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地区面塑旅游的开发 山西面塑艺术

1. 山西面塑艺术

1、添仓节,添仓就是预祝农家粮仓里添满粮食。添仓节在每年农历正月的二十五日,实际含意是要往粮仓里添东西,指望当年增产增收。

2、六月六节,晋南地区称为“回娘家节”。六月六日前后,小麦已经收打完毕,正处在一个农闲阶段,是探亲的绝佳时期,民间遂有“六月六,走罢麦”的俗语。六月初六日,在山西许多地方演化成了庙会。

3、庙会,山西人通过庙会上的商贸交易,将多余的农产品出售,换回自己不能生产的物品如农器之类,同时也参与锣鼓、秧歌、车船轿、阁跷、灯火等各种民间社火文艺表演。

4、旺火,生旺火是山西北部地区的一种风俗习惯。每逢除夕和元宵节,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

5、面塑,山西民间面塑主要是对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祷,是生活理想的体现。

2. 山西面塑艺术文化

剪纸,面塑,皮影戏,上党梆子,威风锣鼓!

3. 山西面塑艺术特点

山西霍州面塑的代表作是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满堂红、巧公、巧母等面塑制品,它们象征着万事如意、多福多寿、发家致富、和睦友爱,万事如意等美好寓意。

霍州面塑,当地人称之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即是“祥”,有着“吉祥”的寓意。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民间的传统艺术之一,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4. 山西面塑艺术价值

山西风情 山西独特的地理、历史环境形成了山西独特的民俗俗风情,人们称之为“黄河文化”或“黄土文化”,这种特有的文化如今形成了珍贵的旅游资源。

山西境内,浓厚的传统文化集中反映在现存的三个民俗博物馆内:忻州地区定襄县的河边民俗博物馆、晋中地区祁县的乔家堡民俗博物馆、临汾地区襄汾县的丁村民俗博物馆。这三个民俗博物馆反映了山西三晋大地独特的民俗风情。您在山西旅游可看到中国传统的节庆活动:春节、正月十五闹“元霄”、二月二“龙抬头”、清明“踏青逛唱”、“端阳节”、“重阳节”等的喜庆场面,还可以看到黄土高原反映民间艺术的剪纸、炕围画、面塑以及山西人民居住的窑洞和“地窨院”。山西,是民俗的海洋,会给您以无穷的乐趣

5. 山西 面塑

答:花馍馍,也称“面花”,是中国民间面塑品。闻喜花馍是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的传统名点,因花式各样而命名。闻喜花馍盛行于明清,已有1000多年历史,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创作体系。花馍同样以美味著名。闻喜花馍有“花糕”、“花馍”、“吉祥物”、“盘顶”四大系列200多个品种。

6. 山西面塑艺术展览

山西面塑文化由来已久,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民间俗称面人,面羊,羊羔馍,花馍等,各地叫法不一。

7. 山西民间艺术面塑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即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是源于山东、山西、北京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

莒南的面塑技艺传承也是追溯久远,宫文楼便一直行走在弘扬传承面塑技艺的道路上。打小,宫文楼就是筵宾镇齐家庄子村有名的“巧人”,捏起面来有模有样,经过时间的打磨和沉淀,如今的他,技艺醇熟 湛,一块面团,经他之手几经捏、搓、揉、掀,各色动物、人物的形象便跃然跳脱,让人目不转睛、爱不释手。看他捏面人,有一种感觉,那便是“灵秀”。

8. 山西面塑艺术研究院

山西面塑,民间俗称“面人”、“面羊”、“羊羔馍”、“花馍”等。各地叫法不一,形态也各有特点。这些面塑,大都出自农村、乡镇、城市家庭妇女之手。尤其是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几乎家家都要用面粉塑制诸如人物、动物、花卉、翎毛、瓜果等花样繁多、技艺精湛的面塑。山西面塑,本身就是一种民间艺术品,它又与各地风俗人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面塑的形式、用途、色彩都与当地民俗活动、民俗风情紧密联系并发展变化着。

在山西南部的新绛县、襄汾县蒸制面塑讲究染色,面塑制品华丽别致。霍州一带,面塑不讲究修饰着彩,有着朴素雅致的特点。

岚县面塑街暨网络展销全面启动 面塑

潇湘晨报官方百家号

面塑传承人(中)正在向贫困户传授面塑制作技艺。

本报讯(记者燕中兴)7月16日,岚县面塑街启动暨岚县面塑网络展销活动举行,旨在全面展示岚县面塑文化魅力,着力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助力脱贫攻坚决战完胜。

据悉,岚县面塑是以面粉为原料制作的传统手工艺术,经千百年演变形成点饰祈福、简饰美食、修饰展示三大流派的面塑作品,跟节气时令和当地风俗息息相关。2015年被评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岚县连续举办民间面塑作品大赛,设立特殊人才奖励基金,组织业务培训,将非遗文化传承推广。目前该县有县级以上传承人37人,面塑技师1280人,面塑制作人10300人。同时,该县将脱贫攻坚与面塑文化融合,将其列入全民技能培训提升工程,打造市级劳务品牌。先后培训面塑传承人200余人,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脱贫目标。岚县面塑街选址全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小区,政府免费提供12家面塑工坊,组织非遗传承人,为贫困群众提供家门口学技术和就业增收的平台。预计每年可培训面塑技师600人次,带动搬迁贫困群众就业500余人,年产值规模可达100万元。

活动现场,各大电商平台主播网红直播带货推广销售,山西日报客户端、山西新闻网等媒体同步直播,让网友体验岚县面塑的艺术魅力。

刘亮亮摄

【来源:山西新闻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平遥双林寺,里面有众多千年彩塑佛像,被誉为东方彩塑的艺术宝库 面塑

梁思成先生建筑史笔下的山西,是中国古建筑博物馆。他曾于1933年至1937年先后四次造访善化寺华严寺云冈石窟晋祠佛光寺等地。而在山西的众多寺庙古迹中,双林寺大概是最寂寥的一座了。

双林寺位于距平遥古城6公里的桥头村北,北魏时期初建,原名中都寺,北宋以后改名为“双林寺”。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平遥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双林寺为其中一项。即便如此,双林寺的光芒仍湮没于大名鼎鼎的华严寺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之下,无声,落寞。

双林寺坐北朝南,千年古寺历遭风雨兵灾及后代的修葺,如今寺内遗存的建筑多为明清时重新修复。从外表看,整座寺庙宛若一座城堡,围墙高大,上有垛口,山门类似城门洞。从城门进入便可看见天王殿,上有牌匾“天竺胜境”。

刚健强横的四大金刚立于殿下,似在守卫和保护。只是这千年的静守,也只是在蓝天白云下无奈地看着朝代频频更迭,寺庙渐渐倾颓。

走过天王殿,后面依次是释迦殿、大雄宝殿和娘娘殿,释迦殿两侧建有钟鼓楼,中院东西偏殿是千佛殿与菩萨殿。前院东西偏殿分别是罗汉殿与阎王殿,大雄宝殿则是寺内最高大的建筑。阳光斑驳,整个寺庙寂静无声,粗壮的园木端立殿前,给人一种妥帖、稳固的感觉。

双林寺内有大大小小彩塑雕像2000余尊,建造年代多在明代,这些雕像是整个双林寺的精华,一个小小的寺庙中能有数量如此巨大的雕像,并经过了诸多动荡岁月得以完整保留,用“奇迹”来形容也并不为过。虽然看上去灰头土脸,若静下心来仔细观察,每一座雕像都充满了艺术的活力和美感,让人心生感动。

大佛神态端详,目光饱含悲天悯人之情。一个个王朝留下远去的背影,留给我们无限的哀叹和华美的雕像,惊艳着岁月。

菩萨殿的千手观音仪容端庄典雅,手姿多变纤巧,似人似佛。她仿佛对人们的心事了然于胸,默默护佑着与她对望的每个人。

寺庙内的树木大多年代已久,连身形都已打磨上岁月的痕迹。夕阳余晖少了光亮,多了些柔和,打在房屋之上。蓝色的天宇之下,更增了一份耀眼的明黄。在这里,你会深深感到,比起其他古寺,双林寺是寂寞的。一片沉寂中,只有偶尔刮来的风,才会让檐下的铜铃发岀点响声。

千佛殿“不动之动”的韦驮像身穿铠甲,挺胸昂首,英俊潇洒。只是雕像上布满灰尘,这样的“内秀”和“繁华”,放置在一片苍凉和冷落之中,让人不禁生出明珠蒙尘之叹。

雕像衣褶线条流畅,面容饱满,神态动作自在。想必当年的匠人雕塑前,对不同佛像人物的心理状态早已揣摩通透,手达心意,丝毫不谬地表现出来。历史的尘封完全不能掩盖其光芒。环视这些历经百余年的雕塑,漫步在千年古寺,人们只会对它心存敬意。

“影随群像动,空中众灵飞”。寺庙总是让人去过一次便久久回味的地方。那些在寂静寺庙里的独自徘徊,在昏暗光线下和诸神诸佛跨越时光的对视,是看寺看佛看自己。(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落榜进士)

面塑自由行旅游攻略

  •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