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宁为什么不让演传统戏剧《三上轿》?

张论,明朝末年永宁县(今洛宁县)王召峪德里村人。万历年间先后考中举人、进士,官至四川巡抚,两次入川平定西南叛乱,功勋卓著,很受崇祯皇帝重用,为明末时期朝廷重臣。

张论晚年时,有一天与群臣一起上殿朝王,金銮殿上,文武百官,肃立殿下,张论因年老体衰,老态龙钟,皇上见此,心生怜悯,念张论屡建功勋,是朝廷有功之臣,遂命人搬来龙椅一把,赐张论坐在龙案一侧,共同议政,商讨国事,张论谢过龙恩,在一旁坐下。群臣朝王,一般只能站着,或跪着同皇帝说话。张论见金銮殿上,满朝文武站的站、跪的跪,数百员朝廷大臣中只有自己坐着,心里感到很不是滋味,真有点受宠若惊之感。在朝臣廷议时,大臣们为一事因意见不同,唇枪舌战,争吵不休,乱成一团。突然皇上龙颜大怒,举起惊堂木“啪”的一声巨响,猛击龙案,并训斥某总兵,不听朝廷节制,致使贻误战机,......张论因心里受此惊吓,竟把一泡尿撒在裤裆里,浸透朝服,浸湿了龙椅,污秽了金殿,如此大不敬之罪,依《大明律》当被斩首。故而,散朝以后,张论借故与皇帝攀谈,有意拖延时间,待慢慢把龙椅暖干再走。在闲谈中,张论因性情刚直,不觉之间谈起当今朝廷官员中,各位大臣的为人处世及居官情况,偶尔还发表议论,某大臣清廉公正,某大臣殉私舞弊,某大臣贪赃枉法,皇帝一面仔细听着,一面随声附和,在谈话的同时,皇上不时龙飞龙舞,草拟圣旨,交给太监。二人一直谈了三个时辰,皇帝见张论纠缠不休,有点不耐烦了说:“老爱卿,你不能再说了,我已经斩了十二员朝廷命官!流放了二十四员朝廷大臣,处罚了三十六员朝廷官员!”张论听了,大吃一惊:“皇上,你咋弄这事......”张论自觉失言,心中感到十分懊悔。原来,张论谈到清廉公正的官员,皇帝都给予官升三级,并给予重赏,以褒忠心;凡为官贪赃枉法殉私舞弊的大臣,便杀头示众,立斩于午门之外,杀一儆百,以儆效尤。凡是张论所谈到的官员或褒奖重赏,或流放充军,或下狱处罚。张论不明就里,以致在闲谈之中,错杀了一些大臣。其中也有过失,罪不致死,蒙冤受屈的大臣,但人头落地,不可挽回。张论痛苦万分,悔恨不已。第二天,张论向皇帝上疏,以年老体衰为由,告老还乡。

因此, 那些蒙冤受屈的大臣家人,为了伸张正义,鸣冤叫屈,以发泄对张论的怨恨,于是他们根据传统公案中的一件婚姻诉讼案,编出了戏剧《三上轿》,以此来影射张家,污蔑张家的名声。因张论职高位显,又是朝廷命官,遂不敢指名道姓。又因张论之子张鼎延官居兵部右待郎,人称张兵部。就把戏中那个杀人夺妻的浪荡子弟“张丙仁”称为“张兵部之子,为了剧情需要、把张丙仁毒死的同窗好友称为”李郎”,把李郎之妻称为“崔氏女”。这个戏剧,情节生动,感人至深,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全国的优秀传统剧目之一,除河南地方戏剧外,还有京剧、晋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秦腔、花鼓戏、河北梆子、平调落子等地方戏剧。在流传中,人们又故意往张家身上做文章,长此以住,以致张丙仁最后变成了“兵部侍郎张鼎延之子,崔氏女变成了“王范镇东门内崔氏女”,把李郎说成是“永宁县城东余庄镇人。”

据说在河南地方豫剧剧本中,还有一句台词:“金门寨上有家园”。那金门寨就是指名道姓指张家了,张论、张鼎延的家就在金门寨。1980年,我的堂兄张学武在渑池县做工,曾在那里看过洛阳市豫剧团演出豫剧《三上轿》,戏中第一场“张丙仁”一 场就自报家门,唱道:“我家河南永宁县,家父在朝官一品,家住城南十五里,金门寨上有家园。”这几句台词。金门寨就是现在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明清时期叫金门寨。尽管人们都知道这是秀才文人们凭空编造的文学作品,不是真人真事。但还是有不明真相的人,硬往张家身上攀扯。但富有家族自尊心的“德里村张家、“王范镇崔家”、“余庄镇李家”,对此都感到非常气愤,无法容忍。自清初至今,在洛宁都不让演传统戏剧《三上轿》。据传说,也曾有不知根底,在洛宁上演《三上轿》戏剧被三个家族砸了场子的。因此,外地剧团到洛宁演出时,都主动向当地人打听本地的禁忌,不能演出什么戏,免得自找麻烦,和本地人闹出矛盾。外地剧团到洛宁演出时,知道了这个忌讳和风俗习惯,便主动不演《三上轿》剧目,此风俗一直沿袭至今。(张泽武)

Hash:40f8b36375c9e60f76c3023df7c0f9313b97fc04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