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岛景点 法兰西岛在巴黎哪个区

导读:法兰西岛景点 法兰西岛在巴黎哪个区 1. 法兰西岛在巴黎哪个区 2. 法兰西在哪个洲 3. 巴厘岛位于哪里? 4. 法国上法兰西大区 5. 法兰西岛在巴黎哪个区啊 6. 法兰西岛在巴黎哪个区域 7. 法兰西群岛 8. 法兰西地区 9. 法兰西岛地区 10. 法国法兰西岛大区 11. 巴黎西海岸

1. 法兰西岛在巴黎哪个区

巴黎地处法国北部,塞纳河两岸,距河口(英吉利海峡)375千米,城市中心坐标为北纬48°52′,东经2°25′。塞纳河蜿蜒穿过城市,形成两座河心岛(Île de la Cité和圣路易)。大巴黎都会区,即法兰西岛,包括分布在巴黎城墙周围、由同巴黎连成一片的市区组成的上塞纳省、瓦勒德马恩省和塞纳-圣但尼省。小巴黎则是巴黎市区。小巴黎面积约为105.4平方千米,大巴黎都会区面积约为12000平方千米。

2. 法兰西在哪个洲

法国位于欧洲西部,西临大西洋,西北面对英吉利海峡和北海,东北比邻比利时、卢森堡和德国,东与瑞士相依,东南与意大利相连,南浴地中海并和西班牙接壤。

3. 巴厘岛位于哪里?

在巴厘岛看到的海洋是印度洋,也能看到太平洋。巴厘岛位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分界线,一般来说,北岸属于太平洋水系,南岸则为印度洋水系。巴厘岛(Bali)是印度尼西亚岛屿,位于小巽他群岛西端,大致呈菱形,主轴为东西走向。面积约5620㎞²,人口约315万人。地势东高西低,山脉横贯,有10余座火山锥,东部的阿贡火山海拔3142米,是全岛最高峰。日照充足,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约1500毫米,干季约6个月。经济发达,人口密度仅次于爪哇,居全国第二位。居民主要是巴厘人,信奉印度教,以庙宇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纺织、歌舞和风景闻名于世,为世界旅游圣地之一。巴厘岛气候属于热带海岛型气候,气候常年炎热,全年平均温度约28℃,每年的10月到次年3月为雨季,巴厘岛气候属于热带海岛型气候,气候常年炎热,全年平均温度约28℃,每年的10月到次年3月为雨季,其它时间为旱季。雨季建议不要出行到巴厘岛,而雨季结束后的一个月是巴厘岛最热的季节,也就是4月,而每年的5月到9月因为澳大利亚冷空气北上,这段时间是巴厘岛全年最凉爽的时间,便成为了前往巴厘岛旅游的最佳季节。

4. 法国上法兰西大区

里昂(LYON)

里昂市是法国东南部大城市,位于罗讷河和索恩河汇流处和从地中海通往欧洲北部的战略走廊上。里昂市人口126万,建于公元前43年,罗马帝国之前已繁荣,长期为法国的政治中心。工业发展始于十九世纪,曾是西方丝织业中心,全国的丝织业几乎全部集中于此。同时里昂也是化学纤维的主要产地,冶金、化工、汽车、机械、电子等工业均较发达。

作为水、陆、空交通枢纽,里昂是沟通北欧和南欧的交通要道。尤其是每日有45班高速火车通往法国各大城市及地中海诸大城市。

里昂的科研和教育事业也很发达,梅里尔生物制品研究所为世界最大的研究所之一,该市还有20所高等院校。

里昂作为历史名城,有许多中世纪建筑和博物馆,每年在此举办国际博览会。1996年的西方7国首脑会议便在里昂举行。旅游点有著名的里昂大教堂、古罗马剧场遗址等。

马赛(MARSEILLE)

马赛市位于法国南部地中海利翁湾东岸,三面环山,面积240平方公里,人口123万,是法国第三大城市,欧洲第二大港口。马赛是普罗旺斯-蓝色海岸大区首府和罗讷河省省府,是法国南部的行政、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马赛是法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建于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时代,已有2,600年的历史。该市资源丰富、工商业发达,是全国炼油工业中心;还有制盐、铝矾土、煤炭、发电、冶金、造船、化工、直升飞机制造、纺织及食品加工等工业;它海产丰富,渔业发达,有现代化的罐头加工联合企业;它还是全国最大的船舶修理中心。

马赛 的兴衰与马赛港的历史息息相关,马赛港自十二世纪就闻名世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马赛港区进行了改造和扩建,新兴的马赛-福斯港是法国最大的现代化港口,港区长70公里,年吞吐量达1亿吨,180条海运线通过13,000个中途站联系着109个国家和地区。福斯港是油船、天然气船、矿石船和集装箱等大型海运业的现代化港口,有输油管道通往阿尔萨斯、瑞士和德国的炼油厂。

马赛-普罗旺斯机场是法国第二大机场,每周92个航班往返于马赛-巴黎之间,并与33个国家的77个城市有定期航班。此外还有高速公路、铁路、内河航运等极为便利的交通设施连接国内外。

目前以马赛市为中心已形成一个辐射形的经济网:西面的贝尔湖-福斯湾一带是石油化工和冶金工业区;北面的马里尼亚纳机场和欧洲直升飞机公司所在地是航空工业中心;东部奥巴涅、热莫诺斯、拉西约塔和东北的维特罗勒等市镇组成了小型高科技区。

马赛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近年来还发掘出公元前六世纪希腊时代的堡垒和古城垣遗址。距马赛老港3公里处有一座孤岛——伊夫岛,传说是大仲马《基督山伯爵》一书中主人公被囚禁的地方,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旅游者来此参观。

马赛市距巴黎770公里,距米兰550公里,距巴塞罗那500公里,是法国联系南欧、北非和西亚的交通枢纽.

里尔(LILLE)

里尔,是法国北方重要城市,是诺尔-加莱大区的首府。市中心有20万人口,加上周围卫星城市共约100万人。诺尔-加莱大区有人口400万,为全国人口的7%,人口密度居全国第二位。全区86%的人口为城市人口。

里尔市及其所在大区是法国重要的工业区之一,早先以冶金和纺织业为主,现已发展成综合工业基地。其铁路器材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0%,电力生产居全国第二位,印刷业居全国第二位,机械制造位居全国第三。欧洲最大的纺织企业——“霞日”(CHARGEUR)集团生产基地就在该地区。

诺尔-加莱大区商业发达。法国最大的商业财团之一的鸥尚(AUCHAN)大型超级市场就起源自里尔市;全国最大的邮购商场集团“三瑞士”(3 SUISSES)总部也设在该市。

诺尔-加莱大区交通发达。大区有港口3个,有高速公路464公里,可通往欧洲7个国家的首都。里尔机场为一重要的国际机场。

诺尔-加莱大区的对外贸易居法国第三位,次于巴黎大区和罗纳-阿尔卑斯大区。

该大区教育发达。大区有综合性大学7所、工科性大学15所、商学院6所、高等技术学校4所。大区科研能力雄厚,总计有4,000名科技人员。

图卢兹(TOULOUSE)

图卢兹市位于法国南部南比利牛斯大区的上加隆省(HAUTE-GARONNE),人口约60万,市区人口40万左右。图卢兹市历史悠久,建于2,000多年前。

上加隆省的工业、贸易和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图卢兹市内及周围地区。图卢兹50公里外,大企业极少,农村地区尚无乡镇企业。

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法国在图卢兹组建了航空工业。法国的航空航天工业在欧洲排名第一,航空部门有20,000人,航天部门有6,000人,这两个部门在经济和工艺方面占优势,其出口占营业额的40%。上加隆省四分之一的工业就业人口在宇航企业。与宇航有关的电力、电子、机械、金属加工及第三产业分布在省内各地。电子行业有15,000名职工,产品不但用于宇航业,还用于通信和汽车工业,产品的60%出口到国外。该省的半导体产品在法国占第一位。

软件业有700家企业,6,000名职工。据称,法国电脑专家的25%集中在图卢兹。

电力和电子工业是该省第 大就业部门,超过纺织和服装业。图卢兹的工业提供了该省17%的就业机会。

此外,该市在微生物、医学、电子医学、化学、生物医学、生物工艺等领域在法国也处于领先地位。

国内外的大公司、大企业,如马特拉、汤姆逊、西门子、摩托罗拉等均在图卢兹设有生产企业。

上加隆省的贸易公司达13,600家,其中图卢兹有9,000家。

图卢兹每天有航班飞往法国和欧洲的主要城市,它有20条国内航线,17条国际航线。

图卢兹高等教育发达,共有3所大学,14所高等学院,1所国立综合工科大学。在校大学生约10万人,其中10%是外国留学生。

尼斯(NICE)

尼斯市位于法国东南部,濒临地中海,距巴黎933公里;人口52万,其中市区占38万。尼斯为阿尔卑斯滨海省首府,是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第二大城市。

尼斯市依山傍水,气候宜人,是法国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市内众多的历史古迹、博物馆、美术馆、游乐场所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尼斯的东部是旧城和港口,西部是新城。市内的主要名胜和游览点有:马塞纳广场、阿尔贝一世花园、英国人散步海滨大道(长7公里)、美国海滨大道、拉斯卡里宫、圣·雷帕拉特大教堂、古罗马圆形大剧场遗址、马克·夏加尔博物馆、马蒂斯博物馆、朱尔·谢雷美术博物馆、现代美术画廊、考古博物馆、展览宫等。

尼斯的经济主要是旅游业及与旅游相关的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工业主要有电子、机械、建筑、纺织、服装、印刷、食品、酒类和香水生产。农业仅有园艺和花卉种植业,生产本市旅游业需用的新鲜蔬菜和鲜花。为使经济多样化发展,尼斯市还计划向瓦尔河方向开发大型工、商业区。此外,尼斯还具有欧洲最大的高新科技园区——索菲亚·安蒂波利斯(SOPHIA ANTIPOLIS)高新科技园区。

尼斯机场是仅次于巴黎和马赛的法国第三大机场,每天都有80个航班与世界45个国家联系,另有铁路与欧洲各地相连,交通极为便利。尼斯港港面宽阔,主要为其进出口运输服务。

尼斯狂欢节是法国最有名的节日之一,今天,众多的旅游服务设施已使尼斯成为法国“兰色海岸”地区最享有盛名的旅游城市,也是世界著名的游览圣地。

南特(NANTES)

南特位于爱特河和卢瓦尔河的交汇处。公元前58年,南特开始形成为一个商业港口。南特市区人口24.5万,加上郊区21个镇,共有人口50万。正在筹建合并的南特-大西洋市(包括南特市和圣-纳扎尔市),共有80万居民,就业人员27.2万人(第三产业占55%)。南特高等院校在校生45,500名,研究人员3,000人。全市有7个大博物馆:美术博物馆(仅次于卢浮宫的法国第二大绘画博物馆)、多勃雷(DOBRE)考古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民间艺术博物馆、公爵古堡博物馆(包括民间艺术、装饰艺术、海洋博物馆)以及儒勒·凡尔纳博物馆。

南特市是卢瓦尔河-大西洋省的省会。全省共有4,700家企业,涉及的行业有:航空、造船、武器、机械制造、电器和电子制造、铸造、金属加工、塑料加工、能源、化学、木材工业等。除这些工业企业之外,高科技的中小企业有100多家。全省有600多家出口企业,其中50多家企业在国外设有分支机构。农业方面,以经营蔬菜、园艺、葡萄种植为主。畜牧业方面,以生产牛肉、牛奶、猪肉和家禽为主。

南特-圣-纳扎尔港是继马赛、勒·阿弗尔和敦刻尔克之后的第四大港,备有法国最大的木材和动物饲料装卸码头,还有石油和天然气专用码头。

南特是法国西部的重要金融场所,南特交易所是法国第三大交易所

卢瓦尔河-大西洋省海岸长130公里,是欧洲最美丽的海滩之一。该省是法国10大旅游省份之一,每年接待130万游客,其中30万是外国游客,年旅游营业额达30亿法郎。

南特-大西洋市的机场是法国最为繁忙的机场之一,1995年运输旅客115万人次。

波尔多(BORDEAUX)

波尔多是法国西南部阿基坦大区和纪龙德省(GIRONDE)首府所在地,是欧洲大西洋沿岸的战略要地。波尔多港是法国连接西非和美洲大陆最近的港口,是西南欧的铁路枢纽。阿基坦大区人口289万,占全国人口的5%。纪龙德省人口近127万,波尔多市人口70万。

阿基坦大区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农业生产在全国排名第三,玉米生产居欧盟第一位,鹅肝生产和加工居世界第一。

波尔多的葡萄酒品种和产量在世界名列前茅,出口历史有几个世纪。当地有13,957家葡萄种植和葡萄酒生产企业,营业额135亿法郎,其中出口额占41亿法郎。

阿基坦大区是欧洲主要的航空航天工业基地之一,2万名职工直接从事航空航天工业生产,8,000名职工从事加工生产,有18家大型企业,30家生产和试验工厂。该大区在法国航空产品出口中占第三位。

此外,阿基坦大区的电子、化学、纺织和服装业也很发达;木材储量丰富,技术加工能力强。

纪龙德省的出口企业有860家,年贸易顺差127亿法郎,出口在全国排名第七。

阿基坦大区海岸线长,阳光充足,绵延的比利牛斯山脉和欧洲最大的森林,吸引着各国的游客。该大区的旅游业在法国居第五位,年营业额为110亿法郎。

5. 法兰西岛在巴黎哪个区啊

面积105.4平方公里

巴黎(Paris),是法兰西共和国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也是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世界五个国际大都市之一(其余四个分别为纽约、伦敦、东京、香港),并被GaWC评为Alpha+级世界一线城市。

巴黎位于法国北部巴黎盆地的中央,横跨塞纳河两岸,城市中心坐标为北纬48°52′、东经2°25′。广义的巴黎有小巴黎和大巴黎之分。小巴黎指大环城公路以内的巴黎城市内,面积105.4平方公里,人口224万;大巴黎包括城区周围的上塞纳省、瓦勒德马恩省、塞纳-圣但尼省、伊夫林省、瓦勒德瓦兹省、塞纳-马恩省和埃松省七个省,共同组成巴黎大区,这片地区在古代就已经被称作“法兰西岛”(ile-de-france),都会区人口约为1100万,占据全国人口的六分之一。

6. 法兰西岛在巴黎哪个区域

法兰西岛是一个大区,俗称大巴黎地区;巴黎(小巴黎)也是法兰西岛的一部分,它位于法兰西岛的中心,与92、93、94等省份,构成一个以小巴黎为中心的首都圈。

7. 法兰西群岛

因为在殖民主义时期法国占领了法属波利尼西亚,并延续到今天。

1843年,塔希提岛成为法国保护领地,1880年,塔希提岛沦为法国殖民地。至19世纪末,其他岛屿亦被法占领。1946年成为法国海外领地,1956年与法国政府达成自治框架协议,1957年正式命名为法属波利尼西亚,由总督管理,领地议会和政府委员会协助其工作。1977年开始实行地区自治,1984年实行内部自治,但法国仍掌管外交、国防、财政和司法权,政府委员会的权力,尤其是商务方面的权力有所增强。法国委派高级专员取代总督为最高行政首脑,管理政府委员会。

8. 法兰西地区

francaise是法国的语言。

法语是属于欧洲印欧语系罗曼语族的独立语言。罗曼语族包括中部罗曼语(法语、意大利语、萨丁岛方言、加泰罗尼亚语等)、西部罗曼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与东部 曼语(罗马尼亚语等)。 法语是继西班牙文之后,使用者人数最多的罗曼语言独立语言之一。现时全世界有8700万人把它作为母语,以及其他2.85亿人使用它(包括把它作为第二语言的人)。法文是很多地区或组织的官方语言(例如联合国、欧洲联盟)。法国法语和加拿大法语是世界上两大法语分支,它们之间有很大区别。

9. 法兰西岛地区

法兰西岛累计确诊人数达到了7660人,大东部累计确诊人数达到了5479人,成为法国目前疫情最严重的两个地区。

10. 法国法兰西岛大区

法国共设有25个大区,本土21个,海外4个 【本土大区】 阿尔萨斯、阿基坦、奥弗涅、下诺曼底、勃艮第、布列塔尼、中部、香槟-阿登、科西嘉、弗朗什孔泰、上诺曼底、法兰西岛、朗格多克-鲁西永、利穆赞、洛林、南部-比利牛斯、北部加来海峡、卢瓦尔河地区、皮卡第、普瓦图-夏朗德、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蓝色海岸、罗纳-阿尔卑斯 【海外大区】 瓜德罗普、马提尼克、法属圭亚那、留尼汪

11. 巴黎西海岸

地球一圈是:约为40075公里。

地球(Earth)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2006年冥王星被划为矮行星,因为其运动轨迹与其它八大行星不同),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地球会与外层空间的其他天体相互作用,包括太阳和月球。地球是上百万生物的家园,包括人类,地球是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天体。地球赤道半径6378.137千米,极半径6356.752千米,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大约为40075千米,地球上71%为海洋;29%为陆地。太空之所以上看地球呈蓝色,是因为天空是地球的另一级,被海水所覆盖了。地球是一个大磁铁,通过南北两极,磁场可以一直延伸到地球及地球以外十万千米以上的高空。地球由地壳地幔以及地核组成,地核的温度随深度的变化而变化,在6371千米深处的地球中心,温度高达4500~5000摄氏度。地球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球体,其实它是一个椭圆体。地球赤道周长要比本初子午线周长要长。

第一个算出地球周长的人──埃拉托色尼。

2000多年前,有人用简单的测量工具计算出地球周长。这个人就是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

埃拉托色尼博学多才,他不仅通晓天文,而且熟知地理;又是诗人、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曾担任过亚历山大博物馆的馆长。

细心的埃拉托色尼发现:离亚历山大城约800公里的塞恩城(今埃及阿斯旺附近),夏日正午的阳光可以一直照到井底,因而这时候所有地面上的直立物都应该没有影子。但是,亚历山大城地面上的直立物却有一段很短的影子。

他认为:直立物的影子是由亚历山大城的阳光与直立物形成的夹角所造成。从地球是圆球和阳光直线传播这两个前提出发,从假想的地心向塞恩城和亚历山大城引两条直线,其中的夹角应等于亚历山大城的阳光与直立物形成的夹角。按照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已知两地之间的距离,便能测出地球的圆周长。埃拉托色尼测出夹角约为7度,是地球圆周角(360度)的五十分之一,由此推算地球的周长大约为4万公里,这与实际地球周长(40076公里)相差无几。他还算出太阳与地球间距离为1.47亿公里,和实际距离1.49亿公里也惊人地相近。这充分反映了埃拉托色尼的学说和智慧。

埃拉托色尼是首先使用“地理学”名称的人,从此代替传统的“地方志”,写成了三卷专著。书中描述了地球的形状、大小和海陆分布。埃拉 色尼还用经纬网绘制地图,最早把物理学的原理与数学方法相结合,创立了数理地理学。

地球的起源与演变:

1、地球的形成。地球历史非常久远。

根据放射性碳定年法的测量结果,太阳系大约在65±0.08亿年前形成,而原生地球大约形成于65±0.04亿年前。从理论上讲,太阳的形成始于65亿年前一片巨大氢分子云的引力坍缩,坍缩的质量大多集中在中心,形成了太阳;其余部分一边旋转一边摊平,形成了一个原行星盘,继而形成了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其他太阳系小天体。星云假说主张,形成地球的微行星起源于吸积坍缩后剩下的由气体、冰粒、尘埃形成的直径为一至十千米的块状物。这些物质经过1000至2000万年的生长,最终形成原生地球。初生的地球表面是由岩浆组成的“海洋”。

从太古宙起地球表面开始冷却凝固,形成坚硬的岩石,火山爆发所释放的气体形成了次生大气。最初的大气可能由水汽、二氧化碳、氮气组成,水汽的蒸发加速了地表的冷却,待到充分冷却后,暴雨连续下了成千上万年,雨水灌满了盆地,形成了海洋。暴雨在减少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同时,也洗去了大气中的很多二氧化碳。此外,小行星、原行星和彗星上的水和冰也对是水的来源之一。黯淡太阳悖论指出,虽然早期太阳光照强度大约只有当前的70%,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足以使海洋里的液态水免于结冰。

约35亿年前,地球磁场出现,有助于阻止大气被太阳风剥离。其外层冷却凝固,并在大气层水汽的作用下形成地壳。陆地的形成有两种模型解释,一种认为陆地持续增长,另一种更可能的模型认为地球历史早期陆地即迅速生成,然后保持到当今。内部的热量不断散失,驱动板块构造运动形成大陆。根据大陆漂移假说,经过数亿年,超大陆经历三次分分合合。大约7.5亿年前,最早可考的超大陆罗迪尼亚大陆开始分裂,又在6至4.5亿年前合并成潘诺西亚大陆,然后合并成盘古大陆,最后于约1.8亿年前分裂。地球处于258万年前开始的更新世大冰期中,高纬度地区经历了数轮冰封与解冻,每40到100万年循环一次。最后一次大陆冰封在约10000年前。

2、生命进化。地球提供了仅有的能够维持已知生命进化的环境。

人们认为约40亿年前的高能化学反应产生了能够自我复制的分子,又过了5亿年则出现了所有生命的共同祖先,而后分化出细菌与古菌。早期生命形态发展出光合作用的能力,可直接利用太阳能,并向大气中释放氧气。大气中积累的氧气受到太阳发出的紫外线作用,在上层大气形成臭氧(O3),进而出现了臭氧层。早期的生命以原核生物的形态存在。根据内共生学说,在生命进化过程中,部分小细胞被吞进大细胞,并内共生于大细胞之中,成为大细胞的细胞器,从而形成结构相对复杂的真核细胞。此后,细胞群落内部各部分的细胞逐渐分化出不同的功能,形成了真正的多细胞生物。由于臭氧层吸收了太阳发出的有害紫外线,陆地变得适合生命生存,生命开始在陆地上繁衍。已知生命留下的最早化石证据有西澳大利亚州砂岩里34.8亿年前的微生物垫化石,西格林兰岛变质碎屑岩里37亿年前的生源石墨。

约瑟夫·可西文克博士1992年首先提出猜测7.5亿年到5.8亿年前的新元古代成冰纪大冰期时,强烈的冰川活动使地球表面大部分处于冰封之下,是为雪球地球(Snowball Earth)假说。5.42亿年前发生了埃迪卡拉纪末期灭绝事件,紧接着就出现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地球上的多细胞生物种类猛增(如三叶虫、奇虾等)。寒武纪大爆发之后,地球又经 了5次生物集群灭绝事件。其中,发生在2.51亿年前的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是已知地质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事件;而距今最近的大灭绝事件是发生于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小行星的撞击使非鸟恐龙和其他大型爬行动物灭绝,但一些小型动物逃过一劫,例如那时还像鼩鼱一样大的哺乳动物。在过去的6600万年中,哺乳动物持续分化。数百万年前非洲的类猿动物(如图根原人)学会了直立。由此它们得以更好地使用工具、互相交流,从而获得更多营养与刺激,大脑也越来越发达,最后进化成人类。人类借助农业和文明的发展享受到了地球上任何其他物种都未曾达到的生活品质,也反过来影响了地球和自然环境。

3、未来演化。在15至45亿年后,地球的转轴倾角最多可能出现90度的变化。

据推测,地球表面的复杂生命发展还算年轻,活动能够继续达到极盛并维持约5到10亿年,不过如果大气中氧气完全消失,这个时间将会延长到23亿年。地球在遥远未来的命运与太阳的进化紧密相连,随着太阳核心的氢持续核聚变生成氦,太阳光度将持续会缓慢增加,在11亿年后增加10%,35亿年后则增加40%之多,太阳释放热量的速度也将持续增长。根据气候模型,地球表面最终将会受到太阳辐射上升会产生严重后果,最初只是热带地区,然后到极冠,长久下去,海洋将会汽化并消失。

地球表面温度上升会加快无机碳循环,降低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大约5至9亿年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逐渐会低到10ppm,若没会进化出光合的方法,C4类植物将没有生存的权利。植被的缺失会使地球大气含氧量下降,地球上的动植物会在数百万年内灭绝。此后预计再过十几亿年,地表水消失殆尽,地球平均温度,气温,也将上升到70 °C。即使太阳永远保持稳定,因为大洋中脊冒出的水蒸气减少,约10亿年后,27%的海水会进入地幔,海水的减少使得温度剧烈变化而不适合复杂生命。

50亿年后,太阳进化成为红巨星,地球表面此时已经不能形成复杂分子了。模型预测太阳将膨胀至约当前半径的250倍,也就是大约1天文单位(1.5亿千米),地球的命运仍尚不明确。成为红巨星时,太阳会失去30%的质量。因此若不考虑潮汐力的影响,当太阳体积最大时,地球会移动到约距太阳1.7天文单位(2.5亿千米)远处,摆脱了落入膨胀太阳外层大气的命运;然而即使真是如此,太阳亮度峰值将是当前的5000倍,地球上剩余的生物也难逃被阳光摧毁的命运。2008年进行的一个模拟显示,地球的轨道会因为潮汐效应的拖曳而衰减,使其落入已成为红巨星的太阳大气层而最终被蒸发掉。

地球的结构:

1、形态。地球形状大致呈椭球形。

地球自转的效应使得沿贯穿两极的地轴方向稍扁,赤道附近略有隆起。从地心出发,地球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高了43千米(27英里)。因此,地球表面离地球质心最远之处并非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玛峰,而是位于赤道上的厄瓜多尔钦博拉索山的山顶。地球的参考椭球体平均直径约为12,742千米(7,918英里),约等于(40,000 km)/π,这个整数并非巧合,而是因为长度单位米的最初定义是经过法国巴黎的经线上赤道与北极点距离的一千万分之一。在赤道某海平面处重力加速度的值ga=9.780m/s^2,在北极某海平面处的重力加速度的值gb=9.832m/s^2,全球通用的重力加速度标准值g=9.807m/s^2,地球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恒星日),即T=8.616×10^4s。

由于局部地势有所起伏,地球与理想椭球体略有偏离,不过从行星尺度看,这些起伏和地球半径相比很小,最大偏离也只有0 .17%,位于海平面以下10,911米(35,797英尺)的马里亚纳海沟与海拔8,844米(29,016英尺)的珠穆朗玛峰只产生0.14%的偏离。若把地球缩到台球大小,地球上像大型山脉和海沟那样的地方摸上去就像微小瑕疵一样,而其他大部分地区,包括北美大平原和深海平原摸上去则更加光滑。地球总面积约为5.101亿平方千米,其中约29.2%(1.4894亿平方千米)是陆地,其余70.8%(3.61132亿平方千米)是水。陆地主要在北半球,有五个大陆:欧亚大陆、非洲大陆、美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和南极大陆,另个还有很多岛屿。大洋则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冰洋五个大洋及其附属海域。海岸线共35.6万千米。陆地上最低点:死海(-418米),全球最低点:马里亚纳海沟(-11034米),全球最高点:珠穆朗玛峰(8848.86米)

2、化学组成。地球的总质量约为5.97×1024 Kg,约60万亿亿吨。

构成地球的主要化学元素有铁(32.1%)、氧(30.1%)、硅 (15.1%)、镁(13.9%)、硫(2.9%)、镍(1.8%)、钙(1.5%)、铝(1.4%);剩下的1.2%是其他微量元素,例如钨、金、汞、氟、硼、氙等。由于质量层化(质量较高者向中心集中)的缘故,据估算,构成地核的主要化学元素是铁(88.8%),其他构成地核的元素包括镍(5.8%)和硫(4.5%),以及质量合共少于1%的微量元素。构成地幔的主要矿物质则包括辉石(化学式为(Mg,Fe,Ca,Na)(Mg,Fe,Al)(Si,Al)2O6)、橄榄石(化学式为(Mg,Fe)2SiO4)等。

至于地壳的化学构成,氧是地壳内丰度最高的元素,占了46%。地壳中的含氧化合物包括水、二氧化硅、硫酸钙、碳酸钙、氧化铝等,而地壳内含量最高的10种化合物、绝大部分构成地壳常见岩石的化合物均是含氧化合物。有些岩石则是氟化物、硫化物和氯化物,但氟、硫和氯在任何地方岩层中的总含量通常远少于1%。占地壳浅表90%以上体积的火成岩主要由二氧化硅及硅酸盐构成。地球化学家法兰克·维格氏维尔·克拉克基于1,672个对各种岩石的分析进行计算,推论出99.22%的岩石是以下表列出的氧化物构成,亦有其他含量较少的成分。

3、内部构造。地球内部如同其他类地行星一样,可根据化学性质或物理(流变学)性质分为若干层。

然而,地球的内核、外核具有明显的区别,这是其他类地行星所没有的特征。地球外层是由硅酸盐矿物组成的地壳,下面又有一层黏稠固体组成的地幔。地幔和地壳之间的分界是莫霍不连续面。地壳的厚度随位置的不同而不同,从海底的6千米到陆地的30至50千米不等。地壳以及地幔较冷、较坚硬的上层合称为岩石圈,板块也是在这个区域形成的。岩石圈以下是黏度较低的软流圈,岩石圈就在软流圈上方滑动。地幔晶体结构的重大变化出现于地表以下410至660千米之间的位置,是分隔上地幔及下地幔的过渡区。在地幔以下,是分隔地幔和地核的核幔边界(古登堡不连续面),再往下是黏度非常低的液态外地核,最里面是固态的内地核。内地核旋转的角速度可能较地球其他部分要快一些,每年约领先0.1–0.5°。内地核半径1220千米,约为地球半径的1/5。

4、磁场和磁层。地球内部及周围空间中存在着静磁场。

根据静磁场的多极展开,如果把地球近似看作一个磁偶极子,它的磁矩大小为7.91 × 1015 T m3,地磁轴方向与自转轴近似重合但有少许偏离,两者的夹角被称为地磁偏角。在垂直平分地磁轴的平面和地球表面相交形成的地磁赤道圈上,磁感应强度约为3× 10−5 T,在地磁轴与地球表面相交形成的地磁极处,磁感应强度约为地磁赤道处的两倍。根据发电机假说,地磁主要来 于地核中铁、镍构成的导电流体的运动。在地核的外核中,炽热的导电流体在从中心向外对流的过程中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形成涡流,产生磁场。而涡流产生的磁场又会对流体的流动产生反作用,使流体的运动乃至其产生的磁场近似保持稳定。但由于对流运动本身是不稳定的,地磁轴的方向会缓慢、无规律地发生变化,导致地磁倒转。地磁倒转的周期不固定,每一百万年可能会发生数次逆转,最近的一次则发生在78万年前,被称为布容尼斯-松山反转。

地磁在太空的影响范围称为磁层。太阳风的离子与电子被磁层偏转,因此无法直接袭击地球。太阳风的压强会把磁层靠近太阳的区域压缩至10个地球半径,而远离太阳的区域会延伸成长尾状。太阳风以超音速吹入磁层向阳面,形成弓形震波,太阳风速度因此减慢,一部分动能转换为热能,使得附近区域温度升高。在电离层上方,磁层中的低能量带电粒子形成等离子层,其运动受地磁场主导。由于地球的自转会影响等离子的运动,因此等离子层会与地球共转。磁层中能量居中的粒子绕地轴旋转流动,形成环状电流。带电粒子除了沿着磁场线作螺旋运动外,还会在地磁场的梯度与曲率作用下产生定向漂移,电子向东漂移,正离子向西漂移,因此形成环状电流。范艾伦辐射带是两层状似甜甜圈的辐射区域,内层主要是由高能量质子与电子所形成,而外层还含有氦等较重的离子。这些高能量粒子都被磁场俘获于并且以螺旋形式沿着磁场线移动。当发生磁暴时,带电粒子会从外磁层沿着磁场线方向偏转进入电离层,并在这里与大气层原子发生碰撞,将它们激发与离子化,高纬度的确这时就产生了极光。

5、地球内热。

地球内部产生的热量中,吸积残余热约占20%,放射性衰变热则占80%。地球内的产热同位素主要有钾-40、铀238、铀235及钍-232。地心的温度最高可达6000 °C(10,830 °F),压强可达360 GPa。因为许多地热是由放射性衰变而来,科学家推测在地球历史早期、在半衰期短的同位素尚未用尽之前,地球的内热可能产生得更多,30亿年前可能是当前的2倍。因此当时延着地球半径的温度梯度会更大,地幔对流及板块构造的速率也更快,可能生成一些像科马提岩之类,以当前的地质条件难以生成的岩石。

6、板块构造。

地球的主要板块为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另外还有阿拉伯板块、加勒比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北美洲西海岸外的科科斯板块、南美洲西海岸外的纳斯卡板块以及南大西洋的斯科舍板块等板块比较有名。印澳板块是澳大利亚板块与印度板块在5000万至5500万年前融合形成的。在这些板块中,大洋板块位移速率快,大陆板块移动速率慢:属于大洋板块的科科斯板块位移速率为每年75毫米,太平洋板块则以每年52至69毫米的速率位移;而属于大陆板块的欧亚大陆板块,平均以约每年21毫米的速率行进。

7、地表。

地球表面积总计约5.1亿平方千米,约70.8%的表面积由水覆盖,大部分地壳表面(3.6113亿平方千米)在海平面以下。海底的地壳表面具有多山的特征,包括一个全球性的中洋脊系统,以及海底火山、海沟、海底峡谷、海底高原和深海平原。其余的29.2%(1亿4894万平方千米,或5751万平方英里)为不被水覆盖的地方,包括山地、盆地、平原、高原等地形。地表受到构造和侵蚀作用,经历了长时间的重塑。板块构造运动会改变地貌,大风、降水、热循环和化学作用对地表的侵蚀也会改变地貌。冰川作用、海岸侵蚀、珊瑚礁的形成,以 及大型陨石的撞击都会对地貌的重塑产生影响。

地球的人文知识:

世界人口总数是人类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在地球上生活的数目。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的估计,世界人口在18世纪工业革命后不断增长,最快的世界人口增长率(高于1.8%)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截至2020年,全世界约有78亿人。预测世界人口将继续增长,到2050年将达92亿人,其中在发展中国家将可能发生人口快速增长的情形。世界各处人口密度差异巨大,大部分人口居住在亚洲。预计在2020年全世界将有60%人口居住于都市中,而非农村地区。

截至2015年,全球共有193个主权国家是联合国会员国,此外还有2个观察员国,以及72个属地与有限承认国家。亚洲(48个国家),欧洲(44个国家/2个地区),非洲(53个国家/3个地区),大洋洲(14个国家/10个地区),北美洲(23个国家/13个地区),南美洲(12个国家/1个地区)。地球的陆地表面,除了南极洲部分地区、沿着多瑙河西岸的一些土地以及位于埃及与苏丹之间的无主地比尔泰维勒之外,均为主权独立国家所拥有。虽然有一些民族国家有统治世界的企图,但从未有一个主权政府统治过整个地球。

据估计,地球上只有八分之一的地方适合人类居住。其中有四分之三覆盖着海水,四分之一则是陆地。沙漠(14%)、高山(27%)以及其他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形占陆地总面积的二分之一。位于加拿大努纳武特地区埃尔斯米尔岛的阿勒特(82°28′N)为全球最北端的永久居住地;而位于南极洲的阿蒙森-史考特南极站(90°S)则是全球最南端的永久居住地,此地几乎完全接近南极点

Hash:7387251c04d78289301df5a4ed387c4c352578e9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