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家岗遗址

汤家岗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

汤家岗遗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是新石器时代的古遗址,考古研究所在安乡县汤家岗遗址发现距今6000年左右的环壕土围。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早期灰坑0土一件陶塑猴头,刻出眼、鼻孔和嘴,吻部和眉骨均明显突出,为原始社会的艺术品。

中期有灰坑9个,墓葬2座。中期石器有斧、弹丸、敲砸器、打磨器等。陶器中夹砂红陶增加,泥质酱褐胎黑皮陶减少,出现少量泥质灰陶。彩陶数量略有增加,出现了红陶白衣上绘红、褐彩的,图案有点线纹、网纹、旋涡纹、波状纹等,其它装饰方法有印纹、刻划纹和拍印纹饰。器类有圜底器和圈足器,计有罐、釜、碗、钵、盘、豆、器盖、器垫主器座等。

临颍这个岗杨村有个家训堂遗址

临颍县城西南约十四公里的大郭乡岗杨村委会刘庄村,有个家训堂遗址。带着一种对家训家风的好奇心理,我来到这里,从那历史的沧桑和碑刻中寻觅刘姓家族的家风,受到了一次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

岗杨村由相邻的岗杨、刘庄、谷庄、坡杨等村子组成。据说,是明朝初年杨、刘、谷等姓家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刘庄村民以刘姓为主,许昌泌阳的公路从村里南北穿过。刘庄村被公路分成东西两部分。在公路的东侧,原来有两排破瓦房和一座宗庙,都是砖瓦结构。据当地村民讲,在生产队时代,它们被当成仓库和捡拾烟叶的屋子,还有一段时间,被当成喂牲口的屋子。包产到户以后,房子由于年久失修,破旧不堪,所以一直空闲着。因为没有人知道其来历,宗庙的房子已坍塌。20世纪末,因省道许泌公路两边拓宽,一直加宽到破庙的墙边。附近很多村民的老房子都被拆掉了,留下的空地一直闲置着,仅剩一间破瓦屋。

2014年,村里利用这块空地建了一个健身广场,推土整平的时候,推土机推出了土里的石头,人们这才发现这里有一块石碑,且碑刻字迹十分清晰,字词通俗易懂,碑文是“家训堂记”。从此,揭开了宗庙和老瓦房的神秘面纱。

根据碑文可以看出,家训堂建成的落款时间是大清乾隆四十三年。破庙原来是刘氏家族的一个家训堂。每年春节期间,除了拜宗庙外,族长要召集刘氏族人来到这里,训教族人要遵纪守法,牢记家训。

《家训堂记》碑文开篇“颍邑西二十里许刘村……”指的是村子的地理位置。全篇大意是:临颍县城西二十里左右的刘村,家训内容的大意就是要求家族人遵纪守法,以耕读为本,对赌博愚顽的孩子和不良行为家长要稽查、教育,如有不改正或者不服者,要交付官府严办。最后说,刘氏家族的家训内容和这些做法被当时的许昌郡官员表扬,并提议此庙宇改名为“家训堂”。故刻碑记之,世代流传,结尾处还记录了田地的目数、位置、长宽和祖上坟茔位置等。

从碑文中,我看到了家训家规内容的核心思想就是“耕读为本,赌博为戒”。

刘氏家族为了家业兴旺,专门兴建了祠堂、宗庙,还划出了一块土地,把这块地上的收入作为维修和家训堂经费。每年的春节在这里对后代年轻人进行家训教育。刘姓家族的家训和家风之所以受到当时许昌郡守的表扬和提倡,说明了刘氏家族的家训家风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家训碑前,通过石刻等文物,我感受到了当时刘氏家风对子女后代的教育和期望。特别是其中一句“家珍可易”,就是说,家里珍宝可以交换,也可能会丢失,而家风永传,永久继承。只有牢记家训,才可家业昌盛。还有一条:“对赌博愚顽的孩子和不良行为要家长稽查,教育。如果不改正或者有不服者交付官府严办。”可见刘氏家风家教之严和对传承家风的重视。

这些家训,在今天看来,对教育子女成才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于这一重大发现,村民引以为荣。为了保护好这个碑刻,当地村民在修好文化大院的同时,整修了这个家训堂,并把石碑镶嵌到墙上,供人们瞻仰和学习。

“耕读为本,赌博为戒”这一家训家风,千百年来,已经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至今,仍然需要我们学习和传承。

漯河日报 郑颍勇作

图片来源网络

自豪!​仙居33件下汤遗址“宝物”亮相国家博物馆​

万年上山 文明之源

这里有

最早的碳化稻米

最早的彩陶

最早的定居村落遗迹

11月21日

位于北京天安门东侧的

国家博物馆人头攒动

正在这里开展的

“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

吸引全国各地观众慕名前来

一睹万年上山的风采

此次展览是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榜单公布后,首个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的“百年百大考古遗址”。也是万年上山继1月15日—3月14日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精品馆展出后,首次走出浙江,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 仙居下汤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在本次展览中展出。

对于“上山文化”有什么了解?

你最先想到了什么?

上山文化距今11000年至8500年,2000年11月,考古学家在浙江省浦江县发现上山遗址。2006年,以上山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被正式命名为“上山文化”。此后在以上山遗址为命名地的“上山文化”考古工作中,陆续发现了一万年前属性明确的栽培水稻、迄今最早的定居村落遗迹和大量彩陶遗存,上山文化考古发现成果举世瞩目,充分证明这里就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是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为基础的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的重要起点。

袁隆平院士题写的“万年上山,世界稻源”

上山遗址早期文化地层中出土的炭化稻米

仙居的下汤遗址与上山文化

有什么关系呢?

上山文化是浙江历史之始,是长江下游最早的新石器文化,上山文化遗址群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规模最大、分布最集中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群,其中仙居的下汤遗址是上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汤遗址

是万年浙江的缩影

它比河姆渡遗址早3000年

下汤遗址位于浙江省台州仙居县横溪镇下汤村,地处灵江流域,区域位置相对独立,是上山文化遗址群中分布最南的遗址。下汤遗址发现于1983年,1989年被公布为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勘探、试掘和研究;2018年下汤遗址被列为浙江省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为配合遗址公园建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深入发掘。下汤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米,证明了该遗址是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之一。遗址出土了以石磨盘为代表的大量石器和以红陶罐特有为代表的大量陶器。经考古认定,该遗址包含上山文化(距今11000~8500年)、跨湖桥文化(距今8000~7000年)、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6000年)、好川文化(距今4500~4000年)四大阶段。

仙居下汤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米

下汤遗址是远古中华最早出现的定居村落之一,是我国早期农业社会和早期村落形态的“化石”;它年代跨度最长、文化序列最全、保存最完整、文化内涵最丰富、开发利用最具潜力,是万年浙江的缩影!

仙居33件下汤遗址“宝物”

亮相国家博物馆

快来一睹为快

展览现场

下汤遗址出土的红陶罐

下汤遗址出土的磨盘、磨石

温馨提示:本次展览为期两个月,11月21日至2022年1月21日。展览地点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前去参观。

来源 |仙居发布

天水名胜宗教遗址之五九:哲派教主归真处张家川宣化岗拱北

哲派教主归真处-- 宣化岗拱北

回廊花映影疏疏,

鸟唱清歌满墓庐。

碧血化鹃啼拱北,

白虹贯日比 专诸。

秋风肥马凛如昨,

夕照恋山红似初。

千古英雄归有道,

古兰经诵甚欣予。

宣化岗拱北位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城北15华里的北山查湾村,是伊斯兰教哲赫忍耶门宦第五、六、七代教主归真后安葬的地方,也是该门宦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宣化岗拱北倚山就势而建,规模宏伟壮观,为 张家川县一大名景点

宣化岗拱北自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马元章兄弟二人在马化龙的坟墓上修建八卦墓庐开始,大规模的修建始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经过几代人的相继扩建,规模逐渐扩大,形成了古朴庄严,肃穆壮观的古建筑群。占地约70亩,其建筑是仿云南园林建筑风格,结构布局宏伟,气势磅礴,砖刻木雕,玲珑绝巧,漆彩粉染,图案雅丽。上世纪20年代初, 于右任曾赋诗赞道:“天荒地老真闲事,金碧参差宣化岗。”足见其建筑规模之宏大。

马元章(公元1853~1920年),云南人,其人博才多学,善书法诗文。他继承马化龙事业,为反抗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奔走一生。 安维峻曾有联赞他:“山中真宰相,天下大神仙。”遇难于大地震中,时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亲撰书挽联:“道力竟难回地轴,化身自应返天方。”

1985年,宣化岗拱北作为重点宗教活动场所,正式批准恢复开放。先后修建了经厅礼拜殿、拱北八卦墓庐、淋浴房、餐厅、灶房、接待室等建筑。特别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3座八卦墓庐,成为拱北主体建筑而独领风骚。如今,拱北建筑雄伟庄严,院内花草树木成行,并收集整理了文物碑刻。对先辈们静修宗教功课的地方一一进行了修整,使拱北面貌焕然一新。初步形成了主体建筑齐全,结构搭配合理,色彩装饰典雅庄重的古建筑群。

【楹联】

求万民自由,心怀古兰,

应是先贤近真主;

为一门教派,身归化界,

每仰圣地思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