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南京凭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什么优

南京从来都不是什么“兵家必争之地”,相反,由于其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军事上极其“易攻难守”。1937年冬天,参谋总长何应钦、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军令部长徐永昌和作战厅长刘斐等人,都反对死守南京,连在外整顿部队的陈诚和顾祝同亦来电附议,军事眼光的一致性,甚至暂时压倒了派系之争,这就是共识了。

(参谋总长何应钦)

刘斐摆出了三个要点,个个是死穴,其一是日军从上海方向乘胜而来兵锋正盛;其二是各集团军、各军损失惨重战力大损;其三也是最重要的,日军一旦迂回占领芜湖,就从西边掐死了南京的后路,然后再以海军舰队封锁长江,那南京守军就将被四面合围再无生路,既然秉承“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思想,太在意一城一地得失就非常愚蠢了。

那么最高当局为什么一定要以重兵坚守金陵城呢?主要还是政治上的考虑,国民政府的首都不战而弃“有碍观瞻”,总是梦想国际干涉的幼稚思想,贯穿了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的始终,这是常队长抗战初期最大的错误。当然,这里面也有下野军阀唐生智试图重掌兵权的需求,然后就是一次很厚黑的顺水推舟。

(南京卫戍总司令唐生智)

诸如第87师、第88师、第51师、第58师和教导总队这样的黄埔系精锐部队,让一个历史上曾经反蒋的湘军将领来统率守城,完全是不可想象的。没办法,其它人不想揽这个差事,都明白南京是个绝地,同时各守备部队也大多刚从淞沪战场撤下来,建制不全士气低落,这一仗能打胜都见鬼了。

刘斐的次案是以三师18团作象征性防守,意思是坚持两天就撤,也被否决了,结果又从外围调兵遣将来南京,整整集结了11万人马。而日军的进攻套路与刘斐的预判完全吻合,第18师团超越南京直扑芜湖,再陷当涂,从西面封锁了南京,同时以第三舰队开入长江封锁水面,然后主力部队一步步攻克外围山地,最后逼近城垣,10万守军就成为了瓮中之鳖。为什么最后少数部队只能渡江逃生?就是这个战场形势。

(军令部作战厅长刘斐)

如果能够理性看待南京的军事价值,早一点疏散大部分城中百姓,部队仅做掩护性抵抗,然后且战且退到皖南山地,中国军民的损失会小很多,可惜历史不能假设。实际上,唐生智仅仅认真抵抗了不到一周时间,12月9日外围阵地一失,他也知道南京守不住了,12月12日便匆忙下令总撤退,再后来撤退又演变成为溃退。

从三国时代孙权迁都于此,到南朝各国、明朝、太平天国和国民政府,南京能够成为“九朝古都”绝不是因为它的军事价值,而是政治、经济和环境的综合得分,山川秀美交通发达,既有虎踞龙盘的帝王之气,也有十里秦淮的繁荣发达,在和平年代,确是江南最合适建都之所。但是在现代化战争当中,南京的防御体系完全不堪一击。

(南京守军)

把时间倒回去,南京也曾是“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的老窝,可是在北伐战争中,南京在第一时间并未发生激烈战斗,北伐军开上几炮占领雨花台,孙传芳也是弃城而逃,因为了解南京的易攻难守。后来的“龙潭大捷”那是孙传芳反扑期间发生的,而不是北伐军强攻南京,同一时期,武昌城的顽抗曾经让湘军和粤军大吃苦头,这就是差别。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然而仅仅三年时间后,我第二、第三野战军的百万雄师就进抵长江北岸,蒋军之前“守江必守淮”的战略完全破产,在淮海战役中输光了大部分军事本钱,只能退守江南。为什么不敢把防御重心设在南京?就是因 为这座城池毫无防御纵深,两大野战军只要渡江成功,南京就会直接暴露在攻击之下,在现代化的火炮面前,根本无法防守。

(日军逼近中华门)

事实也果然如此,渡江战役1940年4月20日的夜晚开始实施,至22日东集团已经占领镇江一线,而西集团亦攻克芜湖全境,南京守军第六兵团、卫戍总司令部的三个军,立马陷入即将被分割包围的处境,尽管我军在浦口的部队并未发起攻击,第六兵团司令李延年仍然于22日一枪未放便弃城而逃,23日,三野第35军兵不血刃占领南京。

如果南京真的是什么兵家必争之地,无论是老蒋还是汤恩伯,怎么会允许第六兵团不战而逃?应该下死命令负隅顽抗才对。

摊开中国地图,如果忽略掉各种水系,你就会发现: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是连在一起的。在这偌大的平原北部,就是我国的首都北京,而平原的南部也有一个“首都”,那就是六朝古都南京。作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南京有什么地理优势呢?

军事地理优势诸葛亮曾说过一句话:“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形容南京地势雄伟险要。实际上,南京地形确实如此,它南临秦淮河,北靠舟山、鸡笼山、玄武湖,西北有长江天险,东北有钟山为屏,西边还有石头城。

这一系列山川河流,构成了一道道天然屏障,元末冯国用曾向朱元璋进言,形容此地为:“右环大江,左枕崇冈,三面据水,以山为郭,以江为池,地势险阻”。正因为如此,明朝才会定都于此地。

举个例子,清末太平军起义,他们占领南京后以雨花台为中心,在钟山、紫金山、秣陵关、江东桥等地,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湘军围攻南京时,惮于太平军依托地形建立的防线,一直不敢进攻。直到一年之后,太平军的粮道被完全断绝,湘军才发起总攻。

当时,南京城内的太平军不过万人,能打的不过三四千,而湘军却足足有5万余人。势力如此悬殊,太平军仍旧依靠地形优势,造成湘军阵亡万余人。(下图:南京克复金陵)

经济地理优势如果说南京只有易守难攻这一个地理优势,显然无法成为“六朝古都”,顶多是个要塞城市而已。实际上,南京还有更重要的经济地理优势,在它的东南方向,就是富甲天下的太湖平原和宁绍平原,这一地区至今仍是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的核心地带。所以,南京自古以来就有“舟车便利,无艰阻之虞;田野沃饶,有转输之籍”。

正因为有这一优势,谁占领南京,谁手里就有钱。比如,蒋介石能在“中原大战”中获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张学良宣布“拥蒋”,给了反蒋势力致命一击。张学良之所以站在蒋介石这一边,是因为蒋介石的“银弹攻势”。那么,蒋介石的钱从哪里来呢?很简单,蒋介石坐镇南京,牢牢控制着太湖平原上的上海——当时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而已。

东南统治中心我国南方有很多大城市,但出于地形限制,往往只能成为地方中心城市,比如广州、福州等等。南京则不同,虽然人们经常把它与上海、杭州并称为“沪宁杭”,但实际上它距离上海挺远的,足足310公里。同样的距离向西北而行,已经可以到安徽阜阳了,这里在古时属于豫州之地。换言之,从南京渡江北伐,旬日之内便可逐鹿中原。

古人云:占据南京,“中原有衅则进兵,寇盗方强则入守”;朱熹也曾说过:“欲进取则都建康,欲自守则都临安(杭州)”。所以,明朝几经考量才会选此地位都城。

另外,京杭大运河在历史上的作用非常大,而南京又正好处在大运河的咽喉之地 更铸就了南京东南地区统治中心的地位。如今,大运河虽然已被铁路所取代,但南京依旧是华东地区的交通枢纽。同时,东部战区司令部设在南京,也恰恰说明此地在军事地理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看完这么多,如果觉得写得还不错的话,记得给我点一个关注呀!(毕竟,俺只有一个粉丝,5555555555!)

Hash:980ed61216424647850f670674069ec2f360b5d7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