洄澜桥

洄澜桥

在皇权-的宗法社会里,乡贤自治使大地生机一派蔚然,各姓族建祠宇、设学馆、置学田,教化子孙,使族人商孙崇向道德礼仪。郭氏族人不仅素来尊宗教祖,还颇好施恩于乡民。第13修《万载田下郭氏族谱》载:“吾邑踞龙江之曲,一水贯城,由南浦汇于学前,下经城堰而达蜀江,两岸居民所由往来无阻者,皆藉桥为通行。”“自王家桥以西越笔架洲而前,尤为要道必经。”于是,康熙年间,郭钟桢便创修石桥于此,“以洲中有笔架洄澜之景而名曰洄澜”,又名郭家桥。至此,“东西经行一时称便焉。”

洄澜桥历经百年风霜后,桥西渐渐沉没圮废,存者又皆断缺剥蚀,令过往行人不寒而栗,“每当春涨,人皆望洋惊返。”是时,有人顿生修葺之愿,但又因修理“怵于艰骓”,且“糜费不资”, 所以“卒无一慨然而前者”, 无人敢修葺此桥,“独郭氏诸贤慨然”, 以修桥为己任,“遂合一族共承子肩焉”,共收到捐银653千文,于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八月开始修葺,十一月中旬竣工。桥长九丈九尺,宽五尺,高丈许,七墩,两岸均铺以如砥平石。 郭安澜为此撰写了《续修洄澜桥记》,文曰:“桥以洄澜名,纪笔架也。位于城之中洲,万象环绕焉。往来行人宛似过江之鲫,上下游艇何殊投机之梭……我祖钟桢创造于康熙之初(公元1665年左右),合族诸贤迭修于嘉庆……惟是累月经年剥蚀残缺,车辙马迹凹凸崎岖。春洪增加,常摇头而裹足,夜半深,人多胆以惊心。民十三,大众发起,全族赞成,捐千串之钱;济万人之宝筏,添一梁之桥石,升三尺之管墩,四月告竣,合邑腾欢。诸君让后,推我当先,熙熙乎如登春台之上,驾凌云汉之中,虽属一时之盛,诚为万象之基也……”至民国末年,桥仍旧坚固。

桥,在空间建筑中具有观赏、游览,以及分割景点空间的作用。在各个景点中,那一座座式样美观、幽雅别致的石板桥、木桥、石拱桥、孔桥、廊桥或矫健秀巧,或势若长虹,或小巧多变,或精巧细致。那石桥之凝重、木桥之轻盈、索桥之惊险、卵石桥之危立,无一不波摇月影,与湖光山色配成一幅绝妙图画。

邑人郭定祁触景生情,吟《笔架洄澜》之诗:“浦水潆洄漾绿波,波心涌出笔嵯峨,巨鳌层叠思奇语,摅管淋漓兴会多。”诗中描绘了笔架洲与洄澜桥的美丽景色,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跃然纸上。

南浦桥、洄澜桥、双虹桥 、安乐桥、龙河桥、梓福桥,万载城内的这6座桥,都有这样的故事!

万载城墙建于宋朝,流经康乐城的护城河称作龙河,也叫穿城之河,将县治分割成东西两岸。元代红巾军刘仁在河东筑城门四洞,周围五里。在没有建桥前,东西两岸行人丶车马往来靠渡船或是走浮桥。在元朝,万载始在护城河上筑南浦、双虹两桥;后经明、清两朝,又先后在护城河上筑起了迥澜、安乐、龙河三桥;1989年在南浦、迥澜二桥之间又建起了一座梓福桥。至此,仅约一公里长的护城河上连绵六桥飞架,犹如长虹卧波,气势磅礴。

南 浦 桥

南浦桥现名南门桥,南浦桥建于元代大德年间,后“以兵燹毁”。明洪武年间,邑人文泰卿独资重修,桥上建“屋凡九间,若柱、若梁、若椽、若桷……规模一新”,并由主簿黄君正书桥名“南浦”二字。

南浦桥的建成,不但贯通了东西两岸,且成为当时“使命往来,邑大夫送迎必涉焉” 之地。清道光元年,知县卫鹓鸣作《留别絮言》记南浦桥,诗曰:“步上南浦桥,南浦水盈盈。山原忽开朗,十里稻畦平。往来袁州路,霜中月下行。多少惜别人,对此不胜情。”

建国后,对南浦桥也历次修葺。1980年由县人民政府拨款拆建为钢筋混泥土结构,单孔,长44米,宽7米。

2016年11月的南门桥拓宽改造工程,竣工后南门桥宽度达到43米,随着南门桥的改造、扩宽,交通设施的完善,众多交通问题也得到缓解。

洄 澜 桥

洄澜桥 在旧学宫前百步,以万载古八景之一的“笔架迥澜”而命名。“自王家桥以西越笔架洲而前,尤为要道所必经”。 第13修《万载田下郭氏族谱》载:“吾邑踞龙江之曲,一水贯城,由南浦汇于学前,下经城堰而达蜀江,两岸居民所由往来无阻者,皆藉桥为通行。”“自王家桥以西越笔架洲而前,尤为要道必经。”于是,康熙年间,郭钟桢便创修石桥于此,“以洲中有笔架洄澜之景而名曰洄澜”,又名郭家桥。至此,“东西经行一时称便焉。” “桥十丈有奇,广八尺,高丈许”。

洄澜桥历经百年风霜后,桥西渐渐沉没圮废,存者又皆断缺剥蚀,令过往行人不寒而栗.于嘉庆二十年(1815)八月开始修葺,“填东岸三厢为平地”,十一月中旬竣工。桥长九丈九尺,宽五尺,高丈许,七墩,两岸均铺以如砥平石。清道光七年(1827)又疏改河道,绕西岸笔架而流,至民国末年,桥仍旧坚固。

清道光七年(1827)又疏改河道,绕西岸笔架而流,至民国末年桥仍旧坚固。1987年改建为七拱钢筋水泥桥,长30米,宽7.2米,高4.1米。

双 虹 桥

双虹桥 位于县学宫左侧,元黄竹关建,又名通济桥。嘉定县志载:“通济浮桥在县学宫九步”,可见黄竹关所建的是浮桥。

明成化年间(1465~1488),因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浪高水急,浮桥轰然倾圯,绳索全断,船板荡然无存。洪水过后,渡口土崩离析,两岸往来,只好依赖竹筏和小舟,交通极为不便。至成化乙未年(1475),县尹陈璨重修之。后又被水冲毁,县人见桥多次被废,无心再修。这时,邑中有一富绅自愿出资建桥。此人是宋一凤,字齐鸣,号双虹。

宋双虹倾尽家财,在浮桥原址建造一座双孔石桥,河中矗立一座石墩,真可谓中流砥柱(现仍为今桥之墩,历数百年而坚固如初)。历时两年,其桥初成。清康熙42年,宋九畴对桥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整修。

至于此桥为什么叫“双虹”,说法有三:黄竹关建桥祈嗣,後生二子,故名;宋一凤号双虹,故名;明嘉靖间学宫泮池出现双虹,故名。

1950年拆修街道时,改阶级为斜坡。1982年由地方财政拨款7万元拆建为二拱钢筋水泥桥,长20米,宽12米。

安 乐 桥

安乐桥位于义井龙祠(现旧酿酒厂)前,原系木桥,故又称“木桥头桥”。清乾隆四十年由辛衢出资建造石梁,桥面铺以木板,长九丈余,广六尺,高五尺。清道光十五年刘名绂、辛基琇两人出金百余重修两次。

1983年拆修为钢筋水泥桥,长34米,宽5米。

龙 河 桥

龙河桥 位于万载县城北文昌阁下(现旧酿酒厂后),地处县城北青石甲路。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万载知县张帮谷为抵御外敌,和为商贾行人往来,在城门口修建了城墙。于是乎,在建城墙的同时,也在龙河上,建起了龙河桥。由于此处是龙河流经万载古城的出处,成为万载龙河出口,所以龙河桥有“南浦(南门)、龙河(北门)二桥,为上、下锁钥”之称。但桥未建成,知县奉命调离。明嘉靖元年(1522),知县卢秉章继承未了事业,将没有造好的龙河桥修改为3孔石桥,其长为20米,宽为7米,俗称为“新桥”。

龙河桥桥面以砖砌栏杆,高达0.9米。桥孔内圈由九行长方形条石弯曲而成圆孔,拱的跨度为10米,东西两端桥台高8米。由于是单孔石桥,由麻石迭砌而成,并在夹缝中以灰浆浇灌,因此,每逢洪水季节,龙河水虽汹涌而至,直泻桥孔,而桥身却安然无恙。

梓 福 桥

梓福桥坐落在万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对面的龙河上,是一座供人游憩的人行风景桥,由已故旅居台湾的万载籍人刘实老先生慷慨解囊,捐资14 万元人民币兴建,于1989年中秋节竣工通行。桥上建有曲廊亭台,那红柱绿檐,雕梁画栋,使梓福桥显得十分的古朴典雅,远远望去,宛若一舫漂亮的兰舟,正待起锚远航。

桥美,名更美。桥名曰“梓福”,寓意着两重意义:一是刘老先生缅怀故乡和乡亲,为桑梓造福;二是刘老先生不忘双亲养育的劬劳,取其父母名字之前一字(父名梓全,母名福莲),合为梓福。“梓福”二字,既寄托刘老先生的脉脉乡思之情,也蕴含刘老先生的拳拳敬祖之意,可谓是名含双关,珠联璧合。

纵观万载城池六座桥,

都由邑民解囊建造,

足以说明万载人民素有修桥铺路造凉亭的美德;

同时,仅约一公里的河面上,当时就建桥五座,

说明古时万载经济的发展、商贾贸易的繁荣、

人流往来的频繁、县城建设的繁华,

佐证了“富万载”之美称。怪不得诗人赋诗曰:

“最喜登临衙背望,万家楼阁画图中”。

资料参考:万载古城旧事,作者:徐小明、王水宝

回澜桥为什么叫“回澜”桥?萧山这个班的孩子带着疑问,探究出了不少萧山桥的故事~萧山家长快看看有没有你认识的桥

有句古话是这么说的:“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这一般是老年人表示自己有经验,说给小年青听的。然而有这么一群小朋友,他们在萧山走过的桥,可能不比大人走过的路少哦~

萧山区回澜小学404班的小朋友们,走过城河七桥,走进湘湖108座桥,他们甚至还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走向萧山未来的桥!而这一切,不过是起源于一个小小的疑问——校名。

404班的孩子们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学校叫回澜小学?”其实答案很简单,回澜小学临河而建,因回澜桥而得名。

那么......回澜桥为什么叫“回澜”桥呢?

回澜桥的来历

面对同学们的疑问,回澜小学404班的班主任钱老师很高兴,她建议同学们可以先去查查资料或者问问家里的长辈。结果同学们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平日里常常经过的桥,来头竟然这么大!

回澜桥的桥名,取自韩愈的《进学解》:“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於既倒。”它是城河上坡度最大,桥拱最高的桥,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

还有一种民间很有趣的解释。萧山有的乡下人叫它“为难桥”。为什么会这样称呼呢?老一辈的这样解释:

“为难桥”是一座‘难为’穷人的桥,它么佬佬高,穷人饿着肚子爬桥,爬到桥中间就爬不动了,这不是‘难为’穷人吗?!

其实回澜桥为什么要造这么高,这意图就是方便穷人。当时的设计者看到桥附近都是田畈,一些乡下人摇船进城都把稻草、麻杆装得老高。为了使农民摇船进城方便就抬高了拱顶,而且特意在南侧的拱桥下筑起纤道,专们给纤夫行走。可以说,回澜桥是专门为农民进城设计的。

写画量做,

我为城河七桥出一份力

小朋友们对这些知识如痴如醉,但也感觉惋惜。即使是渊源如此深的回澜桥,却如同陌生人一样,不知底细,更不用说萧山别的桥了。按照城河现有遗存,向西一路数过去,共有七座桥。它们依次是:回澜桥、东旸桥、惠济桥、梦笔桥、仓桥、市心桥、永兴桥

404班的小朋友,决定用自己的力量,好好研究一下城河七桥,让更多萧山人看到它们的故事。班主任钱老师让同学们自由建组,一番讨论后,一共分成了四个小队。分别是喜欢语文诗词研究的诗韵小队,擅长数学测绘与设计的七巧小队,热爱绘画音乐的艺桥小队,英文说得很溜的Friendship小队。

古桥画一画

除了水彩画、水墨画

同学们还开动脑筋,用豆子作画

用剪纸作画

看同学们的画,好像在看一幅山寨版的《清明上河图》。精美的桥,静静流淌的河水,船上划桨的人,岸边的人家。不得不说,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萧山人其实一直眷恋着这片土地。

古桥写一写

梦笔桥又名江寺桥,因桥北的江寺而得名。借“江淹梦笔”之意,取名梦笔桥,千百年来,与许多文人墨客结下了不解之缘。

永兴桥伫立在吵杂的西门菜场门口。天蒙蒙亮的时候,永兴桥头就已经人声鼎沸了。它是古往今来商贩们的避风港。

惠济桥,又称竹林寺桥,因惠济寺而得名。从前造桥很不容易,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城河上的桥,有的是官方出资建造的,有的是民间集资建造的,而惠济桥是和尚募捐化缘建造的。僧人化缘造桥是为了众生有舍得之心,为众人种福,意义就不一般。

城河七桥,

本身就是一部百年萧山繁华沧桑的历史

是萧山的忠实读者和见证人。

古桥量一量

同学们分工合作,共同测量回澜桥的长宽,桥面标高,拱桥高度和台阶的长宽高。大家都很兴奋,你拉着卷尺的这头,我拉着卷尺的那头,一会儿蹲起,一会儿弯腰,一会儿侧坐在台阶上,一会儿又探出头去量桥与水平面的高度。

经过多次测量,结果出来了。回澜桥长21.38米,全宽5.2米,桥面标高5.6米,拱桥高度3.3米。台阶长4.4米,宽0.43米,高0.16米。栏杆长1.69米,高0.8米。

古桥做一做

同学们凭着自己对城河古桥的印象,运用手边的工具,亲手制作了古桥模型。这些模型造型各异,充满童趣。

有的是用木棍、

冰棍儿做的,

看起来还挺结实

有的用积木拼接而成

古韵古色的古桥

和现代化玩具融合

别有一番情趣

有的是用高大上的模型

造型各异

精致宏伟

甚至还有用塑料管子做的

真想体验一下,

走在塑料做的桥上是什么感觉

和专家们一起

探究过去的故事

为了更好的了解历史,404班的同学还走进了吴越文书博物馆,去寻找城河七桥的前世今生。

同学们不仅看了很多珍贵的档案和文献,还通过结合官河两岸乡贤分布示意图,了解了不少城河两岸的历代知名人物,对古桥又添一份亲近。

申屠馆长从小在萧山长大,对于萧山城河一带还是非常熟悉的。他给同学们一起回忆了不少城河七桥的故事。

永兴桥又叫“西桥”。因为我们萧山以前叫“永兴县”,在唐朝天宝元年的时候,“永兴县”改为“萧山县”。乾隆皇帝也来过我们萧山,当时他去绍兴祭拜大禹陵,就是经过我们萧山的。“市心桥”,这座桥大家都知道的哦!“市心桥”是我们大家自己叫叫的,它的真实名字叫“真济桥”。上面刻着四个字,叫“古真济桥”,边上刻着“道光十九年”,就是1839年。再往东就是“仓桥”,上面刻着“城中第四桥”。现在的仓桥边上经常有人在唱戏表演,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地方。江寺公园对面的就是“梦笔桥”,梦笔桥是萧山历史上记载的最早的一座桥,它是南朝时期就有的一座桥,因“江淹梦笔”而得名,与历代文人有着不解之缘。再往东过去就是“惠济桥”,相传是竹林寺和尚所造的一座桥,竹林寺以前叫“惠济寺”,所以这座桥叫“惠济桥”。现在这个桥是同治六年的时候重新修葺过的。接下来是东旸桥,它是明朝嘉靖32年,就是1553年间造的。后来康熙年间和乾隆年间都修整过。最东面的那座桥就是回澜桥,以前又叫“回龙桥”,是乾隆57年,即1792年造的。这座桥保存得很好,桥的柱子上刻着一幅对联,上面落款为“陈春题”。陈春就是我们这一带的人。这就是运河七桥。

萧山文保所的运河守护者王建欢老师也分享了他所知道的老萧山故事。王老师说,回澜桥的龙门石上刻有“回澜”两字,“廻”字项下意指“水流回旋”、“逆流”。

“按现在城河上的古桥模样来看,要数回澜桥最年轻。其他的桥虽然桥身上镌刻年代比它迟,但都是在老态龙钟,跌跌撞撞的状态下修正过,而回澜桥上的石块全都是自己当年的衣衫,没有一块是从别人那里捡过来的。可见当年采办石质的坚实。”

城河,千百年来至始至终流淌的是市井的液体;古桥,至始至终与居民、乡民相濡以沫,唇齿相依。河上有了桥,水乡人才有了回家的路,有了一丝归属感。经历发展巨变的萧山人,更应该铭记萧山的河与桥。

现在,404班巴学园已在杭州市立项《古桥新韵》班本课程。课程以“回澜桥”为基点,以运河七桥和湘湖108座桥梁为重点,以创意设计桥的未来为延续点,由小及大,由浅及深分级推进,激发大家爱的深度,广度,以及爱的能力,从小培养爱桥、爱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真正落实到德育核心素养。

各位萧山家长们

你们还记得小时候家附近的桥吗?

你能讲出关于它的历史吗?

你与它有什么记忆尤深的故事吗?

欢迎给我们留言评论~

美在广西之贺州古桥:回澜风雨桥及钟山石龙桥

钟山石龙桥

石龙桥位于钟山县石龙镇镇政府门前,横跨于石龙河南北两岸,始建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建于光绪年间(1880年),全长40米,宽5.2米,高12米,正拱跨度14米,副拱跨度7米,整座桥全用青石拱建而成,未用丁点灰浆连结,充分显示我国桥梁建设的高超技术和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石龙桥桥堍两端各置石狮一对,两石狮怒目圆瞪,虎虎生威,可惜2005年时4只石狮一夜间全被盗走了。桥面两侧石栏、望柱、华盖内侧饰满浮雕图案,望柱外侧分别阴刻“龙蟠东水”、“石锁珠江”八个雄健横联大字,两石栏上分别雕刻着“双龙戏珠”、“双凤朝阳”、“八仙贺寿”,“沣矶访贤”、“三顾茅庐”、“巧借东风”、“西湖借伞”、“十八相送”等刻工细腻、形象生动的神话传说和戏文掌故,给大桥以溢彩流金熠熠生辉,不但体现清代浮雕艺术的精湛,也体现清代戏曲艺术的兴盛,说明了清代文化艺术之繁荣。

总之,石龙桥是一座融建筑雕刻、造形、戏曲艺术于一体的古石桥,在建筑及雕刻上都有较高的造诣,为广西古石桥所罕见。该石桥2000年已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与石龙桥同时兴建的另有一座古戏台,座落于离石桥不远的石龙街,其造形基本与大田戏台相似,也还有一定的保护价值。

回澜风雨桥

回澜风雨桥贺州富川县油沐乡沐笼村下花园和三园栎村之间的黄沙河上,回澜桥名取自韩愈的《进学解》:“会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之即倒。”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重修,它比驰名中外的三江程阳风雨桥早建300百多年,现已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国家《古建园林技术》刊物上称回澜风雨桥是集我国北方的石券桥、南方的亭、古远的阁,以及本地的廊桥四种造型特点于一物的组合体,在全国古建园林中是极其独特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古桥。回澜桥为三孔石拱桥,石砌、券孔、砖墙、木结构,以石券桥、桥亭和楼阁三者组合而成,青龙桥为单孔石拱桥,两桥的桥面由桥亭、桥廊和0三部分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