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鸠摩罗什有关的景点 鸠摩罗什在哪里

1. 鸠摩罗什在哪里

鸠摩罗什的读音:jiū mó luó shí

“鸠”,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jiū,最早见于秦朝小篆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鸠”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鹘鵃也。从鸟九声。居求切”。“鸠”的基本含义为鸟名,如鸠形鹄面;引申含义为聚集,如鸠合、鸠集。

在日常使用中,“鸠”通“究”,表示度量;计算。

2. 鸠摩罗什是什么

鸠摩罗什,又译鸠摩罗什婆、鸠摩罗耆婆,略作罗什,意译童寿,公元343~413,东晋高僧,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

  在汉传佛教历史上,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义净、不空被称为五大译师。其中三位曾到过河西走廊。鸠摩罗什是年代最早的一位,中国佛教因他的出现而面貌一新。虽然其他翻译的是佛经典籍,但其影响却超出了佛教的范围。大千世界、一尘不染、烦恼、苦海、未来、心田、爱河……这些最初由鸠摩罗什创造出来的汉语词汇,今天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3. 鸠摩罗什在哪里集义学八百人

鸠摩罗什是东晋时期后秦高僧。

鸠摩罗什(343-413),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高僧,中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又译鸠摩罗什婆、鸠摩罗耆婆,略作罗什。意译童寿。

罗什父鸠摩罗炎出身天竺望族,后至龟兹,生罗什。罗什与弟子在弘始三年至十一年期间,译出《大品般若经》《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经和《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成实论》等论,系统地介绍龙树中观学派的学说。译经总数说法不一,据《出三藏记集》,为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开元释教录》作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罗什译经文义圆通、内容信实、字句流畅,在中国译经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4. 鸠摩罗什在哪里译经

鸠摩罗什(343-413),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高僧,中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又译鸠摩罗什婆、鸠摩罗耆婆,略作罗什。意译童寿三藏法师,千古一僧,四大译僧之首,佛门八宗之祖。

前秦建元十八年(382)苻坚遣吕光攻伐焉耆,继灭龟兹,将罗什劫至凉州。三年后姚苌杀苻坚,灭前秦,吕光割据凉州,罗什随吕光滞留凉州达十六、七年。

后秦弘始三年(401)姚兴攻伐后凉,亲迎罗什入长安,以国师礼待,并在长安组织了规模宏大的译场,请罗什主持译经事业。

之后十余年间,罗什悉心从事译经和说法。

5. 鸠摩罗什在哪里出家

《不负如来不负卿》改编自超人气IP同名小说,主要叙述了男女主人公罗坻与艾晴历经诸多波折依然坚定信念的故事。

电视剧《不负如来不负卿》由陈蓉、牛子藩等主演,此次新晋演员挑大梁也备受期待。首先来看看《不负如来不负卿》女主艾晴的结局,剧中陈蓉饰演的艾晴在现代是从事考古的研究生,也是因此意外穿越于千年之间,与古代的高僧鸠摩罗什上演爱恨情仇。艾晴每一次穿越经历的时间段是不一样的,第一次是少年时期,期间遇到了小罗什(高僧鸠摩罗什少年),与王白纯、耆婆、小弗等一同探索世间的秘密。《不负如来不负卿》大结局中艾晴穿越又经历了青年和中年阶段,然而年龄的变化似乎只在高僧鸠摩罗什的脸上变化,艾晴和罗什始终是心灵上的相交,注定不会在一起! 说完女主艾晴,再来看看男主高僧鸠摩罗什在《不负如来不负卿》大结局中有怎样的命运,剧中鸠摩罗什原名罗坻,原本出身高贵,但是鸠摩罗什在七岁时就出家,传奇一生 此开始。鸠摩罗什在年少的时候就和艾晴相识,后来艾晴穿越回现代,鸠摩罗什对他也是心心念念。

6. 鸠摩罗什是哪里人

唐僧祖籍山东济南人。

唐朝的“三藏法师”其实是济南人,他出家的地方就在长清

还记得西游记里的唐三藏吗?不过,他并不是真正的三藏法师。记者从义净西行与“一带一路”座谈会上获悉,唐三藏指的是唐朝高僧义净法师。历史上,义净法师也曾到印度求取真经,后被武则天封为三藏法师。根据专家考证,这位三藏法师不但出生在济南,就连出家也在长清区张夏镇的土窟寺(后改称“四禅寺”)。

义净法师出生于公元635年,与玄奘法师一样,他也曾到印度求取真经。不同的是,玄奘走的是陆路,而义净则通过今天的“海上丝绸之路”到达印度。他一生先后译出佛经107部428卷,与法显、玄奘并称为“三大求法高僧”,与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并称为“四大译经家”,与鉴真大师并称为“两大医僧”。

7. 鸠摩罗什在哪里出生

玄奘(602年-644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译师。俗姓陈,本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创始人。高僧,佛教学者、旅行家,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

8. 鸠摩罗什在哪里翻译佛经

主要是以翻译闻名,比如他翻译的金刚经,就是流传版本最多的。

9. 鸠摩罗什去过的地方

公元401年,印度高僧鸠摩罗什到中国传播佛教,就携带这种树鸠,摩罗什将它种植于西安附近的户县古庙前,至今尚存树干是有四人才能合抱,这我国最早引种的悬铃木了。

与鸠摩罗什有关的景点 对鸠摩罗什的评价 鸠摩罗什

1. 对鸠摩罗什的评价

第八窟整个洞窟四壁雕刻风化严重,惟后室顶部飞天雕像和 门拱东西两侧的雕像仍保存较好。门拱西侧雕像,是一尊骑着神 鸟,长有五头六臂的鸠摩罗天造像。鸠摩罗天又称鸠摩罗什,意 译是“童寿”,是后秦时代的一位高僧。鸠摩罗什生于公元344 年,卒于公元413年,与玄奘、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 家。

今天佛教徒手中的许多宝典,如《妙法莲花经》、《阿弥陀 经》、《金刚经》等都是由鸠摩罗什译成汉文的。鸠摩罗什去世 后,人们将他尊为佛教的护法之神,顶礼膜拜。这尊鸠摩罗什的 造像奇特而且想像力十分丰富。特别是鸠摩罗什乘坐的名为 “那罗延夫”的那只神鸟,口衔玉珠,爪趾雄健,它那长长卷起 的尾部,颇似孔雀,整个雕刻给人一种智慧(五头)、力量(六 臂)、安详(面部表情)、吉祥(手托吉祥鸟)的感觉。

中外学 者和专家共同认为这是东西方艺术最巧妙的结合的一组雕像,可 与古希腊的雕刻相媲美,也是云冈石窟中极为罕见的艺术珍品。 门拱东侧的另一组摩醯首罗天的造像也十分精美,那乖顺的神牛 和手中象征丰收的葡萄都给人以想像和美感。

2. 如何评价鸠摩罗什

鸠摩罗所属属相是鸡,因为鸠属鸟,十二生肖中跟鸟沾边的是鸡。

3. 鸠摩罗什是

没有记载

《晋书》·鸠摩罗什传中对鸠摩罗什的儿子记载只有简单几句话,连姓名都没有提及,原文:

尝讲经于草堂寺,兴及朝臣、大德沙门千有余人肃容观听,罗什忽下高坐,谓兴曰:“有二小儿登吾肩,欲鄣须妇人。”兴乃召宫女进之,一交而生二子焉。

意思是:鸠摩罗什曾经在长安草堂寺讲经,姚兴同朝臣、大德和尚一千多人肃容观听。罗什忽然走下高座,对姚兴说:“有两个小孩坐在我的肩膀上,想是要妇人了。”姚兴便召令宫女进奉,一经交合,生下两个儿子。

4. 鸠摩罗什百度百科

鸠摩罗什是东晋时期后秦高僧。

鸠摩罗什(343-413),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高僧,中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又译鸠摩罗什婆、鸠摩罗耆婆,略作罗什。意译童寿。

罗什父鸠摩罗炎出身天竺望族,后至龟兹,生罗什。罗什与弟子在弘始三年至十一年期间,译出《大品般若经》《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经和《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成实论》等论,系统地介绍龙树中观学派的学说。译经总数说法不一,据《出三藏记集》,为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开元释教录》作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罗什译经文义圆通、内容信实、字句流畅,在中国译经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5. 鸠摩罗什

皇帝姚兴在宫中为鸠摩罗什选取了一位长相十分漂亮的宫女送给他。鸠摩罗什与这名宫女结合之后,一连生下两个儿子。至于鸠摩罗什的儿子到底是谁,叫什么名字,历史资料也无过多记载。所以对于他的儿子具体的介绍,现在也无从考证,但确实是有两个儿子的。

6. 鸠摩罗什的影响

《新丝绸之路》之《一个人的龟兹》中的鸠摩罗什的扮演者是:新疆库车的歌舞剧演员

人的一生,可以犯错,只要不伤天害理,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而佛的一生,却不能犯戒,影响越大,造诣越高,道德的修养也要求越高,一旦犯戒,不但修为被毁,且为人所不齿,而历史上,有一位高僧,两次破戒,且娶妻,死后却留有舌舍利,并未被诟病,不负如来不负卿,就是说的这位,鸠摩罗什。

7. 与鸠摩罗什有关的

展开全

佛教七宝,指七种珍宝,又称七珍。七宝指的是砗磲、玛瑙、水晶、珊瑚、琥珀、珍珠、麝香这七种。不同的经书所译的七宝各不尽同,鸠摩罗什译的《阿弥陀经》所说七宝为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码瑙;玄奘译《称赞净土经》所说七宝为金、银、吠琉璃、颇胝迦、牟娑落揭拉婆、赤真珠、阿湿摩揭拉婆;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

  同一本经书,不同历史时期所译的不同版本中,所说七宝也不同,以《无量寿经》为例,将汉代版本的七宝为金、银、琉璃、水精、车渠、珊瑚、琥珀;曹魏时期版本所载七宝为紫金、白银、琉璃、水精、砗磲、珊瑚、琥珀;唐代版本的七宝为黄金、白银、琉璃、颇梨、美玉、赤珠、琥珀;宋代版本的七宝为黄金、白银、璃、颇梨、砗磲、真珠、琥珀。

  而,藏传佛教中的七宝则为红玉髓、蜜蜡、砗渠、珍珠、珊瑚、金、银,称为"西方七宝"。所以可以作为七宝之圣物的东西有十多种。

  佛教七宝蓄纳了佛家净土的光*,其蕴育着深刻的内涵,使之成为珠宝中的灵物。

  佛界有三宝:佛、法、僧。佛教有七宝:金、银、琥珀、珊瑚、砗磲、琉璃、玛瑙。得三宝而国泰,得七宝而民安。

金、银

  金饰的出现略晚于铜,大约是在距今三~四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黄金性能稳定,在自然界中多以游离态存在,获取较易。其外表漂亮,机械加工性能好,延展性强,因此黄金一出现就被定为装饰用品的首选金属。在这一点上中国和外国都是一样的。在中国考古发掘中,殷墟有金箔出土,商代有夔凤绞金饰器出土。春秋战国至汉是金器盛行的时代,此时金器多为皇室及王公大户所拥有,普通民间较难一见。及至隋唐时民间金饰才真正大为流行。

  银在自然界中不是以游离态存在,而是以化合物型式存在的,提炼起来技术要求较为复杂,故而其出现比金饰要晚。目前我们所能看到最早的银饰,大约是春秋时候错金银的铜兵器。其实这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银饰。以银制成器应始于战国。但是由于在自然界中银的储存量大于黄金,故而一旦其提炼技术为人们掌握,银器就大大地流行起来,而且由于其价格方面的优势使得民间用银饰的数量远远超过金器。这也是目前我们可以更多地看到古银器的原因。

  在阿弥陀佛如来常驻净土西方极乐世界中有"七宝",第一"宝"就是金银,金代表一种健康,许多请回家的菩萨要铸金身,表示"金身护体,百病不侵",代表健康长寿之意,银同样也代表健康长寿同时银还是避邪之物,银代表着"佛祖"的光芒,刚出生的小孩带银饰就是乞求平安,健康之意,此外金有旺财的意思,如果是许了愿给菩萨,灵验后要给菩萨镀金身,这里有"真金不怕火炼"一说。

琥珀

  在佛教中有"戒、定、慧"三学,人在戒除在尘世间的烦恼才会增加定力,有了一定的定力后就会有心如止水般的明静,当人安定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对世间的万事万物有判断是非能力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琥珀是一种名贵的药材,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琥珀可以宁心神,安五脏、明心绪,定神魄。它与佛教中的"戒、定、慧"三学相对应,用琥珀修持可以帮助人产生定力,而且它是佛教中的七宝之一,是佛教中为修行的人加持赐福的宝物。佛和菩萨都是为人除灾去难的,琥珀也是 赐给人的一种礼物,让它了却人心里和身体的病苦。

  琥珀是经过了千百万年蕴育而成的宝石,用琥珀作为佛教七宝之一,也是为了说明要想得到佛的真传,是要经过很长时间的修行,要经得起考验才能渐渐开悟。 琥珀的来源: 四千万年前,欧洲北部有大片森林。那时的气候温暖,尚无人类,树脂由今日松杉的祖先植物里淌下。那些原始森林没入水下,被泥士沉积物掩埋,树脂因此得以保存至今。许多北欧大片的地方变得了海底,这就是琥珀大多出产于波罗的海沿岸的原因。

  琥珀的价值:

  因体积大小和品质优劣而异。对首饰来说,波罗的海和多米尼加的琥珀最为珍贵。全球最大的琥珀产地是杨塔尼伊。那是在加里宁格勒附近的一个露天矿区,位于波罗的海海介乎波兰和立陶宛之间的一块俄罗斯土内。全世界每年的琥珀产量有百份之八十到九十,源出于此。

  琥珀的魅力:

  它的色泽含蓄,质地温润,具有无比的亲和力。给人一种安详恬静的心灵感受,每一颗琥珀都是独一无二的,仿佛这千万年前大自然的杰作,就是为了与人结缘时那美妙的一刻。

  如何欣赏琥珀的美:

  琥珀,除了有宝石的风采之外,琥珀的美更在于它的内涵是含蓄的,智慧的。千百年来,古今中外在文学上对琥珀的歌颂不胜枚举。琥珀是唯一有生命的"活化石"。在时间的雕琢下,它的颜色会更加红润,质地更加晶莹,拥有一块琥珀,遨游其中,你会看到的将是一个变幻莫测的世界。

  佩戴琥珀所得的福缘:

  健康: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琥珀安五脏,宁心神,止血化淤,去毒。不同颜色的琥珀药效也不同,红褐色治疗心脏,肾脏。金色治疗肝病,蓝珀可以延防衰老,每个琥珀都有佛祖了却众生平安大愿的佛心。 静心:佛教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戒为基,因定生慧",琥珀帮助修行人定心,增长智慧,生出禅定心境。 誓愿:琥珀里的包裹体万年不变,佛祖誓度众生的宏大愿望。喻意誓言永不改变,是永恒的象征,善男信女用琥珀祈福,获得一世的吉祥,福运。

  K金:"K"是国际上用来表示黄金纯度(即 含金量)标有18K白金或18KWG的金首饰,则是黄金中加入25%的钯或镍的白色合金,使其在颜色上多有变化,现在市场上的玫瑰金,就是K金的一种,其黄金含量为75%,现在的K金饰品上多标有"G750"字样。

  铂金:铂,也称铂金,它的英文是PLATIUM,一般以其缩写PT为代号,铂金抗强酸、碱腐蚀,抗氧化,化学性质比K白金稳定。铂金首饰均打有"PT"印记及成色。如"PT900"就是指该首饰铂金制品,铂金的含量为90%;"PT950"就是指该首饰铂金制品,铂金的含量为95%。

  泰银:为了掩饰银容易变色的特性,还有一种方法是直接将银硫化,使之不可能再变黄变黑,硫化后的银呈现一种原始古朴的效果,这种方法源于泰国,也称为"泰银"。

  925银:925银是国际上做银饰品的国际标准银。925银饰品其实并不是含银量100%,那是因为在纯银中加入的7.5%的合金,让银的光泽、亮度和硬度都有所改善。

  藏银:可能现在没人说得清楚了,因为藏银本来就是一种商业用语,最初商人们将白铜或掺入了少量银的白铜叫藏银,可时过境迁,现在的商人又将那些价格极为低廉的锡铝等合金制品称作藏银或土银。时间长了就是会黑,而且用擦银布也擦不亮。

  琥珀:琥珀是4000万年的松脂化石,与珍珠、珊瑚并称三大有机宝石。只有4000万年以上的松脂化石才够硬度镶嵌成珠宝。

  我们常碰到的有关 琥珀的名称:

  老蜜:指出土年代久远的不透明琥珀,红橙色。

  血珀:指出土年代久远的透明琥珀。颜色如同高级红葡萄酒的颜色。

  骨珀:指白色的琥珀。

  明珀:颜色极其淡雅,清澈透明,如果你是性格开朗、天真率性的女性,佩戴上它可以使你神清气爽思维活跃,更加具有灵动和娇柔之美。

  金珀:古代被称为"财石",因其色彩鲜亮,华贵逼人,最适合性格直率、磊落正直的人士使用。

  火珀:是最为常见的琥珀,色泽温婉可人,典雅浪漫中隐藏着热情,适合所有女性佩戴,也是最能体现出女性柔媚娇贵的一种琥珀。

  血珀:也被称为医珀,色彩浓艳凝重,它的静电效应会让你有种轻松的感觉。另外经常在洁面后用血珀珠子摩擦面部,有利于促进肌肤的血液循环,对改善你的气色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绿珀:神秘幽深的色彩和内部迷离深邃的胞体,让人产生梦幻般的向往和渴求。适合性格内向,做事认真的人士。

  蜡珀:也称密蜡,古代皇家御用琥珀。蜡质的色泽以及油润光洁的触感,让人体会到的只有内心的平静与祥和。

  花珀:迷乱的色块交织在一起,美丽中传达着狂乱的情绪,让人产生过目不忘的效果,它带给你的是一种情绪。

  双色珀:交织但不重叠地融合在一起,界限分明而且深浅清晰。

  组合珀:把各种美好的向往和祝愿串联在一起,让人感受到的会是琥珀更加强烈的光辉,这光辉来自于你颈间那串美丽的稀有的"有机宝石"。

砗磲

  一种生活在深海里的软体动物的贝壳,也可能是白珊瑚。梵音牟娑落揭拉婆。《法华经玄赞》卷二(末)云:‘车渠梵云牟娑洛揭婆,青白间色。'砗磲在藏传佛教中是高级的圣物。

赤珠

  即赤真珠,所见实物一般为红珊瑚珠。《大智度论》卷十云:‘真珠出鱼腹中、竹中、蛇脑中。'《佛地经论》卷一云:‘赤虫所出,名赤真珠,或珠体赤,名赤真珠。'真珠普通呈薄鼠色、灰色,赤珠则指珠之稍带赤色者。纯赤色之真珠极其难得。通常用红珊瑚珠代替赤珠。

码瑙

  此物并非今人所称之码瑙,而是翠绿玉或带有深绿色光辉的宝石。

珊瑚

  珊瑚是珊瑚虫分泌出的一种有机石灰质方解石。佛教中一般用红珊瑚

8. 鸠摩罗什地位

1 .徐霞客  

  徐霞客,生于明朝万历十四年,江苏江阴人,名弘祖,字振之,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探险家。他又被后人称为“游圣”、“霞仙”、“驴友祖师”,一生之中,游遍了中华秀美山川,极富传奇性。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

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游碧海而暮宿苍梧”的旅行大志。徐霞客的足迹遍及今16个省、市、自治区。他不畏艰险,曾三次遇盗,数次绝粮,仍勇往直前,严谨地记下了观察的结果。直至进入云南丽江,因足疾无法行走时,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基本完成了240多万字的《徐霞客游记》。 53岁(1640)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徐霞客回江阴。54岁正月病逝于家中。徐霞客经30年考察撰写成的260多万字《徐霞客游记》,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

   2.玄奘  

  玄奘(602~664),名陈袆,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滑国故城)人。唐代著名三藏法师,佛教学者、旅行家,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

  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 感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唐太宗贞观三年,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与当地学者论辩,名震五竺。

  贞观三年,他从长安出发,经过兰州到达凉州。当地慧威法师敬重玄奘宏愿,令徒弟秘密送玄奘前进。他们怕白天被官兵捕捉,便夜晚行路。到达瓜州时,所骑的马又倒毙了。玄奘买得一匹去过伊吾(哈蜜)15趟的老瘦赤马,孤身一人前进。

  经十七年坚韧不拔的苦行,玄奘法师于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

  历代民间广泛流传其故事,如元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明吴承恩《西游记》小说等,均由其事迹衍生。       

   3.张骞  

  张骞(约公元前164~前114年),汉族,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中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

  张骞于建元三年(前138)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在匈奴十多年的时间里,张骞虽然娶妻生子,但始终秉持汉节。后来,他终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后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但仍然被匈奴捕获,又被拘留一年多。

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张骞在大夏时,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劝武帝开西南夷道,但为昆明夷所阻,未能通。

元朔六年,张骞随卫青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后张骞复劝武帝联合乌孙(在今伊犁河流域),武帝乃拜骞为中郎将,公元前119年率300人,牛羊金帛以万数,出使乌孙。张骞到乌孙,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国,此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乌孙遣使送张骞归汉,并献马报谢。

  元鼎二年(前115),张骞还。汉能通西域,由张骞创立首功。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

   4.郑和  

  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马三宝。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三保10岁,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

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两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

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

  他的航行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87年,比达伽玛早92年,比麦哲伦早114年。在世界航海史上,他被开辟了贯通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等大洋的直达航线。

600年前,从1405年开始,在28年间,郑和率领中国大明皇朝的200多艘船航行在世界海域上,造访各国。

   5.鉴真  

< p>  鉴真(688~763)日文又称鉴真(がんじん),中国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意为高峰)。

  鉴真,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江都)人。十四岁时于大云寺为沙弥,就高僧智满禅师学佛,后又赴长安从弘景法师受具足戒,先后达三年,遂返扬州,学识渊博。

日本僧人荣睿、普照来华学佛留学,并敦请鉴真赴日传佛。鉴真欣然应允,并克服种种困难,先后六次始获成功。他携带佛经、佛具及佛象,于天宝十二年(753年)抵日本。

此时鉴真双目失明,但他仍努力弘扬佛法,传播中国文化并以其丰富之经验,讲授医药知识,特别是他所带之香料药物等,至今日本奈良招提寺及东大寺正仓院仍保存有其遗迹。尝治愈光明皇太后及圣武天皇之病(见天台乌药)。日本曾授予“大僧都”、“大和上”封号,日本人民誉他为“过海大师”。其著作有《鉴上人秘方》,惜未见流传。

   6.汪大渊  

  汪大渊(1311年~?)元朝时期的民间航海家。字焕章。南昌人。至顺元年(1330),年仅20岁的汪大渊首次从泉州搭乘商船出海远航,历经海南岛、占城、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缅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横渡地中海到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红海到索马里、莫桑比克,横渡印度洋回到斯里兰卡、苏门答腊、爪哇,经澳洲到加里曼丹、菲律宾返回泉州,前后历时5年。

至元三年(1337),汪大渊再次从泉州出航,历经南洋群岛、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地中海、非洲的莫桑比克海峡及澳洲各地,至元五年(1339)返回泉州。

  汪大渊第二次出海回来后,应泉州地方官之请,开始整理手记,写出《岛夷志略》。《岛夷志略》分为100条,其中99条为其亲历,涉及国家和地区达220余个,对研究元代中西交通和海道诸国历史、地理有重要参考价值,引起世界重视。

1867年以后,西方许多学者研究该书,并将其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公认其对世界历史、地理的伟大贡献。  

   7.法显  

  法显(334年—420年),东晋司州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地区)人,一说是并州上党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法显3岁出家。于东晋隆安三年(399年)从长安(今西安市)出发,经河西走廊、敦煌以西的沙漠到焉夷(今新疆焉耆附近),向西南穿过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抵于阗(今新疆和田),南越葱岭,取道今印度河流域,经今巴基斯坦入阿富汗境,再返巴基斯坦境内,后东入恒河流域,达天竺(今印度)境,又横穿尼泊尔南部,至东天竺,在摩竭提国(即摩揭陀)首都巴达弗邑(今巴特那)留住3年,学梵书佛律。

与他同行的僧人或死或留天竺,法显乃取海路单身回国。他由东天竺著名海港多摩梨帝(今加尔各答西南之德姆卢克)乘商船到师子国(今斯里兰卡),留2年,续得经本,再乘商船东归,中途经耶婆提(今苏门答腊岛或爪哇岛),换船北航。在今山东半岛南部的崂山附近登陆,转取陆路,于义熙九年(413年)到达建康(今南京)。

义熙十年(414年),他写出历时15年远赴天竺的旅行经过,两年后增补为流传至今的《法显传》。现存较早的版本是宋代藏本。

  《法显传》又称《佛国记》、《佛游天竺记》、《历游天竺记传》等 。书中记述的地域甚广阔,对所经中亚、印度、南洋约30国的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产、风俗乃至社会、经济等都有所述及,是中国和印度间陆、海交通的最早记述,中国古代关于中亚、印度、南洋的第一部完整的旅行记,在中国和南亚地理学史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8.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前210年),战国末期秦国君主、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又称秦始皇帝。嬴姓,赵氏,名政。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修驿道,设郡县”。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宫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秦始皇构筑了从咸阳辐射全国、四通八达的驰道,从统一天下的第二年起,他开始举行了大规模的巡游。12年为帝,先后巡游达5次,平均2年多一次。

  第一次巡视旅行到宁夏西部、甘肃东部,经甘肃陇西,到达秦人祖先故地天水、礼县,再沿祖先东进线路回辇宝鸡、岐山、凤翔,归咸阳。

  第二次巡游旅行,首次东行登峰山、泰山,封山勒石刻碑。他去了烟台、胶南,沿东海到江苏的海州、徐州,又南下安徽,渡淮河,到河南,车辙又碾过湖南长沙等地。

  第三次巡游了山东半岛的沿海地区,为去海上仙岛求取不老仙药,派徐福带500童男童女,驾船出海。

  第四次巡游是在公元前215年,他向北而去。从潼关过黄河去山西,到了河北邯郸,东抵秦皇岛。出了山海关,到达辽宁绥中海滨。回途内蒙古,经陕西榆林、延安,回咸阳。

  公元前210年,他开始了第五次巡游旅行。先后到达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山东、河北。结果他死在了旅途之上。  

   9.王玄策  

  王玄策,汉族,唐朝河南洛阳人。唐初贞观十七年至龙朔元年(643~661)间三次出使印度(一说四赴印度)的使节。曾官融州黄水县令,右卫率府长史。

  贞观十七年三月,唐派行卫尉寺丞李义表为正使、王玄策为副使,伴随印度使节报聘,贞观十九年正月到达摩揭陀国的王舍城(今印度比哈尔西南拉杰吉尔),次年回国。

  贞观二十一(或二十二)年,王玄策又作为正使,与副使蒋师仁出使印度。未至,戒日王死,帝那伏帝(今印度比哈尔邦北部蒂鲁特)王阿罗那顺立,发兵拒唐使入境。玄策从骑三十人全部被擒,他本人奔吐蕃西境求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发兵一千二百人,与泥婆罗(今尼泊尔)王那陵提婆兵七千骑及西羌之章求拔兵共助玄策,俘阿罗那顺而归。

高宗显庆三年,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次年到达婆栗阇(今印度达班加北部)国,五年访问摩诃菩提寺,礼佛而归。  

  贞观二十二年,大臣王玄策在对外作战中,俘获了一名印度和尚,名叫那罗迩娑婆。为迎合李世民乞求长生不老的心理,把他献给李世民。这个印度和尚吹嘘自己有二百岁高龄,专门研究长生不老之术,并信誓旦旦地说,吃了他炼的丹药,一定能长生不老。  

  王玄策回到长安时,已是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李世民立即给王玄策连升两级,册封他为朝散大夫,并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押阿罗那顺献俘于太庙。   

  不久李世民中毒而死。此时距王玄策归国仅仅一年。王玄策受李世民之死牵连,仕途受阻,终生再未升迁。玄策几度出使印度,带回了佛教文物,对中印文化的交流作出了贡献。著有《中天 国行记》十卷,图三卷,今仅存片断文字,散见于《法苑珠林》、《诸经要集》、《释迦方志》中。  

   10.杜环  

  杜环,中国唐代旅行家,又称杜还。襄阳郡(今湖北襄阳)人,生卒年不详。唐天宝十年(751),随高仙芝在怛逻斯城与大食(阿拉伯帝国)军作战被俘,过了近十年俘虏生活。

后来他旅游了非洲埃及等国,成为第一个到过非洲并有著作的中国人。宝应初年(762)乘商船回国,写了《经行记》一书,惜已失传,惟杜佑的《通典》(801年成书)引用此书,有1500余字保留至今。

《经行记》是中国最早记载伊斯兰教义和中国工匠在大食传播生产技术的古籍,还记录了亚非若干国家的历史、地理、物产和风俗人情。

  唐代是中国与西方各国接触甚多的时代,大丝路的交通在盛唐时期络绎不绝。杜环身为一个游历的文人,他在那个花团锦簇的时空留下一本名为《经行记》的书本。杜环于751-762年遍游了黑衣大食国全境,也因此他留下了丰富的所见所闻,

9. 鸠摩罗什和鸠摩智

不是,杨琏真迦是南宋末年的人,与鸠摩智非同一时代,鸠摩智真正的原型是北宋时期吐蕃"九大译经师"之一的般若鸠摩罗。

般若鸠摩罗活跃在赤松德赞执政时期,与比卢遮那、丹玛孜芒、益西德等八人共同将梵文佛经翻译成藏文。这些译师穷经皓首、年复一年,伴随着青灯古佛严肃认真、逐字逐句地将梵文、汉文佛经翻译成了藏文,译作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忠实原著、文字流畅,为藏传佛教的发展壮大,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直到今天,这些藏文版的佛教经书依然可以完整流畅地反译成梵文,令后人无比景仰和赞叹 。

10. 鸠摩罗什一生

鸠摩罗什,是在姚秦时代(公元401年左右)到中国长安。

达摩祖师,是南朝梁武帝时代(520年左右)到中国的。

鸠摩罗什先到中国一百多年。鸠摩罗什是翻译家,一生主要从事佛经翻译。达摩祖师是禅宗祖师,主要来中国传播佛教禅宗。两人年龄相差一百多岁,他们之间没有什么直接联系。

甘肃武威市景点罗摩 武威市鸠摩罗什塔 鸠摩罗什

1. 武威市鸠摩罗什塔

雷台寺(出土过铜奔马),海藏寺、罗什寺塔、文庙等。

不过这些也没什么意思,来武威主要是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白天去凉州市场,共和街一带吃些小吃,像面皮子、三套车、臊子面、驴肉等,这些地方比较热闹,晚上去一些娱乐场所,比如明清街,云祥小区等。

如果你在夏天来,那不得不去的就是武威植物园(俗称核桃园),都是核桃树,非常凉快,在树荫底下打麻将喝茶吃大盘鸡,被誉为亚洲最大的露天赌场。


2. 甘肃武威鸠摩罗什寺

武威

武威古称凉州,因汉武帝为彰显大汉帝国军队的“武功军威”而得名。

地处汉羌边界,是“人烟朴地桑柘稠”的富饶之区,以其“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重要地理位置而名闻遐迹,被称之为“兵食恒足,战守多利”的“银武威”。


马牙雪山——“马齿天成银作骨,龙鳞日积玉为胎”

马牙雪山,是武威的一处徒步胜地,但想登上山顶绝非易事,4777米的海拔,让不少登山新手们望而却步。

古有诗赞曰:“马齿天成银作骨,龙鳞日积玉为胎”。神奇的马牙雪山藏族人民尊它为神山、圣山,它千姿百态,气象万千神奇的马牙雪山藏族人民尊它为神山、圣山,它集雄、奇、险于一体,时而剑峰兀起,直插云霄,令人敬畏,时而像一座座白色的水晶宝塔,闪动七彩的光环与阳光争辉。

山坡自下而上依次为亚高山灌丛、高山沼泽草甸,夏季时植被繁茂,山药烂漫,百鸟啼啭。

坐标:武威市天祝县西部35公里


天梯山石窟——中国石窟鼻祖

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河西走廊在历史上开凿了无数精美的石窟;除了我们所熟知的莫高窟外,还有很多低调而华美的石窟,例如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云霄,山有石阶,拾级而上,道路崎岖,形如悬梯,故称天梯山。山巅常年积雪,俗称“天梯积雪”,为凉州八景之一。石窟中大佛依山而坐,脚下碧波荡漾,薄云缠绕其身,构成了一幅山、水、佛、云浑然一体的壮观奇景,是凉州颇负盛名的旅游胜地。

天梯山石窟是我国发现的较为古老的石窟,被誉为“中国石窟鼻祖”。这里的大佛很威严,湖景很美,人却很少。站在这里,仿佛风景只属于自己一人,如此的空旷,如此的壮美。

坐标:武威市城南50公里处的中路乡灯山村


乌鞘岭长城——沉睡着的巨龙

因长期自然风化基本被毁,这段长城沿线烽燧墩绝大部分成为馒头状,但在雪山的辉映下,仍如静卧在大地上的巨龙般充满气势。

乌鞘岭,藏语称哈香聂阿,意为和尚岭,位于天祝县境中部,南临马牙雪山,西接古浪山峡,岭南有滔滔。

不息的金强河与水草丰美的抓喜秀龙草原,岭北有当地人誉为“金盆养鱼”的安远小盆地。

坐标:武威市天祝县打柴沟镇乌鞘岭段


天祝三峡森林公园——河西走廊上的森林王国

天祝三峡,指的是朱岔峡、金沙峡、先明峡,森林覆盖率达58%,是甘肃省面积最大、也是河西走廊上唯一的一座国家森林公园。

在这里,你既能漫步丛林,穿梭于负离子满满的森林王国中,邂逅洁白如莹的雪山冰川,又能体验独特的人文风俗。

既有巍峨挺拔、陡峻如削的山峰,又有千回百转、奔流不息的河溪;既有终年积雪、洁白如莹的雪山冰川,又有常年温热、神奇独特的药水神泉;既有绵延起伏、碧绿如茵的草原,又有曲径通幽、遮天蔽日的峡谷;既有绵延不断、四季常青的 灌林木,又有色彩纷呈、芳香四溢的奇花异草。

坐标: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西南部


3. 武威市鸠摩罗什寺

雷台汉墓:武威雷台,因雷台汉墓出土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闻名,1983年被公布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景点有汉式大门、音乐喷泉、汉代风格大型浮雕、四神图腾柱、整体放大6倍的99件铜车马仪仗俑阵列、汉墓、雷台观、汉文化展览馆等。

鸠摩罗什寺:罗什寺,最早建于后凉(386—400),塔及寺院在唐代时大力扩展,明、清皆有修葺。是为纪念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弘扬佛法、翻译经典功绩而建造的,是以鸠摩罗什命名的寺院。主要景点有鸠摩罗什舌舍利塔、大雄宝殿、图书馆等。


4. 甘肃武威鸠摩罗什寺塔

白马塔大桥位于敦煌城区G215阳关中路西大桥南侧,月映路西侧,白马塔以东,横跨党河,桥体两侧的十二飞天神女雕像婀娜多姿、惟妙惟肖,在朝阳的照射下更突显神韵!桥上可远望一片沙丘,那里就是鸣沙山!取名“白马塔大桥”自然与白马塔景区有所关联,白马塔位于敦煌市古城南部,党河乡红星村内,建于公元386年,相传这座宝塔是1600多年前高僧鸠摩罗什为他心爱的坐骑白马而修。大桥地下通道两侧有几处浮雕,用一段段故事讲述着白马塔的来历。


5. 武威市罗什寺塔

罗什寺,始建于后凉,塔及寺院在唐代时大力扩展,明、清皆有修葺。是为纪念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弘扬佛法、翻译经典功绩而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是研究五凉文化、汉传佛教、西域佛教的珍贵遗存。

罗什寺,位于现在甘肃省武威市市区内北大街。


6. 武威鸠摩罗什寺塔

武威鸠摩罗什寺:北纬37°43'08.04",东经102°35'05.93"


7. 武威鸠摩罗什寺介绍

1、敦煌莫高窟,是融建筑、雕塑、壁画三者于一体立体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史的百科全书。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锁阳城又名“苦峪城”、“瓜州故城”等,是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隋唐时期古城址。

3、嘉峪关长城,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4、玉门关是长城西端重要关口。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

5、麦积山石窟,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6、悬泉置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武威雷台,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出土地。

8、武威文庙,全国三大孔庙之一。

9、天梯山石窟——中国石窟鼻祖。

10、武威鸠摩罗什寺,译经大师舌舍利塔。


鸠摩罗什自由行旅游攻略

  •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