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九大帝陵,为什么四大古都之一的洛阳连一座都没有?

导读:全国九大帝陵,为什么四大古都之一的洛阳连一座都没有? 历史上到底有几个函谷关?

全国有九大帝陵分别是秦始皇陵、唐代昭陵、乾陵地宫、曹操陵墓、三国疑冢、西夏王陵、成吉思汗帝陵、明孝陵地宫、雍正泰陵。

其中这九大帝陵之中,成吉思汗陵墓至今没有找到其准确之地,另外九大帝陵之所以成为九大帝陵,是一定的神秘感和未知因素。

洛阳到底有没有九大帝陵之一还是未知数,因为成吉思汗的陵墓至今没有找到。

其次要说帝王陵墓所在地,洛阳帝王陵墓也有很多,有东周的天子王陵25座,西汉帝王陵墓11座,曹魏,两晋,五代十国等等帝王陵墓多不胜数。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四大古都之一的洛阳没有现在已经知道的九大帝陵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凡是陵墓,都有一个死敌,那就是盗墓分子,再则所谓入土为安,每一个墓主人都希望在自己死后,墓葬不被盗墓者盗扰,以至于自己不得安宁。

可是古代墓主人又受视死如视生的观念,往往墓主人在入土之时其后代会把墓主人心爱之物一并入土,以陪伴墓主人,让墓主人另一个世界继续享用生前的待遇。

这就形成一个盗墓贼与墓主人斗志斗法的局面,墓主人想万世安宁,盗墓者想得墓葬内的奇珍异宝,帝陵不外如是,帝王建陵同样是这样的想法。

其次,洛阳在古代的时候属于一个大都市,文化中心,人员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必定鱼龙混杂,其中自然有很多宵小之徒,想在洛阳之地混的风生水起,风生水起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自然墓葬也会被这些宵小盯上,九大帝陵不在洛阳建立也是情有可原。

九大帝陵最早的为秦始皇陵墓,在秦始皇建陵之前,洛阳之地已有东周陵墓数十座,在当时东周陵墓基本上没有逃脱被盗的命运,差不多是十墓九空,如此之下出于安全的考虑,九大帝陵的帝王没有选择洛阳为他们寿终正寝之地。

另外,在古代帝王眼中,龙脉和龙气是两种概念,在洛阳建都的朝代有很多,这乃是龙气之所在,而龙脉恰恰相反并不在洛阳,而在洛阳周围四方之地。也就是说以当时朝代整个国土四个角或者八个方向为龙,龙气在都,而龙脉就在四角之地,八方之源。

每一个帝王都希望自己的江山社稷绵延万世,以自己之身藏于龙脉之地以保万世基业。

我们往往一个误区,在不知道九大帝陵是那些帝陵的时候,就去抨击洛阳古城这是不明智的,九大帝陵的墓主人之所以不在洛阳建陵,最根本原因还是出于安全的考虑。

而历史的结果也告诉我们,除了九大帝陵之外,很多建立在洛阳的帝王陵墓基本上都遭到了盗墓者的毒手。

只能怪洛阳在古代太过繁华,人人都想在洛阳立足,往往让小人不惜铤而走险,其中就有盗墓而获得奇珍异宝的途径。

任何古墓被盗,都是文化和历史的悲剧,我们应该抨击盗墓分子,而不是在比较四大古都的帝陵那个地方最多。

如果仅统计史书中记载的正统皇帝(真正的皇帝),去掉追封的历代先公,以及五胡各政权僭王,陕西全省真正的皇帝陵只有56位。

而同样的标准,仅洛阳市就有53座帝陵,河南省是129座。

比质量,见仁见智,因为你觉得厉害的,别人不见得认同,比如秦始皇,在古代秦是残暴的象征。举例来说,明太祖朱元璋在北京历代帝王庙中供奉了十六位帝王,只有统一天下,且江山稳固之君才可以当选入庙,这些古代帝王中的佼佼者够质量吧(见附图),

这十六位帝王的翘楚,有七位在河南有陵,分别是:太昊伏羲氏、轩辕黄帝、颛顼、帝喾、商汤、汉光武帝、宋太祖。而仅有四位在陕西有陵,分别是:轩辕黄帝、周武 王、汉高祖、唐太宗。所以说比质量,不见得谁能赢。

其中洛阳有两位~汉光武帝陵和宋太祖陵(巩义古属洛阳),西安没一座

历史上到底有几个函谷关?

古话常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里的“关”,就是指函谷关了。

战国七雄时代,浩瀚的史家记载里面充满了秦国人与山东六国的惨烈征战,函谷关的大名也让山东六国如雷贯耳!

函谷关,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函谷关镇王垛村,该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

函谷关历史上有三座:分别为秦函谷关、汉函谷关、魏函谷关,都在河南省境内。

秦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汉关东移至洛阳新安县,西距秦关150公里。另一处叫做魏关,距秦关北5公里处,但已在建设三门峡拦洪大坝时被冲末不复存在。

秦关因其地处“两京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下面说说三座函谷关的具体情况:

一、秦函谷关

秦函谷关,即古函谷关,就是现今通常说的函谷关,又称秦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始建于西周时期,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函谷关是洛阳到长安的必经之地。这条古道东西长7.5公里,沿途绝岸壁立,道路狭窄,来往车辆仅得通过,“车不分轨,马不并鞍”,易守难攻,被称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还有人用“一泥丸而东封函谷”来形容它的战略地位。它在军事上居有重要的地位,战国秦汉之际,为国内少有的雄关。始建于公元前1000年前后的西周康王时期。春秋时,秦国为了防备东方诸侯国西进,在豫西“崤函孔道”的西端进一步据险设关,派重兵把守,凭借天险打败了诸侯各国,统一了中国,称秦函谷关。秦关关楼已在历次战火中被毁,现关楼为1992年根据古关原形复建而成。

二、汉函谷关

汉函谷关,又名“新函谷关”,在洛阳市东500米处,距秦函谷关150公里,在今河南省新安县东。汉武帝元鼎三年(114年),楼船将军杨仆出资兴建。据说,自汉室兴起之后,汉武帝时期曾迁山东一带的豪强富贾至关中地区,关中腹地乃天子脚下。关中作为帝都,函谷关以东则称关外。人们都以自己是关中人为荣。许多诸侯王被封于关外,楼船将军也被封于关外,但是杨仆耻于做关外侯,因而向武帝请求捐尽家资建函谷关一座,以雪此耻。楼船将军杨仆,原籍函谷关以东的新安县,别人说他是关外人,他深感不快,就尽捐家资,于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在城东也修起了一座雄伟的城池,人们称它为汉函谷关。有了这座新关,杨仆也就成了关中人了。新建的函谷关就被称为“汉函谷关”。现在早已废弃,仅存遗址,底层中有拱形门洞,可供交通使用。 2014年 6月22日帝38届上汉函谷关作为“:起始段与天山廊道的路网”的捆绑项目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魏函谷关

魏函谷关,又被称为“大崤关”“金陡关”,位于灵宝市函谷关镇孟村、黄河岸边,离秦函谷关5公里。三国时,曹操西讨张鲁、马超,因秦函谷关艰险难行,为了迅速转运兵马粮草,命大将许褚在黄河南岸劈山开道,以行粮草,即当年的“曹操运粮道”。魏正始元年(公元240年),弘农太守孟康在运粮道的入口处新建关城,号大崤关,又名金陡关,后人称魏函谷关。关楼毁于时期。魏函谷关遗址被三门峡水库淹没,现仅存古道、烽火台遗址。

 

三处函谷关之中,以秦函谷关名声最大,历史、文化、价值最高,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之说。

历史上有三座函谷关:古函谷关,魏函谷关,汉函谷关

Hash:e96941f8427fef019e97cbc6c47c3c3f362477e3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