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主要景点 乐山大佛景点特色

导读:乐山大佛主要景点 乐山大佛景点特色 乐山大佛景区有哪些景点 乐山大佛景点特色 四川乐山大佛景点的介绍 乐山大佛景区的主要景点 乐山大佛景区简介 乐山大佛简介 乐山大佛景区的主要景点 盘点乐山大佛景区必看景点

乐山大佛景区有哪些景点

乐山大佛景区有哪些景点有:灵宝塔又名凌云塔,因其耸立在凌云寺后的灵宝峰巅,故以山峰命名,凌云禅院是由天王殿、大雄殿、藏经楼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筑,丹墙碧瓦,绿树掩映,还有“九曲栈道”乐山大佛右侧的石壁上的一条险峻的栈道,自上而下盘旋九曲,是与修建佛像同时开凿的。

乐山大佛景区集聚了乐山山水人文景观的精华,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乐山大佛地处乐山市市中区,景区面积18平方公里。山上茂林修竹终年葱茏,山下三江汇聚,享有西南山水之冠的美誉,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咏赞。其核心的大佛景观通高71米,是唐代摩崖造像艺术的精品,也是世界上更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造型庄严,做工细致,堪称人类艺术一大瑰宝。而大佛所在的凌云山又与背后的乌尤山、龟城山构成了一尊巨形睡佛,可谓景中有景,佛在佛中,堪称千古奇观。

乐山大佛景点特色

乐山大佛是世界上更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 巨型睡佛”又称“隐型睡佛”,位于乐山城侧的三江(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形态逼真的佛头、佛身、佛足由乌尤山、凌云山和东岩连襟而成,南北直线距离约1300余米,头南足北仰卧在三江之滨。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5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

乐山景区包括乐山大佛、凌云山、乌尤山、巨形卧佛等景点;乐山大佛造型为弥勒佛坐像,是唐代摩崖造像艺术的精品。

大佛高开凿于唐代,经过3代工匠人历时90年得以完工,是中国更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这里一直是佛教圣地,凌云寺内香火很旺,来此感受佛教文化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除了上山近距离观察大佛外,也可选择坐船远观大佛,一览全貌。

四川乐山大佛景点的介绍

四川乐山大佛景点的介绍

乐山大佛,位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和国家4A旅游区。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四川乐山大佛景点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四川乐山大佛景点介绍

景区周广17.88平方公里,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独具特色。山下江河争流、波光云影、沙鸥翔集、帆影点点;山上繁花似锦、茂林修竹、朱楼画檐、丹崖峭壁。有世界之一——乐山大佛、自然和人文奇观——“巨型睡佛”、西部普陀——乌尤寺、东汉麻浩崖墓、佛教艺术荟萃——东方佛都、宋元遗址——三龟九顶城、弥勒经变故事——佛国天堂、水 上游江观佛诸壮景。此外,尚有著名历史文化景观和景点:离堆、尔雅台、海师洞、凌云寺、灵宝塔、龙湫虎穴、九曲栈道、东坡楼、注易洞、下观音寺、千峰洞、沫若堂、璧津楼、碑林、梅园、渔村等。历代名士墨迹众多,佛教文化氛围深厚。

景区依山傍水,风光旖旎,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恰似天然画卷,美不胜收。或拾阶登临,或游江观瞻,荡漾于青山绿水间、浸润于诗情画意中,足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云”之说,世界著名的乐山大佛雕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的岩壁上,为弥勒坐像。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是海通和尚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至德宗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历时90载。

1996年12月6日,峨嵋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82年2月24日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眼长3.3米,肩宽28米,手指长8.3米,脚背宽8.5米,可围坐百人以上,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为世界之一大佛(世界上更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大佛左侧,沿“洞天”下去就是凌云栈道的始端,全长近500米。右侧是九曲栈道。

据唐代韦皋《嘉州凌云大佛像记》和明代彭汝实《重修凌云寺记》等书记载,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713年),完成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达90年。一千多年来,乐山大佛阅尽多少人间0,经历多少朝代更迭,依旧肃穆慈祥,心旌不摇。

乐山大佛开凿的发起人是海通和尚。海通是贵州人,离乡别家,来到乐山凌云山下当和尚。凌云山下乃三江汇聚之处,每当汛期,山洪暴发,洪水便似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常常毁坏农田,倾覆舟楫。

为了制服江水,海通和尚立志开凿一尊大佛来镇住水妖。首先便是资金问题。海通和尚为了筹集资金,四处化斋,积少成多,经过数年努力,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开凿之日,万众瞩目,喜形于色,但地方官吏却趁机刁难,声称要收取建造和保护费,否则不让开工。海通和尚十分气愤,斩钉截铁地说:“你们可以拿走我的眼珠,但不能拿走佛财!”地方官吏面带嘲弄的神色说:“你要真给我们眼珠,我们就不要你的佛财!”海通和尚马上拿出尖刀,自剜其目,用盘接住,捧到官吏面前。地方官吏大吃一惊,吓得赶紧逃离现场。海通和尚忍住剧痛,一挥手,大佛立刻开凿。海通和尚死后,他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经过90年的努力,乐山大佛终于耸立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汇流之处。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通高70余米,头高约15米,头项上可置圆桌。耳长7米,眼长3.3米,耳朵中间可站两条大汉。肩宽28米,可做篮球场。它的脚背上还可围坐百余人,是一尊真正的巨人。

前几年,有游客发现乐山大佛背后的山像睡佛,乐山大佛正好建在睡佛的心胸之处,寓意更加深刻。

人们观赏这尊历时90年的.唐代佛像,往往只看到依山凿就的外表,看到他双手抚膝正襟危坐的姿势,而对他的部位结构则看不真切。其实,细究他的形体结构,是很有趣味的。

;

乐山大佛景区的主要景点

乐山大佛雕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的岩壁上,为弥勒坐像。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是海通和尚为减杀水势 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至德宗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历时90载。

1996年12月6日,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眼长3.3米,肩宽28米 ,手指长8.3米,脚背宽8.5米,可围坐百人以上,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为世界之一大佛(世界上更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大佛左侧,沿“洞天”下去就是凌云栈道的始端,全长近500米。右侧是九曲栈道。 灵宝塔又名凌云塔,因其耸立在凌云寺后的灵宝峰巅,故以山峰命名。塔建于唐代,塔形呈密檐式四方锥体,砖砌而成,坐东向西,高38米,共十三级。塔体中空,内确 ”石阶沿塔轴盘旋至顶。塔顶为四角攒尖式。灵宝塔的结构和风格与西安小雁塔相似。

灵宝塔每级都开有窗眼,既可以采光,又能供游人四处眺望。南面可见藏经楼、东坡楼;西面江水似天外泻来,三峨如舟浮云海;北面鸟瞰乐山全城。

根据山川形势,修建此塔的目的,主要还是作为三江合流处的标志。高71米的大佛是为了镇水保平安,灵宝塔则作为航船标志,使船工提高注意力,以便安全渡过急流险滩。

灵宝塔已成为嘉州古城的一座标志,经四川省人民 *** 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凌云寺寺门正中悬巨大金匾,上集苏东坡书“凌云禅院”四字。两旁联文是“大江东去,佛法西来”。

凌云禅院是由天王殿、大雄殿、藏经楼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筑,丹墙碧瓦,绿树掩映。天王殿前是参天古木楠树,殿外两侧分列着四座明清两代重修寺字的碑记。殿内正中塑像为弥勒坐像,皤腹欢颜,俗称“大肚罗汉”。两旁分列四大天王塑像,攒眉怒目,威武雄壮。天王殿后为韦驮殿,供奉木雕装金的护法神韦驮. 穿过天王殿,为明代建筑大雄宝殿,是僧众举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殿内正中端坐释迦牟尼三身像(今身、 应身、报身),造型优美,神态庄重。大雄宝殿背面是新塑的净瓶观音,两边分列文殊、普贤、地藏和大势至四菩萨像,是明代以前的作品。

寺内最后一重殿是藏经楼,原为寺内收藏佛教经卷的地方,于1930年新建。从它的结构和外形可以看到近代建筑风格。 沫若堂位于灵宝峰西北一隅,由一中西合壁式的民房修萁而成,青砖灰瓦,朴素雅致。这是为纪念出生于乐山沙湾的郭沫若而建的。门额“沫若堂”三字为楚图南所书,门两侧是著名作家马识途撰写的对联。

堂前约10米的台阶上,屹立着一尊郭沫若全身铜像,高约3米。雕像旁立一支6.5米高的花岗石巨笔,笔杆上镌刻女神、屈原、凤凰涅粱图案。巨笔直指蓝天,象征郭沫若永世不灭的成就。

沫若堂为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中心和资料中心所在,陈列着郭沫若生平事迹图片和各种著作版本,以及有关郭沫若的研究成果展览。 乐山大佛右侧的石壁上,有一条险峻的栈道,自上而下盘旋九曲,这便是“九曲栈道”,是与修建佛像同时开凿的。 栈道顶端有一长廊式亭阁,栈道之一折的经变图雕刻精细,并刻有楼台亭塔,是研究唐代建筑和石刻艺术的宝贵资料。

栈道最宽处1.45米,最窄处0.6米,共217级石阶,沿崖迁回而下,可到大佛脚底。

栈道开凿于1983年初,1984年竣工,同年十月开放,全长约500米,北端与大佛相连,南端与碧津楼相连,与大佛右侧的九曲栈道一起构成一条回环曲折的旅游路线。 麻浩崖墓位于凌云、乌尤两山之间的溢洪 河道东岸,麻浩是其地名。崖墓是四川突出的一种墓葬形式,其特征是沿着浅丘,山谷的砂质岩层由人工凿成方形洞穴,然后安葬遗体和殉葬品。从外部看去,是一个个神秘的山洞。这种墓葬因流行于1800多年前的东汉至南北朝时期,故称东汉崖墓。

乐山东汉崖摹分布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沿岸和浅山谷的崖壁上,数以万计。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石刻之丰富居蜀中之首。麻浩崖墓是乐山崖墓群中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墓葬群,在长约200米、宽约25米的范围内有崖墓544座,墓门披连,密如蜂房,极为壮观。该汉代墓群于1988年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凌云山对岸的乌尤山,四面环水,孤峰卓立,枝叶茂盛,翠竹阴深。山上的乌尤寺,建于唐代中叶,正殿是大雄殿,结构严谨,灿烂辉煌。佛殿侧是罗汉堂,500余尊泥塑彩饰佛像,神采各异,十分壮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尔雅台在乌尤山西面的悬崖绝壁处,是汉代文学家郭舍人注释《尔雅》的地方。 尔雅台原址在现在的旷恰亭处,1921年重建时迁至现址。尔雅台原为三层,整体相连,曲折有趣。解放后维修时拆去第二层,保留了顶层和底层。顶层后又改名为听涛轩,尔雅台仅余一层。

乐山大佛景区简介

简介:乐山大佛位于乐山市,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交汇处凌云山栖霞峰的岩壁上,又名凌云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造型为弥勒佛坐像,是唐代摩崖造像艺术的精品。

周边可游玩的景点有:

乐山汉崖墓博物馆,东方佛都,凌云栈道。

1、乐山汉崖墓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是国内非常专业的崖墓遗址博物馆。博物馆展示了种类丰富的崖墓群和出土文物,真实地反映了中国汉代的经济文化和生活习俗。

2、东方佛都:集宗教艺术、雕刻艺术、园林艺术为一体,在20万平方米范围内,集中仿制了国内外佛像三千多尊,利用自然山体延伸,曲折蜿蜓地构成了壮观的佛教画卷长廊,采用摩崖圆雕、浮雕、雕刻、壁画等表现形式,选用不同材质,有石刻、铜铸、彩塑、墨玉等,充分体现了中国佛教和东南亚佛教艺术的风格,气势恢宏,巍为壮观。

3、凌云栈道:乐山大佛右侧的石壁上,有一条险峻的栈道,自上而下盘旋九曲,这便是“九曲栈道”,是与修建佛像同时开凿的。 栈道顶端有一长廊式亭阁,栈道之一折的经变图雕刻精细,并刻有楼台亭塔,是研究唐代建筑和石刻艺术的宝贵资料。

乐山大佛简介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

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更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

乐山大佛和凌云山、乌尤山、巨形卧佛等景点组成的乐山大佛景区属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18年10月8日,乐山大佛景区九曲栈道处已经开始施工前打围封闭。

建造历史:

古代的乐山三江汇流之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水势相当的凶猛,舟辑至此往往被颠覆。

每当夏汛,江水直捣山壁,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

海通禅师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

佛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始动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

海通死后,工程一度中断。

多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海通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

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家任户部尚书,工程再次停工。

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

在经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

佛像结构:

1、基本面貌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

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

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超过16米的护法天王石刻,与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

与天王共存的还有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宛然汇集成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

大佛左侧,沿“洞天”下去就是近代开凿的凌云栈道的始端,全长近500米。

右侧是唐代开凿大佛时留下的施工和礼佛通道——九曲栈道。

佛像雕刻成之后,曾建有七层楼阁覆盖(一说九层或十三层),时称“大佛阁”、“大像阁”;佛阁屡建屡毁,宋时重建“凌云阁”、“天宁阁”;元代建“宝鸿阁”;明代崇祯年间建“佛棚”、清代建“佛亭”,最终废毁殆尽。

2、石块发鬈

大佛顶上共有螺髻1051个,这是1962年维修时,以粉笔编号数清的。

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

单块螺髻根部 *** 处,有明显的拼嵌裂隙,无沙浆粘接。

螺髻表面抹灰两层,内层为石灰,厚度各为5-15毫米。

1991年维修时,在佛像右腿凹部中拾得遗存螺髻石3块,其中两块较完整,长78厘米,顶部31.5×31.5厘米,根部24×24厘米。

3、木质双耳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维修工人从中掏出许多破碎物,细看乃腐朽了的木泥。

这证实了南宋范成大在《吴船录》中的记载“极天下佛像之大,两耳犹以木为之”。

由此可知,内则露出三截木头,成品字形。

说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衬之,外饰锤灰而成。

不过,这是唐代贞元十九年竣工时就是如此,还是后人维修时用这种工艺修补,已不可考证。

4、排水系统

乐山大佛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

乐山大佛的两耳和头颅后面,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使佛像不至为雨水侵蚀。

清代诗人王士祯有咏乐山大佛诗“泉从古佛髻中流” 。

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

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分解表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

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长9.15米、宽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互未凿通,右洞深16.5米、宽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宽0.95米、高1.1米。

这些妙的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千百年来对保护大佛,防止侵蚀性风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左右互通的两洞,由于可汇山泉,内崖壁上凝结了厚约5-10厘米的石灰质化合物,而佛身一侧 崖壁仍是红砂原岩,而且比较干燥。

那左右不通的两洞穴,孔壁湿润,底部积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约有2米宽的浸水带。

显然,这是由于洞未贯通的缘故。

不知道当年修建者为何不把它打通

5、胸部残碑

据1962年维修的负责人黄高彬和罗伯衡介绍,当时发现大佛胸部有一封闭的藏脏洞。

开洞一看,里面装的是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而封门石竟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

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木阁覆盖保护,以免日晒雨淋。

从大佛膝、腿臂胸和脚背上残存的许多柱础和桩洞,证明确曾有过大佛阁。

宋代重建之,称为“天宁阁”,后毁。

但不知何年,因何原因,这天宁阁的纪事残碑唐竟然嵌在了大佛的胸部。

维修者将此残碑移到海通洞里保存,可惜在1966年被人毁掉了。

扩展资料:

设计特点:

乐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也有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

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互未凿通,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

沿大佛左侧的棱云栈道可直接到达大佛的底部。

在此抬头仰望大佛,会有仰之弥高的感觉。

坐像右侧有一条九曲古栈道。

栈道沿著佛像的右侧绝壁开凿而成,奇陡无比,曲折九转,方能登上栈道的顶端。

这里是大佛头部的右侧,也就是凌云山的山顶。

此处可观赏到大佛头部的雕刻艺术。

大佛顶上的头发,共有螺髻1051个。

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长达7米的佛耳,不是原岩凿就,而是用木柱作结构,再抹以锤灰装饰而成。

在大佛鼻孔下端亦发现窟窿,露出三截木头,成品字形。

说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衬之,外饰锤灰而成。

大佛胸部有一封闭的藏脏洞。

封门石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

洞里面装着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

据说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木阁覆盖保护,以免日晒雨淋。

从大佛棱、腿臂胸和脚背上残存的许多柱础和桩洞,证明确曾有过大佛阁。

宋代重建之,称为“天宁阁”,后遭毁。

维修者将此残碑移到海师洞里保存,可惜于文革被毁。

宗教内涵:

乐山大佛是一尊弥勒佛。

唐代崇拜弥勒佛。

佛经说弥勒出世就会“天下太平”,武周时期,武则天曾下令编造了一部《大云经书》,证明她是弥勒转世 ,百姓对弥勒的崇拜帮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登上帝位。

由于武则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国塑凿弥勒之风大行。

乐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则天时代仅20余年,所以当海通修造乐山大佛时,自然选择了弥勒佛,而且弥勒佛既是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佛,这同平息水患的镇江之佛要求是一致的。

中国汉地佛教文化中,弥勒佛造像的变化是很大的,之一阶段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交脚弥勒;第二个阶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第三个阶段是布袋弥勒。

乐山大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

照《弥勒下生经》所描述,弥勒佛像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要求他的五官、头、手、脚、身都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特征。

乐山大佛整个形体超凡脱俗,头上的发髻、阔大的双肩、高而长的眉毛,圆直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规定修建的印度佛像的“宽肩细腰”,在大佛身上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壮实的双肩,饱满的胸脯,体现了唐代崇尚肥胖美的时尚。

乐山大佛坐立的姿式是双脚自然下垂,这与印度佛像的“结跏趺式”也不一样,因为大佛是修来镇水的,这种平稳、安定的坐式可以带给行船的人战胜激流险滩的勇气和决心。

布袋弥勒佛是根据中国五代时期的一个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而成的。

乐山大佛景区的主要景点 盘点乐山大佛景区必看景点

1、乐山大佛,是人工幽刻在三江氾流峭壁的弥勒佛坐像,又名凌云大佛。示山大佛尖与山卉,足踏大江,双手无膝,脇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尖高14.7米,友髻有1021个,耳长6.72米,鼻七5.33米,眼状3.3米,肩寛24米,手的中指妖8.3米,脚背寛9米,长11米,可国坐百人以上。

2、乌尤寺,乌尤寺位于乌尤山上,始建于盛唐年间,与凌云寺相隔一水,吊桥可通。乌尤寺的建筑沿计跟随山势,曲折高低外也显玲珑雅致。该寺以佛殿、天王殿、弥陀殿、弥勒殿、观音殿等为主要建筑,还设有旷怡亭、听涛轩、尔雅阁等景点。自唐代以来的乌尤寺也是几经起落,现存的庙宇建筑都属清代风格。

3、麻浩崖墓,东汉至南北朝的墓葬群,游玩推荐:墓葬群、汉代麻浩崖墓是乐山附近更大的古代墓葬群,也是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墓葬群。在约200米、宽约25米的范围内有崖墓544座,其景密如蜂房。麻浩崖墓中保留了许多汉代画像石和文物,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可以位居蜀中汉代崖墓之首,为研究汉代的历史、文化、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4、乐山睡佛,乌尤山、凌云山、龟城山构成的山形奇观,游玩推荐:远眺、自然奇迹,乐山睡佛是乐山的一一个巨型景观。乐山大佛背后的乌尤山、凌云山、龟城山构成的山形,就好似一尊巨型睡佛,也形成了佛中有佛”的奇观。睡佛四肢俱全,横卧在青衣,江的山脊线上,整个长度达4000余米。巨佛整体形态自然,是自然造就的奇迹。观看卧佛的更佳位置就在乐山市滨江路“福全门”。

5、灵宝塔,也叫凌云塔,建在凌云山灵宝峰的峰顶处。该塔建于唐代,整个塔形似四方锥形,为密檐式结构的砖筑宝塔。灵宝塔坐东向西,高38米,共没有13层,每层都开窗眼。而塔内中空,当中铺有石阶可以盘旋至塔顶。灵宝塔是嘉州古城的一座标志性建筑物。

6、凌云寺,凌云寺始建于唐开元初年(713年),曾数毁数修。现存的凌云寺建自清康熙六年1667年),寺内有天王殿、大雄殿和藏经楼等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筑。藏经楼原本是寺内收藏佛教典籍的地方,1930年新建的建筑,所以在结构上能看出 显的近代建筑风格。楼下还新没有“海师堂”,供奉大佛建造者海通法师,方便后人瞻仰。

Hash:38bdc14f5196b2b1c62da818efa640f8cca32d7e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