元年(1909年)教堂正式建成。

1958 年,西安市各教会实行联合礼拜,该堂为西安市保留的 4 个礼拜堂之一。该堂于 1984 年、2004 年、2013 年进行过整修,礼拜堂正立面下方刻上了“荣耀归于上帝”的铭文。现为西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教堂占地2280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67平方米,礼拜堂建筑面积326平方米,可容 500 人作礼拜。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坐西朝东,为 7 间厅室建筑,拱形木架结构,全部房架支撑在边墙的石柱之上。东、西两侧设过廊,各有 18 根砖砌梯形柱,堂内无明柱,南、北两侧山墙正中辟圆拱形玻璃窗。西端为圣坛,东端入口设侧入门斗,屋顶结构为横跨礼拜堂的半圆弧形木屋架。

教堂现有牧师 1 人,副牧师 1 人,传道员 5 人。在对外交往方面,接待了来自许多国家的信徒,特别是 1996 年 11 月接待了时任德国总统罗曼 • 赫尔佐克及夫人一行 80 多人来此礼拜。

(来源:碑林区委宣传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