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统墓

凌统墓

凌氏祖先三国东吴名将凌统之墓,位于江苏省江阴市青阳镇悟空村寺西,江阴霞客大道东侧。

中文名:凌统墓

地理位置:江苏省江阴市青阳镇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景点级别:江阴市文物保护单位

墓主:凌统

年代:三国

传统宗族式墓地被叫停,新型家族墓地兴起,墓碑符合大众需求

近日,由民政部发起的《殡葬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的工作已经正式结束,在这次的条例修订中不乏对节地生态葬的倡导和鼓励,墓位的面积和墓碑的高度也得到了前所未有地限制,然而其中有一个条例在多次《殡葬管理条例》修订中却从未被修改,那就是“禁止建立或者恢复宗族墓地",明确地表达出国家对传统宗族式墓地的不欢迎。

传统宗族式墓地存在问题多

传统宗族式墓地通常是指宗族或者家族集合所有族人的财力物力修建规模化的宗族公共墓地。传统宗族式墓地有着严格的方位和等级限制,辈分最大的先祖墓通常是在正中间的最前面,坟墓修建最为豪华,然后以此为中心,左右上下按辈分家庭年长排序安葬。

传统宗族式墓地通常代表着宗族或家族的颜面,除非十分贫穷,否则无论富不富裕,同一宗族的人都会倾尽家财去修建,墓地多为风水极佳的山清水秀之地,通常占地面积大,坟墓修建豪华,拥有精细的雕刻和装饰,耗费十分巨大。传统宗族式墓地的修建多含祈福或炫耀攀比之意,择址风水极佳之地修建宗族墓地,有祈福宗族昌盛或炫耀宗族财富和家族昌盛之意。

风光的传统宗族式墓地存在的问题可不少,耗费巨资、浪费土地、严重损害生态环境、炫耀攀比不良之风盛行等等,严重妨碍了社会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对传统宗族式墓地的修建进行遏止。

新型家族墓地兴起,多样化墓碑满足大众需要

新型家族墓地就是公墓为了满足私人无法修建家族墓地的需求,创新规划出来的区域。结合目前国家推行的火葬以及节地生态葬法,预计可满足多代人的需要,优点是节地、生态、环保。新型家族墓地的墓碑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传统类型、艺术类型以及节地生态葬类型。

传统风格的新型家族墓地,墓碑建筑呈现传统风格,使用单块墓碑,中间依照客户需求设置一个或多个墓穴,可使用单墓穴伴侣葬、单穴单葬或者单穴合葬等。墓碑为传统风格墓碑,多是瓦盖式碑顶和弧形碑顶,以黑色、灰色或红色为主,有雕刻精细的双柱、石雕围栏,墓门左右各有两座石狮或者其他石雕。这种传统风格的家族墓地通常在4平方米以内,可容纳三代人及更多人的合葬需求,极大地节约了土地资源

艺术型的家族墓地,特点是墓碑样式呈现艺术化、占地面积小、美观环保。艺术型墓碑造型多样,安葬方式也多样:放置一块主碑,其他左右挨着主碑下葬,墓碑拼接到一起,石雕围栏装饰;只设一块刻有“某氏福园”或“某园”的墓碑,或以某人或夫妻为主碑,按照墓碑款式类型按辈分大小设置墓穴,卧碑即盖板,上刻逝者的信息;还有采用家族合葬的方式,一个家庭,一块墓碑,一个墓穴。这种艺术型的家族墓地占地在4平方米左右,可容纳三四代人的使用,美观艺术,深受现代人们的喜欢。

节地生态类的家族墓地,以树葬、草坪葬及花坛葬等生态葬为主。草坪上采用小型墓碑合葬,使用可降解型骨灰盒,上下多层,降解后可重复使用。墓碑以树、花坛为中心分布,墓碑采用小型卧碑或艺术墓碑,平均每个墓碑占地不足0.2平方米。最后一种则是不使用墓碑和骨灰盒,直接导入地下,自然降解,只保留一个标识逝者名字的铭牌。

总而言之,传统家族墓地受限的情况下,新型的家族墓地发展越来越多样,迎合了众多家庭的需求。除了上述的新型家族墓地,还有很多针对各种不同丧葬方式而形成的新型家族墓地,不仅迎合了大众的需要,也符合现代审美观,既环保又美观,相信这样的家族墓地会越来越受欢迎。

老临清(现临西)发现古墓葬统计

1.秦白地村于80年代,在村东北坑发现战国时期墓群,出土绳文尖底高领罐。

2.万庄村于70年代,在今临西万和宫(社会主义和文化景区)神明湖位置,发现新莽时期士大夫墓,出土“货币”两枚,铜车马器,铜镜,铁器等。

3.万庄村于70年代,于村民院中发现士大夫汉墓,其规格较高,棺椁齐全。

4.修寨村于80年代,于村东南坑发现汉墓,出土汉“五铢”钱币等。

5.张庄村东北,1958年原临清县兴修水利时,发掘了民间俗称“皇帝坟”东汉墓,即“耿贵人墓”(详情参见清代康熙临清州志地图,清乾隆临清直隶州志地图),位于“莲花池”中。

6.简庄村西北,1958年,挖出“曹岗汉墓”(即东汉刘庆墓),规格较高,有人殉现象和玉衣出土。

7.简庄村西北,1958年,挖出“斗鸡台汉墓”(即东汉宋贵人墓),规格较高,有玉衣,金簪,五铢钱币等物出土。

8.后冯村于1958年,在村东,发掘一处东汉王陵,有玉衣出土。

9.后冯村于六十年代,于村北渠,挖掘出一处东汉王陵,见有东汉石门

10.隋五里村,于2011年,在村东,发现一处东汉积沙大墓,规格较高。

11.王庄村,于1986年8月,在村西坑内,发现东汉贵族王庆墓葬,规格较高,出土物丰富,有驼纹铺地砖,棺床等。

12.汪江新村,于新村村北,2011年发现大批汉至宋时墓群,以唐墓为主,汉墓次之,宋墓又次之,出土物丰富,为清阳县官方墓群。

13.东来寨村,于八十年代后,在窑场起土坑内,陆续发现墓葬数座,时间由南北朝宋朝

14.仓上村跃进渠内,于2006年,2016年两次发现墓葬57座,以唐墓为主,时间段东汉至宋,为临清官方墓群。

15.仓上村西北联结渠西北,于2007年,2016年两次发现墓葬33座,唐墓为主,为临清官方墓群。

16.东倪庄,于2007年,在村东南渠内,发现墓葬20余座,以唐墓为主,为临清官方墓群。

17.林麻寨村,于2011-2012年,在村东北沟,发现唐代官宦墓群,墓葬保存丰富,规格较高,出土物丰富。

18.史庄村,于90年代,在村西南沟,发现唐墓群,墓葬多而集中,出土物丰富。

19.姚楼村,于2000年,在村北窑坑,发现唐代墓群。

20.姚楼村,于1988年4月,在村西南坑内,发现唐宋时期墓群,由市、县文物部门发掘。

21.彭子固村,于80年代,在村南坑内,发现唐代墓群。

22.西马鸣堂村,于九十年代,在村西北坑,村西南沟两处发现唐代墓群。

23.李颇庙村,于九十年代,在村北坑内,发现唐代墓群,出土文物丰富。

24.郭七寨村,于九十年代,在村东窑坑,发现唐代墓群,出土物丰厚。

25.郝村,于2006年,在村东大渠,发现唐代临清令家族墓群,出土刘沿墓志铭和刘氏墓志铭等。

26.陈庄村,于2008年,在村东北垃圾场,发现唐代墓葬5座。

27.吕寨村,于八十年代,在村东窑坑,发现唐宋两代墓群。

28.花牛张庄村,于2005年,在村东北沟,发现唐、五代墓群,破坏损毁严重。

29.窦庄村,于2011年,在村西渠,发现唐代墓葬,出土墓志铭记载其地有相邻的古临清县惠政,善政二乡。

30.北杏园村,于2012年,在村西北坑,发现唐代墓葬,早年被盗。

31.徐屯村,于2000年,在村西路沟,发现唐代墓葬,保存完好。

32.尖冢古镇,于2015年,在村南卫运河,发现唐代家族墓,记载此地为唐永济县山才村。

33.万庄村,于2001年,在村北沟,发现唐代墓葬,保存完好,出土物丰富。

34.赵樊村,于80年代,在村西南坑,发现唐代墓群,出土物较丰富。

35.修寨村,于80年代,在村南沟,发现唐、五代墓群,有文物出土。

36.吴老官寨村,于80.90年代,在村东窑坑,发现唐宋墓群,出土物较丰富。

37.卫罗庵村,于80年代末,在村南路沟,发现唐墓群,墓葬规格较高,破坏严重。

38.高洼村,于2001-2013年间,在村北坑,发现唐代墓群,M1出土墓志铭记唐代为清阳县辖。

39.蒋庄村,于90年代,在村西南坑,发现唐代墓群。

40.陆村,于90年代,在村东沟与东坑内,发现唐宋两代墓群。

41.钟庄村,于90年代,在村北坑,出土唐代墓群,墓葬规格较高。

42.老军营村,于80年代,在村东坑,发现唐代墓群,上层为明墓,下层为唐墓。

43.何寺村,于2010年,在村东沟,发现唐宋两代墓群。

44.张庄村,于1993年8月京九铁路施工时,在村南,发现唐宋两代墓群,其中一墓志铭记载唐代属清阳县。

45.三圣庙村,于2010年,在村西坑,发现唐宋两代墓群,坑底部发现战汉遗存。

46.指挥墓村,于80年代,在村东北坑,发现唐代墓群,出土物丰富。

47.贺伍庄村,于近年,在中贺村北沟,发现唐代墓群。

48.贺伍庄村,于80年代,在西贺东南坑,发现唐代墓群。

49.郑楼村,于90年代,在村东南窑坑,由窑场取土时发现唐代墓葬,墓室完好。

50.林麻寨村,于2010年,在村东坑,由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为金代墓葬,有壁画存。

51.下堡寺,于1985年,在村西南地,发现元初临清籍兵马大元帅路通墓,有文物出土,壁画存。

52.罗庄村,于近年,在村东坑,发现宋元两代墓群,有文物出土。

53.曹村,在村东北,发现明代家族墓群,系进士曹振邦等曹村家族人物。

54.邢庄村,发现明代邢氏家族墓群,河西名门望族之一。

55.尖冢古镇,发现明代鲍氏家族墓群,河西名门望族之一。

56.南三里村,在村北,发现明清两代吴氏家族墓群,河西名门望族之一。

57.后堤口村,在村东北,发现明代李氏家族墓群,葬李本固家族人物。

58.曲庄村,在村西,发现明清陈氏家族墓群,河西名门望族之一,近年迁陈辛庄村东。

59.指挥墓村北,发现明代龚氏家族墓群,葬龚氏家族人物。

60.范八里村,在村西北沟,于80年代,发现明清两代胡氏家族墓群,有三方墓志铭出土。

61.指挥墓村东,于1962年,发现明代王氏家族墓群,有多方墓志铭出土。

62.孙楼村,在村东,出土清代临清籍定海总兵孙维统家族墓群,有文官俑出土。

另:今临西老官寨钟庄村,摇鞍镇等临西县内各地村庄的原临清县烈士,已由政府立碑。

资料仅供参考。

来源:临清历史文社

​民国传统墓碑碑首形状及额题

1929年在洛阳东北郊出土的东汉延平元年(106)《贾武仲妻马姜墓记》,被认为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用石头刻制的墓碑。汉碑的形制已经基本固定,每件石碑结构由上至下分为三部分:碑首、碑身、碑座。数字拓片实质是“二维平面”的产物,有关碑的工艺、材质等详细信息只有田野调查才能获得第一手资料。限于标注数据,本文未能对碑座进行考察,而是从碑首、碑身、纹饰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碑首形状

汉碑碑首与碑身多为一体,有圆首、圭首、方首(或称齐首)三种,碑额下方多或有“穿”。碑头呈半圆形者称为圆首,圆首雄浑内敛,蕴含着古人“天圆地方”“天人一体”的宇宙观。碑头上锐下方,状如“玉圭”者称为圭首。“玉圭”在古代被视为通灵的礼器,为五瑞之一,是一种崇高的信物。汉碑中常见圭形首,如《郑固碑》《景君碑》《白石神君碑》《仓颉庙碑》,等等。碑头平齐者为方首,方首平和简静、质朴自然。杨磊在“汉代石碑形制与功用关系表”中列举了25件东汉墓碑‘¨,其中圭首12件,占48%;圆首11件,占44%;方首2件,占8%。赖非先生认为,东汉前中期圭首居多,中后期半圆首渐多。

民国墓碑库中,315件标注有碑首信息,其中19件碑首拓片缺失。拓片形状可考者296件,其中方形最为常见,共291件,占98.31%;圭形3件,占1.01%;圆形2件,占0.68%。这与汉碑圭首、圆首居多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方首居多,反映了民国墓碑朴实、简洁的整体特点。简单墓碑

(二)额题

碑首的题字,称为“额”“额题”“篆额”。额题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传统碑名。传统碑名一般包含碑主爵里、籍贯、名讳等信息,共267件,占到了总数的90.2%,如《清故礼部郎中建昌府知府李君墓志铭》(1914年立碑)。女性墓碑碑名往往冠以其丈夫或儿子的信息,如《清故一品夫人吴江张君继配龙夫人墓志铭》(1913年立碑)、《皇清诰封一品夫人冯母俞太夫人墓志铭》(1924年立碑)。墓碑雕刻 第二类是表达赞美、祝福或记述壤葬信息的额题

就碑身面积而言,2600--12000平方厘米最为常见,面积最小的《陈觉生纪念碑》墓碑批发

(1938年立碑),宽29厘米,高126厘米;面积最大的《民国先兄荩忱(张自忠)上将墓

表》(1944年立碑)宽120厘米,高246厘米。

古代社会存在着等级森严的礼制,对于丧葬的规定十分严格,如宋代丧葬令规定:

“诸丧葬不能备礼者,贵得同贱,贱虽富不得同贵。”[5 3明、清两代规定,若承造丧葬器具

的工匠逾礼,要鞭打五十[6]。从民国墓碑的整体统计数据来看,碑的大小与碑主的地.墓碑款式

位等级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