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泥石流影响景点 丽江古城水系

导读:丽江泥石流影响景点 丽江古城水系 1. 丽江古城水系 2. 丽江古城水系介绍 3. 丽江古城水系特点 4. 丽江古城水系地图高清版 5. 丽江古城水系宜居环境 6. 丽江古城水系统 7. 丽江古城水系分布 8. 丽江古城水系结构 9. 丽江古城水系图

1. 丽江古城水系

丽江古城里没有船。丽江古城作为有着高原水乡美誉的古城,确实有很多的河道,古城水系的源头是古城北面约一公里处的黑龙潭,泉水冲破锁翠桥流到玉河里,玉河虽有两米多宽,但是河道都比较浅,到了大水车后一分为三流进古城后河道变窄,所以在丽江古城里是划不了船的。

2. 丽江古城水系介绍

小桥,流水,水系穿街过巷,分布合理

3. 丽江古城水系特点

七星桥共包涵有丽江古城玉河水系上的7座古桥。分别是:锁翠桥、玉龙桥、大石桥、百岁桥、万子桥、南门桥、锁脉桥(即“七星桥”)。这7座古桥是丽江古城内最有代表性建筑之一,且保存完好。

在7座古桥中,除锁脉桥(即“七星桥”)是南北向以外,其他6座古桥均为东西向。而7座古桥依玉河流向自然布局,如同宇宙星河,天地如一,使丽江古城水系构造和民居文化凭添神秘与内涵。[1]

4. 丽江古城水系地图高清版

按照中国人地名的取法,既然叫丽江,那一定是在一条江的边上,而且这条江就应该叫丽江,然而在丽江这个地方,除了古城和古城里小小的溪流以外是看不到,称之为江的河流。丽江一名的来源有两个说法,一个是因为金沙江“源出吐蕃界犁牛石下,名犁水,讹‘犁’为‘丽’”,故名丽江;二为金沙江因出产沙金,以“金生丽水”,故“古名丽水”,得名丽江。

5. 丽江古城水系宜居环境

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市,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据说是因为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筑城势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丽江古城的纳西名称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可知丽江古城曾是仓廪集散之地。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古城现有居民6200多户,25000余人。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有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角砾岩铺就,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

雅致,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代表。

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修建有桥梁354座,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桥梁的形制多种多样,较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均建于明清时期(公元14~19世纪)。其中以位于四方街以东100米的大石桥最具特色。

古城内的木府原为丽江世袭土司木氏的衙署,始建于元代(公元1271~1368年),1998年重建后改为古城博物院。木府占地46亩,府内有大小房间共162间。其内还悬挂有历代皇帝钦赐的匾额十一块,反映了木氏家族的盛衰历史。

位于城内福国寺的五凤楼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楼高20米。因其建筑形制酷似五只飞来的彩凤,故名“五凤楼”,楼内的天花板上还绘有多种精美的图案。五凤楼融合了汉、藏、纳西等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稀世珍宝和典型范例。

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以北8公里处,这里曾是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丽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上,中心为一梯形广场,一股泉水由北面引入广场,四

条巷道从广场通向四方,极具特色。白沙民居 筑群形成和发展为后来丽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础。

束河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是丽江古城周边的一个小集市,建筑群内民居房舍错落有致,布局形制与丽江古城四方街相似。青龙河自建筑群的中央穿过,建于明代(公元1368~1644年)的青龙桥横跨其上,青龙桥是丽江境内最大的石拱桥。

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城市布局错落有致,既具有山城风貌,又富于水乡韵味。丽江民居既融和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丽江古城包容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纳西民族的兴旺与发展,是研究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史料。

6. 丽江古城水系统

作者以“一滴水”贯串全文,这样写的好处

游记属于写实的文体,因此选择什么样的“点”来贯串全文,既要考虑文章写作方面的因素,还要合乎描写对象的实情。丽江本身就以水见长,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丽江古城的评价中就指出丽江“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水既是风景,也是丽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象征,作者选择“一滴水”而不是“一片云”“一口鸟”,充分考虑了描写对象本身的特点。

“一滴水”既通古贯今,又由高而下,容易把时间和空间这两条线索结合起来,使文章形成有机的整体。游记离不开游踪,但具体、实际的游踪又容易将作者束缚住,使文章在表现方面面临种种局限,于是作者巧妙地利用水滴的流动,设置了一个与真实游踪有相似之处,在表现内容时又有很大自由度的“虚拟游踪”,这样就可以将按照一般写法需“旁逸斜出”加以介绍的内容也纳人到游踪所见的范围内,从而拓展了文章的表现范围,也不会让文章产生太多枝节。

用“一滴水”贯穿全文的另一个好处是获得了自由的视角。作者在描写景物时,选用视角非常灵活,“看”的方式也很多样:时而居高瞰下,时而由远观近,时而升高远望,时而仰视天幕,时而抵近细察,时而一瞥即逝。如此多样的视角和观察方式,使得文章对描写对象的表现既全面又灵动,如果采用传统的“作者游踪、作者视角”的写法,是很难做到的。事实上,在实际的游程中,游览者也很难“并取”这么多的观景视角。

灵活的视角和观察方式,使作者在安排文章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一方面,本文通过一些在时空上不相连属的景物来表现今天的丽江,这种写法的缺点是景物之间容易出现断裂。一般的写法需要相当数量的衔接文字来消除断裂感,而本文作者只需要简单交代一滴水”的流动就可以完成一个景物到另一个景物的过渡,文章轻灵而生动。另一方面,对一些作者想“点到”却不愿详细描写的景物、事件(如东巴文字、主人与客人的对话、游客在晚间的活动等),作者常常利用“水滴”的流动或跳跃,点到即止,“理由充分”地不做详细描写。这样的写法虽然“不细”,不能穷形尽相,却能突出描写对象的主要特点,引发联想与想象,有利于表达作者的感情与思考。正如王充闾所说的,“在散文创作(包括游记)中,愈是自由地联想、概括,省略一些事物的特殊过程、众多细节、微妙差异,形象往往愈是鲜明。没有概括,就难以进行形象的净化与情思的聚焦”(《我写纪游散文》)。作者之所以能大量地、毫无窒碍地使用这种写法,与用“一滴水”贯串全文有密切的关系。

最后,“一滴水”即是观察者,也是“丽江故事”的讲述者,它在文中或娓 道来,或直抒心曲。虽然游记的抒情多采用第一人称,但设置“一滴水”这样一个人格化的文本内部抒情者,无疑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交互性,也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真切深挚。

7. 丽江古城水系分布

1.漓江,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为支流桂江上游河段的通称,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传统意义上的漓江起点为桂江源头越城岭猫儿山,现代水文定义为兴安县溶江镇灵渠口,终点为平乐三江口。

2.丽江,云南省地级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川藏三省区交界处,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北连迪庆藏族自治州,南接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东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接壤,距昆明市527公里。

8. 丽江古城水系结构

丽江古城作为少数民族城市,从城市总体布局到工程、建筑融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井自具纳西族独特风采。

  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中以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经络设置有着曲、幽、窄、达的风格。

  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角砾岩铺就,有四方街、木府、五凤楼、丽江古城大水车、白沙民居建筑群、 束河民居建筑群等景点。

9. 丽江古城水系图

首先最吸引人的是古城的水系,当玉泉公园黑龙潭的泉水冲破了锁翠桥顺着玉河流到古城口的大水车后就一分为三,分成了东河、中河和西河,三条河在古城里挨家绕户后又三分为九遍布整个丽江古城,在过去这些河水既满足了老百姓的生活用水,又是一项极好的消防设施,使古城恍若高原姑苏,这堪比古城的灵魂!

第二是古城里的建筑,所有的民居建筑都是二至三层土木或者砖木结构的,冬暖夏凉很有特色,而且很多前店后院非常符合古城这个茶马古道上的商贸重镇的贸易需求;所有的广场和街道都是用丽江当地特产的五花石铺成的,既可以长期抵抗进出马帮铁蹄的踩踏,又可以让古城天干无尘天雨无泥便于打扫。

第三是古城包容的文化氛围,丽江古城的文化就是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文化。在中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里,丽江古城是唯一既没有城墙又没有城门的古城,丽江的百姓是不设防的民族!

Hash:e3e6b2d6c520320e4b897a52c5d26d0f258809ce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