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川瓷窑遗址

小川瓷窑遗址

小川瓷窑遗址,位于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

中文名:小川瓷窑遗址

地理位置: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宝积镇小川村北

所处时代:宋至民国

占地面积:79.94 公顷

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8-0151-1-151

批准文号:国发〔2019〕22号

探访塔儿湾遗址:目前最有研究价值的西夏瓷窑遗址

地处甘肃武威城南35公里的古城乡上河村一组,当地人一直沿袭着先民们流传下来的地名“塔儿湾”,因为早在1982年就曾出土过西夏瓷器(先后出土115件),因而在西夏研究历史中赢得了“武威塔儿湾西夏址”“国内保存最完整的西夏村落遗址”等赞誉。

塔儿湾西夏村落遗址地处杂木河上游,两岸依山,村民以放牧和种地为主,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塔儿湾仅居住十多户人家。道路阻塞和交通不便对保护当地的西夏文化遗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008年8月9日,走进塔儿湾西夏遗址进行考察,走进村庄时,看到一片裸露的土层中有一些像瓷器的碎片,便伸手去抠,没想到竟然“抠”出一件稀世珍宝——西夏瓷“白瓷马头”。这只马头长3.5厘米,头宽2厘米,颈长2.5厘米,颈宽2厘米,耳长8毫米。整个马头为白釉底色,黑斑点缀,马眼炯炯有神,活灵活现,造型十分精致。这件瓷器既像是浮雕,又像是两个单面瓷器中的一半。马头造型逼真,体格健美,飘逸洒脱,在马的脖子上还有几个圆形的“豹斑”,其做工技艺精湛。从整个西夏出土文物看,浮雕西夏瓷马头在全国还是首次发现。

如今,走进这个古老的村落,依然能在渠边、路边和田间地头发现碎瓷片。据村民介绍,当地村民为了省事,在打桩盖房和建羊圈、牛圈等基础设施时,把碎瓷片和泥土一道都用上了。那些瓷片后来经专家考证,几乎全是西夏时期的瓷器碎片,而且沿山坡的土层里露出的许多烧焦或腐朽的木头也都是西夏人当初住过的房屋留下的痕迹。村庄南边的山坡和台地已经被当地文物部门确定为西夏遗址。甘肃武威文物部门勘定的结果显示:该遗址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260米,以西为草木茂盛的山区牧场,以东杂木河两岸是开阔的平原农田。西夏时期,这里是党项族放牧、从事手工业生产和居住的地方。如今,整个村落遗址,不少被辟为农田,现已耕种。

1992年9月-1993年上半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甘肃考古研究所对塔儿湾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的西夏黑釉剔花牡丹瓮和黑釉牡丹瓮,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史金波先生称赞为“线条流畅,活泼大方,刻画精细,疏密得体,是瓷器中少见的作品”。同时挖掘出的双耳乳丁饰纹褐釉小扁壶等都是西夏瓷器中的珍品。塔儿湾还出土了烧制瓷器用的匣体和支垫,附近还产瓷土,可以推定这些瓷器为当地烧制。虽然目前尚没有挖掘出西夏瓷窑以证明这些瓷器是当地烧制的,但从发掘情况看,该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西夏村落遗址。

当时出土数量较多的是一批西夏时期烧制的各种瓷器和大量瓷片,其中较为珍贵的有墨书西夏文的白釉绘花瓷罐,高46.5厘米,大圆口,短颈,直圆腹,下略收,施白釉,腹部用褐釉绘缠枝牡丹,古朴豪放,反映了西夏较高的手工业制瓷工艺水平,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还有白釉高足盘、碗,黑釉扁壶、瓶、灯、罐等一批文物。另外还在此地陆续发现了许多窑具和窑址留下的灰层堆积物。

因塔儿湾西夏遗址是我国西夏考古史上迄今发现出土西夏瓷器数量和种类最多,釉色、花纹繁杂的一处遗址,甘肃本土不少媒体指出,已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塔儿湾西夏遗址,是“目前最有研究价值的西夏瓷窑遗址”。

文章选自/信昶资料库,原文链接/http://www.gzartjy.cn/news/171.html

小窑墩遗址的历史文化?

  小窑墩遗址,在宜兴市丁蜀镇周家村分洪桥西堍。2002年10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窑址为一东西方向的长条形斜坡状高墩,全长约50余米,最宽处约20米,东头高约8米,西头高1—2米,属龙窑结构,窑址正中可见一条凹槽,当系龙窑倒塌后的遗存。
  

该窑的文化堆积十分丰富,包含三个不同时期的产品堆积,下层为西晋时期的堆积,产品主要为青瓷器,胎质坚致灰白,个别露胎处呈淡红色。釉色淡青或青中泛黄。器形有碗、盏、碟、?、盆、洗,并有少量的双系或双复系罐及堆塑罐。其中碗、?等器物的口沿及罐的肩部饰以弦纹及网格纹。
  出土的窑具有圆筒形、覆盆形窑座和?形齿口窑垫。中层为唐代遗存,产品仍为青瓷器,胎质致密灰白,淘练精细,釉色浅青、青绿或茶绿色,器形以碗、盘、盆、?类为主,还有罐、灯盏一类器物。窑具有饼形圈口状窑垫,浅盘形窑座,喇叭口形窑柱,还普遍发现用泥渣作为装烧时叠置器物的一种间垫。
  上层为宋代产品,大多为大件缸瓮等黑货陶器。该层不见窑具。

小窑墩遗址是宜兴现存窑址中烧造年代较早、保存较为完好的窑址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在栾川,“小小考古学家”探秘史前数十万年人类文化遗址

深藏大山栾川,自带神秘气质。此神秘不是空穴来风,而正是有其深深的根源——栾川史前文化。几万年前人类到底如何?栾川人从那时候演变到至今会有怎样的变化?这些神秘而又古老的问题,随着栾川旅游的发展带来越来越强的关注度,栾川考古研学游走进了大家的视野。

2019年7月31日,天晴云淡,群山绵延的伏牛山脉中,第二批“我是小小考古家”夏令营的小营员们,走进了山城栾川,开启了探访古人类遗迹的游学历程。

游学历程共三个环节,首先是实地探访孙家洞、龙泉洞遗址,由工作人员现场讲解遗址发掘的相关知识并对现场的史前环境进行描述,同时还有现场演示旧石器工具的制作及使用。之后带领各位小营员们观摩两处遗址发掘出的部分史前人类化石。最后由洛阳考古院专家为小学员们系统讲解人类进化的相关专业知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得知此事要躬行”,亲自尝试用石制工具切割肉块的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的惊叹着,“好锋利,很轻松就切开了”“对呀,几万年前的人类都这么厉害了”“他们还会用石头把火堆围起来呢,好聪明”。看到如此情景,栾川县文物管理所庞所长欣慰的说到:“这样的游学活动太好了,不仅让参与的小朋友们学到了知识,更是在他们心中撒下了对考古参与的小火种!”

据了解孙家洞遗址以其“人类起源的证据”——在洞穴中发现中更新世直立人(猿人)化石而入选201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位列首位。在2019年,栾川龙泉洞旧石器遗址入选“2018年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这是以古人类洞穴而闻名的栾川旧石器遗址群首次发现的用火遗迹。

古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警示谚语,今有“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的共识,文旅融合,俨然成为发展高品质旅游的必选之路,作为国家为数不多的史前文化遗址群所在县,充分挖掘这一独有的文化资源,不断丰富文旅形式,栾川文旅实践之路,任重而道远。

◎ 本文归栾川文旅局官微“全景栾川” 所有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选题:王晓娟

文案:李朋博

编辑:小 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