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人,洛阳江,洛阳桥,却和洛阳相隔几千里!这座古桥太传奇!
这里是老张的行摄之旅
一座古石桥,建在洛阳江上,名叫洛阳桥,也和洛阳人有莫大的渊源,但它却不在河南洛阳,而在几千里之外的福建泉州。是不是很神奇?
洛阳桥,也叫万安桥,已有九百多年历史,是中国四大古桥(卢沟桥、赵州桥、广济桥)之一,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东郊的洛阳江上,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洛阳桥由北宋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之一的蔡襄主持建造,蔡襄曾两任泉州知州。大桥建设从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经历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伟大石桥。
洛阳桥的建造,是对世界桥梁科学技术的一大贡献。由于当时洛阳江潮狂水急,桥基层屡被摧毁。造桥工匠创造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形基础,成功地采用了“筏形基础”和“种砺固基法”,在全世界史无前例地解决了建造大型石桥的基础工程,九百多年前就率先建成了一座长三百六十丈、宽一丈五尺,在全国堪称第一的海港大石桥,而且一直保留到今天,成了泉州人民的骄傲。因此在泉州流传着“站着象东西塔,卧倒象洛阳桥”的俗话,代代相传,远播海外。
洛阳桥现桥长742.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桥墩、645个扶栏、104只石狮、1座石亭、7座石塔。桥两侧石塔用以镇风 , 石亭供行人休息。桥身及其附属建筑物,有许多艺术石雕,造型美观,有昂首挺拔的石狮,有口含石球的球狮子。整座桥梁规模宏大,样式美观。
为什么说洛阳桥和洛阳有渊源?这是有历史记载的,唐朝末年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当时以古都洛阳为中心的河洛人大量南迁来到福建泉州,因此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所用的语系称为河洛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闽南语。中原人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开垦、发展农业,他们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像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因此也就有了洛阳江,这座古桥也就叫洛阳桥了。
“筏形基础”,就是用船载石沿着桥梁中线抛下大量石块,使江底形成一条矮石堤,然后在堤上建桥墩。 洛阳桥的桥墩形式别具一格,桥墩全部用长条石交错垒砌,两头尖,以分水势,减轻浪涛对桥墩的冲击。为了巩固基石,古代劳动人民还首创了“种蛎固基法”,即在基石上养殖牡蛎,使之胶结成牢固的中流砥柱,这是世界上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中的先例。
至今,我们仍可以从那些缀满白色蛎房痕迹的桥墩石 ,窥探它当年的模样。 洛阳桥的建造,使洛阳江天堑变通途。它为南宋时期泉州出现的大规模造桥工程,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如著名的安平桥、石笋桥、顺济桥等,都是仿造洛阳桥而建造起来的。洛阳桥是中国造桥史上的一座丰碑,成为人们千古传诵的佳话。
古人给洛阳桥总结了三个绝妙的特点,称为“三绝”:一是工程艰苦浩大;二是《万安桥记》简洁;三是碑石、碑字艺术精雕。桥之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岩石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有蔡襄祠。
洛阳桥附属文物很多,石塔、石亭、祠庙、武士石像以及二十方历代碑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桥南接尾的“蔡忠惠公祠”,这是北宋时为纪念蔡襄对泉州的杰出贡献而建造的。祠中有两块大石碑,刻着大书法家蔡襄所撰的《万安桥记 》,记述建桥过程,碑文精炼,书法遒丽,刻功生动,世称“三绝”。
因洛阳桥而形成的“洛阳潮声”,历来是泉州十景之一。伫立桥上,在松荫下看“潮来直涌千寻雪,日落斜横百丈虹”的盛景,另有一番情趣。可惜老张去的时候天公不作美,而且也是洛阳江枯水期,没能欣赏到千古绝景期待下次再来。
感谢您关注行者老张,一起欣赏大美中华......
洛阳桥在哪里 洛阳桥的位置 洛阳桥
洛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东北的洛阳江上,是连接泉州市境内和洛阳江的一座桥梁,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桥梁。与卢沟桥、广济桥、赵州桥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明桥,更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誉。
洛阳桥建于1053年,是由巨大的石块砌成的,整座桥历经6年才建成。桥梁的长度为800多米,宽为7米,一共有46个桥墩,结构十分的简单但是很坚固,造型很是美观,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是古代汉族桥梁建筑的杰作。
以上就是洛阳桥在哪里这个问题的答案了,洛阳桥是一座具有历史底蕴的桥梁,也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如果大家到泉州旅游的话不妨去这座桥梁走走吧。
洛阳桥附近的景点 洛阳桥的地点 洛阳桥
1. 洛阳桥的地点
在泉州,有一座古桥常被人忽略,它不在老城区,而远在北边的洛江,没有熙熙攘攘的车马人群,没有来来往往的好奇游客,却又是中国桥梁史上的珍宝,它就是洛阳桥。
听到这个名字,你会以为此桥位于洛阳,其实它在遥远的福建。
之所以叫洛阳桥,是因为两晋时期,衣冠南渡,无数中原士族为了躲避战乱,千里迢迢来到泉州,看到此处山川清秀、草木丰茂,颇有洛阳风采,便命名为洛阳,后来的石桥也叫为了洛阳桥。
我对洛阳很熟,因而专门在此环视了下,发现和同洛阳地区的洛河很像,河流开阔,植被茂密,确实容易勾起思乡之情。
洛阳桥始建于1053年,那时的泉州海外商贸逐渐兴起,经济实力有所提升,人们对交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洛阳桥之前,人们多乘坐小舟过江,海浪风大,危险重重,稍有不慎便坠入江海。
时任泉州太守蔡襄,不忍市民受苦,决心修建一座大桥,无奈桥长浪大难度高,前后花了6年才建成。
落成后的洛阳桥,全长1200米,宽5米有余,有桥墩46座,桥身上点缀着7亭9塔,供行人休息,这座桥也是中国第一座跨海大石桥。
洛阳桥还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为桥梁界的老前辈了,有着“北赵州,南洛阳”之称。
桥梁的建设过程极为极难,蔡襄听取了多位匠人建议,最终采取了两个办法:筏形基础和种蛎固基。
筏形基础是将桥墩做成船筏形状,用以抵挡水流的冲击。当时筑就桥梁的石材有300多块,每块12米长,重达8吨,人力无法完成,便用木排运载划入桥墩之间,等潮水退后再安放,如此省去了不少人力。
种蛎固基绝对是天才般的发明,因为石块粗糙,缝隙或大或小,难以处理,时间一长必成隐患,蔡襄便想出了用牡蛎填补的办法。
牡蛎是海边常见的软体贝壳,它的壳可以附在岩礁或者其他牡蛎壳上,繁殖能力极强。正是利用这两个原理,蔡襄将牡蛎引到了石块上,让它们自行繁殖,用来填补石块上的缝隙。
这种方法后人称为生物固基,洛阳桥也成为了世界上率先将生物学运用于桥梁建筑的先例。
这种办法到底对桥梁的固定起到多大作用呢?我不是建筑学家,自然说不上来,可据文献记载,洛阳桥900年来大修不过3次,小修16次,这不能说没有牡蛎的功劳。
第一眼看去,洛阳桥比我想象中的要壮观许多,白色桥身蔓延到远方,桥下荡漾着清波,岸边草木清清,一片宁静安和。
这里果然没有游客,只有来往的电动车,为了保护桥身,也不准汽车通行。桥头处有两座经幢式样的石塔,塔身刻着佛像浮雕,看样子年头很久了,桥梁之上立有石狮子,齐刷刷地望着远方。
脚下的石条块纵列分布,5条石块拼在一起,构成了桥体宽度。向下一瞧,是排排而列的船形石墩,石墩依旧发黑,仔细与水面连接处,仍旧有不少牡蛎,它们依附在桥墩之上,紧紧排列。
石桥与牡蛎就这样相互依存,相互扶持着度过了千年时光,成了一段佳话。
一路走向桥中央,有一座花岗岩石亭,亭下放着明万历年间的“西川甘雨”碑刻。
这碑刻来源一段传说,明朝时泉州大旱,时任太守专程到此求雨,结果太累倚石而睡。梦见遇到一位雨神,太守苦苦相求之下,雨神决定将西川的雨水降到泉州。
太守醒来后果然下起了酣畅大雨,于是便在此立下了“西川甘露”,感谢西川的雨水。
碑亭旁有一座小型博物馆,里面摆放了历朝历代的碑刻,都是出自达官贵人或名家之手,由此可见洛 桥的地位。
长虹卧波人争越,闽海四洲变通途。
洛阳桥的建立解决了江两岸的交通,也让商业贸易更为繁荣,哪怕如今古桥作用不在,但在泉州人心中,依旧是那个“天下第一桥”。
地址:泉州鲤城区涂门街,免费开放。
交通:乘坐4路、6路、7路公交,到关帝庙站下即可。
2. 洛阳桥的位置在哪里
不算。
根据《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桥梁等级划分如下:
1、特大桥:总跨径L>1000m,单孔跨径L>150m
2、大桥:总跨径1000m>L>100m,单孔跨径150m> L>40m
3、中桥:总跨径100m>L>30m,单孔跨径40m>L>20m
4、小桥:总跨径30m>L>8m,单孔跨径20m>L>5m
扩展资料:
桥梁按行车道位置分为:上承式桥、中承式桥、下承式桥
桥梁按承重构件受力情况分为:梁桥、板桥、拱桥、钢结构桥、吊桥、组合桥系桥(斜拉桥、悬索桥)
按使用年限可分为:永久性桥、半永久性桥、临时桥
按材料类型分为:木桥、圬工桥、钢筋砼桥、预应力桥、钢桥
3. 洛阳桥有哪些
洛阳桥真是雄伟壮观啊,这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为我们福建省有这样一座桥而感到骄傲。
洛阳桥,乍见这个名字,还以为是在河南省洛阳市呢。其实,它离洛阳市有一千多公里远,处于泉州鲤城区与惠安县交界处,横跨洛阳江的入海口,是古代粤、闽北上京城的陆路交通要道。
洛阳桥是我国第一座跨海的大石桥。它始建于1053年,花了六年多的时间才建成。洛阳桥长1200米,宽5米,桥上两边有扶栏。
洛阳桥在建筑上有许多创新。这里水深流急,石条抛下去后就会被大水冲走。为了(解答 解决)这一难题,能工巧匠们反复试验,终于寻找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等待风平浪静、潮水低落时,同时出动许多装满石条的船只,把石条同时填进江底。就这样,在水底垒起了一座长500多米,宽25米的桥基。长长的桥基宛如一条水下长龙,静卧江底。
为了把水底那些堆积在一起的石条凝聚成一体,使之不被大水冲散,造桥的工匠们又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海底有一种长有贝壳的软体动物,名叫牡蛎。它有两个贝壳,一个贝壳附生在岩礁上或者另一个牡蛎上,另一个贝壳则盖着自己的身体。牡蛎的繁殖能力很强,而且无孔不入,一旦跟石块胶成一片后,用铁铲也铲不下来,工匠们利用牡蛎的这个特点,在桥基上遍殖牡蛎。
4. 洛阳桥在什么位置
桥梁,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中国人修建了数以万计奇巧、壮丽的桥梁。这些桥梁横跨在神州大地的山水之间,便利了交通,装点了河山,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的古桥有不少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许多现存的古桥,无论是样式还是力学原理、美学理念,仍然对当代世界桥梁建筑产生着影响,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与才能。
5. 洛阳桥的地点在哪里
位于福建泉州东北洛阳江上的洛阳桥,是由宋代官方主持建造的大型跨海石桥,其结构坚固,造型美观,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
洛阳桥位于洛阳河口最窄的地方,就在洛阳江入海口。依靠河中天然巨石(现称中州岛或仲婷),建于1053年,1059年竣工。一直在修复,保存完好。
6. 洛阳桥在洛阳什么地方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是北宋时期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造,北起蔡襄路,上跨洛阳江水道,西至桥南路,历时六年,才建成了这座长834米的跨江接海的大石桥。洛阳桥首创了世界桥梁“筏形 础”和“种蛎固基法”的建造技术,为桥梁技术开辟了新纪元,致有“闽中桥梁甲天下”之誉。
明代诗人凌登有诗赞曰:“洛阳之桥天下奇,飞虹千丈横江垂。西有滚滚万壑流波之倾注,东有澒灏澎湃潮汐之奔驰。”
北京卢沟桥
卢沟桥,建于大金国时期,明清两代曾多次修缮或重建。桥全长266.5米,有11个拱券洞门,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桥。卢沟桥建筑宏伟,结构精良,并以石刻精美著称,桥上的501个石狮子历经大金至新中国的修补,融汇了各个时期的艺术特征,成为一座自金代以来历朝石雕艺术的博物馆。“卢沟晓月”从金章宗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
清朝乾隆帝《卢沟晓月》诗:“河桥残月晓苍苍, 照见卢沟野水黄。 树入平郊分淡霭, 天空断岸隐月光。”
7. 洛阳桥在哪里?
关林市场比较全,洛阳桥旧货市场,关林旧货市场,那里边都有
8. 洛阳桥在哪儿
不在宁波,在泉州。
洛阳桥是福建泉州市连接台商投资区和洛江区的一座桥梁,位于洛阳江水道之上,也是著名的跨海梁式大石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是古代“四大名桥”之一。
北宋庆历年间在洛阳江修建浮桥,常被风浪冲垮,公元1053年泉州太守蔡襄主持修建,公元1059年建成。
2021年7月25日,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洛阳桥是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
9. 洛阳桥在哪个地方
没有,洛阳桥,知道它很有名气,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以为它在洛阳,以至于每次回老家(我的老家就在洛阳市下面的一个县,只是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总在打听洛阳桥的位置,亲戚们都说不知道,使得我以为洛阳桥已经不存在,或许只是遗迹。
后来才知道,洛阳桥真的不在洛阳,它在离洛阳市3000里之外的福建省泉州市。
10. 洛阳桥的地理位置
四十年前,我们村里的一个傻子去闽西北做民工。傻子长得牛高马大,在家备受慈母呵护,出外却一无所长,普通话听不懂,连出工吃饭都要人“特别关照”才行,且干不了什么活,民工队嫌烦,还怕他什么时候走丢了,遂很快就把它遣送回村。傻子是村里的活宝,这一趟出远门回来,人们都逗他旅途观感,他仅冒出一句颇为“经典”的话:“福州大桥头红旗飘飘,(每)三步一张!”
这是一个傻子对省城的唯一印象。更多不傻的莆田人中也流传着这样的民谣:“福州大桥头,欲倒还未倒,再造无呵好(没那么好)!”“福州大桥头,入,无声无息;出,哗啦哗啦!”后者不知说得是桥下的流水,还是桥畔的居民。反正不少福州人与莆田人,相互之间成见很深。
如此令莆田人和更多闽南人牵挂的福州“大桥头”竟然在1996年拆除重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现代化大桥,怎能不令祖祖辈辈在桥南桥北居住的老居民和有识之士们痛心疾首呢!
人啊,在充分享受今天生活的方便快捷的同时,还需要知道自己的昨天,还需要有个念想,这就是历史和文化的意义。历史与文化,这可是人在动物界唯一享有的特权啊!
谁敢站在福州城的大街上,高声宣布这座城市没有历史和文化呢?
回答是不言而喻的!即使是财大气粗的泉州人,也没有这个胆量和气魄。
旧桥拆了,建成新桥——古桥风貌荡然无存——文人们这样感叹道;有没有可能把新桥拆了,再恢复原貌重建呢?不可能!即使是如今“不差钱”,即使是文人当了市长也不可能(事实早就印证了这一点)。那么,我们只能从老照片中 去缅怀和领略古代石桥中保存的先人伟业和历史文化的微弱信息吧!
这是谢其铨先生为四幅摄于1930年代照片所作的说明:
万寿桥,又名南台桥,是连接台江、仓山两区的纽带。解放福州时,解放军由此进城,解放了福州市区,故更名解放大桥。
解放大桥,旧为浮桥,元大德七年(1303年)王法 奉旨募造石桥。元至治二年(1322年)完成,前后历时二十余年。石桥全长560米,原来石墩石梁基础为乱石堆筑,桥下砌有水道二十九孔,后修缮时增至三十二孔。桥上有石栏,刻有“万寿桥”三字,桥栏石柱上雕刻有姿态各异的小狮子。桥两端建造石阶、亭子。万寿桥建成后,南端相继兴建了一座九孔木石混合结构桥梁,石梁五孔,木梁四孔,名为江南桥(民间称为仓前桥)。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江南桥被大水冲毁,何际述兄弟捐资募工重新修建石桥。
万寿桥自明天顺至清道光的370年间,历经五次大修建,其中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又重砌石栏。抗日战争时期,万寿桥数遭日机轰炸,有一孔被毁后复建,有一孔桥基受震沉陷,经几次特大洪水冲击,桥墩倾倒,桥现下陷折裂,直至抗战胜利后才得以修复。
1970年,福州市政府投资四十五万元进行改建,采取桥上架桥的形式,保持元代石梁桥和民国钢筋水泥桥面,改建后的大桥跨越中洲,把两桥连成一体,全长558.1米,桥面宽11米,桥身抬高至13.69米(增高4米),保证洪水其水上交通畅通。
万寿桥与江南桥之如此引人瞩目,令人念念不忘,是因为其建在省城,七百年来一直是闽中南人们出入省城的必经之路,若以历史、长度以及单体桥梁的重量来说,是无法与福建四大古石桥相比拟的,甚至连莆田境内的宁海桥、熙宁桥、延寿桥、锦江桥都比不上。
泉州的洛阳桥、晋江的安平桥、福清的龙江桥以及漳州的东东桥一道,并称“福建四大古石桥”,其中,洛阳桥和龙江桥,至今占据着老二的位置;安平桥,则称为“中古时代中国和世界最工的梁式石桥”,而江东桥,则有“中古时代中国及世界最大的石梁桥”的美誉。
相比中国其他地区,福建沿海的四大古石桥之所以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古桥梁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笔,有一个特殊的原因:它们都建造于江海交汇的人口稠密区——足够大的人流和物流的存在,使得造桥有了经济和人文基础,西海湾的地理和潮汐的存在,既是挑战也提供了机遇,使得建造较大和较长的石桥成为必须和可能——这些滨海的子民们,借助大海的力量和智慧,成就了古代世界造桥史上的辉煌一页。
11. 洛阳桥的位置
随州洛阳镇,以“洛阳”命名古来有之。古代叫洛阳店,后更名为洛阳区、洛阳公社,1987年设立洛阳镇至今。
那么随州洛阳镇与河南洛阳市有关系吗?大有关联。
洛阳在历史上是著名的都城之地,战乱频发。中原人民苦于战争之苦,四处迁徙。西晋中原战乱时期,洛阳人更是大量南迁至如今的随州南部地带。正式因为洛阳镇地理位置独特,处于随州、荆门和孝感三市交界处的山区地带,才成为躲避战争的理想居住地。
因此大量洛阳人为躲避战乱而在此定居,为想念洛阳的繁华,他们把迁徙地也命名洛阳,随州洛阳自此而得名。
千年的岁月,如今洛阳这个名字与这片随南的土地早已融为一体。在洛阳镇也留下大量与洛阳市有关的地名,如:洛河、洛阳桥、洛阳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