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县文庙

绛县文庙

绛县文庙

绛县文庙(第四批省保)

时代:明

地址:绛县城内振兴西大街文庙路1号

绛县文庙位于绛县古绛镇文庙路。庙院坐北朝南,南北长95米,东西宽44米,占地面积4180平方米。

据清乾隆版《绛县志》和有关碑文记载,绛县文庙始建于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元、明、清历代分别进行了重修和扩建。现仅存大成殿和明伦堂。大成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式屋顶,属厅堂型构架,仍保留有元代建筑的特征。明伦堂,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前檐内廊,单檐悬山顶,现为清代遗构。

绛县文庙保存完整,具有较为重要的历史价值。

2013年5月,绛县文庙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绛县横水成汤庙有一群保护文物的60后“战士”

绛县:成汤庙

横水,乃河东古绛之驰名集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在这里坐落着一道极具特色的文物古迹——成汤庙。

成汤庙坐北朝南,东西长34米,南北宽89.2米,占地面积为3032.8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明清两代多次修葺。现存建筑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献殿,汤帝殿,圣母殿,东西两侧分别为马王庙和财神庙,庙内保存有11通明清时期石碑。其中献殿具有明显的元代结构特征;汤帝殿居中,巍然高耸,自清道光十二年修缮迄今,历经近180载风雨沧桑,依然坚不可摧。如此底蕴深厚的神庙古迹还曾经长期扮演过横水镇粮站粮库的角色。因其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2016年6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横水成汤庙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群“60”后的古建情怀

在这座成汤庙内,有一群平均年龄为60岁老人组建的文物保护队,他们自发成立了“横东村成汤庙文物管理委员会”。17年来,他们坚守在保护成汤庙的第一线,自筹资金近30万元,努力保护修复着成汤庙。

如今的成汤庙,环境优美,原有建筑修葺如初,还增加了文昌庙、碑廊、大佛殿、观音堂等建筑。而以成汤庙为载体的“横水镇横东村成汤文化节”更是如火如荼。梁明志老人说,他们是“战士”,一群保护文物的战士。也正是因为“这群战士”多年的严密保护、努力修复,成汤庙才能完好地保护和传承下去。2016年6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横水成汤庙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横水成汤庙正在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这些“战士”点赞

文章来源:V绛县

新绛县政协副主席贾克仁一行到翼城县乔泽庙、博物馆、木、石四牌坊等地就文化文史工作进行交流

6月16日,新绛县政协副主席贾克仁一行到翼城县乔泽庙、博物馆、木、石四牌坊等地就文化文史工作进行交流。翼城县政协副主席聂华陪同并就县政协文化文史工作作了简要介绍。

通过听、查、看、交流等方式,贾克仁一行认为我县政协注重文化文史的学习和调查研究,深入挖掘和保护本地区的文化、文史工作,为“存史、资政、育人”做出了贡献。表示将把我县政协文化文史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带回新绛,认真学习和借鉴。(周鹏)

来源:今日翼城

郏县文庙:具有“皇家规格”的文庙

在全国很多城市都有文庙,以曲阜孔庙南京夫子庙最为著名。但是,在河南省的中部平顶山市下属的郏县,也有一座著名的文庙,可惜藏在深闺人不知——

2017年12月31日下午,我和家人开车经过郏县,寻访了老县城中的文庙,成为我到达的第695处“国保”单位。因为这座文庙的建筑气势恢宏、工艺考究、结构典雅、雕刻绝伦、彩绘超群,所以被誉为具有“皇家规格”的文庙。

整座文庙坐北朝南,继承“自古孔庙无南门”的习俗,东侧的入口很不显眼,正南面则是一道围墙。香港孔教学院捐赠的一尊孔子像,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并肩安放在围墙之外,展现了这里崇高的地位。

走进文庙,中轴线上,泮池、泮桥和戟门依次呈现,共同围成第一进院落。在泮池和戟门之间,原本矗立着一座棂星门,如今早已荡然无存。这里空间开阔,阳光明媚,成为当地人休闲的好去处!

戟门东侧是名宦祠,供奉着汉代以来,曾经在郏县任职,并造福一方的十九位县令;西侧的乡贤祠,敬奉着郏县籍的历代先贤。可惜,它们均大门紧锁,旁边的房间还被改造为志愿服务站和微型消防站。

穿过戟门,进入祭拜庭院。青砖垒砌的焚金炉和铜质的大香炉,一方一圆,一砖一铜,赫然呈现在院落中央。周围树木参天,两侧廊庑环绕,依稀可以想象这里香火鼎盛时候的热闹场景。

主体建筑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建筑,殿顶覆盖着绿色琉璃瓦。殿檐下的大额枋、平板枋和斗拱上,透雕着日月云气、人物车马、桥梁房舍、花鸟山水、卧榻桌椅等精美的图案。

殿前迎面的四根檐柱,通体浮雕腾龙形象,柱顶装饰獠牙虎面,两者对望,相互嬉戏。柱础八面浮雕,中间二柱础的正面雕刻河图和洛书,其他的柱础分别雕刻着鱼跃龙门、一品当朝、封侯摘印等吉祥图案。

在大成殿前的草地上,密密麻麻地摆放着大量的石刻,包括墓志铭、画像石、石狮、石碑等。画像石以门为主,门柱、门扇、门楣等构件一应俱全,雕刻着铺首、人物、神兽等各种图案。可惜,它们没有受到很好的保护,游人竟然可以随便地践踏!

在唐代的时候,孔子后裔就迁到郏县,被称为“郏县派”,乃曲阜孔府的十大支派之一。五代后周时期,在时任县令郭忠恕的支持下,孔氏家族的“郏县支派”和“宁陵支派”“鲁山支派”迁到郏县的宗亲联合,共同创建孔氏家庙,北宋末年毁于战火。金代泰和六年(1206年),时任知县张志行在原址上重建起这座文庙,明清两代大修十次,建国后又多次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