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产什么蔬菜

南非
South Africa/Suid-Afrika

非洲人称阿扎尼亚。位于非洲大陆最南部,东、南、西三面临印度洋和大西洋,绕经南非海域的好望角航线向为沟通东西方的要道,战略地位重要;陆邻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莫桑比克、斯威士兰和莱索托。面积122.1万平方公里。人口3158.6万(1984)。下设4个行政区:开普省、纳塔尔省、德兰士瓦省和奥兰治自由邦。首都比勒陀利亚(立法机构在开普敦,司法机构在布隆方丹)。
自然条件 地形 南非处于非洲古地块南缘。新生代的地壳抬升运动,造成以高原为主的地形,全境3/4海拔在600米以上,1/2面积高于1000米。内陆高原由前寒武纪基岩组成。地表覆盖着各个时期的沉积岩层,久经侵夷,起伏微缓,由多次岩浆侵入生成的坚硬岩层出露于高原面上,形成蚀余山。地势由东南向西、向北低降。高草原是内陆高原的最高部分,紧靠德拉肯斯山脉西北侧,海拔1200~2000米,地表水平覆盖着石炭~三迭纪卡鲁系砂岩和页岩,甚为平坦,土层较厚,肥力较高,适于农牧,蚀余的侵入体形成一系列结晶岩山地散布其上。中草原在高草原以北,从法尔河延伸至象河流域,海拔600~1200米,地表形态类似高草原,惟地势较低,受河流切割较强烈,其北部生长有大面积多刺灌丛,称为灌丛草原。低草原分布于最北端的林波波河流域,海拔大部低于1000米或600米,河谷宽阔,谷坡平缓,河流两岸有沼泽分布。西部奥兰治河中游为海拔1000~1300米的广阔高原,因气候干燥,呈半荒漠景观,称为卡鲁(意为“贫瘠”、“干燥”),法尔河上游西北侧分布有1100~1500米的开普高原,由白云岩和石灰岩组成,岩溶地形发育。开普高原以西则进入非洲古地块南部巨大的坳陷盆地,即卡拉哈里盆地,海拔900米,地势平坦,多固定和半固定沙丘。
内陆高原的东、西、南 3面由长达2000公里的弧形大断崖环绕,是抬升地块的边缘山地,为内陆高原同沿海地带的分界线。其中从德兰士瓦省东部南回归线附近延伸到开普省东南部的德拉肯斯山脉地势最高,有多处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山脉的东坡以高峻的陡崖俯视沿海地带,西坡缓缓向内陆高原低降。
沿海地带东、南、西 3段地形特点各不相同。东段从莫桑比克边界延伸至大鱼河口,包括德拉肯斯山脉的山前丘陵地带和海滨低地两部分,海滨低地南窄北宽,属砂质平原,多沼泽、□湖。南段包括开普山脉和海滨平原。开普山脉东西延伸近800公里,由一系列褶皱山脉组成。东部3条东西向山脉间夹有南、北两片山间高原,南面的称小卡鲁,海拔400~500米,谷地土层深厚,适于耕作;北面的称大卡鲁,海拔600~1000米。南段的海滨平原较狭窄,且多蚀余山;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西段沿海地带南北长250公里,东西宽50~100公里,为地势平坦的砂质平原,因气候干燥,呈现荒漠景观,即纳米布沙漠。
矿藏 南非是世界矿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多次岩浆侵入带来围岩成分的变化,使基底岩系蕴藏锡、钨、云母、绿柱石等矿;超覆基底岩系之上的晚太古代威特沃特斯兰系古砾岩和石英岩是世界最大的金矿带,并蕴藏铀、银、锡、锰、铬等矿;灌丛草原的侵入杂岩以富藏铂、铬、石棉、铜、锰、铁等矿著称;贯穿中生代沉积岩的多处金伯利岩管状体则是金刚石原生矿的富集带。此外,广泛分布的卡鲁系陆相沉积层则以大量煤藏闻名。黄金、铂族金属、锰、钒、铬和萤石储量居世界首位,其中黄金储量约1.8万吨、铬31亿吨、锰120亿吨以上,分别占世界储量49%、80%和78%。金刚石、钛、锑 蛭石储量居世界第二位,铀、绿柱石、锂、石棉、锆、铅、锌、银、铁、镍、煤的储量亦居世界或非洲重要地位。
气候 全境处于南半球亚热带地区,各地年平均气温12~22℃,地形和洋流对各地气温影响较大。东海岸有莫桑比克暖流经过,全年气温显著高于本格拉寒流流经的西海岸,如德班1月和7月平均气温24.5℃和17℃,纬度和海拔与之相近的诺洛斯港仅15.5℃和13℃。内陆高原气温随高度而减,1月平均气温18~27℃,7月7~12℃,年较差一般在12℃以上,普遍大于沿海。霜冻期在中草原每年不足90天,高草原120~150天,其中德拉肯斯山脉180天以上,冬季常降雪。
降水量及季节分配受印度洋和南大西洋永久性高压、内陆气压变化以及地形和洋流的影响。冬季,内陆高压同两侧洋面上的永久性高压相连,天气晴朗少雨,除西南缘地中海式气候区外,是全年最干旱时期。夏季,内陆形成低压,从印度洋吹来的温暖湿润气流给东部沿海带来丰沛的降水;由于垂直于风向的德拉肯斯山脉阻挡暖湿气流进入,使处在雨影区的内陆高原降水明显减少。全境年平均降水量地区差异悬殊。德拉肯斯山脉东坡和东南沿海大于1000毫米,70%集中于10月至翌年3月的夏半年;西南端沿海地中海式气候区在500~1000毫米;内陆高原普遍低于750毫米,其中低于500毫米地区占全境65%,高原西部递减至200毫米以下,年内分配更加集中,夏半年占80~85%。西部沿海有本格拉寒流流经,盛行离岸风,是境内降水最稀少之地,甚至终年滴水不降。
水系 河网密度和河流水文特征有明显地区差异。东南部多源出高山的独流入海小河,河网致密,流短坡陡,水量丰富,水势湍急。其中图盖拉河上的图盖拉瀑布由5级组成,总落差948米,最大的一级落差411米,是非洲落差最大的瀑布。内陆高原大部属奥兰治河及其支流法尔河流域。奥兰治河源出莱索托境内德拉肯斯山脉西坡,长2100公里,为非洲南回归线以南最长河流,主要流经南非地区。上游水量丰富,中下游流经干旱地区,大量河水耗于蒸发,水量季节变化剧烈。在法尔河汇入处以下,流经开普高原,峡谷深切,多瀑布、急流。卡拉哈里盆地地表水缺乏,仅有莫洛波河等间歇河。
流经南非境内的奥兰治河
植被 与气候条件相适应,境内植被以草原、半荒漠和荒漠为主。荒漠和半荒漠广布于西部沿海、卡拉哈里盆地、小卡鲁和大卡鲁等广大地区。草原牧场资源丰富,占国土面积2/3(1981);天然森林仅占2%,主要是德拉肯斯山脉东坡海拔1350~1800米的亚热带常绿林和开普山地的硬叶常绿矮林。

【【【农业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27.8%(1982)。有两种截然不同经营方式。“黑人家园”内至今保存着村社土地所有制,盛行粗放的自给性农牧业。由于土地少,土质差,缺乏资金和生产设备,生产远不敷需要。白人地区农业以私人经营的农牧场为主,大公司经营的种植园为数不多,但对某些作物的生产却居垄断地位。全境共有农牧场和种植园9万个,平均每个占地1000公顷,雇用大批黑人,采用现代技术和管理,进行商品性生产。种植业约占农业总产值3/5,畜牧业占2/5。现有耕地1362万公顷(1982),占国土总面积11%,集中分布于沿海地带、河流谷地和内陆高原东部。在内陆高原中、西部广大干旱区内,耕地多分布于灌溉地上。大量土地用作粗放草场。
玉米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占作物总面积70%,常年产量近1000万吨(1981—1982年度832万吨),居非洲首位,自给有余,出口邻国。广泛种植于年降水量超过500毫米地区,德兰士瓦省和奥兰治自由邦东部高 草原是集中产区,素称“玉米三角区”。小麦主要由白人农场经营,是非洲仅次于埃及的第二产麦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较快,1981—1982年度产233.9万吨,已可满足境内大部需要。开普省西南部地中海式气候区历来是主要产区,有“小麦谷仓”之称。高粱是当地黑人种植的传统作物,现虽逐步被玉米替代,仍是“黑人家园”内的主要作物之一。次要作物有大麦、黑麦、燕麦等。
经济作物以甘蔗最为重要。皆由种植园经营,集中分布于纳塔尔省近海的丘陵坡地上,粗糖年产200万吨以上(1981~1982),除供应国内市场外,年出口70~80万吨,产量与出口量均居非洲首位。棉花、烟草以及花生、向日葵等油料作物种植面积有限,主要供当地消费。
南非农业
商品性菜园和果树园艺业在经济中所占地位日趋重要。德兰士瓦省所产蔬菜供应城镇居民,纳塔尔沿海和开普省西南部蔬菜还向欧洲出口。开普省西南部是非洲重要水果产区,盛产柑橘、葡萄以及苹果、梨、桃、杏等。德兰士瓦省低草原的柑橘和高草原的果树发展也很快。此外,纳塔尔沿海和开普省东南部大鱼河谷地还产菠萝、香蕉、木梨、鳄梨等水果。
畜牧业 曾长期是南非农业主导部门,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产值才被种植业超过。1982年天然牧场面积8003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2/3。牲畜以毛用绵羊为主。羊毛产量(1982年近10万吨)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出口值仅次于黄金。澳大利亚美利奴羊与当地品种杂交育成的南非美利奴细毛羊约3170余万只(1982),粗放饲养,能适应内陆高原中西部干旱草原和半荒漠的自然条件,平均每只羊剪毛量5.5~6千克。近三四十年来,在开普省西北部奥兰治河中游和莫洛波河流域,卡拉库尔羊发展很快,已有近170万只。养牛方式分两类:一类是集约饲养,主要分布在东北部,以鲜奶和奶制品供应城镇;另一类是粗放的放牧饲养,分布于“黑人家园”和中西部白人经营的农牧场,以肉用或肉、乳兼用牛居多。

Hash:8785aaca00bbffbefc6aefb9b594d23262d6d7b4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