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景点的小典故 关于颐和园的历史故事和传说

导读:颐和园景点的小典故 关于颐和园的历史故事和传说 1. 关于颐和园的历史故事和传说 2. 颐和园来历的故事 3. 关于颐和园的历史故事和传说故事 4. 有关颐和园的历史故事 5. 关于颐和园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6. 关于颐和园的历史故事和传说有哪些 7. 颐和园的历史文化故事 8. 关于颐和园的历史故事和传说名字 9. 关于颐和园的故事或传说

1. 关于颐和园的历史故事和传说

传说大禹治水时,每竣工一处,就铸造一只铁牛沉入水底,好让水不扬波,河道永固。唐朝以后,镇水神牛开始放置在堤岸边。而我就是乾隆皇帝仿效大禹治水时铸铁牛镇水的典故而造,表达了他对昆明湖水利功能的高度重视。

牛的背上铸有篆文乾隆帝御笔《金牛铭》,寄托了当时人们对远离水灾的美好愿望。

2. 颐和园来历的故事

颐和园长廊的传说:

传说,颐和园修建好以后,慈禧每年都有一大半的时间要在这里“颐养天年”。乾隆皇帝的母亲喜欢听故事,经常一边在长廊中游览,一边让宫女给她讲各式各样的故事听。有些她特别喜欢的故事,就让宫女们反复地讲。时间一长,宫女们肚子里的故事讲完了,以前讲过的故事也记不清了,这可难坏了宫女们。

后来,她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将故事的内容画在长廊两侧的梁枋上。故事越讲越多,梁枋上的人物故事彩画也越来越丰富。从此,宫女们再也不愁没有故事给太后讲了。因为年迈眼拙,看不清梁枋上的彩画,对此竟毫无察觉。据说,这就是颐和园长廊人物故事彩画最初的来历。

颐和园长廊的特色:

1、长廊如彩带一般,把前山各风景点紧紧连接起来,又以排云殿为中心,自然而然把风景点分为东西两部分。

2、廊中夹亭,东西两翼各有亭三座。这些亭轩既有点景作用,又有一定距离倚衬和支撑长廊的妙用。

3、长廊柁画是园中最珍贵的艺术品。

长廊彩绘属于“苏式彩画”,是中国木结构建筑上的装饰艺术。它的特点是:主要画面被括在大半圆的括线内(称为“包袱”);无固定结构,全凭画工发挥,同一题材可创作出不尽相同的画面

3. 关于颐和园的历史故事和传说故事

金光穿洞都知道,但很多只知其一,十七孔桥。为什么是十七孔呢?众所周知,皇家御用的数字是九,在古人看来九这个数字是至阳之数,而且九又是最大的数字,所以天子都会用数字九来代表自己的帝王身份。而十七孔桥不管是从哪边数,第九孔都是在最中间,这正是十七孔桥的巧妙之处。

说到颐和园的十七孔桥,当年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话说当年乾隆皇帝想要在颐和园修建一座十七孔桥,于是在全国各地征调能工巧匠。工匠们先从从北京房山的矿区,凿下一块块汉白玉石,然后利用冬天的寒冷,在街道上泼水成冰,在用木头做滚轴,就这样,费劲千辛万苦运到颐和园内。然后在每一块汉白玉上,认真雕琢。

有一天,工地上来了一位破衣烂衫的老者,老者怀抱一块极为普通的石块,一边走一边嚷嚷着:“卖龙门石咯,谁买龙门石啊?”老者一直围着工匠们打转,工匠们心想这老头儿精神不正常吧,在我们面前卖石头,但是谁也没搭理老者,各自忙着手中的活。一连三天,老者一看实在是没人搭理他,他就离开了。老者困饿难耐,在一颗大树旁昏睡了过去。幸好老者碰到了村里一位好心的农民。农民看老者实在可怜,就把他接到了家中,让他在自己家中安顿下来,并每天让老者和自己一起吃饭,老者一住就是一年多的时间。在这期间,老者除了吃饭睡觉,就是雕琢那块原石,也不与农民交谈。

一天,老者突然说:“我要走了,在你家里打搅了这么长时间,我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答谢你,就把这块石头送给你吧。”农民一听,连忙摆手说道:“不用了,您精雕细琢了一年的时间,还是留给您自己当个纪念吧,我要它也没什么用。”老者说:“你不要小看它,到了裉节上 ,它能起到关键作用,少说也得值个100两银子。”农民一看老者的态度如此坚决,也就不再推脱,便收下了那块石雕。

转眼间,十七孔桥也快到了完工的日期,乾隆皇帝派人传下旨意,准备在十七孔桥建成之日,亲自到场庆贺。眼看日子一天天临近,十七孔桥桥顶最中央的那块石头却怎么也安不上,不管工匠们如何雕琢。这时,有一位工匠突然想起了那位卖龙门石的老者,于是众人纷纷寻找老者的下落,听说他曾经寄宿在一位农民家里,大家一起赶了过去。众人没看见老者,却一眼看见了院子里的那块龙门石。工匠们问农民:“这块石头多少钱,我们买了。”农民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说了句:“那老者走的时候说是值100两银子,就卖100两吧。”工匠们付了银子,带着龙门石回到工地,一下子就安在了十七孔桥上。这时一位工匠突然说了一句:“各位,明白了吗?那位老者就是鲁班爷爷的化身,是鲁班爷爷下凡帮我们修桥来了。”从此,鲁班爷爷帮忙修十七孔桥的故事就传开了。

除了精美绝伦的外观,十七孔桥还有一个绝妙之处,在冬至前后,十七孔桥都会出现这一奇观。当夕阳西下时,阳光将会照亮十七孔桥的每个桥洞拱洞的每一个角落,名曰“金光穿洞”,每年都会吸引不少摄影爱好者前往,感兴趣的朋友在冬天前后,去颐和园亲眼目睹一下这个奇观异象吧!

4. 有关颐和园的历史故事

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岸有一个被喻为牛郎化身的镇水铜牛,在西岸有一处被喻为织女化身的耕织图,它们隔着昆明湖遥遥相望,这两个景观的来历也缘于牛郎织女的故事。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初建清漪园(颐和园的前身)时,乾隆皇帝也自比天上的玉皇大帝,并传下御旨,要把御园修成“天上人间”,那佛香阁要建得雄伟华丽,象征着天宫里的凌霄殿。

昆明湖要宽阔,好比天河,并在湖(河)的东西两侧修了一个铜牛和一个耕织图。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朝西,正好对着织女图,这样一来就更像天河了,天上有织女,地上有牛郎(铜牛),遥遥相望。

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三山五园”,颐和园里的耕织图也遭到毁灭性破坏,只留下乾隆皇帝御题的“耕织图”石碑。解放后耕织图被划出了颐和园大墙之外,成为生产与生活混杂的大杂院。

5. 关于颐和园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有548根柱子。长廊横贯万寿山前,从东向西有四个亭子分别是:留佳亭、寄澜亭、秋水亭和清遥亭,使山与湖有机的结合起来,有人形象地说它是万寿山这只大蝙蝠的双翅。

更为惊奇地是,长廊还是一条五光十色的大画廊,廊间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共有1万4千余幅,大致分为人物故事画、花鸟画、山水画和古建画四大类。这些绘画以苏式彩画为主,间有部分和玺彩画和旋子彩画,它们构图新颖、题材丰富、绘画手法细腻、制作工艺精湛,充分反映了晚清时期的绘画艺术特点,为颐和园的山水风光增添了人文气息。1990年,长廊以其长度和丰富的彩画被收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6. 关于颐和园的历史故事和传说有哪些

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岸有一个被喻为牛郎化身的镇水铜牛,在西岸有一处被喻为织女化身的耕织图,它们隔着昆明湖遥遥相望,这两个景观的来历也缘于牛郎织女的故事。

7. 颐和园的历史文化故事

1、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岸有一个被喻为牛郎化身的镇水铜牛,在西岸有一处被喻为织女化身的耕织图,它们隔着昆明湖遥遥相望,这两个景观的来历也缘 牛郎织女的故事。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初建清漪园(颐和园的前身)时,乾隆皇帝也自比天上的玉皇大帝,并传下御旨,要把御园修成“天上人间”,那佛香阁要建得雄伟华丽,象征着天宫里的凌霄殿。昆明湖要宽阔,好比天河,并在湖(河)的东西两侧修了一个铜牛和一个耕织图。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朝西,正好对着织女图,这样一来就更像天河了,天上有织女,地上有牛郎(铜牛),遥遥相望。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三山五园”,颐和园里的耕织图也遭到毁灭性破坏,只留下乾隆皇帝御题的“耕织图”石碑。解放后耕织图被划出了颐和园大墙之外,成为生产与生活混杂的大杂院。1998年底才被颐和园收回,并逐步按照原貌恢复建设,突出了“耕”与“织”的景题寓意。这里景色优美,如仙境一般,已对外开放。2、从高空俯瞰,昆明湖形似一个寿桃。乾隆爷在山水中布了一个迷局。仿照西湖把昆明湖划分成“里湖”和“外湖”,而且又加了一道支堤,进一步把外湖分为两个部分。把湖水分成里外湖主要是为了把水引向山旁、山后,达到“山环水抱”的格局。为什么要山环水抱?“山环水抱必有气”,这是传统风水的一条重要定律。传统风水的本质是强调对人身心有益的感受。因此,在传统风水里,山要有蜿蜒起伏之曲,水要有流连忘返之曲,路要有柳暗花明之曲,桥要有拱券之曲,廊要有回肠之曲。而曲意味着什么?含蓄、环抱、积蓄、有情,然后必然有勃勃生机。所以要“山环水抱”。而乾隆深谙此道。3、话说在昆明湖的南湖岛上,原本有一个三层高的阁楼建筑叫做望蟾阁。而在北面万寿山上也有一个很高的阁楼建筑叫做佛香阁,正好形成南北对应。但是望蟾阁后来变矮了,这事怎么一回事呢?250多年前,乾隆帝要西郊修建园子,这个时候,有一个叫阿里衮大臣一心想讨好乾隆,在湖广当差的他想到湖广地区最有名的当然就是黄鹤楼了,于是他就自己拿钱,在湖北购了些木材,按照1:1的比例样子做了一个仿品。做成了以后,运到南湖岛上再组装。这就是后来的望蟾阁。由于当时工匠们没有把地基打牢,造成建筑沉降,为此乾隆皇帝还责罚一批相关人等。后来到嘉庆皇帝当政,当他看到倾斜的望蟾阁,于是下令拆毁重建,由过去三层改建成了一层。但是1860年的时候涵虚堂也被英法联军烧了,烧了以后,慈禧重建的时候,便按照嘉庆年间的样子原样重建涵虚堂。4、慈禧建颐和园时,她想学天上的王母娘娘,于是传下手谕:颐和园要修成“天上人间”。佛香阁象征天宫,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龙王庙一带便是人间了。既然有天河,当然就还要有牛郎和织女了。于是在八方亭下面的昆明湖边上,安置了一头铜牛,用来象征牛郎;在石舫的旁边又建了一座织女亭。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扭向西北,正冲着织女亭所在的方向。以昆明湖为界,形成了左有“牛郎”右有“织女”的阵势。 从此以后,这头“铜牛”就这样朝朝暮暮望着“织女”。有一年的七月七,也就是天上的牛郎会织女的日子。这头铜牛突然活了。它离开了原来的位置,一步一步地走到湖里,然后朝着织女亭的方向游过去了。怎奈昆明湖太大了,这头铜牛游到一半便沉到了湖底下,再也出不来了。 有人将这件奇事禀报了慈禧。她起初不信,亲自到十七孔桥一看:铜牛果然不见了。怎么办?“天河”边不能没有牛郎呵!于是又派人仿照过去的铜牛赶制一只,安在原来的地方。怕它还会跑,又用铁链子将它锁上。 赶到了第二年的七月七,这第二头铜牛又动了起来,眼看铁链子也 不住了。慈禧忙差手下几个保镖的壮汉前去将它拉住。这几个壮汉用尽全身力气拼命拽着“牛”尾巴。由于用力过猛,“咔嚓”一声,尾巴拉断了。这时候又有人找来了更粗的铁链子,七手八脚总算将铜牛锁住了。从此昆明湖边上便留下了一只断了尾巴的铜牛。不过,这已经是第二只了。头一只呢?至今还在昆明湖底下呐!5、万寿山的命名,是在230多年以前,乾隆为他母亲“孝圣”皇太后祝寿时决定的。万寿山原名翁山,相传有一老人在山麓曾挖出一个石翁,所以取名翁山。到了明朝嘉靖年间,石翁遗失了,但翁山这个名字却一直流传着。公元1494年(明朝弘治七年),皇帝的乳娘助圣夫人罗氏,曾在翁山之阳背山面水修建了一座规模不小的圆静寺,其旧址即今日颐和园内排云殿所在的地方。公元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正值“乾隆盛世”,这一年正好是乾隆的母亲钮祜禄氏“孝圣”皇太后60岁生日,乾隆为了表示他的一片孝心,于这一年将翁山改为万寿山。

8. 关于颐和园的历史故事和传说名字

在颐和园里,不但有巧夺天工的建筑、闻名于世的奇珍异宝,就连园中举目可见的石头也别有情趣。 与颐和园东宫门遥遥相对的仁寿殿是皇帝勤政的地方,殿前正中有一高丈余、气势宏伟的太湖石,人称鸡鸣石。当年这块石头曾矗立在畅春园康熙皇帝寝宫清溪书屋前,它具备了瘦、皱、漏、透的特点,是康熙下江南时发现的心爱之物,建畅春园时特地把它放在了自己的眼前。鸡鸣石之名从何而起呢?这就要从《杨香武三盗九龙玉杯》说起,杨香武因不满绍兴黄三太的张扬,从畅春园盗走了皇帝的宝物九龙玉杯——这玉杯本是缅甸进贡的,杯底刻有九条蛟龙,平时龙伏在杯底,一旦斟满酒九条龙即像是浮出水面款款游动,因此深得皇帝喜爱。第三次盗杯时,以第三天五更鸡鸣为时限,杨香武约其好龙张德盛藏身于太湖石旁,用口技鸡鸣麻痹了皇帝和侍卫,终于再次盗走了玉杯,那块太湖石因此得名鸡鸣石。1860年畅春园被英法联军的大火烧毁,鸡鸣石也隐身于乱草丛中,直到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修清漪园时,才被移到了颐和园里。

太湖石,人称鸡鸣石,又称寿星石

从仁寿殿西行不足百米就是慈禧太后寝宫乐寿堂,堂前有一块巨石“青芝岫”,又名败家石。它是明朝万历年间太仆寺少卿米万钟在房山石窝村发现的,欣赏之余便请工匠从石窝村往北京的勺园里运,勺园即今天北京大学内的勺园,是米万钟个人建造的私园。因巨石重过万斤,只能在冬季打井取水泼冰为路面运输,消耗太大,运到良乡时财力不支而作罢,落了个败家石之名。清乾隆时,一次皇帝到河北易县的西陵去祭拜雍正陵,回京时路经良乡,一眼看中了这块奇石,立刻命内务府造办处搬运此石,正逢建造清漪园,就把它放在了园内,赐名“青芝岫” “青芝岫”又称“败家石”

颐和园内最有观赏价值的奇石,是昆明湖东岸玉澜堂前的“子母石”。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光绪皇帝成了阶下囚,冬季被囚禁在四面环水的瀛台,到夏季慈禧避暑时就被囚禁在玉澜堂内。巧的是玉澜堂门前有一对守门石,形状似一雄一雌,虽然终日相望却是冷眼相对,宫内的太监们便说雌的是慈禧、雄的是光绪,娘儿俩就像一对冷冰冰的石头,“子母石”就这样传开了。 子母石

在排云殿佛香阁前,两旁排列着十二块形状各异的石头,有的像龙,有的像虎,有的像牛,这就是有名的十二生肖石。这些石头原本不在这里,而是来自畅春园,其命运和鸡鸣石一样,1860年以后在荒草堆中栖 身几十年,直到光绪朝重修清漪园时为讨慈禧的喜欢,才把它们搬到这里,成了颐和园一个著名景观。

十二生肖石:(颐和园的母子石

——关桂林

颐和园的玉澜堂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因晋朝诗人陆机的诗句“玉泉涌微澜”而得名,其位置临近昆明湖,凭窗西望,水天空阔。乾隆曾有诗云:“又俯西窗蜃,湖天上下空。只观铺镜影,辽待迭纨凤,暖起浮霄朦,宽栖度岁鸿,温言冰上冱,澜意满其中”。

玉澜堂后经两次劫难,被毁于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后为光绪皇帝在颐和园的寝宫,建筑别致,环境幽静。它东临上朝处理政事的仁寿殿,西北靠近慈禧居住的乐寿堂,后有光绪皇后隆裕居住的宜芸馆。但是,如此幽美的皇帝寝宫,在慈禧临朝执政的后期竟成了天子的监狱。

在玉澜堂正门外有一对守门的石头,高约2米,是极普通的两块岩石,左为钟乳石,右为角砾灰石,石体既无形又无纹理,质粗平淡毫无生气,但却是慈禧太后命人特意从静宜园(香山)移来的。此两块石头何以成为“事件石”?这里有一段曲折生动的故事。传说此二石绝非园林造景之置石,乃慈禧太后以“母子”之情为喻,而告诫光绪所立的二石。光绪初登帝位时年仅5岁,慈禧借此垂帘听政,至光绪十三年皇帝亲政时,慈禧仍控制朝政,并握有任免大臣的权力。而光绪血气方刚,是一位想有一番作为的青年,同时又受其师翁同和的影响,拟摆脱慈禧的控制。光绪二十一年,满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光绪受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思想的影响,欲发动维新变法运动。慈禧察觉此举后,惧怕变法推行会威胁她的统治地位,特意在光绪的寝宫门前设置了这两块石头,称之“母子石”,欲以母子之情牵制光绪,并明确告诫光绪不能摆脱她的控制。

1898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戊戌变法,朝廷官员中分成以光绪为首的变法维新派和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这场斗争波及朝廷内外、全国上下,而斗争的主要场所就在颐和园。

光绪在多次听取改良派的意见并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后,于1898年6月11日颁布“上谕”,宣布变法的政治纲领,又陆续颁布数十道改革诏令,这对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来说无疑是一颗重型炮弹。慈禧立即进行反击,用她的权术策划种种阴谋,于9月21日的清晨发动政变,发布“上渝”说光绪有病请太后再次“训政”。她废除了变法法令,下令逮捕康有为、谭嗣同等改良派,囚禁光绪于中南海的瀛台,后又转移到颐和园的玉澜堂。这时的玉澜堂已完全改了模样,前后左右修了砖墙,门口有太监站岗,封闭成一座监狱。光绪完全失去了行动自由,御膳也一落千丈,“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

现在的玉澜堂已基本恢复了皇帝寝宫的面貌,但是为了使中国历史上的戊戌变法留些实物,现在东西配殿的暗墙仍然保持原样,使这座古建筑更具有了其历史文化的韵味。“母子石”原封未动,作为历史的见证,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

9. 关于颐和园的故事或传说

十七孔桥是一座长150米的17孔联拱大石桥,飞架于南湖岛和廓如亭之间。乾隆时仿著名的卢沟桥所建。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计544只,两桥头还有石雕异兽,十分生动。为何桥洞要建成17孔呢?因为桥正中的大孔,从桥两端数来正好是"九"数。而"九"称为极阳数,是过去封建帝王最喜欢的吉利数字,所以将桥建成17孔的。

Hash:a4553f3d2f92b969b9bf3c89f32c12138db17368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