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景点背后的故事 安徽有趣的历史故事

导读:安徽景点背后的故事 安徽有趣的历史故事 1. 安徽有趣的历史故事 2. 安徽有趣的历史故事简短 3. 安徽传统故事 4. 安徽的民间故事 5. 安徽省著名的故事 6. 安徽有趣的历史故事简介 7. 安徽的历史典故 8. 安徽有什么历史故事 9. 安徽有趣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10. 具有安徽特色的故事 11. 安徽的文化故事

1. 安徽有趣的历史故事

秦二世当皇帝的第一年秋天,陈胜吴广和许多戍卒在赶往防守地点渔阳的途中遇到了大雨,要知道在遥远的秦国时期,交通不发达,遇到大雨河水猛涨,你只能等到雨停之后才能赶路的。秦朝也是刑法严酷,按照法律,迟到是要被斩首的,所以这就让陈胜吴广等人无路可走了,赶到渔阳要被杀头,不去抓到后也是死罪。无奈之下他们只能杀死负责押送他们的将尉,带领一行人走上了反对秦王朝的道路。

  陈胜吴广因为带领号召大家起义,陈胜被推举为,吴广为都尉。他们做了充分准备,在鱼肚子里装进写有“陈胜王”的纸条,意思是陈胜要当王了,百姓看到后一传十,十传百,都以为是天意。接着他们提出了“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迅速组织起了一支农民起义军。他们这次起义得到了广大劳动百姓的支持,规模迅速壮大,夺取了秦很多郡县。当然这也震动了秦王朝,秦二世派秦将章邯镇压,最后起义军节节败退,吴广被迫自杀,陈胜也被自己的车夫暗杀了。这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最终宣告失败。

  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对秦王朝的冲击是非常大的,动摇了秦的统治根基,此后农民起义不断,秦王朝也被刘邦项羽起义军所灭。

2. 安徽有趣的历史故事简短

答:

1.屈原:他是个真正的好官,为民做主,为民请命 ,不过人们更多的是关注他的文回学才华。

2.王书瑞:“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中为民请命的好官 。

3.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他一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顿吏治,打击贪污,深受百姓欢迎,离任时当地精制一好砚相送,他都婉言谢绝,“不持一砚归”;他一生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

3. 安徽传统故事

"一部三国史,半部安徽史"的说法要从两个方面来说起,其一,诞生在安徽的三国人物为数众多;其二,发生在安徽的三国故事数不胜数。接下来,我们先说说其一。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混乱的时局催生出了许多英雄,而曹操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位。相比于汝南袁氏、颍川荀氏等名门望族的子弟,曹操尽管有一个靠买官当上太尉的父亲曹嵩,但并没有从中获得太多好处。

奸臣董卓进京之后,曹操回到家乡招募义军准备讨伐,而他的家乡正是如今位于安徽省亳州市一带的沛国谯县。众所周知,曹操以个性多疑著称,为了增加自己的安全感,他便重用了许多来自曹氏家族和"世交"夏侯家族的人才,如大名鼎鼎的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等等。因为曹家和夏侯家都是根植于谯县当地的大家族,这些人才放到如今自然也就统统成了安徽人。

4. 安徽的民间故事

六尺巷传说是安徽桐城的地方民间传说故事。这是一则发生在清代康熙年间,桐城境内的一桩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大学士张英的府邸与吴姓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难以定夺,连称凭相爷作主。

相府家人遂驰书京都,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寄回,诗曰:“一张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得诗,旋即拆让三尺,吴姓深为感动,也连让出三尺。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

5. 安徽省著名的故事

关于黄山的诗句

1、《山中问答》

唐·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2、《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

唐·李白

昨夜谁为吴会吟,风生万壑振空林。

龙惊不敢水中卧,猿啸时闻岩下音。

我宿黄山碧溪月,听之却罢松间琴。

朝来果是沧洲逸,酤酒醍盘饭霜栗。

半酣更发江海声,客愁顿向杯中失。

3、《翠微峰》

宋·无名氏

洞里乾坤世莫知,时闻啸鹤带云归。

几回洞口乘风立,欲挟飞仙入翠微。

4、《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唐·李白

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

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

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馀踪。

亦闻温伯雪,独往今相逢。

采秀辞五岳,攀岩历万重。

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

凤吹我时来,云车尔当整。

去去陵阳东,行行芳桂丛。

回溪十六度,碧嶂尽晴空。

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

5、《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

唐·李白

韩众骑白鹿,西往华山中。

玉女千馀人,相随在云空。

见我传秘诀,精诚与天通。

何意到陵阳,游目送飞鸿。

天子昔避狄,与君亦乘骢。

拥兵五陵下,长策遏胡戎。

时泰解绣衣,脱身若飞蓬。

鸾凤翻羽翼,啄粟坐樊笼。

海鹤一笑之,思归向辽东。

黄山过石柱,巘崿上攒丛。

因巢翠玉树,忽见浮丘公。

又引王子乔,吹笙舞松风。

朗咏紫霞篇,请开蕊珠宫。

步纲绕碧落,倚树招青童。

何日可携手,遗形入无穷。

6、《同友人游黄山》

明·汤宾尹

冒雨穿山羡未曾,息肩无寺寺无僧。

宽围白浪身千叶,峭入青天手一藤。

龙吼药炉舂急杵,猿调茶鼎煮孤灯。

与君伸脚量峰碛,踏着云光不记层。

7、《登黄山凌□台送族弟溧阳尉济充泛舟赴华阴》

唐·李白

鸾乃凤之族,翱翔紫云霓。

文章辉五色,双在琼树栖。

一朝各飞去,凤与鸾俱啼。

炎赫五月中,朱曦烁河堤。

尔从泛舟役,使我心魂凄。

秦地无碧草,南云喧鼓鼙。

君王减玉膳,早起思鸣鸡。

漕引救关辅,疲人免涂泥。

宰相作霖雨,农夫得耕犁。

静者伏草间,群才满金闺。

空手无壮士,穷居使人低。

送君登黄山,长啸倚天梯。

小舟若凫雁,大舟若鲸鲵。

开帆散长风,舒卷与云齐。

日入牛渚晦,苍然夕烟迷。

相思定何许,杳在洛阳西。

8、《望黄山诸峰》

唐·释岛云

峰峰寒列簇芙蕖,静想嵩阳秀不如。

峭拔虽传三十六,参差何啻一千余。

浮丘处处留丹灶,黄帝层层隐玉书。

终待登临最高顶,便随鸾鹤五云车。

9、《游黄山》

宋·焦炳炎

秀出云霄一杖探,诸峰高下护晴岚。

丹成兔魄香生杵,影见龙津月在潭。

洞暖有花因七七,云深无语住三三。

粥鱼敲动山林典,合傍浮丘去结庵。

10、《游黄山留题》

宋·张冠卿

路尽清溪逼画图,乱云深处插天都。

雾开虎豹文姿出,松隐龙蛇怪状孤。

吐焰看砂奴火齐,凌虚精舍碍灵乌。

我来为访容成侣,试问丹丘果有无。

11、《因公檄按游黄山》

宋·吴黯

倏忽云烟化杳冥,峰峦随水入丹青。

地连药鼎汤泉沸,山带龙须草树腥。

半壁绛霞幽洞邃,一川寒雹古湫灵。

霓旌去后无消息,犹有仙韶动俗听。

12、《黄山歌》

清·汤复

老人今年七十七 ,家在黄山东之侧。

山距吾家百余里,梦寐常劳面未觌。

今年鼓勇扶筇往,彳亍危岑神惕惕。

步步跻攀绝援引,崖石刮耳壁摩鼻。

天生老骨不知疲,眼看松石步登陟。

堕崖坠壑都无谓,纵死兹山意亦得。

13、《黄山行》

清·释弘仁

坐破苔衣第几重,梦中三十六芙蓉。

倾来墨沈堪持赠,恍惚难名是某峰。

14、《黄山绝顶题文殊院》

清·魏源

峰奇石奇松更奇,云飞水飞山亦飞。

华山忽向江南峙,十丈花开一万围。

15、《黄山杂诗》

清·孙洤

名山刻画总支离,万态千容到始知。

高以难窥终爱瘦,险多不测乃成奇。

云随变幻无常致,松不雷同总怪枝。

若结茅庵青翠处,真修何必让安期。

16、《黄海杂兴》

清·余鸿

浮云变幻岂无心,闲看云飞酒自斟。

双壁如门霞是障,群峰拔地笋成林。

雪依片石留鸿爪,台峙层峦理素琴。

钟子难逢谁识我,高山流水慕知音。

17、《三折岭望黄山》

清·董法海

回头三折望黄山,客路匆匆山自闲。

寄语芙蓉峰六六,相思都在白云间。

18、《百步云梯》

明·唐世靖

一线天高不可升,穿云深处有梯登。

猿惊难上回山木,鸟骇迟飞落野藤。

行客携筇常起伏,山僧着屐每凌兢。

后阶先幸奇松护,独立能遮最上层。

6. 安徽有趣的历史故事简介

凤阳小岗村是打响农村承包责任制第一枪,当时的小岗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为了改变这种贫穷状况,严宏昌等18名村民用按红指印的方法,冒死改革,把土地承包给了农民,打破吃大锅饭的模式,使得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极大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成为全国农民农村改革的榜样。

7. 安徽的历史典故

1. 关于安徽的诗句

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

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

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 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

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

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如果要正题,诗题应该叫“舟行望天门山”。 2.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

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简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

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

“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

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

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2. 关于安徽的古诗词四首

1、独坐敬亭山

唐代: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只有 一作:惟 / 唯)

译文:山中群鸟一只只高 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

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2、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3、赠汪伦

唐代: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4、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唐代:李白

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馀踪。

亦闻温伯雪,独往今相逢。采秀辞五岳,攀岩历万重。

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凤吹我时来,云车尔当整。

去去陵阳东,行行芳桂丛。回溪十六度,碧嶂尽晴空。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

译文

黄山高耸四千仞,莲花攒簇三十二峰。丹崖对峙夹石柱,有的像莲花苞,有的像金芙蓉。忆往昔,我曾登临绝顶,放眼远眺天目山上的老松。仙人炼玉的遗迹尚在,羽化升仙处还留有遗踪。我知道今天你要独往黄山,也许可以和温伯雪相逢。

为采撷精华辞别五岳,攀岩临穴,经历艰险千万重。归来闲居白鹅岭上,渴了饮丹砂井中水。凤凰叫时我即来,你要准备云霓车驾一起游览天宫。来往陵阳仙山东,行走在芬芳的桂树丛中。回曲溪流十六渡,青山如嶂立晴空。以后我还会时常来访问,乘着弓桥步入彩虹中。(黄山:古称黟山,唐改黄山。在安徽省南部。)

5、望天门山

唐代: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

3. 安徽的谚语

从肥东到肥思,买了一只老么子,拿到湖尼死一死,除了谷头就是辟。(从肥东到肥西,买了一只老母鸡,拿到河里洗一洗,除了骨头就是皮)

从肥东到肥思,好吃还是老么子,来到合肥去哼个,就去肥思老么子。( 从肥东到肥西,好吃还是老么子,来到合肥吃什么,就吃肥西老母鸡)

你先死吧,你死固了我们再死(你先洗吧,你洗过了我们再洗)

搞的就跟热本鬼子样的(弄的象日本鬼子一样)。

厦门们好快护(小孩子们好快活)。

嘛个还要促上班(明天还要去上班)。

精个膀子,出个大裤头(光着上身,穿个大裤头)

搞个马羚出炒乐椒(搞个马铃薯炒辣椒)

汗从头发苦,老颈吧,胸么口,颈亮心,胳老只扑拉拉的朝外头流(汗从头发颗、颈脖子、心口窝、脊梁、胳肢窝呼啦啦的往外流。

4. 安徽的的俗语有哪些

二字俗语

在行 外行 白板 旮旯 咂巴 活套 洁练 吃香 孬熊 哭穷 老点

三字俗语

巴不得 假恣意 靠不住 不顶弄 不得闲 吃不开 打光棍 着不住 不顾脸 出故事 见面熟

四字俗语

讲话算话 四平八稳 穷家富路 少不经事 老不正经 穿房入库 里戳外捣 活灵活现 一逼 糟

五字俗语

花钱买气生 操心不禁老 同行是冤家 人生地不熟 眼不见为净 有劲没处使 高低不答应 真人不露相 女大不中留

六字俗语

光打雷不下雨 人不知鬼不觉 一回生两回熟 先小人后君子 前有车后有辙 有过之无不及 头发长见识短 省人菜惹人怪 高不成低不就 不显山不露水 名不正言不顺 一口吃个胖子 耳闻不如一见 矮子矮一肚拐

七字俗语

头发胡子一把抓 心有余而力不足 不是冤家不聚头 大人不记小人过 那壶不开提那壶 功夫不负有心人 打开窗户说亮话 身在福中不知福 英雄难过美人关 得饶人处且饶人 脸朝黄土背朝天 一朝天子一朝臣

八字俗语

前不巴村后不着店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十字俗语

死了张屠夫不吃连毛猪 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冻死迎风站饿死打饱嗝

5. 关于“九华山”的名言有哪些

1、同所有的名山大川一样,九华山亦与历史上有名的文人墨客结下了千秋之缘。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三次游历九华山,见此山秀异、九峰如莲花,写下了“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江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美妙诗句。王安石在《答平甫舟中望九华》中亦赞道“楚越千万山,雄奇此山兼”

2、九华山在安徽省青阳县[现为池州市]。境内群峰竞秀,怪石硝拔,流泉遍布,飞瀑轰响,松柏怪异,庙宇毗连,晨钟暮鼓,引人邈思。唐开元末,新罗国有一个叫金乔觉者渡海而来,寄住九华山修身七十五年,圆寂后与佛教传说中的地藏菩萨相仿,始建肉身宝塔供奉膜拜。从此,九华山寺庙渐增,僧尼趋之,香火旺盛,名闻暇尔。与普陀山,峨眉山,五台山统称四大佛教圣地。

3、九华山不仅佛教兴盛,而且景色秀丽。就是因为有了兴盛的佛文化,才有了奇异的自然景色——睡佛。睡佛由无数山头组成。山下有一片很深的圆沟,那是睡佛的眼睛。眼睛后面有一座高山。高山后有一座“M”型的山。“M”型的山后还有一座半圆形的山。这些分别是睡佛的鼻子、嘴巴和肚子。在云雾的笼罩下,睡佛若隐若现,美极了。

4、九华山北俯长江,南望黄山,东监太平湖。它以佛教文化习俗和奇丽的自然风光享誉海内外,尤其在东南亚华人世界更具盛名。九华山素有九十九峰之称,千米以上的高峰 20 多座,为首的是十五峰。天台,天柱,独秀,花台,云外峰如台似柱,耸入云霄;莲花,芙蓉,翠屏,以微,翠盖峰有芙蓉出水之势“间耸航”,“雄叫天门”等茂石更是鬼斧神工。

5、从天台正顶下来,返回古拜经台时,天空乍然放晴。绵密的岚气早已散尽,九华山在蔚蓝的天空衬托下,如美人出浴,清新丽人,秀色倾城。见此壮美的风光,便一边拍照留念,一边倚栏欣赏起来。

6、九华山山间秀溪萦怀,银瀑飞,景色米人。九华山古刹林立,香烟缭绕,是善男信女朝拜的圣地。现有寺庙 80 余座,僧尼 300 余人,已逐渐成为具有佛教特色的风景旅游区。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九华山独领风骚,以“香火甲天下”、“东南第一山”的双重桂冠而闻名于海内外。

7、九华山的佛教,因新罗国王氏金乔觉远道而来修行圆寂而闻名天下,清朝鼎盛时期,寺庙300多座,曾呢4000多人。这里古刹林立,香烟缭绕,是善男信女朝拜的圣地。化城寺、肉身宝殿、袛国寺等庙宇古朴庄严,气宇轩昂。在去百岁宫的路上,静悄悄,没有风,没有声,只有寺庙连着寺庙,香火连着香火,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8、游九华山朋友,你去过安徽九华山吗?九华山是一个融合佛教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游览避 暑胜地。这里有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凤凰古松”;有天河挂绿水的“九子泉声”;有风景如画的“五溪山色”;还有闻名中外的“肉身宝殿”这一道道风景线都让我们流连忘返,深深陶醉其中!凡是看过“凤凰古松”的游客,无不由衷地赞叹:多美丽的松树啊!

9、心顿悟于九华之上,灵魂沐浴于神雨仙风之中,顿觉神清气爽,清新无比,佛光普照。以往,也曾经于雨中游历过名山大川,也看过不少山中的云起云涌,却从未得到这般的顿悟,九华山不愧为佛教圣地,聚千年道行之力,于冥冥之中点化众生。地藏菩萨没有走,他时时刻刻都在以虚实两相存在于九华之巅,谁有缘,谁就能取得真经……

10、到九华山,你不仅能大饱眼福,还能大饱口福。“九华三耳”、“天台双冬”、“冰山雪球”等,真是说也说不完。最后来一碗鲜美的“椿牙焖蛋”,真是令人食欲大增,意犹未尽。九华山,峰多,石怪,洞幽,水奇,松美,真是不临其境,难言奇妙。

8. 安徽有什么历史故事

大别山革命老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张家店战役

9. 安徽有趣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1晋灭吴之战(西晋)

263年魏灭蜀后打破三国鼎立数十年的局面,曹魏政权落入司马昭父子之手。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司马炎于公元265年,登上帝位,改国号为晋,史称为西晋,晋王司马炎成了晋武帝,此时形成了晋、吴对峙局面。垍頭條萊

279年11月至次年3月,晋武帝司马炎发兵水陆并进,晋武帝发兵二十余万,分六路进军攻打吴国,直取建业(今南京),220年3月一举灭东吴,晋灭吴后东汉末年以来分裂百年的中国复归统一,统一王朝晋朝历史正式开场。

2太康之治(西晋)

太康元年(280年)到十年(289年)是西晋比较繁荣的时期,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呈现政治繁荣的局面,西晋政府重视生产,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民和俗静,家给人足,牛马遍野,余粮委田,出现了四海平一、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史称这个时期为“太康之治”。垍頭條萊

太康年间的中国是与西方罗马帝国并列的大国,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太康之治”尽管是一个短暂的繁荣时期,但它在中国古代史上留下了一定影响,为西晋王朝历史增添了一点光彩。

3八王之乱(西晋)

晋朝发生的重大事件中“八王之乱”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发生于西晋时期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这次动乱共历时16年。

直到307年,晋怀帝改元永嘉,大赦囚犯,废除诛三族刑。太傅、东海王司马越辅政,掌握了朝廷大权,至此东海王司马越在八王之乱中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这场内乱使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條萊垍頭

4西晋末年流民起义(西晋)

西晋末年流民起义是晋朝著名历史事件,这是从元康六年(296年)至建兴三年(315年)各族流民反抗西晋王朝的起义战争,而且不止遍及各地的流民大起义此起彼伏。

从晋怀帝永嘉元年的307年到311年五年中连续遭受旱灾、蝗灾等严重自然灾害、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等因素影响,内迁割据都城附近的匈奴集团占领洛阳,晋怀帝被匈奴军队俘虏,并且在次年遇害。

在这场浩浩荡荡的流民起义中,各地流民起义虽然没有走上联合的道路,但各支起义队伍顽强奋战,沉重地打击了西晋的腐朽统治,加速了其灭亡过程。頭條萊垍

5永嘉之乱(西晋)頭條萊垍

西晋历史事件中“永嘉 乱”可以说是它导致了西晋灭亡,因该事件主要发生于晋怀帝永嘉年间(公元307-公元313年)而称为“永嘉之乱”。

西晋八王之乱后,西晋政权衰弱,经济残破,社会矛盾尖锐,南下蛮族趁机起兵反晋,南匈奴两次进攻洛阳被西晋击退,第三次进攻洛阳并将之攻破,俘获晋怀帝,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313年晋怀帝于平阳被刘聪杀死之后,司马邺于长安即皇帝位,改元建兴,316年晋愍帝投降被杀,至此西晋历史落幕。

6五胡乱华(东晋)條萊垍頭

五胡乱华的时间一般从西晋灭亡(316年)开始算起,一直到鲜卑北魏统一北方(439年),在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塞外众多游牧民族形成与南方汉人政权,“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

东晋建立时,中原已沦丧于胡人之手,东晋与五胡的战争,十六国之间的厮杀,使得这一时期战乱连连,河淮地区为南北交战的主战场。

7王与马,共天下(东晋)

建兴五年(317年)在晋朝宗室与南北大族拥戴下,司马睿即位为晋王(东晋),年号建武。太兴元年(318年),正式即位,史称晋元帝,东晋历史正式开始。

司马睿即位后,因为在皇族中声望不够,势单力薄,所以得不到南北士族的支持,皇位不稳。但是他重用了王导,王导运用策略,使南方士族支持司马睿,使北方南迁的士族也决意拥护司马睿,稳定了东晋政权,维持了偏安局面。

司马睿十分感激王导,任他为宰相,执掌朝政,时人谓之“王与马,共天下”,奠定了东晋一朝政局的基础,影响是深远的。

8王敦之乱(东晋)

王敦之乱是晋朝重大历史事件之一,又称王敦之叛,是东晋初年发生的一场动乱,爆发于晋元帝永昌元年(322年),结束于晋明帝太宁二年(324年)。

王敦之乱期间,东晋集中应付内斗,对于北方的侵扰都没有力量去应付,导致后赵在王敦之乱期间夺取了东晋兖州、徐州和豫州的大片土地,苏峻凭著协力平定王敦之乱而有功获封赏,并且威望渐长,军事力量强大。但同时苏峻亦骄傲自满,甚至有异心,最终导致了后来的苏峻之乱。條萊垍頭

9苏峻、祖约之乱(东晋)

苏峻、祖约之乱又称苏峻之乱,是晋朝发生的重大事件之一。这是东晋成帝年间发生的一次大规模叛乱,爆发于咸和二年(327年),由历阳内史苏峻发起,联结镇西将军祖约以讨伐庾亮为名起兵进攻建康。條萊垍頭

事于咸和四年(329年)随苏峻于前一年战死和余众陆续被消灭而结束,这场动乱对东晋当政的门阀士族打击很大,教训极深。此后东晋至孝武帝时为止,士族内争在方式上有所顾忌,不敢轻动干戈,因而东晋得以免除内战达七十年之久。

10淝水之战(东晋)頭條萊垍

淝水之战是东晋重大历史事件,这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

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实则仅三十万左右)前秦军,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垍頭條萊

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10. 具有安徽特色的故事

24孝发生在安徽的是第五孝: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朝天长(今安徽天长县)人,字康叔。七岁那年 ,他的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妒忌,只好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终于得到线索。于是决心弃官到陕西去寻找生母。他告别家人,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走到陕州(今河南陕县),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苏轼和王安石曾经用诗歌赞美朱寿昌的孝心。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郭居业撰。

《二十四孝》之后,相继又出现《日记故事大全二十四孝》、《女二十四孝》、《男女二十四孝》等劝孝书籍。

杨伯峻在《经书浅谈》考证说:“元代郭守正将24位古人孝道的事辑录成书,由王克孝绘成《二十四孝图》流传世间;清末,张之洞等人将之扩编至《百孝图说》。应园先生邀请为其86岁父亲庆寿,陈少梅完全依照元代王克孝《二十四孝图》内容绘制了《二十四孝图》卷,与之相比,徐操创作的《二十四孝史》则更具个性化。”

11. 安徽的文化故事

六安的历史故事很多,六安起义就是其中一个:1931年2月15日,国民党军第46师一部在该师共产党员的组织策动下,在安徽六安城内举行了起义。

一九二九年十一月,正当中共六安中心县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组织发动六霍地区全面武装起义的一触即发之际,七日晚发生了独山三区二乡农协会秘书何寿全和两名女农协会员被捕并被搜去农协会花名册的事件。

Hash:c14659eccea0dbb1abc1a81ed70928c24561fc84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