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红色景点一日游 浏阳市红色旅游线路图
导读:浏阳红色景点一日游 浏阳市红色旅游线路图 1. 浏阳市红色旅游线路图 2. 浏阳红色基地旅游景点 3. 浏阳市红色旅游线路图最新 4. 浏阳红色景点大全集 5. 浏阳红色旅游景点地图 6. 浏阳市红色旅游线路图高清
1. 浏阳市红色旅游线路图
浏阳风俗1 浏阳生育寿诞风俗
婴儿出世都要到神龛前燃放鞭炮,向祖宗报喜。昔时重男轻女,“生子曰弄璋,生女曰弄瓦”。认为生男孩是家庭幸事,欢天喜地。认为生女是“生个空人”,是背时货,一愁包脚,二愁陪嫁,甚至有溺婴现象。
小孩降生时,如有不速之客进屋,称“逢生”。来客就是婴儿的干爹或干娘,但有“男逢男生,背时三年,踏了血地,必有灾祸”之说。为解脱,主人便暗中在客人衣上穿上红线,以“刺破灾祸”。男逢女生,则认为是好事,要“逢时三年”。
邻居女眷听到鞭炮响,会赶来问慰祝贺,并分别送以鸡蛋、红糖、干刀豆丝、干豆角等,以催乳,因说“月婆”不宜吃青菜,吃了青菜“毛毛拉青屎”。分娩后胎衣要用陶罐盛着埋在附近山上,意在父母血统与家乡土地永不分离。世传送胞衣时不能回头,否则倒奶。
婴儿父亲即日要带着鞭炮和一只鸡到岳父家报喜,生男孩带公鸡,生女孩带母鸡,岳家无需问便知生男生女了。岳家亲邻听到鸣炮报喜,纷纷恭贺并送以鸡蛋等物。第三天,女婿接丈人婆去“做三朝”,古称“汤饼之会”。外公外婆带去早已准备好的婴儿摇窝、坐栏等,一般还备有婴儿棉袄、夹袄、单衣、棉抱裙、夹抱裙、鞋、帽等各一对,人叹“外婆难做呀”!有的还留下照顾产妇,叫“伴月”。婿家亲邻或“请外婆茶”,或“请外婆饭”。
三朝日,长辈妇女将艾叶、枫球、鸡蛋等熬汤为婴儿洗澡,叫“洗三朝”。洗毕,用鸡蛋滚擦婴儿全身,以祛风,祝福健康。再给婴儿换上新衣服,由祖母或其他长辈抱着,在婴儿身上盖一筛子,筛上接剪刀、算盘等,众人簇拥,或手敲赶鸡棍(即一头劈开的竹棍,作赶鸡之用),或持擂杵,去正厅神龛前拜祖宗,叫“拜三朝”。拜毕,沿厅屋巷廊游一圈,叫“游三朝”,据说可防“脐风”危害。
三朝日亲友赐红纸包封祝贺,赴汤饼会,叫“打三朝”。主家煮熟鸡蛋,上红,分赠众人,叫吃红蛋,又叫吃滚屁股蛋。
浏阳北乡有三朝送号习俗。邻里亲友将取定的男婴字、派、号名用大楷书于红纸上,额以“恭惟某某夫妇喜得文郎志庆”或“恭惟某某老大人喜得文孙志庆”之类的贺词,在鞭炮声中贴于厅屋正梁两端墙上。因屋场、族人等情况不同,有同时送几个号的。清代以前,生女婴不道号。民国以后,也有给女婴送号的,但只送一个名字,一般是“闺字某某”。
还有办满月酒、百日酒、周岁酒的。长沙县有用鲤鱼给婴儿亲嘴并喂汤的习俗,叫“开荤”或取“”之意。亲友赴宴,赠之金银手钏、项圈、“长命锁”等物。周岁时,有的将文具、针线、口红、书画之类摆于盘中,让婴儿去抓,以测其志趣,名曰“抓周”。以后每岁生日都叫“长尾巴”,父母总要维以荷包蛋,所谓“大人生日一餐饭,细伢子生日一个蛋”。10岁、20岁等叫“总生”、“整生”,亲友多送布料鞋袜等作为礼物,父母一般要请几桌客。平时生日叫散生,除姑舅、姨妈登门之外,邻里妇眷要送以鸡蛋、面条等相贺,主人待以“旱茶”,故又称“吃茶”。
古语云:44百岁曰上寿,八十曰中寿,六十曰下寿”,可见古人称寿的最低限度是60岁。以后有50岁称寿的。长沙人做寿讲“男进女满”,即男做虚岁,女做实岁,做60大寿被认为是重开花甲,特别隆重,称为寿星公、寿星婆。有的搭寿台、陈寿桃、点寿烛,有的亲友送寿匾、寿屏。寿星端坐寿台,接受儿孙跪拜,此时鞭炮燃放时间越长越好。开筵时,先吃 面,面条细长,象征长寿,故长沙人叫生日饭为吃面。
也有50岁以前就庆寿的,但有“男不做三,女不做四”之说,即男满29岁,女满40岁不做寿。有的生日外出避客,叫躲生。有的人依“母在堂,不做寿”的古训,即使是60岁或70岁,只要高堂健在,就不做寿,自己生日看成母亲的难日,只给母亲添菜,以感谢母亲的生育之苦和养育之恩。
2. 浏阳节日风俗
巍峨的大围山,是浏阳的象征,浏阳人民素以勤劳勇敢,坚毅淳朴著称。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居住着汉、蒙古、回、藏、苗、壮、朝鲜、满、侗瑶、土家(许多是外省移民来的)等十一个民族,所以构成了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
有庆贺新年的习惯。为一岁之首,称新年,又称“春节”。过去这一天雄鸡初鸣之时,由男主人起来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叫“开财门”。早饭一般只吃三十晚剩下的饭菜,寓情“有现成的吃”。而青菜芋头不能少,以示新一年里将“清清洁洁,百事如意。”这一天,男女老少都穿新衣,叫做去旧换新。长辈向晚辈和小孩赠送“压岁钱”,也有向年过花甲的老人送“压岁钱”的,但一般都改在除夕前送。
从初一起,人们见面相互“请拜年”。新朋好友间要专程登门“拜年”,叫:“恭喜!”或问“新年好”,以前还有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地方的说法。封建时代儿女给父母、少者给长者拜年还必须下跑拜。现在比过去简单化了,除上了年纪的人还拱手外,其他人大都是只互相道贺。
春节期间,有请“春饭”的习惯。一般安排在初五以后,将亲朋好友邀在一起吃一顿饭,叫吃“春饭”。主要是团聚一起,共叙家常,总结旧年,计划来年,互相答谢。“春饭”十分讲究,要做足十碗菜,过去吃“春饭”时,桌上有鱼而不能吃,意思是有鱼(余)有剩,年年有余。因鱼不吃,所以,还有以木雕的鱼来代替的,说来很滑稽。
从正月初五至十五元宵节止,为舞狮、舞狮、舞灯期间,队前有一人持一红贴,贴上印有“”、“恭贺新春”等字样,这叫拜年贴子。发贴后,狮、龙要进屋拜年,主人见狮、龙来了,要燃放鞭炮迎接,走时要放鞭炮相送,狮、龙走后有一人收红包,叫做“赏封”。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又叫上元节)。正月初四、初五以后,市场上开始供应“元宵团”,元宵团象征着团结吉利。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大点其灯,有的还扎笼悬于门口,有句谚语叫做“三十晚上的火,元宵晚上的灯”。
立春,“送春牛”,每逢立春来临,城乡家家户户都郑重其事地燃放鞭炮表示庆贺,以迎接“春”的到来,时有民间艺人,化作老农,背着木梨,牵着牛犊,串门作耕田状,叫“送春牛”,户主还须放鞭炮相迎。
农历三月初三,有以当节日食品的风俗,说是吃了“明目”。
清明节扫幕,清明前至到清明节,大多数人都会拿些钱纸香烛到祖先墓前烧化,并带上三牲酒礼祭奠,燃放鞭炮、铲一块草皮放在坟顶,插上三根挂山签,表示纪念及祭扫过。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叫端阳节,五月初一起至初五,家家户户开始插上蒿艾,挂上菖蒲。借以阻挡瘟疫和镇邪压魔,还有饮雄黄酒和扎棕子的习俗。这一天还要吃包子、盐蛋、划龙船,相传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
日叫中元节。上年纪的人,大都要为已死去的亲人包封一些钱纸,烧化给他们,叫做烧包,即所谓烧包记名。
中秋节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风俗节日,农历八月十五日晚吃月饼、赏月。过去还有打中秋菩萨的游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 ,城市居民的赏月越来越讲究了,除月饼外,还备各类水果,高级糖果,烟酒之类的食品,一家人团聚对月而座,放开音乐唱片助兴,共享天伦之乐。
农历九月初九日是重阳节。这天有登高的习俗,叫“重九登高”。
小年,腊月二十四日称小年,小们叫“过小年”,说是给孩子们过年。实际上从这天起就忙于准备过年了.
3.浏阳过年风俗
为春节,俗称过年。乡人过年须过大半个月,即从先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起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为止。这个习俗延续了几千年,与南朝梁时所记基本相承。
腊月二十四,俗称“过小年”,举家休息聚餐,称“小孩子过年”。相传是日作为“天上耳目臣,人间烟火主”的灶王爷要回天庭述职,叫辞灶。为了使他“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闹言碎语不必讲,好言善语奏玉皇”,人们在前一天要搞大扫除,叫“扫扬尘”。廿三或廿四晚由家庭主妇在锅灶周围点烛祭灶,为其“送行”。民谣曰:“辞了灶,年来到,妹子要花,伢子要炮,始助要新衣,爹爹要新帽”。是日起,长工下工,匠师不再上门,家家筹备年货,作豆腐,杀年猪,送年节,备点心,炒旱茶,写春联,扎灯笼,忙得不亦乐乎。
岁终之日叫除夕,或叫,户户剪彩纸,贴春联,全家团圆聚饮,菜肴有余有剩,叫吃团年饭。饭后一般还有等点心。掌灯时分,焚香鸣炮,拜祖先家神,叫辞年,并接灶神祭祀。小孩则成群结队打着灯笼依次去邻里人家,进门曰:“请辞岁”。各家起立迎之,捧出点心旱茶,把孩子们的口袋塞得满满的,有的小孩回家卸完口袋后,又迅速地加入辞岁队伍,一个晚上可得一两瓷坛的美食,乐得合不拢嘴,因而有谚云:“小孩盼过年”。
年三十夜,农村家家火炉中燃着一个枫树蔸(或松、栗等树蔸),叫“年财佬”。男女老幼围炉共话,长辈给小孩压岁钱,全家品吃猪脚炖萝卜,欢坐待旦,叫“守岁”。所谓“有钱无钱,萝卜过年”。
除夕年关,在万民欢乐的同时,也不乏“有家不敢归”的贫困人,所谓几家欢乐几家愁。债主收债,匠师收工钱此时已是最后期限,城镇街巷、乡间小路上收帐人的灯笼火把川流不息,有的人家无法付帐,铜壶衣服可能被人提走,所以只好外出躲帐。还有的在辞年之后,用红纸书写“衡门衍庆”4宇贴于门上,紧闭大门,任何人不得出进,叫“封财门”。问帐客无奈,好事者乃作打油诗:“贫家早早掩财门,债主虽临难进门。恼煞商家收帐客,无钱反吃闭门羹”。
正月初一,古称元旦、元日,自古“爆竹闹元日,万众纵情欢”。辛亥革命后,将公历1月1日叫元旦,改夏历元旦为春节。
大年初一,家家于鸡鸣时分即起,男女老幼换上新衣,由辈份最高的男主人燃香开大门,鸣放鞭炮,叫“出天行”,或说开财门。然后人厅堂,秉烛敬拜祖宗,再向外把天地神明,择吉时向吉方三揖,或向四方揖拜,祈求新年方方得利。接着儿孙依次向长辈拜年,抢先到井边挑第一担水,并点香烛把并神。农村还在早上拜祖坟习俗。早餐吃剩饭,叫吃隔年粮,寓意衣食有余。菜看以素为主,离不开青菜、芋头、豆腐等,寓意人丁清吉,万事遇头,清白传家。饭后晚辈向家族长辈拜年。清朝时,拜年行跪拜礼,初一一般不外出拜年。民国以后,改跪拜为拱手作揖,家庭内拜年毕,邻里互拜,气氛热烈。但若人家尚未起床,则忌入床前拜年。有人进屋拜年,主人起立拱手:“请拜上门年”,并热情地以上等旱茶招待。
城里人多在天明出行,到亲友家登堂揖拜。前清捐 虚衔者,个个衣冠顶戴,大摇大摆,高视阔步赴各处拜年。商人嗜摈榔,出入各家均“香茶奉罢果盘开,槟榔元宝双双来”,曰中嚼个不停。交游广的生意人,自己不亲往,就使晚辈或佣人持名帖投贺,叫“拜帖”,即后世贺年片之来历。
大年初一民间的讲究、禁忌颇多。有的于除夕在大门合缝处贴红纸“财”宇,在当眼处贴“”、“对我生财”之类的吉利语,开门时高声诵之,叫开门见喜、开门见财。出天行时,观风向天色,卜来年收成,认为“北(风)主丰,南主歉”;阴多晴,暗多雨。在阶基和柴湾堆很多柴,谐多财。元旦抱柴进门,意“进财”。初一不倒垃圾不扫地,非扫不可时,扫帚不向外而向柴湾扫。有的读书人则书写“人寿年丰”、“五谷丰登”之类的吉利语,叫“新年发笔,大吉大利”。初一特忌粗俗不雅之言,以为此日挨了骂,要挨一年的骂。大人总要事先叮嘱小孩:初一要说好话!万一小孩说漏了嘴,大人马上解说:“孩童之言,百无禁忌”。如不小心摔破了东西,要说“打发打发”;若酒杯倒了,要说“酒泼红地”。
初二日,女婿到岳家拜年,所谓“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四乡还有请春客的习惯:约定几代姑婿甥侄和其他亲友于某日聚饮。初八以后,熟人见面,互道“请拜个迟年!”至十五日,一般不提拜年了。
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又名灯节。古谚云:“三十夜的火,元宵夜的灯”。元宵观灯,唐代已风行,宋时更盛。文天样曾记叙衡州上元张灯盛况:“士女倾城”、“观者如堵”、“骈肩累足”、“咫尺音吐不相辨”。民国前,多篾扎纸糊各式灯笼,或悬之庭户,或列之街衢。是日家家点烛于灶台屋角,户户煮食元宵缩,顽童则持彩灯相戏。农家除在猪栏狗窝鸡坍暗角点烛外,还在田头地边燃火,意在除虫,祈求丰收。小孩子喜欢在墙角点松明,边烧边唱:“正月十五元宵节,烧了虫蚁上天歇”。离祖坟近的,还向坟前送烛,让祖先同享人间灯火。
更热闹的是,赶庙会、唱大戏、耍狮舞龙骑竹马等迎春文艺活动此时达到高潮,常喧闹通宵,故名闹元宵。其中以舞龙灯最为普遍,城乡街坊村寨宗庙家族几乎都扎“龙”。民间认为耍龙可保清吉,所以“龙”所到之处,鼓乐齐鸣,鞭炮不绝,多赐以包封。已婚未育妇女,往往让“龙”转绕其身,或让“龙”在床上缩聚成围,上骑一小孩,名麒麟送子。
“三十晚上的火,十五夜里的灯”,岁尾年头的两件事,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红火、兴旺、顺畅、吉祥的期盼。诸多灯中,龙的传人对龙灯情有独钟。
湖南有灯会,至少可追溯到唐初。那时已改长沙郡为潭州,褚遂良《潭州偶题》诗有“踏遍九衢灯火夜,归来月挂海棠前”的句子。至南宋,文天祥在《衡州上元记》中说“正月十五,衡州张灯火。”而明、清两代所修长沙、湘潭、常德、桑植、桂东等县志和凤凰厅志等书,已有元宵玩灯笼的明确而详尽的记述。嘉庆《浏阳县志?风俗志》说:“以竹笼罩布,联络数丈,肖龙形,燃灯其中,数人擎舞,曰龙灯”今天的龙灯与嘉庆年间的这一记载并无大异。
耍龙灯又称舞龙。湖湘大地过去玩龙灯要挨户送帖,接帖才表示愿意接待。接待者要备酒饭或红包。龙灯进屋一般游遍主家厅堂房屋和牛栏、猪舍、粮仓,以驱邪避瘟。同时,还含有送春之意,所谓“龙行一步,百步成春”。后来耍龙灯逐渐也有用舞狮子代替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民智日开,元宵前后玩龙灯这一活动的迷信色彩早已淡化,但作为一项重要的群众文化娱 活动,仍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2. 浏阳红色基地旅游景点
1、毛主席同志故居:位于湖南省韶山市韶山乡韶山村,主要景点是毛泽东故居、铜像广场、滴水洞。
2、杨开慧纪念馆:位于长沙县开慧乡开慧村,由杨开慧同事故居、杨开慧烈士陵园及板仓旅游活动中心三部分组成。
3、刘少奇故里:位于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镇,占地面积1200多亩,是以刘少奇故居为依托建立起来的,全国唯一一座完整地展示、宣传、研究刘少奇生平思想和收藏、保护、研究刘少奇文物的人物类纪念专馆。
4、彭德怀故里:湖南省湘潭县乌石镇乌石村彭家围子,该建筑是彭德怀为湘军任团长时出资修建,是彭德怀早年居住地,也是其投身革命后在家乡唯一长时间居住活动的场所。与毛泽东故居、刘少奇故居形成了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伟人纪念地“金三角”。
5、衡山罗荣桓故居:位于衡阳市衡东县荣桓镇南湾村,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第四届中国红色旅游市场游客满意十佳景区。
6、贺龙故居: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洪家关村,是湘西常见的木架毛瓦平房,院内修建了贺龙生平事迹陈列室。
7、任弼时故居:位于汨罗市城南45公里的弼时镇唐家桥新屋里。1904年4月30日,任弼时诞生在这里,并在此读完小学,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2016年12月,任弼时故居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8、怀化芷江受降纪念坊:位于芷江县城3.5公里的七里桥村,原是中华民国空军司令部群力礼堂,1945年8月1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1日至23日国民政府在此举行受降仪式。芷江受降纪念坊为中国惟一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建筑物。
9、秋收起义会师旧址纪念馆:在浏阳文家市里仁学校。。1927年9月,湘籍边秋收起义部队进攻中心城市失利后,毛泽东领导的各部队在此会师。
3. 浏阳市红色旅游线路图最新
1950年5月是,周总理和毛主席曾作过对联,上联:“橘子洲,洲旁舟,舟走洲不走”,下联:“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1960年,在洲头建橘洲公园,占地14.2公顷,从湘江大桥修一专用支桥直通岛上。堤岸围砌石栏,垂柳护堤。洲头面江建望江亭和游廊,迎面耸立一块巨形汉白玉纪念碑,上刻毛主席手书“橘子洲头”四个大字和他1925年秋所作《沁园春·长沙》一词中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洲上种有柑橘数千株,金秋时节,橘果累累,洲下两测为平坦河滩,是天然游泳场地。每到盛夏,人们结伴而往,嬉戏水中,纳凉消暑。橘子洲南北长约6公里,东西宽约0.5公里。橘子洲尾,水净沙明,开辟了天然游泳池。橘子洲头,地广江阔,建成了美丽的橘子洲公园。耸立在公园中央的巨型汉白玉纪念碑格外醒目,正面镌刻着毛泽东手书“橘子洲头”,背面是《沁园春·长沙》。洲头,还建有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亭阁,飞峙在湘水之上。
1961年被辟建为橘洲公园,1962年对外开放,1998年更名为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橘子洲景区。原景区总面积约17公顷,开放区面积约6公顷。主要景点有洲头颂橘亭、汉白玉诗词碑、铜像广场、藤架广场、毛主席畅游湘江纪念点、揽岳亭、枕江亭、盆景园、大门广场等。
2001年更名为长沙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橘子洲景区。占地17公顷,有诗词碑、颂橘亭、”谁主沉浮”雕塑广场等景点,为湖南省名胜区。长沙橘子洲头民俗文化园由庙前街、江神庙、水月堂、拱极楼四个部分组成,其中,江神庙始建于六朝梁时,名为水陆寺,原始一座佛教寺庙, 雍正八年,雍正皇帝命江南各省“祭祀江神,以利舟楫”,于是湖南布阵使赵城主持,将水陆寺改为江神庙其后两百余年,橘子洲上的居民、渔民常回去庙里烧香祈求平安。
2004年长沙市委、市政府决定对橘子洲进行提质改造,经过工程建设者们4年多的辛勤劳动,一个碧簪卧波、激流耸翠、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橘子洲景区呈现在世人面前。
2016年8月,国家旅游局决定对严重不达标的橘子洲景区摘牌,是全国第二批被摘牌的景区。
2017年12月18日,全国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质量评定委员会组织专家组复核,决定即日起恢复橘子洲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
地理环境
生态环境
橘子洲上生长着数千种花草藤蔓植物,其中名贵植物就有143种。有鹤、鹭、鸥、狐、獾等珍稀动物。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气候湿润宜人,是花果生长的最佳区域。橘子园,秋摘芳橘林,橘香十里,翠荫匝地。李子园、板栗园、茶园和枇杷、桃、梨、杏形成的经济林带,傍生着山楂、猕猴桃、金樱子、野葡萄、山海棠等成片的野生林果。
橘子洲头,地广江阔,建成了美丽的橘洲公园。耸立在公园中央的巨型汉白玉纪念碑特别醒目,正面镌刻着毛泽东手书“橘子洲头”,背面是《沁园春·长沙》全文。《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4. 浏阳红色景点大全集
大地红常用鞭炮 1000响零售5 批发4.5 2000响零售10 批发9 10000响零售75 批发 68
5. 浏阳红色旅游景点地图
新丰游
云偃攒雁塔,晨光映千山
樱花红陌上,杨柳绿池边。
闻道秀田树,峥嵘古至今。
潘氏儒林第,代有人才出。
明月西坑照,清泉石上流。
江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
深居云天海,春去夏悠悠。
秘境鲁古河,手可摘星辰。
葡萄珍珠串,缠绕千米廊。
返景入农场,复照田野上。
温水漱莓苔,尚有江源泉。
红枫染群山,源头天上来。
说起新丰,很多人会想到枫叶热情如火的云髻山,色彩缤纷的樱花峪,“温情脉脉”的温泉和佛手瓜等各式时令蔬菜瓜果,这个物产丰饶的美丽城市,一派原生态秀美风光,引人入胜。
6. 浏阳市红色旅游线路图高清
治丧,浏阳俗称“老了人”,又叫办白喜事。本为哀,何言喜?因古人认为人死是“驾返仙乡”、去极乐世界“再造辉煌”。丧事文书悉用白纸,槽门上悬白纸墨书“当大事”;屋内做法事、佛事,行儒礼,热闹隆重;屋外镜炮声声,气氛肃穆,故名白喜事。亲友闻噩耗自动帮忙料理,叫“帮白喜事忙”。孝家备佳肴待之,俗称“吃烂肉”。听到铳响,叫化子纷至沓来,所谓“人死饭甑开,不请自己来”。
鸣铳报丧。长者病危,在外子孙要火速归家守候,听其遗嘱。一旦落气,屋内号陶做哭,屋外鸣铳报丧,同时要烧纸轿“送行”,名曰“起轿”。并烧“倒头纸”作“路上盘缠”,将病蹋上的枕席、稻草等送至村边路口焚烧。所谓铳,并非鸟统,而是相当于礼炮性质的“三眼铳”(现发展为多眼排铳),其一端为木柄,另一端为钻有品字形洞眼的铁质铳管,用时在眼内筑以硝药、黄土和引信,对天燃放。孝子即日到舅家报丧,亦先在屋外鸣铳,再径奔正厅,点烛伏泣神龛前,待长辈掖起,再禀报详情。平日不孝敬父母者,可能长跪于神龛前,任训责鞭答。
打水装殓。人死后,由师公或长者鸣锣开道,领孝子到附近井畔“打水”,即孝子跪地舀水,亡者多少岁,便舀多少杯。每舀一杯,敲一下锣。打 归,加贡香(柏木)煮沸,凉后洗浴,更衣装殓;穿五、七、九层衣裤,戴“唐巾帽”。棺内垫石灰、炭末,铺皮纸。棺置正厅(在外身亡的,则禁止入厅,只能在屋侧搭棚停棺),入棺俗称“上材”。棺俗名“料”,或吉称“长生”、“寿器”、“千年屋”。“料”有箱式,荷叶头等两种。有的用内外两棺,内棺为陶质,外棺为楠木、柏木、檀木或杉木制成。普通人家仅用一陶瓷棺或杉木棺,赤贫者有用木板临时合的。有的在生前若干年即准备了寿器,用漆(内红外黑)油封多次。“上材”后,棺称柩,或灵柩,殓而未葬则称殡。
祭奠。从“上材”到出门的时间,因贫富而相差甚远。贫者一般3天,甚至一天即“人士为安”,富者多数为5-7天(但南乡有所不同,“上材”可以放置在家里很长时间)。入硷后,立扎孝堂,罗孝帷,点长明灯。子媳头戴孝帽,身着麻衣,腰系草绳,脚穿草鞋,手柱孝棍(糊以白纸的竹棍或桐木棍),孙辈及其他家人均穿白衣,鞋面缝白布。亲友来吊唁,不论年长年幼,孝子均下跪相迎。女眷每日早晚到孝帷内嚎哭一场,俗名“闹丧”。
法事,又名做道场,将音乐与开坛、念咒、诵经、请水、告庙、开方、破狱、解结、安神等等过程相结合。民国以前,道场做5-7天,需道士9-11人,现多做3—5天,所谓“三日四夜道场”。做佛事即念经,边念边敲木鱼。古人迷信这些活动可超渡亡魂,使之免受地狱之苦,降福子孙。行儒教即请礼生喊礼开祭,有朝奠、午奠、夕奠、家祭、客祭之分,读祭文时抑扬顿挫,如泣如诉,催人泪下。有的地方每晚家祭之后,有绕棺习俗,所有在堂男宾各持一根香,由人带领,围着灵柩转围,口诵《正气歌>等。
治丧活动在出滨前一天达到高潮,吊唁宾客络绎不绝,丧酒有多达几十席甚至百余席的,最后恭迎母党(舅家)。此日一般有封殡(又名封灵),告祖,成服,烧灵屋,打八挂灯、开路灯等活动。封殡,与亡者永别,是丧葬中最悲痛的时刻,亲人们把亡者生前最喜爱的东西悉数堆入柩内,除衣物外,还有金银玉器等珍品,但忌眼泪流入。
灵屋,又名冥屋。相传起源于三国:周瑜作古,孔明梦见他披发仗剑呼喊:“还我荆州!”孔明自此胸痛不宁,乃召工匠作一纸扎荆州城与祭文同焚,是夜即心静神安,从此民间渐有此习。灵屋多为楼堂亭阁,雕梁画栋,前有八字门,后出西湖景,中有回廊,室内床柜桌椅锅碗瓢勺一应俱全,大门上有“阴阳同日月,天地共乾坤”之类的联语,堪称艺术品。惜乎付之一炬。
出殡前夕,孝子通宵守灵,俗称坐夜。宾客多拥聚孝堂听夜歌。夜歌是一种民间挽歌,来源已久,周朝时即有“子夜之歌”。有人认为源于“庄子鼓盆歌,是夫妇之死别”。多请歌师或亡者生前好友唱,连唱几晚,有一定的曲调,内容主要是“二十四孝”、“十月怀胎”等,也有些挑逗俚俗之语。至出殡前夕,唱“辞别歌”,唱逝者生平,感人泪泣不止。北乡的“夜歌”更具挑斗性。一般由母党、邻东(乡党)、陪东(孝家家族)对唱,以锣鼓击节,用通俗韵语,多颂亡者功德风范,或表彰贤慧子媳,或攻击对方失误疏漏,或斥责忤逆子孙,冷嘲热讽,使之汗颜。唇枪舌剑,每引起口角,经孝子磕头拜谢,方才平息。“夜歌”引人人胜,听众盈屋,陪听通宵,直到天明出柩。
出殡。出殡多在辰时。拾柩者俗称“金刚”,有8人、16人甚至64人、128人之多。灵柩抬至地坪后再系灵杖。此时坪内人头攒动,铳炮喧天,哭声动地,鼓乐齐鸣。送葬,俗称“上山 。送葬队伍不走捷径,而是绕路而行,沿途众多亲友鸣炮相送,有的甚至设路祭,此时孝子要下跪,并备手巾等礼物答谢。
浏阳有生前自营“仙基”的习惯,用红色条石或三合士或烟砖砌成上圆下方的拱形“坑”。古人信风水,“葬重堪舆,严选择,不以财吝其亲,贫富皆然。”吉“地”要求后有群山如万马奔来,左有“青龙”右似“白虎”环抱,前有水域;著蛇盘回复。葬后有“三朝”、“周年”纪念。
Hash:719ca2d39d030ee7c5c7995ef7f3dccdfe6d8004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