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山陆氏宗祠

东方山陆氏宗祠

陆氏宗祠位于黄石市下陆区东方山。始建年代不祥,元、明、清各代均有废兴。现存建筑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四合院式布局,面阔28米,进深16米,砖、石、木结构。梁柱及神龛遍雕刻龙凤、人物等图案。祠内存古井一口。该宗祠结构精巧,装饰题材广泛,制作精良,是鄂东南乡土建筑中的重要遗存。(第五批)

信息来源:湖北省文物局

广东省黄姓宗祠旅游景点「广州黄氏宗祠是什么地方」

全国黄氏总宗祠在哪里?

广东东莞市企石镇江边村黄氏祠堂

江边黄氏宗祠是一处建于明代中期的中国祠堂建筑,属于中华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位于东莞市企石镇江边村的隔塘自然村和大围自然村交界处,占地面积654平方米。

据《江边黄氏族谱》记载,江边黄姓先祖南宋时因战乱从江夏(今湖北汉口一带)几经周折南迁定居于江边,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0年),族裔黄学伊中举出仕为官(官至江西抚州通判),倡议之下,兴建黄氏宗祠

结构:

江边黄氏宗祠坐南向北,面宽五间,进深三间,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梁架式结构,中轴线对称布局、院落式设计,内置36根石柱作支撑梁架;正门是斗拱牌楼,高宽各12米;二、三进各设有明天井兼回廊,三进另辟有左右厢房。

黄氏宗祠布局合理,宽敞、明净、庄严、大方,带有明显中原建筑文化色彩和早期南方建筑的特征。祠内保留有明江西抚州左堂黄学伊题书的“起凤”正门牌匾、海瑞题赠的楹联(仿制品)一副,有清光绪皇帝嘉奖黄龙韬的木刻圣旨残件,还保留有一批精细的木雕石雕、灰塑等建筑构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祠堂头门斗拱式牌楼,属于当时较高规格的建筑。

全国黄氏总宗祠在哪里

全国黄氏总宗祠聚集在广东省。

黄姓,远古称黄氏,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按照司马迁的《史记秦本纪》记载,黄氏,为嬴姓十四氏之一。

隋唐时期,黄姓主宗分流,有了新的向南发展的行动。一支由江夏向东南迁移,穿过江西,进入浙江,在金华地区形成了金华黄氏;金华黄氏有一支,在五代时期,由黄玘、黄赡父子迁到江西修水,在修水县形成双井黄氏,双井黄氏在北宋时期出了个驰名中外的大文豪和孝子黄庭坚;另一支先由江夏北迁河南固始,再向南经安徽、江西,抵达福建邵武,形成邵武黄氏。

黄氏家族主要聚集在那里?

在金华黄氏大裂变的同时,作为金华所自出的新安黄氏也经历了同样的裂变和分析。据追远堂《陡妥黄氏宗族》和其他族谱的记载,在宋元以来近千年历史演化的过程中,新安黄墩黄氏宗族,由隋唐时期的一个江夏分支,竟成为一个拥大小40余个各级分支氏族的黄姓大宗族,散布在东南,主要是江西、安徽、浙江三省各地。兹将各支始祖及其派份、来源开列如下,若你是黄姓子孙,或许会从中发现你们家族血缘之根:

新安黄氏 始迁祖黄寻,江夏九世黄积之子,自江夏始迁新安黄墩。

黄屯黄氏 始迁祖黄章,江夏二十世、新安十一世黄德之子,自黄墩始迁歙县黄屯。

潭渡黄氏 始迁祖黄芮,江夏二十三世、黄屯三世黄光之子,自黄屯迁歙县潭底。

下市黄氏 始迁祖黄孝思,江夏三十六世、潭渡十三世黄大之子,自潭渡始迁歙县下市。

潭东黄氏 始迁祖黄裕,江夏四十七世、潭渡二十七世黄义之子,自下市迁潭东。

小路,黄氏 始迁祖黄享寿,江夏三十九世、潭渡十六世黄佛之子,自潭渡迁歙县小路口。

扬州宿松黄氏 始迁祖黄舟,江夏四十世、潭渡十七世黄永韶之子,自潭渡迁安宿松县

古关黄氏 始迁祖黄贵一,江夏四十世、黄屯二十世黄X之子,自黄屯迁古关。

左曰黄氏 始迁祖黄仪,江夏二十六世、新安十七世黄士尧之子,自黄墩迁安徽祁门县左田。

盱眙黄氏 始迁祖黄思道,江夏二十八世左田二世黄逊之子,自左田迁江苏盱眙县

古城黄氏 始迁祖黄修,江夏三十二世、左田六世黄叔宏之子,自左田始迁安徽黟县古城。

西城黄氏 始迁祖黄继雄,江夏三十三世、古城一世黄修之子,自古城塘迁歙西城。

石山黄氏 始迁祖黄志芳,江夏四十五世、左田十九世黄胜之子,自西城塘迁石山。

横冈黄氏 始迁祖黄志宏,同为黄胜之子, 自西城塘迁歙县横冈。

鲍汀黄氏 始迁祖黄叔仲,江夏三十一世、左田五世黄瑰之子,自左田迁安徽婺源县鲍汀源。

横槎黄氏 始迁祖黄立初,江夏三十二世、左田六世黄叔仲之子,自鲍汀源迁歙县横槎。

石门黄氏 始迁祖黄昱初,同为黄叔仲之子, 自鲍汀源迁歙县石门坳。

茗园黄氏 始迁祖黄希升,江夏三十六世、横搓四世黄明同之子,自横搓迁江西饶州德兴县茗园。

资兴黄氏 始迁祖玉公,字仙琚,后唐同光3年(925)自桂林官楚郴资兴县令,任满择居城治之西。十一世文嵩公再迁清江,文宪公迁汝城楼江,文权公迁乐昌樟村。至1949年,已传47代,共75200人,仍以资兴居住最多,其他分布于湖南汝城、宜章桂阳、酃县及广东仁化、乐昌、曲江,江西遂川上犹等地。族谱创修于宋嘉泰3年(1203),元至正8年(1348)续修,明嘉靖2年(1523)三修,天启5年(1625)四修,清时又修五次,1947年十修。

永兴长富坊黄氏 始祖日新公,元进士,湖南潭州路达鲁花赤总管。生子二:华甫、兴甫,兴甫籍湘潭;华甫迁永兴县右厢长富坊。至1906年,已传23代。

桂阳桥市黄氏 明万历间由耒阳布美村迁此。族人分布于本乡大富口、陈家边、黄家图三村。

桂阳泗洲黄氏 始迁祖无銮公,清康熙53年(1714)由江西吉安龙泉县迁泗洲寨欧菜园定居。

宜章白沙乡浆水黄氏 始祖鼎公,字时举,原居衡山,唐大历3年(768)进士,初任广东南海县县令,旋升连州刺史,任满后择连州松柏山居之。生子二:起顺、起宋,长子起顺,字大化,唐元和3年(808)由松柏山迁居宜章县西南五十里浆水,子孙分布于浆水村附近,少数居湘潭、宁远蓝山、桂阳等县。至1948年,已传41代,共约2万余人。宗祠、家庙、族立学校俱设浆水村。1941年十五修族谱。

宜章白沙乡龟爻黄氏 始迁祖星玉公,唐季由广西桂林宦游郴,后卜居宜章招募堡。至二十六世子琛公,元武宗至大3年(1310)以贡士任宜章教谕,任满后卜居于白沙乡龟爻。族人分布白沙数十里之锁石村、泗湾、黄家湾等处,杂居于郴县、临澧嘉禾各县。至1949年,已传32代,居宜章者约2400人。1935年十修族谱。

宜章白沙乡梅溪黄氏 始迁祖子琼公,字朝琚,因助文天祥起义,勤王兵败,自江西沇江始迁郴州北湖塘,旋迁宜章县白沙乡梅溪。族人分布于梅溪纵横十余里及蓝山新田、宁远、桂东衡阳沅江、湘潭等地。至1949年,已传28代,男女丁口26000余人。宗祠设梅溪。族谱始修于明正统13年(1448),1932年九修。

宜章中塘黄氏 明成化时自福建莆田县徙宜章中塘。

宜章五甲黄氏 宋时自江西泰和县徙宜章五甲。

宜章八甲黄氏 宋时自江西泰和县徙宜章八

黄姓为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主根在古黄国(今河南信阳地区潢川县),黄姓起源有三支。

1、出自嬴姓。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大约 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3、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新唐书》中有“邕管(在广西境内)蛮有黄姓。唐黄少卿、少高、少温是也。”其实,此支黄氏乃是黄国遗民的后裔。

郡望:

1、零陵郡:西汉时置郡。此支黄氏为三国黄盖之族所在。

2、巴东郡:东汉时置郡。此支黄氏,出自东汉蜀将黄权之后。

3、西 郡:在今甘肃永昌一带,为酒泉黄衍之后。

4、会稽郡:秦时置郡。此支黄氏,出自东汉黄昌之后。

堂号:

宽和堂:汉代黄霸为河南太守。当时的官吏都很严肃,黄霸为政独尚宽和。宣帝时,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关在监狱。从官到民一齐为他呼冤,终于平反昭雪。

江夏堂:后汉黄香,小时死了母亲,他对父亲最孝,夏天用扇子把父亲的席子扇凉,冬天把父亲的被褥暖热。人夸他的孝:“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迁徙分布

黄姓最早的发源地应在金河南省潢川县西部一带。黄国灭于楚之后,黄姓族人散居四方。有地北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今河北境),今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据说均因黄人迁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又有一支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秦汉之时,黄姓已称盛于长江中游及以北河南、安徽等地。黄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末年,因中原士族大举南迁,使黄姓在南方的分布更广泛。

青塘的黄氏宗祠

青塘黄氏宗祠是为纪念青塘黄氏开基始祖永兴公而建造的。永兴公,讳润。于明朝永乐八年(1410年)出生在一户军人家中,排行长(共五兄弟),其父黄有能公(军名王志努),是番禺县杨氏都第十三图两潭堡(今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两下村)人,从军,于洪武廿七年从广州左卫派遣至碣石卫,协助都司花茂督造卫城,后调任大安屯军总旗,及至年迈返乡,军务由长子世袭。居住大安屯(今陆军环珠寨),又移居旧屋(大安山仔顶)。彼时,明朝政治也发生了变化,屯田制逐步弱化以至消亡,永兴公顺势应变,在黄民山乌石陇买置产业,于天顺年间(1458—1464年)率子孙移居青塘。初住兵寨,接着在兵岗搭寮(现为老祖祠堂)。

至嘉靖元年(1522年)立籍惠州海丰县坊廓都九图,户首黄承业(正式由军户变为民户,由王姓转为黄姓)。

五百多年来,繁衍了二十几代,除居住在青塘本地的一万多人外,居住在海丰汕尾等十几个乡村的长房裔孙就有二万多人,目前,青塘黄氏后裔移居省内外,海内外有近十万人。

黄氏宗祠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初为斗篷式结构,厢房兼住人家,至乾隆二年(1737年),整个家族已有了较大的发展,出于尊祖敬宗,敦亲睦族的需要,时任族长嵩玉公,召集各房房长伯聘公、尚卿公,以及若珍公、德圣公、伯锦公、友玉公、兴万公等族干宗长,在原址重建始祖祠堂。始祖祠堂香火一直很旺,但在上世纪大跃进年代(1958年),神龛被拆,祠堂一直被小学当作科室使用。1979年,旅港同胞发起,成立修缮宗祠理事会,开始集资,付兴宁觅师择日,并于当年开工,将祠堂进行了全面修复,同时重置神龛,于1980年完工入火,全村进行了隆重的庆祝,四乡六里的黄姓宗亲及友好邻邦都前来祝贺。今金碧辉煌、雄伟壮观的新祠堂是修建于2011年,并于当年12月2日(即农历十一月初八)举行史上最隆重的重光庆典活动!

山东即墨“崔氏宗祠”探亲记

崔姓,中华姓氏之一,也是汉族、朝鲜族等民族的姓氏之一。汉族崔姓主要来源于姜姓。少数民族崔姓则为汉化改姓。

崔氏发源于山东省境内。其后在汉晋南北朝隋唐这段漫长的时期里,一直称盛于清河、博陵两部之间的武城安平两地。其间,崔氏还繁衍到了河北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省。东汉末年的时候,军阀混战,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千余避乱入朝鲜,后发展成为朝鲜族大姓;西晋至唐代,崔氏还分布于今山西、浙江江苏广西安徽、陕西、甘肃等省的一些地方;西晋时被列为北方氏族之首

从小就听我妈说她们家是山东即墨人,她的爷爷辈闯关东,心里一直怀念西河头!根呀!

姥爷原名崔毓麟~1943年姥爷毅然追随燕京大学文学家王西徵去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并被分配到华北联合大学担任政治班主任,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屈指可数的高级知识分子之一。

此间,因革命需要崔毓麟化名林子明,此后一直用林子明这个名字,五个子女,也因此分别名曰林尔为、林汝为、林君为、林子为、林乃为。

革命征程被迫让这支家族开始远离“崔”姓

借着崔氏家谱修订之际,受老太委托,看看有二十多世代近600年崔家历史且被一直传承的地方,也是我们学习中国民俗文化的好机会。

按照家谱,姥爷在崔家二十世,“玉”字辈。我妈兄弟姐妹二十一世,“秀”字辈。我舅舅们的下一代二十二世,应该“成”字辈~

我们因为是崔家女儿们后代,不计入崔家家谱,按照老理应该出现在梁家家谱。 “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啊” 怪不得过去农村一定要生儿子,没有儿子家谱都写不下去啊

从即墨这个陌生名字开始一路走进西河头村

没有见过面的叔叔、姥爷辈听说我们来,都过来陪我们回村看看

我们集合地点是村书记的食品加工厂,各种花生加工厂,外销欧洲,北京的物美散装花生都是崔家直供。

即墨古有历史,今有发展,人杰地灵的典范啊

青岛市即墨区金口镇店集河源头的西河头村,分三个行政村,其中以崔姓为主的村子,叫东西河头。东西河头村中的崔氏祠堂以及有近百处民居建筑,均保存完好,别具特色。

南北两条主街上的民居,一排排屋山次第凸出一半山墙,作羽翼状外展,应对村东高埠,此所谓“凤凰展翅”,为胶东沿海地区所仅见,颇可一观。

人去老宅空,这里原来是个车马店,尽量保留下来

去祠堂的路上,街坊们一路问候着,召呼着

崔氏宗祠,2019重修。修缮祠堂,修续家谱,这些传统像一条线把散落四处的珠子串起来,凝聚崔家前世今生,为崔氏后代引领价值观中。

重修祠堂记

西河头崔氏重修宗祠记

盖建祠宇以安先灵,端赖乎孝子贤孙。夫宗祠之设,以笃本庙,收族祭,彰宗亲之盛也。故族广者亲合,亲合者势强,势强而财智生,财智生而礼教行矣!

即墨西河头崔氏,望姓也。源发齐鲁,裔出太公姜氏,卜于西河之源。溯无先庙,十四世喜富公始建,历百余年增补方善,正房五间,厢屋东西各一。宗祠地广亩余,秀水西绕,树茂荫蔽,遂得泽而生。天有风云,人有祸福。忽遇变故,善道偏驰,致宗祠失修,院芜墙坍,门朽窗摧。今盛世又逢,国泰民安,故宗祠焕然,亟待眉睫。时在己亥五月,崔氏阖族祭祀,追思祖德,或建言重修。倡导甫出,则举族振奋,群情激昂,遂推成辉、秀宏为举事者。一时耆老稚子,踊跃捐款,不日积钱累累。延工匠,备物料,三月间,宗祠灿然葺新。大门楼嵌“崔氏宗祠”匾额,北堂屋悬“文星堂”匾一方。前后两进,飞檐流角,马墙黛瓦,高低错落,古朴肃严,蔚为壮观。备刻石于祠前,以载善举,令阖族功德,百世留芳。缮事毕,遂于菊月二十八日行祭祖盛典。秀宏邀予以观,因事未至,甚为憾。辛丑桂月复邀,欣然允,归而记,以述崔氏之谊也。

二零二一年辛丑八月初五墨邑后学蓝氏信宁谨记

孝贤是家祠里最核心的关键词

我请教老书记,崔家成长到二十多世,一个村二百多户姓崔的,磕头碰脑都是亲,碰到压力矛盾靠什么解决?内心如何强大起来呢?

崔书记淡定回答我,就是家祠一句“为而不争”。引自《道德经》

点睛之笔

完整家祠、专人看护、年节礼拜、蒸蒸日上中

西河头村,多少崔家人的根啊

当晚崔家家宴推杯换盏着,

所有“秀”字辈我都要称叔叔

“成”字辈称表哥

姥爷及全家一辈子为党为革命隐名埋姓,姓林了一辈子,崔姓对于她们确实很陌生,重新融入需要心理建设和时间。

老书记通过手机与北京的林老太热聊着,邀请老太看看村里见见亲人,我都听着心理暖暖,估计老太快动心了吧

00:20

我妈同辈的“秀”字辈的亲人们,各种身手

一直把秀宏当做小姨呢,原来是个帅哥啊,他负责家谱的传承整理,很费心费神的

贤惠带孙女的奶奶

这一看就是领导

八十啦,开心

一辈子的老师

土生土长,专做假发出口生意的能人

82,这精神头十足

我们仨是同辈,他俩都姓崔在家谱上。山东大汉国字脸,一个字 “帅”,我右边比我只大一天。

终于脸小一次,找对参照物啦

这位姜老师是当地的民俗及历史顾问,

把经典哲学问题“我从哪里来”与寻根问祖结合探讨

“所谓寻根问祖,即确认“我从哪里来”、追溯前人功德的过程。

文化 ,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故确认“我从哪里来”、追溯前人功德的寻根问祖,又是文化自信建立的一种最朴素的方式或者手段。

就此意义上说,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忘根本,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正是一代代人自我确认的一种传承。这种传承最直观地反映中国人具有与生俱来的文化自信的基因。”

社会进步了、改变了、国际化了~

大多数中国人心中还是憧憬着同源的情怀,你我皆是普通人,无数个普通人凝聚在一起,互道安康、互赞互礼,何乐而不为呢

感谢崔家亲们一日陪伴,亲情满满,预祝各位身体康健,事业顺利

梁晨(供稿 崔成森)

参观山东700年古村落的一座朱氏宗祠

靠海吃海,走在八角村的大街上,加工海参的招牌以及停靠在路边的船只随处可见,从村貌来看,这应该也是一个比较富裕的村庄。

(大门)

(门檐)

(牌匾)

石鼓

(墙上的青砖和石料)

(侧面远眺正屋)

(正屋的房檐)

(山墙)

(门楼上的瓦片)

(门旁的砖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