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卫日军登陆处旅游景点和门票 金山卫城日军登陆点

导读:金山卫日军登陆处旅游景点和门票 金山卫城日军登陆点 1. 金山卫城日军登陆点 2. 金山卫城日军登陆点由上海市政府公布为 3. 金山卫城日军登陆地点 4. 金山卫 日军 5. 1937年日军登陆金山卫 6. 日本海军金山卫登陆 7. 金山卫城日军登陆点感想 8. 金山卫侵华日军登陆处地址 9. 淞沪会战日军金山卫登陆

1. 金山卫城日军登陆点

北仓指北仓镇,位于天津市北部,是北辰区辖属九个乡镇之一,得天时、享地利、拥人和。自元朝在北京定都以来,便是皇粮漕运的集散地,故名北仓。镇域京津公路、津保高速公路、京山铁路、北运河纵贯南北、京九铁路、南曹铁路、外环线公路、永定新河横穿东西,交通十分八达。

2. 金山卫城日军登陆点由上海市政府公布为

《辞海》列条释:金山,“卫名,与海中金山相对,故名……清改金山县”。金山区名来自金山县,金山县名来自金山卫,金山卫因海中金山而得名。海中的金山为何叫金山,她源自遥远的传说。

周武王的孙子姬钊成为第三任周王,巡视东南,登黄花山。姬钊死后,改黄花山为钊山。传说基本是一样的,但后人考证得结论不一。如2007年《上海滩》曾刊文说,“钊”的繁体是“釗,古代“釗山”二字是竖写竖排,为了书写方便,“釗”略写成“金”。“釗山”成了“金山”。 这个说法有点牵强。

战国以前,江南被华夏称为“荆蛮”。 《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春秋时期苏南吴国王室的起源于“太伯奔吴”,这个至今还待考古等论证的记载告诉我们,华夏形成中,华夏边缘的民族、族群均认采用“寻得失落的华夏祖先”或“假借一个华夏的祖先”的基本方法,认同自己是华夏,吴国王室便假借华夏祖先而成为华夏。吴国王室的这种假借是吴国人族群的记忆指向,是无法改变的族群认同,是人类的一个普遍现象。

战国以前的黄花山人也是“荆蛮”。历史学家早就推断,姬钊在公元前1020年~公元前995年在位其间到达黄花山一带,是难以考证的,但黄花山改名金山应是黄花山人假借华夏祖先,认同自己是华夏的一种记忆与指向。

金山三岛

《金山卫春秋》这样记载:3000多年前,

3. 金山卫城日军登陆地点

中国古代素有三大海防卫城(现有一说有四大),分别是天津卫,金山卫,威海卫。当年戚继光抗击倭寇就驻扎在古时的金山卫城(俗称金卫城),到现在留下来了一个地名叫戚家墩。抗日战争时期淞沪会战,国军兵力聚集在吴淞口,日军纠集兵力在金山卫登陆,一路夹击上海,一路进攻杭州,导致了上海的陷落。

4. 金山卫 日军

淞沪会战的最后一战——四行仓库保卫战!

四行仓库是位于苏州河北岸,垃圾桥西北角的仓库建筑,由交通银行和北四行于1931年所建,是当时闸北最高大最坚固的建筑,甚至可以承受炮击。

8月27日清晨,当日本的王牌军第三师团在松井石根的带领下来到上海火车站时,发现早已空无一人,便迅速挺进了苏州河北岸。

当时苏州河南岸是英美的公共租界,淞沪会战开始后,英美各国都向公共租界派驻了军队,防止战火燃烧到租界之内,当时的日军也没有实力向英美开战。所以公共租界还是十分安全。

当日军先头部队挺进到四行仓库时便遭到了守军的还击,日军被击毙十余人。后来日军在坦克掩护下进攻,但炮击攻不破厚实的墙壁,日军又不敢用重炮,生怕波及租界及意外击中苏州河岸的煤气包引发事故,只得仓促撤退。

而在租界内的上海市民在得知了四行仓库内仍有中国守军驻守时十分振奋,许多市民爬上屋顶甚至跑到苏州河岸观望,由共产党和上海市民组成的救国会积极行动,运来的物资堆满了河岸。

当时的守军没有国旗和军旗,谢晋元便希望能够在仓库顶悬挂一面国旗,以振军威,于是上海商会便迅速找来了一面大国旗,可怎么送到河对岸却成了难题。女童 军杨惠敏便挺身而出,用油布包裹了国旗顺着连接南北岸的管道爬了过去,将国旗送到了谢晋元等人手中。当杨惠敏问及谢晋元今后的打算时,在场军人都回答:“誓死保卫四行仓库。”当小姑娘问道有多少士兵时,谢晋元回答:“八百人。”这也是后来八百壮士的由来。

5. 1937年日军登陆金山卫

淞沪会战发生于1937年8月13日到11月12日,是爆发于抗战初期规模较大的战役,以日军占领上海结束,日军伤亡约4万(累计投入30万人),中国军队伤亡约30余万(累计投入70万)。此役中国军民虽伤亡惨重,但粉碎了日军三个月征服中国的迷梦,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抵抗决心和坚强意志,也利用此段时间让大批沿海的工业设备迁移到内陆,为长期抗战做准备。会战期间,中国军队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如守卫宝山的姚子青营、坚守四行仓库的“800壮士”等。

此役也给我们惨痛教训:

一、中国军队虽人数众多,但训练、装备与日军差距明显,战略战术思想落后:数十万军队拥挤在狭小的上海及其外围,正好有利于日本的海陆军发挥其重火力优势,造成我军很多本可避免的重大伤亡。中国军队不注意侧后和纵深防御,过于偏重线式防御,造成处处被动挨打。尤其是会战后期,蒋介石逐次抽调在杭州湾的兵力填补前线,导致日军第10军趁虚在金山卫登陆,使我军腹背受敌。

二:在抵抗外来侵略的依靠力量上,国民党政府看不到甚至敌视深藏在民众之间的伟大力量,而过于幻想西方的调停。蒋介石认为日军攻打上海损害了西方列强的利益,特别在会战后期为了等待国联的调停而朝令夕改,不听前方将领的建议屡次越级指挥,错过了撤退的最佳时机,造成数十万军队在撤退期间一片混乱、伤亡惨重,导致上海到南京间苦心建立的国防工事没有利用起来(有的部队撤退期间没有拿到防御工事的钥匙),没对日军的后续进攻造成有效迟滞,日军没有在沿途遭到重大抵抗就轻易到达南京外围,为后来南京保卫战的失败和南京大屠杀埋下了伏笔。

6. 日本海军金山卫登陆

纪念物有被害乡民纪念墙,金山卫城南门侵华日军登陆处碑等。

7. 金山卫城日军登陆点感想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创设了卫所制度。当时全国有36卫,镇海卫与威海卫、天津卫、金山卫列为明初四大名卫。除镇海卫外,其他三大名卫为: 威海卫 明代倭寇屡犯我国沿海,威海也深受其害。由于威海地处要冲,为加强海防,抵御倭寇,明洪武年间设威海卫,屯兵驻守。并于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筑威海卫城,从此,威海卫港便成为海防重要军港。 天津卫 古代的天津是个渔村。元朝开发海运,在直沽寨一带驻兵屯垦,成为水旱码头,改名为津海镇。元亡以后,明代燕王朱棣兴兵南征由此渡船,取“奉天承运,吊民伐罪,得民心,顺天意”之意为“天”,取“渡河”之意为“津”,遂更名为“天津”。后来,各朝各代都在这里屯兵,明代设卫,最后才定名为“天津卫”。 金山卫 明代,沿海海氛不靖,鉴于金山沿海地区战略地位的重要,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明太祖朱元璋命信国公汤和与安庆侯仇成偕方鸣谦巡视浙江沿海,找一个地方建城。几经筹备,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在滨海的盐业集镇小官镇筑城设卫,因与海中金山相望,故名金山卫,人们称小官镇为卫城。

8. 金山卫侵华日军登陆处地址

日军11月间在杭州湾北岸金山卫和长江南岸白茆口登陆,以及在此前的8月间在吴淞和川沙口登陆,都是其迂回战略的实施。两翼迂 、中间突破,乃是日军的惯用战法。早在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役时,日军就运甩正面进攻与翼侧迂回相结合的战法,突破了守军的防线,击败了中国军队。当时,日军以一个半师团多的兵力,从闸北、江湾、庙行到吴淞一线发动了多次正面进攻,但均被中国军队依托闸北的街巷和北郊的水网田野的有利地势击退了。日军进攻近一个月,进展甚微,双方基本上仍然相持于开战初期的战线上。后来,日军改为采取正面进攻与翼侧迂回相配合的战法,调集两个师团的兵力,大胆地在守军防御薄弱的左方翼侧,即长江南岸的七丫口、杨林口、浏河口一带登陆,配合以正面战线的进攻,使十九路军和第五军腹背受敌,被迫后撤昆山、常熟之线。日军以很小的伤亡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在“八一三”淞沪战役中,日军故技重演,接受“一二八”战争的经验,再次运用正面进攻与翼侧迂回相结合的战略。中间突破、两翼迂回,是日军“八一三”战争战场用兵的基本方略。这次会战,规模巨大,战场辽阔。战场的中间地带,南起上海龙华、虹桥之线,北抵大场、庙行、张华浜一带,包括上海租界周围的闸北、虹口、杨树浦、南市以及真如、彭浦、江湾、殷行等地,这里是淞沪战场的正面,由张治中、朱绍良统率的中央兵团担任作战。战场的左翼地带,在上海市区的北方长江南岸,南起吴淞、蕰藻浜、杨行、刘行一带,经罗店、月浦、川沙镇,北抵浏河、太仓,这里是淞沪战场的左翼,由陈诚统率的左翼兵团担任作战。战场的右翼地带,在上海黄浦江以东,东临大海,南濒杭州湾,包括浦东、川沙、奉贤、金山、乍浦嘉兴、松江等地,这里由张发奎统率的右翼兵团担任守卫和作战。淞沪战役开始时,主要作战集中于中间地带。中日两军在这里演成了第一阶段的激烈战斗。

日军在开战十天以后,就开始实行迂回战略。日本统帅机关调集两个半师团的陆军精锐部队,于8月下旬在中国军队防线左翼的宝山川沙口、石洞口和吴淞地区登陆,从北面迂回上海,威胁中国军队的左侧背。接着,在9月中、下旬,日本又集结三个师团又两个旅团,登陆左翼地带和中央地带,对中国左翼兵团和中央兵团造成十分严重的威胁。中日双方五、六十万部队乃于九、十两月在上海市区以北的几十平方公里的地区内,展开了空前惨烈的生死搏斗。松井石根采取中央突破战法,10月间以近二十万兵力沿沪太公路南下,攻势直指大场、闸北。

日军从9月到10月间以左翼迂回、中间突破的战略,连连发动强大攻势,取得不少进展。然而,中国军队的抗击非常英勇和顽强,战况非常激烈,日军伤亡惨重,一时间仍未有彻底击败中国军队的可能。日本军部对上海派遣军的苦战极其忧虑。为了贯彻其速战速决战略,抢在九国公约国家11月间开会前解决上海战局,日本参谋本部于10月5日决定从华北和日本国内再次调动部队,增兵上海,把全国主战场从华北南移淞沪,次日上奏天皇批准。10月9日,决定从华北战场抽调第六师团、第五师团第九旅团,从国内调动第十八师团、第一四师团,编成第十军,由善于打迂回战的柳川平助中将任司令官。日本军部决定再次实行两翼迂回战略,以第十军在杭州湾北岸乍浦至金山卫一带登陆。这一决策的战略意图,在于以第十军从南面迂回上海,威胁中国军队的右侧背,与从长江南岸登陆、从北面迂回上海的日军相配合,迫使中国军队三面受敌,促使其整个防线迅速瓦解。

那么,日军为什么选择金山卫一带作为这次登陆的地带呢?日军登陆点的选择,主要 从两个因素来确定:一是选择在适宜于大兵团登岸并便于向纵深发展的地带上,二是选择在中国军队防线的薄弱环节上。而金山卫一带是同时具备有上述两个条件的。众所周知,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东端,东濒东海,北枕长江,南临杭州湾,三面倚水,便于进攻军队的登陆。从杭州湾的澉浦到长江浏河口,全部海岸和江岸线,大致分为八个地段,其登陆的条件是大有区别的。杭州湾的新仓到澉浦段,不适于登陆。海盐到乍浦段,可容一个师上下兵力上陆,但不便于向纵深发展。全公亭到柘林的金山卫地区,可容三个师左右的兵力登陆,且上陆后便于战役展开,向纵深推进。这里有三条公路、一条铁路通往上海和杭州,同时又有经太湖南面通往苏皖边境和南京的交通要道。奉贤的柘林以东以北到南汇老港,暗礁和浅滩较多,岸上又无通往内陆的良好道路,不适于联合兵团上陆作战。川沙的白龙江,可供登陆兵实行战术性登陆。白龙江到吴淞口,海岸水深,但沙滩很多,航道狭窄,不易于大兵团实行展开。吴淞口,在黄浦江与长江交汇处,深水阔港便于重兵上陆和展开。吴淞口到浏河口,有多处登陆点,便于上岸和展开。

由此可见,在上海的北面,吴淞口到浏河口沿岸是最适于登陆的地段,日军五个多师团八、九月间正是先后从这里登陆的。在上海的南面,最适宜于大兵团登陆和展开的是在金山卫地区,而且这里中间防守力量十分薄弱。日本军部于是命令第十军在这里实行登陆战。

9. 淞沪会战日军金山卫登陆

一、黄梅兴(1897-1937年),广东平远县人。毕业于黄埔军校一期,陆军第9集团军第88师第264旅少将旅长。8月14日下午6时许,264旅进攻爱国女校日军堡垒时,黄梅兴在八字桥附近被日军迫击炮弹击中殉国,时年40岁,一同殉国的还有旅部参谋主任邓洸中校及通讯排官兵30余人。黄梅兴是淞沪会战中第一位殉国的高级将领,国民政府追授陆军中将。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黄梅兴为革命烈士。

黄梅兴将军

二、蔡炳炎(1902年~1937年),安徽合肥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陆军第十八军六十七师二○一旅少将旅长,淞沪会战爆发时率部扼守罗店一线阵地。8月27日凌晨,蔡炳炎亲率一个营及特务排向日军冲击,下达命令:“本旅将士,誓与阵地共存亡,前进者生,后退者死,其各禀遵。”高呼:“吾辈只有两条路,敌生,我死!我生,敌死!” 鏖战中,蔡炳炎不幸胸部中弹殉国。国民政府追授陆军中将。1985年,安徽省人民政府追认蔡炳炎为革命烈士。

蔡炳炎将军

三、路景荣(1902年--1937年),江苏武进人,黄埔四期毕业,第98师583团上校团长,8月15日开始参淞沪会战, 9月8日升任98师少将参谋长。9月10日,路景荣亲上火线督战,中弹殉国,年35岁。同日牺牲的还有583团正副团长等官兵600余人。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路景荣将军为革命烈士。

路景荣将军

四、杨杰(1895-1937),河北容城人。黄埔四期毕业。淞沪会战中,陆军一军一师一旅副旅长杨杰少将,奉命率部扼守西塘,战况异常惨烈。10月11日晚,日军冲破我军阵地,上级询问战况,将军答:“尚能支持,不须后援”。言毕,亲率预备队前去逆袭,不幸身中数弹,壮烈殉国,年41岁。台湾忠烈祠有将军牌位。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授为革命烈士。

杨杰将军入殓照

五、庞汉祯(1899—1937),广西靖县人,第7军第170师第510旅少将旅长。10月19日,庞汉祯率部担任陈家行阵地守备任务。日军23日再次重兵攻击陈家行阵地。庞部坚 守不退,庞汉祯将军亲自上阵指挥,被日军炸弹击中殉国,时年38岁。国民政府追授陆军中将。198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庞汉祯将军

六、吴克仁(1894-1937),黑龙江安宁人,第67军中将军长。11月8日拂晓,日寇主力猛攻松江县城,吴克仁将军率部与日军展开激战。为在掩护我方大部队撤退,死战不退。坚守至9日,吴克仁率余部突围西撤时,不幸中弹殉国。1982年台湾正式追认吴克仁将军为抗日烈士。1987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吴克仁将军为革命烈士。1989年,经吴家后人的奔走下,吴克仁将军的灵位正式进入台北忠烈祠,并且举行了祭祀仪式。

吴克仁将军

七、秦霖(1900-1937),广西桂林人,第171师511旅少将旅长。10月率部抵沪参战,作战勇猛。10月23日,在老人桥战斗中遭遇日军轰炸,秦霖将军与参谋长、传令长一同殉国,时年37岁。国民政府追授陆军中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2年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秦霖将军

八、官惠民(1906-1937),广东曲江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第九十师二七0旅少将旅长。淞沪会战爆发后率部在嘉定县属之清水显一带布防,10月28日亲至前线一掩蔽部组织部队反击日军时,突有两发炮弹先后命中掩蔽部,壮烈殉国,时年36岁。1986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官惠民将军

九、朱耀华,第九集团军七十八军第十八师中将师长。淞沪会战爆发后前往上海龙华至北新泾一线负责守卫,10月初,又被调往大场。10月25日,日军突破18师防线,朱于10月28日前后愤而自杀。

十、 吴继光(1897-1937),安徽人,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陆军第五十八师第一七四旅少将旅长。11月11日在白鹤港与日军激战中,吴将军亲临战场,督师杀敌,不幸被敌弹击中要害,壮烈殉国,时年34岁。国民政府追授陆军中将。

吴继光将军

十一、刘启文(1898-1937),河南南阳人,第67军第108师第322旅少将旅长。11月8日在石湖荡与日军激战中殉国,时年39岁。他也是东北军在抗日战争全面开始后阵亡的第一位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于1988年6月批准刘启文为革命烈士。

十二、 吴桐岗少将,第67军参谋长,1937年11月9日在与日军战斗中殉国,同时阵亡的还有该军军长吴克仁中将等。

十三、 邓玉琢(1903-1937),辽宁安东人,第67军107师少将参谋长。在11月9日傍晚,在和日军的激战中,邓玉琢及军长吴克仁、军参谋长吴桐岗等人壮烈殉国;他所率领的107师将士,绝大多数也都英勇不屈地为国捐躯。1993年3月,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邓玉琢为革命烈士。

邓玉琢将军

十四、朱之荣少将,辽宁人,第67军第107师第321旅少将旅长。1937年11月10日在上海松江与日军激战中殉国。

十五、 李伯蛟(1897—1937),湖南邵阳人,第二十八军第六十三师第一八七旅少将旅长。李伯蛟于11 月初奉命率旅进入上海金山卫沿海前线阻击日军登陆。李伯蛟在战斗极度残酷、紧急、官兵伤亡惨重的情况下,在最前线阵地督战指挥,鼓舞了官兵的斗志。激战中,不幸被敌人的炮弹击中,壮烈殉国。时年40 岁。

Hash:d2b64d904ef80261685f9d99d15572f1ab219f36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