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燕遗址

白燕遗址

白燕遗址

白燕遗址(第一批省保)

时代:新石器

地址:太谷县城东北约15公里的白燕村西

北的河滨阶地上

遗址南临乌马河。东西长约830米,南北长约430米,总面积约35万平方米。发现于1956年。1980年到1981年组织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发掘,发掘总面积达30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较厚,可达5米之多。遗存丰富,有大量的灰坑和少量的房址、陶窑、墓葬等。出土的陶器有新石器时代的甑、钵、壶、鼎、釜灶、瓮、尊等。夏商时代有鬲、瓮、簋、鼎、敛口三足瓮等;周代的鬲、瓮。另外还有大量的石骨、牙、蚌器和少量的青铜、金质器物。延续时间较长,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西周晚期。是一处系统了解晋中地区从仰韶时代晚期到龙山时代早期比较完整、连贯的文化遗产序列遗址。

狼牙山+玻璃栈道+燕都古城+冉庄地道战遗址+白洋淀纯玩三日游

报名咨询

发团时间:每周五,06:00发团。

价格:成人650元/人;儿童280元/人。

地 点:临沂交运旅游集散中心(临沂汽车客运总站)双岭东段。

电 话:0539-8029206

河东分中心报名电话:0539-8090807

南站分中心报名电话:0539-8241237

隆达分中心报名电话:0539-8219309

陶然分中心报名电话:0539-8311909

线路特色

*乘船进入参观白洋淀荷花大观园】,感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独特美景

*可观【嘎子·印象】,重温小英雄嘎子的故事还有那些连我们自己都抹不掉的童年记忆。

*畅玩华北第一个水岸古城【燕都古城】,感受河北小城的风姿风采。

*探访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的缩影【冉庄地道战遗址】。

*攀登以八路军五勇士浴血抗击日寇舍身跳崖而闻名于世的【狼牙山景区】,挑战千米360°高空玻璃栈道

第一天

住宿: 雄安新区

早指定时间、地点集合出发提前探访国务院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设立的又一座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雄安新区。车赴我国首批5A级景区【华北明珠白洋淀】,到达后在白洋淀旅游码头换乘机动船赴【荷花大观园

(约2小时)园中有六区、十二园、三十六景、七十二连桥,666种中外名荷,是目前我国植荷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巨型生态荷园、全国最大的野生荷花观赏园。走在木栈道上,碧水蓝天、苇绿荷红、以栈桥、拱桥、浮桥、情趣桥等组成五条桥系如虹如龙,逶迤十里跨荷塘、入苇荡。荷花开时,花香四溢,充分展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独特美景。后免费参观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荷花淀派”创始人【孙犁纪念馆】,瞻仰荷花淀派创始人孙犁老先生一生的革命历程和文学成就。还可至【精品荷园】【观鱼湖】等观看各种各样的观赏鱼,喜欢小鱼的朋友更可自费买鱼食进行投喂哟,更可免费体验刺激好玩的【情趣桥】。后欣赏以搞笑、幽默、滑稽的舞台剧表演的大型户外情景剧【嘎子·印象】(费用自理)。本剧以人们熟悉的小兵张嘎和雁翎队等抗日战争故事汇集凝聚,以白洋淀雁翎队伏击日本鬼子为背景,谱写了一曲抗日救国的壮歌。

第二天

用餐: 早 午 住宿: 保定

车赴清苑参观为纪念著名的冉庄地道战而建的【冉庄地道战遗址】

(约1小时),现仍保留着上世界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环境风貌以及完整的作战工事。旧时的街道,旧时的房屋,旧时的墙院猪舍,伪装的地道口和34处作战工事,纵横交错的地道网,是冀中平原25万千米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的缩影。后续往华北第一个水岸古城【易县燕都古城】(自由活动),

可免费观看文艺演出。古城以燕文化为魂,以古建筑为载体,完全按照国家4A级景区标准打造,把易县特色时期的文化深度挖掘和打造,未来将成为环北京地区第一个将“吃、住、游、玩、购、赚”六种功能集于一体的旅游度假商业综合体。

第三天

早用餐后,赴国家4A级景区【狼牙山景区】(约3-4小时,往返索道70元/人需自理)

因其奇峰林立,峥嵘险峻,状若狼牙而得名,更以八路军五勇士浴血抗击日寇舍身跳崖而闻名于世。同时狼牙山还是一座雄险奇伟,景色秀丽的名山。早在两千年前的战国时期,“狼山竞秀”就是当时燕国十景之一。到达后攀登狼牙山,欣赏红玛瑙溶洞、五壮士纪念碑、五壮士跳崖处等景点

【登狼牙山360°高空玻璃观景平台】(鞋套费用10元/人自理)头顶蓝天白云,脚踏虚无的玻璃栈道,眼前是绝美的风光,想想都惊险刺激。后结束行程返回温馨的家。

服务标准

1、交通: 空调旅游车(1人1正座)

2、住宿: 准二星酒店

3、用餐: 2早1正(正餐25元)

4、导服: 全程导游服务

5、门票: 景点首道大门票;

6、儿童: 只含车位、半餐、导服,其余产生费用自理。

7、其它:

注:白洋淀旅游旺季客流量比较大,游览过程中可能出现等船、拼船现象,敬请谅解!保险:含80万/人的旅行社责任险(旅游意外险请游客在报名旅行社自愿自费购买)赠送景点不去费用不退。备注:游览顺序可根据景区、交通等实际情况有所调换,敬请谅解。景区小交通不算自费项目。

声 明

购票地址:临沂交运旅游集散中心(临沂汽车客运总站)双岭路东段。

报名热线:0539-8029206

活动最终解释权归临沂交运旅游集散中心。

通辽燕长城遗址攻略 燕北长城遗址

1. 燕北长城遗址

(1)秦简公七年(前408)为防御魏国修筑的堑洛长城。自陕西华阴县城以东的华山脚下起,北越渭河,主要沿北洛河西岸至白水县境的黄龙山麓。但今只发现华阴庙东的一小段夯土城垣。

(2)秦惠王后元元年(前324)为防御赵国而沿北洛河中游修筑的上郡塞长城。现在陕西富平县西南2公里处的监军台一带,见有长750米左右的一段夯土残垣。

(3)秦昭襄王时为防御匈奴所筑的陇西、北地、上郡三郡之地的长城,由甘肃的岷县沿洮河而经临洮、宁夏的固原、甘肃的环县至陕西的志丹和安塞后,一支经绥德达榆林,一支经靖边而北折东行至榆林、神木,达内蒙古自治区的托克托县十二连城附近的黄河岸。迄今已在甘肃临洮、渭源、环县和华池两县间,宁夏固原、陕西定边和吴旗两县间,内蒙准格尔旗和伊金霍洛旗交界处发现一些夯土墙垣。

(4)赵武灵王破林胡、楼烦后所筑北长城,东起于代(今河北蔚县),经雁北抵内蒙古傍阴山南麓至高阙(今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的狼山石兰计山口)。今于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前旗黄旗海之北发现石筑长城;在呼和浩特市北郊的阴山南麓见有土筑长城,一直延续到包头市一带。

(5)燕南长城,由河北易县西南当时的长城门起,穿北易水而沿南易水和大清河走向东南。今在徐水县西太行山下找到沿瀑河东行至安新县的一段夯土残垣,宽4~6米,高2~4米。此即燕和中山的分界线。

(6)燕北长城,为燕昭王时防御东胡而筑。其西端已在河北围场县的边墙村一带发现;其西和西南的丰宁、沽源、张北和赤城县间的“二道边”,也可能是燕的北长城。向东,则在内蒙古赤峰市以南,从喀喇沁旗姜子湾子村经赤峰县、建平县而至敖汉旗的王家营子东山,发现了断续约300余公里的长城遗迹。有的是石筑,一般宽2~3米;有的是夯土;有的是山坡下土筑,山岗上石筑;有的则利用天然陡壁稍砌石块而成。

魏西长城的发掘

魏惠王十九年(前352)为防御秦国而筑的西长城,自陕西华阴县城以西的华山南麓,向北穿过渭河,沿洛河东岸,经大荔、澄城、合阳至韩城的黄河岸。在华阴境内的地面遗迹有12处,县城西南党家伙的一段残垣,现在还高出地面18米。县城西南的洪崖村和正西的西关堡两处遗迹,经小规模发掘解剖可知,都是从生土上直接筑起的夯土墙,基宽12~18米,上部稍窄。夯层厚5~13厘米,圆夯窝,皆先筑中心部分,然后两边加宽,分 3次筑成,有夹棍眼,可知与许多战国古城的城墙一样,也是版筑而成的。

2. 燕北长城遗址图片

中国北方在中国北方,东起河北省渤海湾的山海关,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

长城(The 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其中陕西省是中国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境内长城长度达1838千米。

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扩展资料:

以北京地区为核心修筑长城的历史,可以从西周初期分封到北京地区的燕国开始说起。商朝灭亡后,西周的宗室召公奭的儿子克被分封 到当时遥远寒冷的北京小平原,建立了燕国,作为周朝北方的屏藩,抵御东北方向商朝同姓国孤竹国和山戎部落的进攻。

不过,因为地处偏远,直到春秋时代,有关燕国的历史记载并不多。这一时期的燕国为了防御,是否曾在燕山修筑过烽燧或是边墙,现在还不清楚。

到战国初期,燕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较强的国家,位列七雄之一。燕昭王时,燕国达到了鼎盛时代,这一时期,燕国征发百姓修筑了燕北长城。

燕北长城西起造阳,一种说法就是今天河北省张家口市北部,向东经过今河北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一带,延伸到了襄平,即今辽宁辽阳,再向东一直跨过鸭绿江,到达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清川江畔。这道长城远在燕山山脉的外围。

3. 北京燕长城遗址

最早的秦长城距今已有2000余年,最晚的明长城距今也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

一、秦代长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为了维护和巩固空前统一的大帝国安全,秦始皇陆续采取了一系列国防建设和边防守备的重大战略措施,其一就是大规模修建万里长城。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取河南地,其后筑起“西起临洮(今甘肃山尼县),东止辽东(今辽宁省),蜿蜒一万余里”的长城。自秦始皇筑长城之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二、汉代长城汉初,匈奴乘华夏战乱,越过秦大将蒙恬所筑长城,和汉帝国以战国秦、赵、燕长城为界对峙。

由于长城年久失修,北方守军稀少,因此,强大的匈奴不断进入长城以内掳掠。但是,就是这样一条破烂不堪的长城,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军事防御作用。

程不识是驻守长城的名将,治军严厉,只要他戍边匈奴就不敢来犯。

其后卫青、霍去病、公孙贺、公孙敖等出击匈奴,均以秦、赵长城为进攻退守的主要据点。

三、唐代长城长久以来,“唐代无长城”在学术界已成定论,但唐代确实修过长城,不过与传统意义上的“拒胡长城”不同,建筑这条长城是为了统一战争。

《新唐书·地理志》载:山西太谷县“东南八十里马岭有长城,自平城至于鲁口三百里,贞观之年废。”

唐长城遗址从马陵关沿马岭向关上(即今社城镇关上村西),由关上至榆社县石源村,再至黄花沟,再至石会村、琵琶窑村、焦红寺村一带,最后至和顺县仪城。

四、明代长城明长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区别于由秦始皇所修的万里长城。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

“内边”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向东北,经来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向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

“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长城(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

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

春秋 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

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

其中陕西省是中国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境内长城长度达1838千米。

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4. 燕北长城遗址简介

春秋战国之前,一些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匈奴和东胡人在今天的内蒙古地区游牧生活。战国后期,燕国、赵国、秦国的领土已经拓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中原的华夏民族开始在内蒙古南部定居。如赵武灵王在今呼和浩特托克托县境内始建云中城。“赵长城”经过呼和浩特北面的大青山。燕将秦开击败东胡之后,构筑“燕北长城”,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南建右北平部,治所在宁城。秦朝修筑万里长城,连接从前各国的长城,以防御匈奴。内蒙古南部,如云中郡,是边防重镇。而北部塞外主要是匈奴人和乌桓、鲜卑等东胡人的领地。西汉时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取胜,匈奴势力北迁、西迁。在整个汉朝及其后的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南匈奴人和东胡人逐渐和华夏民族融和,形成今天的汉族的前身。汉朝在今天的内蒙古地区设立郡县。如西汉(前127年)设置五原郡,辖境相当于今巴彦淖尔盟东部、包头市和鄂尔多斯市(伊克昭盟)达拉特旗、准格尔旗等地。三国时期著名将领吕布就出生于此。隋唐时突厥势力左右蒙古高原。北宋时鲜卑人的一支后裔契丹人创立了辽国,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附近建立了蒙古草原上的第一个都城上京。

5. 燕长城遗址公园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筑长城万余里,以防匈奴南进,史称秦长城。

秦长城实际是在原先战国时期秦长城,赵长城,燕长城三国长城的基础上修建。

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鸭绿江(今辽宁省的东部和南部及吉林省的东南部地区)共筑万余里,故史称:“万里长城”。

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秦长城。

秦长城在青龙峡北分水岭梁头、慕田峪北莲花池梁头一线……后者长里许,残高可两米,横亘垭口,毛石土筑,粗布纹瓦,两侧皆大山,其为秦长城无疑。

固阳县境内的秦长城,长达120公里,横穿固阳三个乡镇。它多半修筑在山峦的阴面半坡上,依山就险、因坡取势,就地取材。保存较为完好的秦长城是固阳县九分子乡那一段,长约12公里,城墙外侧有5米高,内侧有2米高;顶宽2.8米,底宽3.1米,墙体多以黑褐色厚石片交错叠压垒砌而成。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取河南地,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筑起了西起临洮(今甘肃临洮)东至辽东郡(今吉林省中南部)的万里长城,它由宁夏延伸入内蒙古之后,从狼山而东,经由包头市固阳县北部的西斗铺、银号、大庙乡,进入武川县经大青山东部,延伸至河北。

在包头市境内的秦长城累计长度为120公里左右,多半修筑在山峦北坡,依山就险、因坡取势、山谷隘口及平川地带多用夯土筑成,山地则多用石砌或土石 混筑,一般石砌长城遗迹保存尚好。

现存的一般为外壁高度在4米以上,基宽4米,顶宽2米左右。

南台子古城址位于吉林通化县三棵榆树镇镇南大约零点五公里的山间河谷地带的一级阶地上,西向可遥望辽宁新宾县旺清门镇孤脚山烽燧,东距通化县赤柏松(西汉时期玄菟郡下辖的三县之一)汉城大约二十七点九公里。秦汉长城的东端起点。吉林省境内迄今发现的燕秦汉长城遗存之一。

秦始皇长城大致为:西起于甘肃省岷县,循洮河向北至临洮县,由临洮县经定西县南境向东北至宁夏固原县。由固原向东北方向经甘肃省环县,陕西省靖边、横山、榆林、神木,然后折向北至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托克托南,抵黄河南岸。

黄河以北的长城则由阴山山脉西段的狼山,向东直插大青山北麓,继续向东经内蒙集宁、兴和至河北尚义县境。由尚义向东北经河北省张北、围场诸县,再向东经抚顺、本溪向东南至通化,终止于朝鲜平壤西北部清川江入海处。

6. 燕州古长城

雁门关,是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华第一关”。在3000多年的历史岁月中,作为古代中国北境著名边关要塞,雁门关见证和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亲历了民族融合的艰辛历程,积淀了多民族文化精华;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商道,雁门关见证了古代边贸的兴衰,成就了晋商的辉煌。在我国历史上,匈奴、突厥、回纥、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都曾在雁门关长城沿线与中原守军作过战。  雁门关的军事地位随着明王朝同蒙古贵族的对立而重要起来。明洪武初年,吉安侯陆享,于旧雁门关址向北移出数里,建新关于今址。其后,景泰、嘉靖、万历等年间,多有修复。关城内长1公里,墙高约7米,石座砖身,设城门三重。东门门额石匾刻有“天险”,门上建有雁楼,边上有李牧祠。西门门额石匾刻“地利”,右侧建有关帝庙;西门外有一南北向小北门,门额石匾刻有“雁门关”三个大字。左右镶嵌砖镌联语一副:“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关城左右边墙,烽燧墩台,屹然耸立于山峦之颠。

7. 燕古长城遗址游玩攻略

 长城——长城的建造: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由于中国历史上每一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的政治势力范围都不相同,因而每一次修筑的长城也都并不在一条线上,所以长城的起止和长度也都不一样,秦、汉、明、金等朝代的长城都达万里或万里以上。总共加起来,其长度在十万里以上,又因其方位或东或西或南或北,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公元前七世纪就开始建造用于军事目的的烽火台,春秋战国时将烽火台用城墙联结起来,各国之间的称“互防长城”,为抵御北方游牧人的称“拒胡长城”。秦统一中国,取结各国拒胡长城,“起临挑,至辽东,延袤万余里”。经汉代和明代维修增筑,留存至今。长城保证了中原的安定和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边关各族的交流。明代完善了长城防守制度,分全线为“九边十一镇”,镇下为“路”和“关”,直到每座敌台和烽火台,层层相属。镇和关都有城,设在沿线交通要道,著名者如山海关、嘉峪关、居庸关、古北口、雁门关等    秋:远在秦始皇以前,长城就已经开始修筑了;   秦汉:秦始皇时代的万里长城,是在秦、赵、燕三国古长城基础上修筑起来的;   明:明王朝在它存在的二百多年中,差不多一直没有停止过长城的修筑。 

8. 北京燕国遗址

房山九大古村落有:

1、水峪村。

水峪村为明代时期的古村落,是北京西山文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依山而建,格局错落有致。

2、南窖村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由西四环沿G108前行约60公里,所以距离还是可以接受的,下了国道之后约有9公里即可到达,山区内部也是柏油马路。

3、 黑龙关村位于北京市房山区佛子庄乡,由黑龙关、南河2个自然村组成,因附近山上有古关城而得名。

4、柳玲水村,一些现存的古村落镌刻着上百年时光的印记而弥足珍贵,得以保存至今的一砖一瓦、一椽一木,无不凝聚着最质朴的乡间民俗,无不讲述着最原汁原味的乡村民风。

9. 燕赵长城遗址

有山海关、 金山岭、 喜峰口、 独石口、 宣化城、张家口、 倒马关、 紫荆关、 井陉关老龙头等

10. 燕古长城遗址

辽宁建平县喇嘛山风景区里有战国燕长城遗址

 燕长城是战国时燕国筑造,据史料记载,修筑燕长城是在燕昭王后期,距今已经有2300余年,长城东西走向,蜿蜒在起伏连绵的上岗和深谷之中,宛如一条巨龙盘绕在崇山峻岭之中,成为抵御外敌的一道天然屏障。建平县烧锅营子境内战国燕长城遗址长达10多公里,当地群众称为“石龙”或“土龙”,是现存 燕长城保存最好的一段,2001年6月,该段燕长城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它修筑在高岭与低谷中,砌石夯土,就地取材,蜿蜒起伏,城宽 2.5米左右,残墙高0.3--0.4米不等,城堡及亭障遗址清晰可见

甘肃古遗址丨白塔寺遗址

白塔寺遗址位于凉州区武南镇百塔村。2001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塔寺为古代凉州藏传佛教四大寺(白塔寺、海藏寺、金塔寺、善应寺)之一。乾隆武威县志•建置》记载:“寺名百塔寺,内有大塔,四环小塔九十九,因得名。”现存明宣德五年(1430 年)《重修凉州百塔寺记》碑记载,该寺为元太宗窝阔台之子西凉王阔端专门为西藏佛教领袖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萨班)修建。萨班于 1244 ~ 1246 年来凉州会谈,发表了《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致番人书》,实现了祖国统一。1251 年,萨班在白塔寺圆寂,阔端为他修建白塔,将舍利供奉于塔内,又建小塔 50 余座,均藏舍利。元末,寺院及佛塔毁于兵燹,仅存瓦砾。明宣德四至五年(1429 ~ 1430 年),西藏僧妙善通慧、凉州广善寺高僧琐南坚赞募捐重修寺塔,明政府赐名为“庄严寺”。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 年),靖逆将军颜翼超主持维修,竣工后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立《重修白塔寺碑记》。1927 年,凉州发生大地震,塔倒寺毁,仅存塔基和清代石碑。20 世纪 70 年代~ 90 年代,由寺院管护者刘氏家族后裔刘吉泰(藏名“慈成嘉措”)看护遗址,遗址地表四处散布砖瓦等残件。

1998 年~ 2000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白塔寺遗址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白塔位于寺院内南部,覆钵式喇嘛塔,底部基座平面正方形,元代始建,边长 24.75 米,明代重修后外表包青砖,高 0.3 米。底座上为塔座,平面呈十字折角型,南北长 17.5 米,东西宽 14.75 米,残高 5.25 ~ 5.7 米,塔身夯土板筑,覆钵以上均毁。出土文物有陶瓷器、钱币、藏汉文写经,以及明代《重修凉州白塔碑》、《建塔记碑》及小泥塔婆等。原寺内存萨班铜像,后移存于武威市大云寺火神庙大殿内,像高 1.2 米,铜头铁身,着袒右袈裟,结跏趺坐,禅定印。

(甘肃省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