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历史人物是奸臣还是忠臣?

“忠奸”问题,是古代大臣们做官的首要问题。当他们还是莘莘学子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开始接受关于“忠奸”的价值观的教育。家长和老师都会告诉他们,要做忠臣,不要做奸臣。甚至还有非常极端的例子,岳飞的母亲把“尽忠报国”四个字刺在岳飞的背上,让他不要违背自己的信仰,一生都要做忠臣。

皇帝在用一个大臣的时候,首先也不是从能力上来考虑,而是从“忠奸”上来考虑。如果皇帝认为一个大臣是“忠臣”,就对他非常信任。如果皇帝认为一个大臣是“奸臣”,肯定就会排斥他。史官在写历史,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时候,也会把“忠奸”问题作为评价这个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在这个标准的统照下,历史人物被放入不同的序列。

比如《史记》中《酷吏列传》上面的人物,就基本上被作为奸臣。而《滑稽列传》中的人物,则是作为“艰难的忠臣”存在。既然“忠奸”问题这么重要,那么,究竟什么是忠臣,什么是奸臣呢?“忠奸”问题在古代确实很重要,但是,“忠奸”却从来就没有标准,而且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岳飞。不管是历史评价,还是民间评价,他都是一个绝对的忠臣。

但是,皇帝宋高宗却认为他是奸臣,把他杀掉。反过来,秦桧也是被公认的奸臣,但是宋高宗却认为他是忠臣,对他非常重用,给予他“独相”的地位。比如和珅。我们都知道他是奸臣,嘉庆也认为他是奸臣,但是乾隆却认为他是忠臣。就算乾隆知道和珅是个贪污分子,他依然认为和珅是忠臣,不会惩罚他。比如袁崇焕,当时无论是崇祯皇帝还是老百姓,都认为他是奸臣。但是后来历史上却定性为他是忠臣,认为他是民族英雄。

以上这些大臣,不管怎样,最终历史上都给予了他们确定的评价。但是也有一些大臣,历史上一直争论不休,直到今天,依然无法确定他们是忠臣还是奸臣。比如霍光、曹操等人。霍光和曹操在朝中把持朝政,朝中的大小事务,都由他们说了算,按理说他们是奸臣。但是,他们所做的那些事情,对国家对皇室都是有极大帮助的,因而似乎又该是忠臣。

那么,究竟他们是忠臣还是奸臣呢?到现在依然没有定论,成为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样一种局面。不过,我们知道,历史是不能变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这不是研究历史的正确方法。关于“忠奸”的问题,应该有一个标准。那么,这个标准是什么呢?第一标准:对皇帝是否忠心。这也是古代最被认同的标准。

这里的皇帝,当然可以延续得更宽泛一点,这句话就变成了:对主人是否忠心。比如尉迟敬德和徐茂公。李世民认为他们就是忠臣。当年他们在别人手下的时候,李世民曾极力拉拢他们。他们明知道他们目前的主人并不是明主,但是却不愿意背弃,依然为其作战。直到后来,他们的主人被打死以后,他们才投奔了李世民。

李世民认为,这样的人叫做“纯臣”,也是最忠心的表现。《三国演义》还根据这个标准,把黄忠塑造成一个忠臣,同时把魏延塑造成一个奸臣。不过,这个标准其实并不好用。因为前面我们也讲了,秦桧、和珅这样的人,对主人也是忠心耿耿的,但是我们却认为他们是奸臣。所以,把对皇帝忠心的人认为是忠臣,显然是不太准确的。

第二标准:对国家是否忠心。古代皇权社会,家国其实是连在一起的。皇家就代表国家,有皇家也就有国家。但是有时候,皇家和国家又是分离的。比如岳飞,宋高宗认为他对皇家不忠,对自己不忠。但是岳飞却认 ,他的目的是为了恢复国土,对于国家来说他是忠臣。背上的“尽忠报国”,就隐含着这样的深意。再比如曹操,他确实挟持了汉献帝,对汉献帝来说,肯定是不忠心的。

但是曹操的努力,目的是为了国家的统一。对于国家来说,他是忠臣。皇家和国家,合在一起最好。但是,当皇家和国家分离的时候,作为忠臣,是应该选择国家的。第三标准:对百姓是否忠心。如果皇帝乱政,这种情况下,选择“文死谏,武死战”这样的忠臣,也是可以的。但这多少有一些愚忠,他们对国家和百姓都没有什么帮助。

而在古代,最重要的忠臣,其实是一心为百姓的人,这应该是忠臣的最高境界。然而这个最高境界,有时候反而最容易引起争议。比如李渊李世民,他们造反推翻隋朝,建立唐朝,给百姓带来了和平安宁,他们算不算忠臣呢?再比如周文王周武王,他们带着四方诸侯,推翻乱政的商纣王,给百姓带来了幸福,他们又算不算忠臣呢?由此可见,忠臣的标准虽然很确定,但依然永远存在争议。(参考资料:《中国通史》)

奸臣或者是忠臣,主要是看这个大臣是不是一个为国为民的人。如果这个大臣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谋取私利的话,那么他就是一个奸臣。如果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国家和民族,那么就是一个忠臣。

Hash:5fb7a5c3b84c3d9b36f4661c94cc77fffe091add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