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已经实行了哪些关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政策?

国际林学界瞩目的海南案例
  既然一只手抓不了鱼和熊掌,就用一只手抓鱼,另一只手抓熊掌,不就兼得了吗?
  这是对林业分类经营的形象辩证比喻。既然过去兼顾经营的途径满足不了,顾此失彼,那就分而治之,通过专业化分工,把森林分为商品林、多功能林和公益林三大类,让其各司其职。
  侯兆元等人调研后,把海南分类经营实验分解为如下四大项:中部山区腹地的现存热带山地原始雨林,全部保护,完全禁止采伐,并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及濒危物种保护工作;热带次生林以及沿海人工防护林,以多功能森林进行经营;沿海丘陵、台地发展人工商品林,多生产木材;浅山地带,已被破碎的森林生态系统,即林业、农业、牧业三业发展最为冲突的地带,发展“农—林—牧”人工生态系统,因地制宜进行各业的集约经营,增加居民收入,减缓农、牧业活动继续向林区腹地延伸。
  1993年,与四个方面相关的七项工程分批正式实施。
  项目历时十年,取得一系列的示范成果:尖峰岭保护区的保护能力增强,建立了周边自养经济模式,有关生态研究水平得到提高;在儋州国营林场,培育新品种,桉树示范人工林木材生产量每公顷提高了10倍,制定了桉树人工林的科学造林模式;在儋州市雅星乡设计并建成了一个面积为503公顷的“农—林—牧人工生态系统”示范区;在霸王岭林区进行科学研究,并提出“综合择伐法”等。
  一批林学家以可操作性的项目,用事实证明,分类经营是热带林可持续经营目标的科学途径。
  这个海南试验案例的英文本的技术报告于2003年发表后,在国际林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被不少林学家作为成功的分类经营可持续实验。它是应对现代经济和社会对林业的不断膨胀和不断细化的需求,所能够采用的有效策略。
  林业经济从短缺到平衡
  “分类经营”推出的是一个与经济、社会背景紧密联系的综合发展模式,它是主动保护森林,而不是被动保护。它既是一种技术方法,也是一种经济方法和社会学方法。
  项目示范的成功,开创了海南林业发展新思路,也为海南的林浆纸一体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可带动现代化人工林和经济林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在海南,人工林的发展有30多年历史,面积113万公顷,但天然林仍然处于木材需求的压力之下,海南林业经济仍然弱小。事实上,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遇到了这种情况。但新西兰、巴西、智利等国,一般用15至20年时间,就能扭转形势。用很少的人工林面积可生产出国家木材总产量的60%乃至100%,甚至成为木材、纸浆出口国。
  但中国人工用材林发展了40年却没有成功。根据统计,从1960年至今营造的2242万公顷人工用材林的总蓄积量只有约7.4亿立方米,只够全国用两年。总结原因,值得总结的东西很多:林工两家各行其道,缺乏大工业意识,林业部门关门奋斗,有实力的大企业没有动作;技术落后;树种选择不对;体制约束;资本不能循环,一旦砍伐之后再生产资金随之流失等。
  反思中国人工林发展战略的失误,海南案例对中国人工林的发展模式也有积极的示范意义。选择适宜地方,大力发展木材培育业以及现代林业产业带,让木材培育与加工部门紧密结合,成为生产原材料的“绿色车间”,实现林浆纸一体化。
  人类环境需求除了自然生态环境外,还有经济生态环境、人类生态环境。林纸产业是当代世界经济的基础产业,不能完全寄望于进口。
  海南案例的启示意义在于, 解开森林的传统经营模式对经济目标和生态目标的互相锁定,为释放森林的经济生产潜力和环境生产潜力提供无穷的空间。

Hash:424ecfde8732ec0b633a7cc7a8577bfd45843ee1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