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有什么景点 麦积山石窟在哪个地方

导读:麦积山石窟有什么景点 麦积山石窟在哪个地方 1. 麦积山石窟在哪个地方 2. 麦积山石窟是哪里的? 3. 麦积山石窟在哪个地方? 4. 麦积山石窟在什么位置 5. 麦积山石窟位于哪里? 6. 麦积山的石窟介绍 7. 积麦山石窟在哪里

1. 麦积山石窟在哪个地方

答:麦积山不在张家川。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45公里处,是中国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中的一座奇峰,山高仅142米,但山的形状奇特,山峰平地而起,犹如麦垛,人们便称之为麦积

麦积山周围风景秀丽,山上密布着翠柏苍松,奇花异草。攀上山顶,极目远望,四面全是郁郁葱葱的青山,山上青松似海,云雾弥漫,远景近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这就是被称为天水八景之首的“麦积烟雨”。 山峰的西南面为悬崖峭壁,峭壁上凿有中国四大佛教造像石窟之一——麦积山石窟。石窟始建于公元384年,后来经过十多个朝代的不断开凿、重修。现存洞窟194个,其中有从四世纪到十九世纪以来的历代泥塑、石雕7200余件,壁画1300多平方米。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馆”。

2. 麦积山石窟是哪里的?

  麦积山石窟地处甘肃省天水市东南方50公里的麦积山乡南侧西秦岭山脉的一座孤峰上,因其形似麦垛而得名。麦积山石窟始创于十六国后秦(公元三八四年至四一七年),尔后屡有修葺扩建,至公元六世纪末的隋代基本建成,并完整保留至今。

3. 麦积山石窟在哪个地方?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陇上林泉之冠”。因山形似麦垛而得名。 麦积山是小陇山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其石窟始建于384-417年,现存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余平方米壁画。景区由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曲溪、街亭温泉五个子景区180多个景点组成。

4. 麦积山石窟在什么位置

麦积山最近的城市,距天水市大约35公里,其中距天水市麦积区25公里。

麦积山,又称麦积崖,坐落于“陇上江南”,属于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景区包括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曲溪四大景区和一个古镇街亭温泉景区(共十八个风景小区、二十处独立景点、七处古遗址、一条曲江水)。麦积山石窟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麦积山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5. 麦积山石窟位于哪里?

天水麦积山在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再开龛窟,敕葬 舍利,建宝塔,赐净念寺”,麦积山石窟中的最大摩崖大佛菩萨 就是此时佳作。相传很早以前,在陇南山林中,住着一家三口,都是心灵手 巧的艺人,他们相约给后世做些有益的事。

他们选定了家附近的 三处地方——麦积山、仙人崖、石门山,想把这三个地方开凿建 造,留给后人游览,只是工程浩大,力不从心,于是抽签决定各 自的修建地。 通过抽签,儿子是麦积山,父亲是石门,母亲是仙 人崖。

便各自奔赴地点,开始动工建营,他们相约各人分管一 处,限定时间,同时完工。儿子来到麦积山,远远眺望,真像个高耸入云的麦垛,赭红 的山体,在苍松翠柏映衬下好像嵌在万绿丛中的红宝石。儿子面对高山无计可施,朦朦地睡下,忽然听鸟叫声:“咕 叽咕咕叽,咕叽咕咕叽。

砍尽南山柴,修起麦积崖。”他高兴极 了,拿着斧子上山了,他爬了七七四十九座山,翻了九九八十一 道梁,跨过了三百三十三条河水,废寝忘食,冬去春来,受尽艰 难,在崖壁上凿满了洞窟,架满了栈道,还把大大小小的佛像塑 了进去。

聪明的儿子修好麦积山后,掐指一算,提前一天完工,别提 多高兴了。 他决定到仙人崖和石门山给父母帮忙 ,走了一段路, 想歇息一会,由于连日来不分白昼苦干,累垮了身子,一躺下就睡着了。

父亲到石门山后,日夜苦干,也提前修好了石门山,决意到 麦积山和仙人崖看看儿子和老伴修好没有,当他走到麦积山后 时,看见石头上躺着一个人,原是自己的儿子。 看见儿子睡大 觉,可把老汉气坏了。

心想这样的时光不去修山,却睡大觉,一 气之下,失去理智,用刀杀了儿子。后来他到麦积山查看,大吃一惊。万万没想到工程如此艰巨 宏大,新开石窟密如蜂巢,参差有致,栈道一层又一层,直插云 天,屋檐廊柱斗拱花础,无比辉煌,洞内金碧辉煌,顶上四壁绘 满壁画,龛中塑像神态各异他看到这些心如刀割,发疯似的向 仙人崖跑去。

老伴夜以继日,也提前完工,给儿子、老伴做好 饭,去送时看见老伴疯疯癫癫,忙问原因。当听到儿子被丈夫错 杀,肝肠寸断,顺手把饭罐向老汉脸上打去,把老汉右脸打破 了。后来人们为怀念他们三个修建石门、仙人崖、麦积山的功 绩,在东崖修了十几米高的石胎泥塑大佛,传说他们三人后来都 成佛,中间一尊大佛右脸是破的。

那就是错杀儿子的老汉,被老 伴打烂了。

6. 麦积山的石窟介绍

传说麦积山石窟,古时候人们依山沿崖雕塑了一头小牛,温顺善良,非常可爱,大家管它叫“金蹄银角犊儿”。它是一个公牛娃,天长日久这石胎泥塑的牛,竟然成了活的。离它很远的卧牛山上,还有另一头小雌牛。每当日出日落之际,顺着风传送着哞哞的呼叫声,仿佛彼此在问候,它们多么想望能在一块撒欢蹦跑,痛痛快快地玩一会儿。

无可奈何的是,缰绳牢固地把它们分别拴在两地。过了很长时间,这对牛儿渐渐长成了大牛,它们仍旧靠风力传达相互的呼叫声。哞哞的叫声,使它们急燥和不安。七股麻绳八股皮绳捆绑得它俩不能脱身。俗言说:“初生的牛犊不怕虎”。有一天,麦积山的牛儿,又听见西南天际间传来如泣如诉的啼叫声,好象倾说着不幸的苦衷;麦积山的雄牛此时此刻再也不能忍耐了,浑身每条筋络和肌肉都鼓暴起来,豁着命也要冲出羁绊,去与雌牛相会。

它使出全身的力气,拉断缰绳,大吼一声,巍然的麦积山顿时左右摇晃起来,石窟上的天花板纷纷坠地,一时惊动了石窟中的佛祖。起先他还以为是地震,经值勤的方神如此这般一番禀告实情后,佛祖连忙传令天龙八部和金刚力士去缚住这动了凡心的牛儿,免得把麦积山掀翻摇倒。牛儿已疾奔到崖边,一刹那它就会在空中翱翔,去与雌牛相会。殊不知众神佛祖前来搏它,最前面的是力能拔山的金刚,飞驰一步赶上,双手握住牛角,把它径直朝后推了几步,一直靠在石崖上,再无动弹的余地。说时迟,那时快,金刚举起脚步,用尽全身力气,踏在牛儿正当腰,算是把它制服了。

至今麦积山牛儿堂石窟中的神牛,仍然张嘴欲叫,面向西南眺望着远方的侣伴。据说牛儿堂石窟顶的崩塌,就是当年它的吼声震坠的,而且当地还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卧牛山,尖对尖,神牛还在麦积山。”

7. 积麦山石窟在哪里

麦积山在甘肃省,地处天水市东南方50公里的北道区麦积山乡南侧,是西秦岭山脉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15平方公里,包括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曲溪四大景区和街亭古镇,是中国四大名石窟之一。

麦积山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因形如农家麦垛而得名,山崖拔地而起,高80米,山势险峻,周围绿树成林,环境清幽。西汉末年,麦积山已成为天水名将隗嚣的避暑宫。这里松桧阴森 ,横云飞渡,烟雾团绕,碧水长流,“其青云之半,峭壁之间,镌石成佛,石龛千室”,荟萃着后秦、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的塑像7200余尊,壁画1300多平方米,分布在194个洞窟里,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一样,有着珍贵的艺术宝藏。如果就艺术特色来分,敦煌侧重于绚丽的壁画,云岗、龙门著名于壮丽的石刻,而麦积山则以精美的塑像闻名于世。正如我国雕塑家刘开渠所赞美的:麦积山是“我国历代的一个大雕塑馆。”

麦积山历史悠久,早在1600年前就享有盛名。五代人撰写的《玉堂闲话》中说:“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冈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石块,高百丈寻,望之团团,如民间积麦之状,故有此名”。杜甫有诗赞曰:“野寺残僧少,山圆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石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麦积山石窟是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从十六国后秦时期开始营造的。据《梁高僧传》载,南宋永初年间,高僧昙弘禅居麦积山,不久名僧玄高继至,二人共住寺院,常有学徒300余人。西魏时,魏文帝原配皇后乙弗氏在这里死后,“凿麦积崖为龛而葬。”北周保定、天和年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其亡父造七佛阁,曾请庚信为他写了一篇《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并序》。隋文帝仁寿四年,秦州使在麦积山顶修建高9.4米的七级宝塔一座,相传为阿育王84000宝塔之一。至今宝塔仍巍然屹立在山顶,不过只存五级,并系近年重修。

当人们进入麦积山风景区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凭崖而凿的一组雕刻造像。中间一座佛,高达15米,左右两尊菩萨侍立,喜笑颜开,迎送来往游客。行至山前,抬头仰望,只见龛窟密如峰房,依窟建檐,层层相叠。栈道云梯修建于悬崖,浅龛深窟开凿于峭壁,其建筑高超雄伟,工程奇险浩大,令人赞绝。历代游客诗人,虽惊慕不已,敢于攀至顶端者却少如凤毛麟角。唯心史观有五代诗人王仁裕斗胆攀登,才写下了:“蹑尽悬崖万仞梯,等闲身与白云齐;檐前下视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绝顶路危人少到,古岩松健鹤频栖;天边为要留名姓,拂石殷勤手自题。”的切身感观。不过,现在的麦积山经过大规模的加固修整和栈道修复,摇摇欲坠的崖体已经稳定,山上栈道也宽阔整齐,安全可靠,昔日王仁裕笔下的险恶情景早已成为历史。人们可以放心大胆地登游各个崖阁,随心所欲地进入各个洞窟,感情奔放地远眺山下美景。

麦积山高达142米,石窟多凌空凿于20至7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有崖阁、摩窟、摩崖龛、山楼、走廊。窟形有人字坡顶、方塌四面坡顶、拱楣、穹顶、方楣平顶、方楣覆斗藻井、方形平顶、圆形小浅龛、盂顶。这些不同类型的窟龛、崖阁,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和建筑结构演变、发展的实物资料。据记载,当年开凿石窟时,从下堆积木材,达到高处,然后施工,营造一层,木材拆除一层,直到山脚。相传,李允信为其亡父造七佛阁时,就动用人工40万个。直到现在,当地还流传有:“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的民谣。就连美国首批游客在1947年《和平日报》中也称赞麦积山石窟是“全世界七大工程又增其一”。

麦积山石窟,原是一个完整的山体,唐开元二十二年,天水一带发生强烈地震,使崖面中间部分塌毁,整个窟群便分为东崖和西崖两部分。东崖现存洞窟54个,西崖140个。由于麦积山石质皆为紫褐色之水成子母岩,不宜精雕细镂,所以大多 用泥塑和绘画。麦积山塑像,主要题材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尽管各代塑像同处一堂,但并不因袭模仿,而是保持着各自的时代特色,系统地反映了我国泥塑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无论是高达15米的巨像,还是只有0.3米的小像,都给人以美感。苏联雕塑家尼·克林杜霍夫在参观麦积山塑像后,激动地说:“北魏和宋的雕塑在我看来是最引人入胜的。它们具有惊人的内心世界,极富表现力的构图和雄伟的形体。”

麦积山塑像有数千身,这里只能指出几件较有代表性的杰作,起“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东崖造像,最壮丽的是4号窟上七佛阁。7间佛龛里有42尊菩萨塑像,神态庄严可亲,华美而不俗,充满着人间善良、慈祥和世俗的感情。各龛间都装饰着天龙八部的浮塑,面容狞怪而不丑恶,表现了男性的健美、威严、正直、勇猛、坚毅的性格。与上七佛阁紧接的5号窟,名曰“牛儿堂”。中间龛门前有一摩醯首罗天,站在一只卧着的犊牛身上。这个牛儿,塑造得相当动人:圆圆的眼,顽皮地注视前言,脚虽蟠曲着,却似乎要跃起的样子,松弛的颈上垂着的皮,也象在动着。不仅身形姿态具备了牛的特征,最出色的是把一只犊牛所具有的稚气和活泼表现出来了,当地农人非常喜爱,称为“金蹄银角的牛娃”。在牛儿堂西端有一可容一人通过,长约10米的隧道,门顶刻有:“小有洞天”四个字。相传在明朝古历四月初八的一天,秦州有个州官,游麦积山庙会,一时兴起,想从七佛阁的摆渡铁链上,用鹞子翻身的纵跃姿势,游荡到牛儿堂去,居然成功了。可是当他站稳在牛儿堂,定睛向下观看,只见悬崖陡立,山谷人群如同蚂蚁,顿时头晕目眩,腿软抖战,再也不敢迈步了。众衙役只得火速请来一群石匠凿开了一个小洞,州官才从洞里爬了过来,至今当地还有“鹞子翻身,牛儿堂”的说法。

在西崖的石窟中,以133号和127号石窟为最大。133号碑洞,是麦积山最特殊的一个洞窟。洞中不仅有许多泥塑作品,而且有18块石碑,有几块碑面密列贤动千佛小佛像,因此又称“万佛堂”。其中10号、11号、16号为众碑之精华。127号窟更为精彩,四壁及藻井壁画大部皆存,笔致纵放,为后魏作风。中绘佛说法图,千乘万骑来听。西画舍身饲虎图,虎有12,形态各异,堪称精品。尤其正壁龛中一石雕佛,最为妙绝,石佛背光中,上部伎乐天人12,各奏乐器。下部有飞天8个。左右各一侍者,虽小而各具神态。卷涡莲花中,亦有莲花生小佛头。中间坐佛,举掌端坐,显出说法时的慈祥和悦。这座雕像,不要说在麦积山中,就是在世界佛教艺术中,都是稀有的珍品。

麦积山周围还有几个引人入胜的风景点。如麦积山后崖三扇崖下的雕巢峪,是西汉末年,雄居天水自称西州上将军隗嚣的避署宫。当年的避暑宫,亭台楼阁错落,曲道回廊相连,琉璃碧瓦泻翠,红墙金龙辉映,三檐四簇雕凤,花影翠竹婆娑,银练珠玑飞溅。随着时间的流逝,金碧焕彩的避暑宫早已绝迹,只有三扇崖下高40米左右的飞瀑、古柏苍松、嶙嶙怪石、奇花芳草、珍禽异兽尚存,组成处处有景,景景迷人的自然景观。

1982年,麦积山以甘肃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石窟文化

麦积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史。

一、 宗教

以佛教为主,反映了三佛、七佛,西方净土等内容,从壁画和雕刻石碑中反映佛本生和佛传故事是佛教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如睒子本生、萨陲 那太子舍身饲虎、涅盘等。通过对佛、菩萨、飞天等形象的塑作,反映了佛教对现实世界的精神启迪。

二、 艺术

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艺术家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审美取向。北魏造像秀骨清俊,睿智的微笑,暗含着对恐怖现实的蔑视,对人生荣辱的淡忘和超脱世俗之后的潇洒与轻松;西魏、北周造像的温婉和淳厚,沉醉于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和对佛国世界的向往;隋唐造像丰满细腻;宋代造像衣纹写实,面貌庄重。麦积山艺术以泥塑见长。艺术家们扬弃了以往那种斤斤计较的细部讲究,而把感染力提到了统率一切的高度,神情动人,富有生活气息。从麦积山各时代造像可窥见当时艺匠们突破佛教的清规戒律,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主要素材,加以艺术的夸张、想象、概括、提炼而创作出来的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宗教人物:佛、菩萨、弟子、供养人等形象。第121窟中窃窃私语的佛弟子,第123窟中童男、童女所表现的

虔诚,不是苦行者的虔诚,而是在时代思潮影响下的童稚般的真诚和愉悦。所以,麦积山塑像受当地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其表现了当地的人与情,使佛教造像好像在生活中似曾相识,使人感觉佛国世界的可亲可爱,从而虔诚信奉。

麦积山石窟也曾是“有龛皆是佛、无壁不飞天”,但由于多雨潮湿,壁画大多剥落,但仍保留北朝时期的西方净土变、涅磐变、地狱变及睒子本生、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等本生故事、壁画中描绘的城池、殿宇、车骑和衣冠服饰多具有汉文化特色,反映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尤其是飞天,多彩多姿更具特色,有泥塑、雕刻、绘画以及薄肉塑四种形式的飞天。虽然飞天的故乡在印度,但麦积山的飞天却是中外文化共同孕育的艺术结晶,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神仙融合而成的中国文化的飞天。她没有翅膀,没有羽毛,她是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只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的美丽少女,是中国古代艺术家最具天才的杰作。同时,在壁画、雕塑中也同样反映舞蹈、乐器、为研究国古代音乐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三、建筑艺术

麦积山石窟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密如蜂房”,栈道“凌空飞架”,层层相叠,其惊险陡峻为世罕见,形成一个宏伟壮观的立体建筑群。其仿木殿堂式石雕崖阁独具特色,雄浑壮丽。洞窟多为佛殿式而无中心柱窟,明显带有地方特色。

麦积山石窟群中最宏伟,最壮丽的一座建筑是第四窟上七佛龛,又称“散花楼”,位于东崖大佛上方,距地面经约八十米,为七间八柱庑殿式结构,高约九米,面阔三十米,进深八米,分前廊后室两部分。立柱为八棱大柱,覆莲瓣形柱础,建筑构件无不精雕细琢,体现了北周时期建筑技术的日臻成熟。后室由并列七个四角攒尖式帐形龛组成,帐幔层层重叠,龛内柱、梁等建筑构件均以浮雕表现。因而,麦积山第四窟的建筑是全国各石窟中最大的一座摹仿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洞窟,是研究北朝木构建筑的重要资料,真正如实地表现了南北朝后期已经中国化了的佛殿的外部和内部面貌,在石窟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Hash:339605dd9054dd25b1e2e183a21757ddb0f50772

声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