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是什么?

导读: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是什么? 一、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是什么? 二、参观建平博物馆心得体会 三、《中国影像方志》:辽宁建平篇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网盘资源 四、辽宁朝阳市建平县的历史人物 五、关于红山文化中马蹄筒的作用怎么看呢? 六、怎么去 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七、远古时代真有龙吗? 八、被誉为中国金字塔陵寝的是什么地方

一、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是什么?

万岁通天帖

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以王羲之十一世孙王方庆进献的王氏一门书帖原迹为底本,由弘文馆书手钩填的《王羲之一门书翰》,为存世王羲之、王献之书法诸摹本中时代最为可靠、钩填最精到者,堪称“天下真迹一等”。

王羲之的书法传世的有两类:一是木版或石刻的碑帖;二是唐代蜡纸钩摹的墨迹本。至于他直接手写的原迹,在北宋时只有几件,后来都丢失或被毁掉了,只剩石刻拓本。所以这件唐代的手卷虽为摹本,但其双钩填墨的描摹技法使其如实的反映了王氏一门的书法风格,而且其内容丰富,包括王氏一门七人十帖,为我们研究王氏家族书法承传关系提供了可靠的实证资料。

我国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看过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这件藏品后曾评价说:“唐摹王羲之帖,不论是现存的或已佚的,能确证为唐代所摹的已然不易得;如可证在唐代谁原藏、谁摹、何年何月,一一可考的除了这《王羲之一门书翰》卷外,恐怕是绝无的了。”

扩展资料

宁博物馆是中国著名的历史艺术性博物馆之一。馆藏书法精品有朴实秀砀的传世珍宝晋人书《曹娥诗辞》,刚劲挺秀的唐欧阳询《梦奠帖》及其早年作品《行书千字文》,欧氏真迹堪称寥若晨星,历年为书家之典范。另外,还有已成为传世孤本的唐武则天时弘文馆钩填的《王羲之一门书翰》和唐狂派创始人张旭《古诗四帖》等,以及两宋时期皇帝赵佶、赵构、赵Y祖孙三代流传下来的真迹。其

中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高宗赵构《书曹植洛神赋卷》两幅作品,处帝王之尊,颇具神韵。大诗人陆游八十岁时的《自书诗帖》炉火纯青,草法苍劲豪迈,堪称诗书双壁。

绘画精品有中唐开元年间周P之《簪花仕女图》,其笔下仕女“曲眉丰肌,艳丽多姿”,使人不仅能从中领略其高超的艺术水平,也深刻地体味到了唐贞观年间上层贵族们的生活情趣;五代南唐名家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林木阴森山峦起伏,官员待渡,意境幽远”,显现出中国画的绝佳境地,被称为划时代之杰作,宋徽宗摹;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通过对虢国夫人等贵妇人游春的描述,显露杨贵妃家族骄奢,图中精巧构思,精美的笔法,为后世留下了稀有的瑰宝。

辽宁博物馆馆藏历代丝绣、晋唐宋元书画闻名天下,东北地区考古发现,特别是辽瓷,古地图与历代货币、甲骨、青铜器、碑志也较为著名。刻丝又名缂丝,是一种通经断纬,正反面纹样相同的艺术织作。辽博收藏的北宋《紫鸾鹊谱》、南宋名家朱克柔运丝如笔的刻丝力作《牡丹图》、《山茶图》等品艺高雅,堪称世界奇技。这些艺术珍品中的一部分是爱新觉罗・溥仪,这位清朝末代皇帝从北京携至长春,于伪满州国垮台时散佚,而后辗转得归辽博收藏。

馆内藏品中尤为富于地方特色的还有辽代瓷器,它们大多出自墓葬之中,辽瓷源中原制瓷工艺,又保持了本民族的独特风格,形制依契丹族习俗,适应游猎骑牧生活,有鸡冠壶、凤首瓶、长颈瓶、三彩海棠式盘、碟等。可谓丰富多彩。至于辽代帝陵出土的辽圣、兴、道宗三代帝、后哀册,有汉文和契丹文两种,镌刻精细,保存完整,为海内仅存珍宝。

馆藏青铜器亦颇为丰富,既有考古发掘品,又有传世佳品,辽宁出土的青铜器中,礼器多同于中原而兵器、用器则颇具地方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辽宁省博物馆

辽宁省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7大 11万多件,其中一级文物就有486件(套)。辽宁省博物馆馆长马宝杰介绍说,为了在免费开放后让观众看到最好的展品,辽博不惜拿出镇馆之宝,推出了7大有特色的展览。清宫散佚书画是辽博最知名的品牌,这些末代皇帝溥仪偷运出宫的历代书画珍品平时深藏库中,50多年中仅公开展览过10余次。值此免费对外开放之际,辽博举办《清宫散佚书画国宝特展》,120件昔日深藏宫闱禁地的宝贝将分期分批展出。首批亮相的有中国现存最早的楷书墨迹《东晋楷书曹娥诔辞》、唐代仕女画孤品《簪花仕女图》、唐代“草圣”张旭墨迹《古诗四帖》等20多件。此外,《辽河文明展》《中国古代碑志展》《中国古代货币展》《辽代陶瓷精品展》《明清工艺品展》《历代状元墨迹特展》等也是精华荟萃。

十大镇馆之宝

一、传奇国宝《瑞鹤图》

《瑞鹤图》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是赵佶书画中的珍品,难得的是诗、书、画具为上乘之作。图绘彩云缭绕之汴梁宣德门,上空飞鹤盘旋,鸱尾之上,有两鹤驻立,互相呼应。画面仅见宫门脊梁部分,突出群鹤翔集,庄严肃穆中透出神秘吉祥之气氛。此幅一改常规花鸟画构图的传统方法,将飞鹤布满天空,一线屋檐既反衬出群鹤高翔,又赋予画面故事情节,这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次大胆尝试。绘画技法尤为精妙,图中群鹤如云似雾,姿态百变,无有同者。更为精彩之处,天空石青满染,薄晕霞光,色泽鲜明,鹤身粉画墨写,鹤睛以生漆点染,顿使整个画面生机盎然。卷后为徽宗瘦金书题记及诗,款“御制御画并书”,签押“天下一人”,观其书风,健笔开张,挺劲爽利,侧峰如兰竹,媚丽之气溢出字里行间。“瘦金体”的出现丰富了我国书法艺术的个性化风格,对后世亦颇有影响。

二、清代云龙人物纹转心象牙球

清代云龙人物纹转心象牙球,全高52.2厘米,上为一直径12.9厘米的大球,镂雕祥云缭绕,十余条健龙或藏头露尾、或藏尾露首穿行于云层之间;大球内分层透雕二十一个小球,球球相套,层层能转,满地纹饰。三节台柱,上为六层透雕小象牙球,纹饰同顶上之大象牙球;下有四足座,座上雕人物顶柱状承盘,玲珑剔透巧夺天工的雕刻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三、唐《簪花仕女图卷》

唐代宫庭画家周■善画贵族仕女。他笔下的人物衣纹劲简,色彩柔丽,细致地描绘了贵妇人闲适生活及孤独空虚甚至带有伤感的精神状态,在挖掘刻画人物的内心情感方面更趋深刻。他所绘的《簪花仕女图》主要表现唐代宫廷仕女生活,是体现唐代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传世巨作,是一件杰出的艺术珍宝,为该时期书画作品中所不多见,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史学价值。画中人物丰盈的体态,华丽的着装,加之精巧高雅的表现技巧,充分展现了唐贞元年间贵族生活的一个侧面。

四、万岁通天帖

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以王羲之十一世孙王方庆进献的王氏一门书帖原迹为底本,由弘文馆书手钩填的《王羲之一门书翰》,为存世王羲之、王献之书法诸摹本中时代最为可靠、钩填最精到者,堪称“天下真迹一等”。王羲之的书法传世的有两类:一是木版或石刻的碑帖;二是唐代蜡纸钩摹的墨迹本。至于他直接手写的原迹,在北宋时只有几件,后来都丢失或被毁掉了,只剩石刻拓本。所以这件唐代的手卷虽为摹本,但其双钩填墨的描摹技法使其如实的反映了王氏一门的书法风格,而且其内容丰富,包括王氏一门七人十帖,为我们研究王氏家族书法承传关系提供了可靠的实证资料 我国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看过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这件藏品后曾评价说:“唐摹王羲之帖,不论是现存的或已佚的,能确证为唐代所摹的已然不易得;如可证在唐代谁原藏、谁摹、何年何月,一一可考的除了这《王羲之一门书翰》卷外,恐怕是绝无的了。”

五、一刀平五千钱

历代钱币是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特色之一,辽博馆藏货币类文物共计7649余枚,上迄夏商时代的贝币,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及流通纪念币,历史跨度巨大,序列性极强,而且不乏多种珍稀品。其中,一刀平五千钱就是稀世之宝之中的珍宝,它又称金错刀,青铜材质,钱身由刀环与刀身组成,刀环形如大钱,上有黄金错成的“一刀”两篆字,刀身形如刀,上铸有“平五千”三篆字阳文。表面无锈迹,有深褐色包浆,因长期被人收藏抚摸,所以轮廓圆浑,铜色温润;错金字平坦光灿,铸造美观精致,十分工整,是难得的珍品,被后世誉为“钱绝”。这枚曾经被李佐贤收藏的金错刀,是王莽统治时期(公元7年)开始铸造的,当时规定一枚金错刀折合五铢钱五千枚,两枚兑换黄金一斤。

六、《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是中国古代最早刊刻于碑石上的官定儒家经书。由权威学者蔡邕、李巡等人主持修订文字。碑刻内容包括《鲁诗》、《尚书》、《周易》、《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种经文,刊刻于64块巨型碑石之上。《熹平石经》因始刻于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而得名,又称“汉石经”。此石经经文每字只用隶书一种字体镌刻,所以又被称为“一字石经”。石经刊立于当时的国都洛阳太学讲堂门前东侧供学子观摹。七年后即逢汉末之乱,董卓烧毁洛阳宫庙,太学荒废。隋开皇六年,石经被载入长安。其后损毁成今之残石并散失于全国各地。石经残石原为近代学者马衡收藏。其中的一部分为罗振玉购得,后为辽宁省博物馆保存。《熹平石经》以标准的四分体隶书写就,结字端庄秀美,气势沉静。

七、清刻历史故事画象牙板

清刻历史故事画象牙板一套12块、在长10.2、宽6.7厘米的象牙板上用微雕的手法刻绘唐尧、虞舜、夏禹、周武王、周成王、汉高祖、汉光武帝、汉昭烈帝、唐太宗等十二位著名人物的民间传说。故事分别为轩辕创造指南车、武王大会孟津、汉高祖置酒沛宫、汉昭烈帝三顾茅庐、唐太宗嘉纳十思等。雕线内填黑漆,如同白描人物画。微雕,俗称“鬼工活”,意思是人的工力所不能及,此套作品在10倍放大镜下观察,雕线遒劲流畅,人物神态栩栩如生,如《唐太宗嘉纳十思》中的唐太宗垂眉顺目,面容谦和,对面隔桌平坐的谏官头戴官帽,双臂置于桌上,扬眉展目,振振有词,一副反客为主的姿态,整个画面表现出谏官直言不讳、唐太宗从谏如流的和谐场面。

八、红山文化玉猪龙

红山文化后期,约距今5000~6000年。是辽西地区空前绝后的玉器繁荣时期,在玉器的器型种类和数量上都有飞跃性的进展。辽宁建平出土的玉猪龙是红山文化后期玉器制品,猪首龙身,通体呈鸡骨白色,局部有黄色的土沁。龙体蜷曲,首尾相连,器体厚重,造型粗犷。猪首形象刻划逼真,肥首大耳,大眼阔嘴,吻部前突,口微张,露出獠牙,面部以阴刻线表现眼圈、皱纹。中央的环孔光滑,背部有一可穿绳系挂的小孔。玉猪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龙形器物之一。

九、《山茶蛱蝶图》

缂丝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手工艺品,它以本色生丝为经,各色彩丝为纬,用“通经断 ”的织法织成,正反面的花纹和色彩完全相同。南宋高宗(1127~1162)时著名的女缂丝艺术家朱克柔,辽博馆藏的《山茶蛱蝶图》就是她的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作品,该图缂织迎风盛开的山茶花,左上角一只蝴蝶向山茶飞来。山茶花的花瓣重叠清晰,层层褪晕表现明暗的变化。叶脉清楚,在风中反转的前后片也表现的惟妙惟肖。最奇妙的是一片叶子被虫咬的痕迹也表现得真实生动。这两件作品全部平织,没有钩织,使整个画面干净利落,主题鲜明,色彩的选择恰倒好处,不愧为传世名品。

十、清徐扬《姑苏繁华图》

清代徐扬所作的《姑苏繁华图》卷长12.5米,是辽博馆藏书画作品中比较长的一幅作品。徐扬是乾隆时期著名的宫廷画家,很受乾隆的器重和赏识。此图是他怀着感恩的心情,倾力绘制的风俗画巨作,画面设色淡雅,格调清新自然,绘有渔犊书樵等各色人物4000余个,精致而生动地表现了清乾隆年间苏州一带的繁华景象。

辽宁省展览馆“珍品馆”于2020年11月27日起对外开放。

万岁通天帖

还应该有仇英的《清明上河图》吧

二、参观建平博物馆心得体会

游自然博物馆 寒假期间,爸爸带我参观了北京自然博物馆。我一直就对自然和动物充满了好奇心,所以刚一到那里,就急不可待地走进展馆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了。 自然博物馆里有动物、植物、古生物、人之由来、恐龙世界、水生生物等六个基本陈列馆。我们首先来到了古爬行动物厅。刚一进门,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恐龙化石。足足有两三层楼高,三、四十米长。爸爸一边看介绍一边说:“这只恐龙是恐龙家族中最大的一种恐龙,被称作马门溪龙。这种恐龙成年后可以长到22米以上,重数十吨。生活在距今一亿三千万年前的侏罗纪晚期。”我仰着头,围着它看了一圈,脖子都酸了。大厅中还展示了许多恐龙骨架,如称王称霸的霸王龙,小巧玲珑的恐爪龙,背上布满剑板的沱江龙,威风凛凛的永川龙,展翅翱翔的翼龙,称霸海洋的鱼龙等等,让人目不暇接。 最有趣的地方要数《动物――人类的朋友》展厅了。里面分为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动物、保护动物、昆虫世界和动物之夜等7个主题单元。在一个叫做“动物之夜”厅里,我们伴随着自然界的风声、雨声、鸟鸣、兽叫,走进夜幕之中,体验到动物之夜的奇妙感觉。那里很像热带雨林,许多动物隐藏在茂密的树林里。我和爸爸在里面走着走着,突然有一个东西碰了爸爸的脑袋一下,吓了爸爸一大跳。爸爸捂着脑袋抬头看了看,原来是一只猴子挂在树上,全身毛茸茸的,正瞪着眼睛看着我们呢。 最后我们进入了水生生物馆。那里有许多稀有的鱼类在鱼缸里游来游去,非常好看。比如神仙鱼个头很小,全身呈现淡白色,鳍和尾巴好像是一片一片的,游起来很像在风中飘扬。还有珍贵的中华鲟大标本和食人鱼标本。 参观自然博物馆,使我们了解了许多神秘而宝贵大自然的知识。我们知道了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经历了几亿年的漫长岁月,通过六次生命大爆炸,才形成地球现在的样子。我们也知道了人类是由动物通过劳动进化来的。我们还深深体会到了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这样就不会有更多的动物灭绝了。我们带着对神奇大自然的无限感叹,同时又带着许许多多新的疑问走出了自然博物馆。我想:今后我要更加努力地学习,等长大以后,去探索那些未知的大自然的奥秘。

三、《中国影像方志》:辽宁建平篇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网盘资源

《中国影像方志:辽宁建平篇》百度网盘高 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pwd=s107 提取码:s107

简介: 1981年,在建平县牛河梁马家沟的断崖之下,中国红山文化的重要墓葬,被考古人员发现。在建平县博物馆的四楼大厅,人们专门成立了陈镜湖烈士纪念馆,铭记他舍身为国的不朽贡献。杨久盛教授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对十王会音乐形式进行了抢救性整理。2008年,建平十王会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辽宁朝阳市建平县的历史人物

陈镜湖烈士

陈镜湖是中共早期党员,也是热察绥地区党组织的早期领导人之一,曾与李大钊在一起工作过。陈镜湖于1901年出生于建平县富山乡哈巴沁南井村,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1月,以双重党员身份参加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到爱国将领冯玉祥的部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1年10月,陈镜湖当选为内蒙古特委书记。1933年初,热河失守,陈镜湖受我党派遣,帮助冯玉祥组建察哈尔省抗日同盟军。5月12日,陈镜湖奉命到河北,途中遭遇反动民团的伏击,不幸牺牲,年仅32岁。

陈镜湖烈士纪念馆位于建平县博物馆一楼大厅,展厅面积300多平方米。展厅里以介绍陈镜湖生平经历的图片和资料为主,其中展出各类图片100多幅。与纪念馆同时落成的还有位于叶百寿镇勿台沟村北山上的陈镜湖烈士纪念碑和烈士墓。据建平县博物馆盖恩存馆长向记者介绍,在十六大期间,虽然纪念馆因在建设中尚未对外开放,但已破例接待了大批参观的各界群众。

高体乾 55年开国少将,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孤山子白音代沟人。

李钟奇 55年开国少将,原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

吴广文 老红军 正军职 原沈阳军区工程兵部副主任【副司令员】朱力科人。

五、关于红山文化中马蹄筒的作用怎么看呢?

马蹄形玉箍是红山文化玉器中典型的器物之一,距今5500―5000年,因为它的形状象马的蹄子,因此而得名。扁圆筒状,一端作平口,一端为斜口,平口两侧各有一小孔,斜口外敞,制作此器是采用管钻法,相当费时费工。马蹄形玉箍的用途究竟如何,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护臂器或祭祀中的乐器,但多数学者推测为束发器,因出土时一般置于头骨下。还有学者认为,玉箍形器上下贯通,其一端设计为斜口朝向天空,是要最大限度地寻找天与地、人与神联系沟通的切入点,也便于神灵的自由出入,马蹄形玉箍就是红山人祭祀的通天器,与良渚文化的玉琮相同,具备琮的功能与作用,这种礼器又代表了墓主的身份、地位和等级。

玉马蹄形玉箍(图1)

一、马蹄形玉箍1

鉴赏要点:此件马蹄形玉箍(图1)高14厘米,上口径10厘米下口径8厘米,辽宁省建平县采集,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该器通体磨制光滑,椭圆简形,由于两端口径不一,再加上端口沿为斜坡状,故称为马蹄形器。制作时,钻孔内外打磨,下端平口边沿有小孔,可穿系。

马蹄形玉箍(图2)

二、马蹄形玉箍2

鉴赏要点:

此件马蹄形玉箍(图2)高11厘米,上口径9.2厘米,下口径7厘米,天津市文物公司收藏。玉质呈黄绿色,有红褐色浸斑。椭圆筒状。上端梢撇为斜坡形,边缘磨成钝刃,器表外坚琢磨光润,内壁有直线或弧线磨痕。

此类奇特的玉器仅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早年李文信先生曾认为它是发箍,建平牛河梁第1号积石冢四号墓此类器出土在人头骨的部位,其作为发箍使用似可以得到证实,但凌源县三官甸子2号墓此类器出土在人骨架胸前,因此也有人认为它不是发箍, 而是护臂器或是祭祀中的乐器。

马蹄形玉箍(图3)

三、马蹄形玉箍3

鉴赏要点:

此件马蹄形玉箍(图3)高11.5厘米,上口径8.4厘米,下口径6.8厘米,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出土,现收藏辽宁省博物馆。

玉质呈青绿色,遍体布满土浸褐斑。器体作椭圆形筒状,上大下小,呈倒置的马蹄形,器壁较薄,筒外光素平滑。上端呈斜坡状,口沿磨琢成刃,有缺口,似经使用所致。下端平齐,底边一处有一小孔。

马蹄形玉箍 出土于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4号墓出土

六、怎么去 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境内的凌源市与建平县交界处,到达方式:

1.乘车路线:

坐从凌源到建平的中巴,凌源上车在牛河梁博物馆下(车会先路过积石冢展馆,但建议先去博物馆,这样游览最近)。

2.自驾路线:

长深高速公路 → 京沈路 → G101 → 公园。

七、远古时代真有龙吗?

远古时代指的是约据今300万年─公元前21世纪的世界。而恐龙是5600万年前灭绝的,所以说没有

没有的,那只是个传说

龙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为百鳞之长。常用来象征祥瑞,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

龙的形象最基本的特点是“九似”,具体是哪九种动物尚有争议。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而这些已经是晚期发展而来的龙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龙而言更加复杂。

封建时代,龙是帝王的象征,也用来指至高的权力和帝王的东西:龙种、龙颜、龙袍、龙宫等。

1971年,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了一件“C”形青玉龙,后经考古勘查确认该玉龙属于距今约7000多年的红山文化遗物。玉龙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洁,头部长吻修目,鬣鬃飞扬,躯体卷曲若钩。造型生动,雕琢精美,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

这件玉龙用黑绿色玉制成,琢磨精细,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已发现的时代较早的龙的形象之一,从其首部特征看,吻部较长,鼻部前突,并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2个并排的鼻孔。玉龙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位列十大镇馆之宝。安徽含山凌家滩、湖北天门肖家屋脊也都有类似的玉龙形象,它们有可能是龙的原始形态。[16]

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清理出一条长1.78米的蚌壳摆塑龙,距今近六千年。

1994年,在湖北黄梅县白湖乡焦墩遗址,清理到一条长4.4米的卵石摆塑龙,距今约六千年。

1995年,考古学家在辽宁的阜新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发现了一条长19.7米的红石堆塑龙。这条龙有头、尾和四肢,已经比较完整。查海遗址是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证明中国龙文化至少已经有了8000年的历史[14] 。这是迄今为止得到考古界公认的,最早关于龙的遗存。

辽宁阜新查海前红山文化龙形堆塑

1996年,辽宁葫芦岛杨家洼遗址,发现了两条土塑龙,距今约八千年。[17]

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的神秘功能在先民的眼里愈发至关重要,与天地宗祖鬼神沟通的琮、璧、戚等礼器,都是用好玉琢制的。在辽西、内蒙古、徽、湘、鄂、太湖流域的发达地区,人们也用玉琢出龙形,足见龙在当时非同一般的地位。[17]

辽宁建平白玉龙。红山文化。有说像猪,有说像熊。他们一方面从形象上分析像熊,另一方面依据出现红山文化重大遗迹的牛河梁积石冢内,有以熊为祭的重要迹象和出土熊首彩陶塑件,甚至附近有可能是当时先民作为山神崇拜的熊形大 。事实上,圆眼大头尖长嘴,利齿显露的,甚至肥厚笨拙的身体与当地的棕熊唯妙唯肖。

安徽凌家滩白玉龙。距今五千年左右。首尾相联的扁环形,鸡骨白色泛绿斑,此龙除背环一周明确的脊鬣,尤为形象的是龙首呈牛头形,头上两支微翘的弯角,直观就是当地水牛头上的双角。

安徽凌家滩白玉龙

浙江余杭瑶山白玉龙。良渚文化。玉龙组成比较特别,由四个同向龙首围成一个镯形。龙首分布均匀地浅凸于镯面上。嘴、眼、耳浅浮雕状,龙角、牙齿等一些细部用阴线勾勒。发掘报告描述它“眼和牙近似水牛或鹿,鼻如猪,角与耳非牛非鹿,似为各种动物的结合图形。……平面加一个侧面进行斜向观察,其形态和传统观念龙形颇为近似,……环曲的镯身,或可视作龙体的象征”。此类龙形,在浙江反山、瑶山等遗址出土的璜、柱形器、山字形器管和小玉璧上多有发现。扁长吻,缩颈俯伏,面额仰天的身姿酷似一条浅潜水下,仅浮露鼻眼,随时准备猎取小动物的鳄鱼的形象。一排整齐犀利的牙齿,更是这一水中猎手的生动写照。

湖南澧县孙家岗的玉龙。龙山文化。扁簿状,镂刻透雕而成。头顶有高耸华丽的角状装饰,腹下有雕镂逼真的龙脚(这恐怕是已知玉龙中最早发现龙脚的例子)。但蜷曲的主体,仍隐约能见“C”字形状。长吻、圆眼等独特的造型,同样具有鳄鱼的体态特征。[17]

湖北天门肖家屋脊i形玉龙石家河文化。外形极似红山文化“C”字形玉龙,只是头形不似红山猪、熊、马首形,而略与鳄接近。

以上诸玉龙,都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五千年左右的典型玉龙。从动物学角度分析,主要是马、熊、牛、鳄几种,特征清晰,种类明确。

内蒙古地区广袤的大草原,在那里的动物主要就是牛羊与马。而马是其中最有灵性的动物,风驰电掣般的速度和巨大的承载力等,是最受牧民宠爱而赖以生存(耕作、运输、坐骑、甚至果腹等)的牲畜。他们把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伙伴,虚幻成神通广大的龙的形象――长鬣飞扬的三星他拉碧玉龙,合情合理。

辽宁建平白玉熊龙,形象为熊,熊的力量和其在当地动物中的霸王地位,也是令人敬畏的。将其虚幻神化成龙的形象,也是完全可能的。

浙江余杭瑶山白玉龙

至于安徽凌家滩玉龙为牛首形,据了解,水牛在这一带,不久前还是农家的主要畜力,也是当地农民几千年赖以生存的动物,即使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人民政府,也曾多次发布公告,严禁宰割耕牛,足见牛在当地人民生活中占据过多么重要的地位。凌家滩先民把这一具有神奇般力量,对农业丰产作出极大贡献的水牛,虚幻神化为龙的形象,顺理成章。[17]

浙江余杭瑶山白玉龙、湖南澧县孙家岗白玉龙、湖北天门肖家屋脊i形龙,头形都似鳄鱼,而鳄鱼也正是长江流域及江南水乡地带常见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动物。有人分析认为,鳄鱼总是在冬眠之后在春天破穴决堤造成水灾,人们也往往在这个时候看到了鳄鱼出没在波涛滚滚之中,便以为鳄鱼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使人们逐渐由鳄产生了龙神的形象和崇拜。

繁多的龙型,特别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玉龙各有祖形的现象,说明龙的产生其实是与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当地氏族先民所尊崇、敬畏的某种动物直接相关,与当时当地生存的动物种群有关。如鳄应该在江河沼泽的江浙湘鄂地区,而不应该出现在辽西的山区和茫茫无际的大草原上;马的踪迹至今在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中没有发现……这种与当时当地先民的尊重物紧密相连的特殊的造龙现 ,直至以后仍会导致另类新龙的产生。如商代人首双角龙纹青铜B,汉代马王堆帛画上的人形龙,江苏丹徒丁卯桥唐代鎏金银盆上的鱼龙等等。其中人形龙的出现,说明受到尊崇、仰慕的首领、英雄人物等,同样可以成龙。这一现象即使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仍能产生其不可思议的影响。总而言之,这种奇妙的、唯“龙的传人”独具的“龙”化的意识行为,实质就是将这种动物或人予以“神”化的过程。

八、被誉为中国金字塔陵寝的是什么地方

关于中国金字塔

昨天刚知道一个事,是关于金字塔。我原本想着这辈子我是否有机会去古埃及看看那些神秘的金字塔。没想到居然知道了在中国也有那些神秘的金字塔,它是这么描述的:

“……中美洲和中国也有相似的文物,对中国金字塔几乎没有进行过严肃的研究,部分原因是由于它的政治环境所造成的,人们对它缺乏兴趣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与中国大不相同的是,在中美洲,人们已经对那里的金字塔进行了大量的考古学研究……”

“中国大约有100多座金字塔,历经了数个世纪,其中许多都由于气候侵蚀或农业耕作而毁坏。有一座金字塔和埃及的大金字塔一样庞大。”!!!

看的我又惊又喜又什么什么的,发现自己真的是很无知。在网上搜了一通,果然看见一些关于中国金字塔的,原来指的就是那些皇陵古墓,但我最想知道的是最最早期时代的,比如那公元前3000年的那座金字塔是在哪,那和埃及的大金字塔一样庞大的在哪。它们也和吉萨的金字塔一样具备了那些不可思议的天文数字吗,一样……?

看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文化研究专家王明达指出,中国良渚的“土筑金字塔”与埃及金字塔相比毫不逊色。”时,兴奋的脸都红了。 居然这么近!

还看到两个消息,一起共享,有兴趣的可以去那儿看看:

[1]

1979年至1985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在辽宁西部的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东山嘴村,以及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的牛河梁村发现大型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小金字塔)遗址,出土了许多令人震惊的文物。根据碳十四测定及树轮校正,考古学家证实,这些遗址距今已有5500年。

根据出土文物初步推断,那里存在过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这意味着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因此轰动了全世界。

1989年,考古学家经过发掘证实,在女神庙附近发现了金字塔。金字塔的形状为圆锥形,小抹顶,用土夯筑成。地上部分夯土堆直径近40米,高16米。土堆外面包巨石。土山上面有三圈石头围砌起来,下面也有三圈石头砌起来。其布局与古埃及金字塔布局相同,难道这是巧合吗?这些金字塔是干什么用的?是用以祭天的坛,还是“国王”陵墓,或者作其他用?

此外,东山嘴、牛河梁文化遗址内,其坛、庙、冢布局范围约有50平方公里,这种“三合一”的布局,类似北京的天坛、太庙和明十三陵。这是为什么?

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有待于科学家们做进一步研究。

(据《自然探秘》)

[2] 中国“金字塔”出现在“水下古城”

来自:河北省Discovery先生 加贴时间:2006-6-27 14:55:39

昨天傍晚,“水下古城”发现者耿卫向在场的专家与记者展示了探秘活动的初步成果:一处水下大型石料建筑的声呐图。在这一主要颜色为黄黑色的声呐图上,记者依稀可以看到一处庞大建筑的多边轮廓。据耿卫介绍,该建筑全由石料堆砌而成,与金字塔形状类似。

对于2.4平方 公里的“水下古城”,耿卫将其分为A至L的12个区,对“古城”中较大建筑古迹进行标号,共有30处。据介绍,这一宏大的高台建筑位于F16,是整个发现区域内最高最大的建筑,高19米,底边中已测明的一边长90米,由5个大台阶组成。其中,第一层底部宽63米,第二层宽48米,三层四层倒塌的比较严重无法测量,第五层宽为27米。在该建筑中,每一层大的台阶之间都有小的台阶相连,其中第一级大台阶从底部有一条笔直的小台阶直通而上。

“我们把90%以上的精力都花在这一建筑上,目前可以初步得到这些结果。”耿卫说。记者了解到,中央电视台将把这一声呐图带到北京,由相关声呐方面的专家进行研究分析,希望能够作出这一水下“金字塔”的三维图。

水下“金字塔”可能是祭祀场所

“非常了不起。”对于这一水下“金字塔”,云南大学文物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李昆声教授连连惊叹。据其分析,该大型建筑很有可能用作祭祀场所之用。李昆声教授分析,“祭祀活动经常在祭祀场所的最高处进行,最高处同时也是雕刻、绘画最集中的地方。而前几日发现的凿有3道印痕的巨石以及凿有印痕、圆孔、符号及人面、“太阳光芒”等图像的石板,正是在第五层,也就是最高层发现的。”

另据介绍,这一水下“金字塔”的石料上下有所差别。其中,第一、二、三、四层为青石垒集,石块相对粗糙,石块之间有某种粘接物连接,第五层用了大量经过打磨、比较规整的红沙石,红沙石摆设成一些特殊的形状。“底部几层的石料比较坚硬,而上面一层的石料相对较软,易于雕刻、绘凿。这与在最顶层发现有印痕、图案、符号的石板也吻合。最有可能的就是祭祀场所。”李昆声教授说。

探秘即将结束

解密“水下古城”还有很长的路

昨天,耿卫还提到,在“水下古城”的C区C6和F区F16这两个建筑中间有一条长300多米,宽约7米的石板路面,这条路面用各种不同形状的石板铺成,路面上还可以找到各种几何图案。“路的两头还各有一个高台,石板路是不是就是‘街道’,这些都是我们今后探索的重点。”耿卫告诉记者,在12个区内共有30个大型建筑,但目前比较清楚的只有F16的水下“金字塔”。

李昆声教授也表示,虽然此次抚仙湖“水下古城”探秘发现不少,但是未能解开的谜团更多。“相比5年前的第一次探秘,这次的发现可以说是惊人的。5年前的第一次探秘只发现了一块有蛇形刻痕的石板,这次则发现了不少凿有图案、符号的石板。但是,这离解密‘水下古城’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且,还有许多未明的建筑物等待着去探寻,现在的取得的成果只是工程的一个开始。”

记者了解到,此次抚仙湖“水下古城”探秘活动即将结束,但探秘工作还将继续进行。

中国金字塔

中国西安的“白色大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据说大约有300米高。

它发现于西藏――位于祈连山,大约距离西安市西南部100公里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活杂志刊登了这张拍摄于1957年的西藏金字塔图片。第一张图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一位C―54轰炸机驾驶员,作为一位援助中国的志愿兵,穿过喜马拉雅山地区拍摄的。从他的收藏品中派发了一些照片,是他在1994年旅行中国西安省的禁区期间拍摄的。

这些金字塔估计有4,500年之久。Hausdorf提到两位澳大利亚商人于1912年的日记,说是遇见了一位年老的佛教僧侣,告诉他们这些金字塔是5,000年之久,他的寺院的纪录是“十分 老”。

Hausdorf报告说:“这里有100座金字塔,由粘土制成,数世纪来变得几乎像石头一样硬。很多都被腐蚀和耕种所损坏。有一个金字塔与墨西哥的太阳金字塔一样大(也与吉萨大金字塔一样大)。很多都是平顶,一些顶上还有小庙宇。山东省有一座石头金字塔,大约500英尺高。一些是以黄金分割比例来混合。

建于5000年前的内蒙古金字塔

2001年7月7日――人民日报

一个发现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三层金字塔可以回溯到5000年前。

从远处看,这座金字塔看上去就像一座梯形的小山丘,位于Aohan县Sijiazi镇以北一公里处的一个小山丘上。这个金字塔长大约30米,底部有15米宽。

一位主管挖掘的考古学家说,这是Hongshan文化时期的建筑物,是至今为止被认为是保持得最好的金字塔。

金字塔顶上也可以找到七个坟墓和一个祭坛,考古家家也发现了相当数量的陶瓷块,带有星号标记,记在内墙上。星号标记被认为是与古代人们对占星术的理解有关。

从七个坟墓当中发掘出的遗物是一支骨制成的长笛,一块石头环状物和一个完整无损的女神雕像,是另一个未接地的坟墓。

令考古学家惊讶的是,内墙上发现了一个手掌形状的石头生殖器,下面是一个小型的石头女神雕像。说大多数发现的遗物都是首先发现,对研究中国文化的起源给予了启示。

贝玛:西藏金字塔

贝玛:西藏金字塔就称为“聚集金字塔”。这是一个保存良好的白色、明亮的金字塔。石灰石仍然良好保存,超乎想象。按照推测,它在日光下发热。

这座金字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一位飞越经过的美国飞行员弄污了。 更多的资料被爱尔兰作家Mona Rolf提及到。它与埃及的大金字塔同样大小。这些图片是由德国研究员Hartwig Hausdorf拍摄。

评论人:喜欢漂泊 评论日期:2006-9-17 13:39

小时候看孙悟空和葫芦兄弟时,就特羡慕他们奇特功能。千里眼啊、顺风耳啊。。。自有了网络,我们在很多方面都是神仙的待遇了呢。

最早看到网络并有印象,是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1984年三联书店出版,在美国是1980年出版的),如果有谁当时很注意这本书,而且很喜欢挣钱,那他一定是个富翁了,里面预示了太多的机会了。

可惜,历史或未来,在我都服从于当下:)――活在当下。所以,我很少执卓于历史,或陶醉于未来。一直是一只闲云野鹤。

但我看到一些东西的时候,比如这金字塔,眼前还是一亮

评论人:北太西 评论日期:2006-9-17 20:46

最想知道的是,它们至今还在吗?

评论人:心木 评论日期:2006-9-17 21:51

在的,一定在的。

TVBS塞上江南宁夏专题报导,今天要带您去看消失的神秘王国。宁夏在800年前,是神秘的西夏古国,后来这个国家遭到蒙古人屠城,在历史上出现空白,唯一留下的是被誉为「中国的金字塔」的西夏王陵。

开阔的荒原上,一座高22公尺的八角密塔拔地而起,根据考证,这里是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陵寝,从陵塔往外延伸,还有城墙跟各式建筑,整座王陵布局就像一座宫殿,彷佛至今还在彰显主人的身分不凡。

TVBS记者:「尽管整座陵寝的面积,广达15万平方公尺,但墓穴的位置,却刻意不选择摆在正中央,而是略为偏西,根据考古学家表示,这样特殊的设计,是为了让死去的国王,更接近西方极乐世界。」

包括开国皇帝,整个西夏王陵一共有9座国王陵墓,还有 多达254座陪葬墓,虽然由於800年前,蒙古军击败灭西夏之后,大肆屠城,受到严重的破坏,然而在考古学家努力下,还是找到不少珍贵的文物。

西夏王陵解说员:「伽陵频迦这个鸟,佛教里面说,他是一种鸟神,出生在喜马拉雅的山上,尤其出生以后就能唱出美妙的歌声,所以被称之为『妙音鸟』,有的佛书上其实也说,他是将人死以后的灵魂,引往西方极乐世界的鸟神,所以我们也会感觉他像是西方的天使。」

除的宗教意义之外,出土石雕的艺术成就,也让考古学家惊叹。西夏王陵解说员:「文臣头像,它的头戴的是官帽,面目很和善栩栩如生,其实仔细观察,会发现它有两撇小八字胡,而嘴角还是略带微笑的,它的微笑似笑非笑很蒙胧,比西方蒙娜丽莎的微笑,它是早了5百年的。」

无论从陵墓挖堀出的文物,还是整体建筑风格,都跟大陆其它汉族王陵大异其趣,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西夏王陵被誉为中国的金字塔,也让来到这里的后人,足以凭吊那段还有许多谜团未解的西夏历史。

[编辑本段]中国金字塔---少昊陵

少昊陵是我国古代五帝之一少昊的墓葬,坐落在曲阜城东4公里的旧县村东北的高阜上,是我国著名的古帝陵之一,有“中国金字塔”之称。据记载,黄帝之子少昊建都穷桑,后徙曲阜,在位84年,寿百岁而终,葬于鲁故城东门之外的寿丘。陵墓呈金字塔状,陵台呈正四梭覆斗状,表面是平滑的大石条,是北宋时用石块叠砌的。陵墓下底边长28.5米,底周114米,高8.73米,顶方12米,状如金字塔。顶端平顶的中间偏北立有清乾隆三年改建 的黄琉璃瓦庙,内供汉白玉雕少昊像。陵园占地25亩,内存古建筑17间,碑22通,古树391株。由南至北依次是呼昊陵石坊、陵门、享殿和陵墓。园内桧柏森森,芳草如茵,并建有围墙,有重修陵墓和历代祭祀的纪事碑石刻多座。

陕西 咸阳 五陵塬

五陵塬墓葬以西汉帝王陵墓为主体,兼有周、秦、北周、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古墓葬。据统计,仅五陵塬秦都、渭城二区一带塬上的帝王陵墓就多达808座,号称中国的“金字塔”。又因其中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五个陵曾设邑建县,故名“五陵塬”。“五陵塬”长约40公里,南北最宽处13.5公里,总面积500平方公里。

西汉诸帝陵中规模宏大,建制最壮观的一座陵墓是汉武帝刘彻之茂陵。这一巨大工程从公元前139年,即汉武帝建元二年动工营造。在营陵的同时,还把当时槐里县的茂乡扩充为茂陵邑,在全国范围挑选了一批豪门富户,令其举族移居茂陵邑。使这里成为京畿的富庶繁华之地。茂陵的修造时间延续了五十三年之久,解万年督造。陵寝工程还包括有白鹤观、龙渊宫等陵庙建筑群。以天下税收的三分之一营造,一直进展到公元前87年才竣工。

刘彻是西汉第五位皇帝,史书称他“雄才大略”。他登基后,上承“文、景之治”奋发图强,文治武功皆有所建树,使西汉达到一个空前统一强盛的稳固局面。他在位历时最久,在开发疆域,沟通中外文化,发展经济和战胜匈奴等方面,其业绩尤为卓著,故尊为“中宗”,死后的谥号曰“武”,称做“孝武皇帝”,后人则称他为“汉武帝”(公元前157―前87年)。

汉武帝茂陵,陵山高46.5米,为方锥台状,由黄土层夯积筑而成。顶面积为1400平方米,底为54000平方米。周匝有护垣,占地面积178755平方米。垣墙基部厚5.8米,四面有阙门,四隅有角楼。据《关中记》载:“汉诸陵皆高十二丈,方一百二十步 惟茂陵高十四丈,方一百四十步。”“周回三里”。文献所记与今实测结果大致相符,风化蚀损甚微,陵山外观基本完好,庄伟敦厚,气势穆然。以汉武时的国力不难占用更大的面积,当时以方一百四十步即足,尚有节省耕地之意。茂陵园虽大,林木茂盛有利于环保。较秦陵之铺张为俭,亦未发现茂陵俑坑。

据《汉书・贡禹传》所记,茂陵地下部分规制浩大,随葬物品丰厚,品类包罗万象,奇珍异宝满藏。以致“比葬,圹内不复客物”,达到集装塞实的饱和程度。那些埋入的器物后来是否被盗掘过,虽众说纷纭,迄今尚无直接实证。但从茂陵附近历年来发现的出土文物情况看来,可以推想一定会有相当多的稀世宝藏遗存。

茂陵距西安约四十公里。位于咸阳至兴平的北原上。地高境阔,即历来被视为游胜之地的五陵原。古时候这里松柏茂密,桃李连垄,柳翠枫丹,黄花遍野,后来林木渐被殳剃,水土流失,景象荒芜萧条。茂陵博物馆建立后,四周环境重新绿化。改变了荒烟蔓草,狐兔出没的景象。数十年的培育卓有成效。如今这里风光明丽,花木欣然,有公路专线与西宝高速公路相通,交通十分方便。汉陵的巍峨景色与五陵原的自然风光令人爽心悦目。

告诉大家一个不为人知的

中国的百慕大 龙三角地区 是世界上神秘的地区之一 在这里有很多怪事发生 比如 船只突然沉默 美国的战斗机突然失踪等 经科学家研究发现 那里的水下有座金字塔 是比埃及的胡夫金字塔 更大的水下金字塔

Hash:c704fed01507746c67d99a5558bc144e784df729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