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历纪实(10)溯古抚今:走进辽宁省博物馆

导读:游历纪实(10)溯古抚今:走进辽宁省博物馆 一、游历纪实(10)溯古抚今:走进辽宁省博物馆 二、辽宁哪一个陵墓的发现,向人们揭示了明末大将是如何抗击清军的? 三、辽上京博物馆的馆藏文物 四、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在哪个厅

一、游历纪实(10)溯古抚今:走进辽宁省博物馆

文/木叶山

仲秋,闲暇。走进了辽宁省博物馆。

辽宁省博物馆坐落在沈阳市浑河南岸的新城区智慧三街,中心广场的东北侧。是一座综合性的博物馆。

他的前身为1949年7月7日开馆的东北博物馆,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该馆素以藏品丰富,特色鲜明而闻名于海内外。

馆藏文物总量11.2万件。其中以《曹娥诔辞》《唐摹王羲之―门书翰》、张旭的《草书古诗四帖》《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北宋徽宗的《草书千字文》《鹤瑞图》等晋、宋、元等字画精品。宋元明清等缂丝刺绣,红山文化的玉器,商周时期窖藏青铜器,辽代陶瓷,历代墓志,明清版画,古地图,历代铜镜和货币,最有影响。

该博物馆的占地面积8.32万平米,建筑面积约为10万平米。分文物展览、保护、储藏、观众服务、综合五个功能区。

展区的面积约4.2万平米,共22个展厅,分布在三个楼层中。其中:

一层展厅以安排临时展出为主,现有3个展厅是古代墓志、明清玉器、明清瓷器。

展馆二层,现有6个展厅,正在展出货币、辽瓷、佛教造像、玺印、铜镜、满族习俗。

展馆三层,有5个展厅,常设厅有“古代辽宁”展,还有馆藏书法、书画、丝绸展。

在一层进楼门的正面和两侧墙壁上,各有6块以辽宁历史文化为主题的铜质浮雕。展现了辽河流域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为博物馆的建设增加了文化内涵。

以主浮雕“ 文明曙光”为起点,依次为“北土方国”“开疆拓土”“华夏一统”“开发辽东”“儒风北渐”“隋唐营州”“契丹肇兴”“金代东京”“九边之首”“满族崛起”“东北易帜”“国歌序曲”等。这些浮雕的展示,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象,展现了辽河流域的历史文化。

辽宁博物馆,是一个开放式的展馆,可免费进馆。我们是从一楼进馆的,门口服务人员安检后,就可以进去了。

进门首先是看到的,是正面墙壁上的巨幅铜质浮雕,非常醒目。一层展厅,走马观花看了一下展厅门口的题目,就上了二层,重点看了铜镜展厅。

这个展厅,展出的主要是从战国,到明清不同时代的铜镜。只见门口首页展出前言中写到:

玉匣聊开镜,轻灰暂拭尘。

光如一片水,影照两边人。

月生无有桂,花开不逐春。

试挂淮南竹,堪能见四邻。

这是一幅以古代铜镜为照片背景,介绍铜镜的起源和消亡的历史过程。说的是人类在远古时期无有镜子,但古人也有美的观念,对自己的容貌举止也很重视。他们最先以止水照容,到铸鉴盛水,至到齐家文化出现铜镜。在长达四千多年的时间里,铜镜一直是人们不可缺少的工具。到了清朝的中叶,玻璃从西方国家传入中国,才结束了铜镜的历史。

今天我们见到的铜镜,只是铜镜背后精美绝伦的纹饰,讲述着不同年代的历史,和当时人们的生活,传递着那个时代的信息。

(一)战国镜

铜镜的制作,发展到战国时代,形成了第一个高峰,纹饰由单纯素面或几何纹样,发展到了蟠虺纹、云雷纹、山字纹多种样式。同时透雕和铸、错金银、镶金嵌玉工艺在铜镜的应用,也是这一时期的标志(图略)。

(二)两汉镜

汉代是铜镜发展史上第二个高峰期,上承战国镜,流风及于汉魏六朝。纹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有星云纹、博局纹、草叶纹、铭文吉语、车马画像、四神等。铸造工艺日趋精湛,铜、锡比例合理的配置,使镜面发出高亮白光,成为了青铜 器铸造业衰落后的又一奇葩工艺(图略)。

(三)隋唐镜

唐代铜镜,不但突破了铜镜以圆为主的形式,出现了菱花、葵花、方形、亚形镜,而且纹饰也突破了汉镜的刻板及图案化。布局灵活多样,题材丰富多彩,且有异域人文色彩。花鸟菱花镜、瑞兽葡萄镜、人物故事镜等,都反应了盛唐的气魄,突出了一种繁荣的氛围。工艺方面出现了金银平脱镜、螺细镜、贴金贴银镜等,成为了后世人铜镜铸造,又一个无法超越的高峰(图略)。

(四)两宋镜

两宋(北宋、南宋)时期,在继承了传统铜镜的基础上,创新了任何朝代都无法比拟的众多新镜形 ,如钟形、盾形、鼎形、桃形等。两宋铜镜的纹饰主要有花卉、花鸟、龙纹、人物故事、八卦、吉祥语和商标名号等。其中尤以缠枝花草和双鸾、双凤镜具有时代的特点。北宋的花鸟镜、南宋的商标号镜最具两宋的特点(图略)。

(五)辽镜

辽(大辽、契丹人)镜继承了汉、唐的遗风,又吸收了镜的风格,有其独特之处。如典型的龟背纹镜,采用方圆结合,层层分割曲直相形的图案,形成独特的四合纹样。龙纹镜以其刚健犀利细线刻技法带来高潮的艺术表现力,菊花纹镜更多地吸收了宋代的缠枝花草的细腻、柔美(图略)。

(六)金镜

金代(女真人)铜镜的主题纹饰非常丰富,其内容不单有中原流行的图纹样式,也反应了本民族的传统内容,表现手法上也体现了本民族的特点。如金代的双鱼镜,采用浮雕的手法体现纹饰,给人以厚重的感觉。金镜刻画的双鱼、双龙、花枝或是人物、山石、树木,线条都比较粗犷豪放(图略)。

(七)元明清铜镜

元代的铜镜工艺已趋向衰落,仍沿用宋、金时代的图案。但饰纹也粗略简陋,但有各种类型的梵文咒语镜,是元代的一大特点。明朝的铜镜一般圆大而厚重。一般多为圆形,有柱形钮、圆钮、银锭钮。多记年镜、古语镜及带作坊名款的铜镜,饰纹有龙、凤、花草,也有的是八宝图案。到了清代铜镜已经衰落,但宫廷内也不乏有精品(图略)。

由于时间关系,一个上午花了近二个多小时,仅仔细看了这一个展厅,未免有点遗憾!

2019年8月31日沈城

二、辽宁哪一个陵墓的发现,向人们揭示了明末大将是如何抗击清军的?

在辽宁的博物馆里面收藏了很多明代的墓穴的陪葬品,从这些陪葬品和墓志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明代中后期的那些抗争历史。里面收藏了100多个墓志和拓片。在全国也是非常少见的。上面写满了许多铭文。根据介绍,这上百个墓志不仅数量特别多,而且历史价值也是非常高的。

就是因为这个博物馆的原来馆长特别关注这些墓,所以他们特地做了一个关于明代墓志的介绍,特别的向大家介绍了这些墓志到底是关于谁的。其实从明初开始到清朝的时候都有许许多多的墓被发现并收藏在辽宁博物馆里。各种各样的人物都有世家贵族诰命夫人说书先生还有武将都有,特别是武将很多有一大半都是武将的墓。

要知道墓志铭不仅是说了死者,他生前做了些什么事情,还记录了他做了哪些功德。所以这些墓志里面详细的告诉了我们当时的官场是什么样的民族跟社会的相处方式,具有真实的历史性,可以让我们从中了解到当时的历史事件是怎么发生的。其中就有专门修建辽东长城的武将。

他们的墓志铭出土在辽阳市的一个工地里面,虽然有几块缺失了,但是大部分文字还是可以辨认出来的。从他们的墓志铭里可以看到,他们不仅打仗很厉害,还都修筑过长城和军事堡垒。他们不仅 廉洁,而且特别的善战。可以一人敌别人数人,并且中了十几箭后还可以带着兵到处打仗。敌人撤退,他依然可以追上前去。而且根据墓志的记载,我们还可以知道他曾经跟戚继光一起去巡视当时的长城。

是“中军都督府右都督”杨四畏的墓志和曾任“辽阳副总兵”的韩斌墓志。从杨四畏和韩斌两人的墓志中可以发现,二人不仅骁勇善战,而且都曾修筑过辽东长城和堡城。 杨四畏墓志铭文长达3000多字,还涉及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和蓟镇长城的修筑细节。

“中军都督府右都督”杨四畏的墓向人们揭示了明末大将是如何抗击清军的,他带领将士奋勇杀敌,以一敌十,受伤也会带兵出征。

根据岩石的传闻,这所墓就是当时埋葬原崇焕的墓穴,向人们揭示了当时明末清初的时期,明朝是如何运用自己的军事防御来抗击清军的。

三、辽上京博物馆的馆藏文物

辽上京博物馆珍品荟萃,藏有辽代历史文物17000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57件,二级文物242件,三级文物263件,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馆内有大型永久性陈列“走近辽都――辽上京历史文物陈列”,展出内容由一楼至四楼四个展厅展出,共展出文物1000余件,全面介绍了辽上京的发展史,包括建城、政治、军事、农业、制瓷、冶金、对外交流、服饰、壁画、墓志、葬具等方面,直观再现了契丹文明。 辽上京博物馆的馆徽是以镇馆之宝契丹银币为原型制作的。契丹银币直径4厘米,厚0.2厘米,重21克。银币铸作精致,字迹清晰工整,方穿圆形。正刻阳文契丹大字,译为“天朝万岁”,背刻阴文契丹小字。这枚银币是典礼性的压胜钱,祝愿天朝(辽朝)万事顺利,钱背契丹小字目前不识。契丹银币不是流通的货币,所铸数量有限,当为稀世珍宝,是全国最早发现的辽代契丹大字银币,为研究北方少数民族古文字学、钱币学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辽上京博物馆是我国唯一以辽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壁画和墓志是其特色。在馆藏的20多方墓志中,韩氏家族墓志就有13方,其中韩匡嗣墓志就是馆藏精品之一。该墓志志石为青砂岩质,方形,边长122厘米,志文楷书,凡1551字。韩匡嗣墓志字数多,内容丰富,它的出土大大补充了《辽史・韩匡嗣传》的内容,同时也纠正了《辽史》编修中的一些舛识,对研究辽代的政治、军事、民族问题有很大价值。 哈拉海场辽墓壁画是辽上京博物馆馆藏辽代壁画的代表作,共四幅。第一幅描绘7名女子为主人备食的场景,第二幅描绘了4名男子在一老仆的带领下为主人备饮的场景,第三幅是仪卫图,第四幅是等待主人出行的《备行图》。壁画采用中国传统工笔重彩画法绘制而成,加之矿物质颜料的运用,虽历经千年,色彩仍然浓重鲜艳。画工采用了意象造型的手法,使人物表情丰富,画面自然生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四、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在哪个厅

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在沈阳市浑南区智慧三街157号。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万岁通天帖。

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以王羲之十一世孙王方庆进献的王氏一门书帖原迹为底本,由弘文馆书手钩填的《王羲之一门书翰》,为存世王羲之、王献之书法诸摹本中时代最为可靠、钩填最精到者,堪称“天下真迹一等”。

我国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看过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这件藏品后曾评价说:“唐摹王羲之帖,不论是现存的或已佚的,能确证为唐代所摹的已然不易得;如可证在唐代谁原藏、谁摹、何年何月,一一可考的除了这《王羲之一门书翰》卷外,恐 是绝无的了。”

馆藏文物

辽宁博物馆是中国著名的历史艺术性博物馆之一。馆藏书法精品有朴实秀砀的传世珍宝晋人书《曹娥诗辞》,刚劲挺秀的唐欧阳询《梦奠帖》及其早年作品《行书千字文》,欧氏真迹堪称寥若晨星,历年为书家之典范。

另外还有已成为传世孤本的唐武则天时弘文馆钩填的《王羲之一门书翰》和唐狂派创始人张旭《古诗四帖》等,以及两宋时期皇帝赵佶、赵构、赵Y祖孙三代流传下来的真迹。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 辽宁省博物馆

Hash:70984e66c21eb7f865a7b66b5d3d38a815387906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