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旅游景点十二连城 内蒙古鄂尔多斯十二连城

导读:鄂尔多斯旅游景点十二连城 内蒙古鄂尔多斯十二连城 1. 内蒙古鄂尔多斯十二连城 2. 内蒙十二连城在哪里 3. 内蒙古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 4. 二连浩特 鄂尔多斯 5. 鄂尔多斯准格尔旗十二连城 6. 准旗十二连城 7. 准格尔旗十二连城旅游景点 8. 内蒙古鄂尔多斯十二连城邮政编码

1. 内蒙古鄂尔多斯十二连城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面积8.67万平方公里,是台湾陆地面积的2.5倍。它与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草原钢城包头形成了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金三角”。

鄂尔多斯市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伊克昭”(蒙古语)汉意是“大庙”,伊克昭市是由中国清朝时期鄂尔多斯六个旗在达位特旗王爱召会市而正式得名。“鄂尔多斯”(蒙古语)汉意为“很多宫殿”,这一名称已成为伊克昭市的代名词。伊克昭市现有许多珍贵的文化遗迹,如成吉思汉陵、“河套人”故地、朱开沟文化遗址、统万城、十二连城、准格尔召、油松王和神奇响沙等。  

以长城为界,鄂尔多斯南临陕西、山西省,形成-文化与草原文化南北交融的“歌海舞乡”。黄河北岸的呼和浩特、包头市与鄂尔多斯又形成内蒙古自治区最为富集的“金三角”地区。纵贯南北与横贯东西的铁路、公路为前来旅游的宾客提供了别捷的交通。

拜谒成吉思汗陵寝,仰视一代天骄的形象,再赏独具蒙古族特色的鄂尔多斯婚礼仪式表演,品尝元代宫廷宴--诈玛宴的美味,会使你体验出马背民族的精神特质和鄂尔多斯独特的祭祀文化、歌舞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

2. 内蒙十二连城在哪里

驾车路线:全程约154.1公里起点:鄂尔多斯市东胜区1.从起点向正南方向出发,沿松山路行驶140米,右转进入鄂托克西街2.沿鄂托克西街行驶840米,过右侧的城投大厦,右转进入东胜环城3.沿东胜环城行驶5.1公里,朝市区/包茂高速方向,稍向右转进入东胜立交桥4.沿东胜立交桥行驶890米,过东胜立交,右前方转弯进入东胜立交桥5.沿东胜立交桥行驶,过东胜立交约250米后,直行上匝道6.沿匝道行驶1000米,直行进入包茂高速公路7.沿包茂高速公路行驶46.3公里,在沿黄公路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8.沿匝道行驶1.5公里,直行进入沿黄公路9.沿沿黄公路行驶73.9公里,右前方转弯10.行驶20米,左前方转弯11.行驶14.6公里,左转12.行驶310米,右前方转弯13.行驶7.5公里,右转14.行驶720米,稍向左转15.行驶88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左侧)终点: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

3. 内蒙古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

东胜是鄂尔多斯市下设的一个区,在此之前,也曾称过东胜市、东胜县。在鄂尔多斯市,各旗县级的地名几乎全是以蒙古语命名的,如伊金霍洛旗、乌审旗、达拉特旗、准格尔旗、鄂托克旗,杭锦旗等等,唯独东胜是以汉语命名的一个旗县区级的地名。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笔者也曾感到纳闷,以下就来考察一下东胜地名的由来及其演变。

东胜这一地名,首先是与胜州有关的。

胜州一名,最早见于隋代,《隋书》地理志中有“榆林郡,胜州”的字样。唐人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得较为详细,其云:胜州,隋文帝开皇三年于此置榆林关,七年又置榆林县,属云州。二十年,割云州之榆林、富昌、金河三县置胜州,“立嘉名也”,也就是取一个吉庆的名字。贞观三年,仍于隋旧治置胜州。“时柴绍、刘兰破灭匈奴,夺得河南之地,因置州,以决胜为名”。

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即公元600年。胜州的州治,据考证,在今准格尔旗十二连城。至于李吉甫所说的唐贞观三年再设胜州,是因为唐将“柴绍、刘兰破灭匈奴(按即突厥),夺得河南之地,因置州,以决胜为名”,似乎有些牵强,因为隋代已经设立了胜州,是“立嘉名也”,唐不过是沿袭旧名而已。

唐代胜州存续的时间很长,一直到唐末,胜州城为党 人占领。辽神册元年(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亲征突厥、吐浑、党项等部族,攻破胜州城,将其居民强行迁移到黄河东岸,胜州遂废。但二十年之后(936年),后晋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与辽,辽遂在原唐东受降城址(今托克托县城西南的黄河渡口旁)复置州,因其位于黄河东岸,故名东胜州。之后历金、元两朝,东胜州建置不废,直到明洪武四年(1371年)废东胜州,设置东胜卫。不过到明中叶后,该地区被蒙古部落占领,明代卫城也就随之废圮。

东胜建制的再次出现,是在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据介绍,当时清政府在鄂尔多斯板素壕设厅以管理走西口的移民,当地官员上奏称这里曾设立过东胜卫,请以东胜为名。清廷批准了这封奏折,于是便有了东胜厅的建制,而板素壕就在今东胜区,“东胜”一名也就由北部准格尔旗十二连城或托克托黄河渡口旁转移到了南部今天的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民国元年(1912年),政府将东胜厅改为东胜县,其治所也迁徙不定,曾一度寄治包头等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它一直由伊克昭盟管辖,并为盟公署驻地。1984年,撤销东胜县,设立县级东胜市。2001年,随着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县级东胜市也就改成东胜区。至此,东胜完成了它的历史变迁。

4. 二连浩特 鄂尔多斯

内蒙古属于内陆地区,没有港口。在鄂尔多斯市有一个国际空港物流园区,可以办理国际空运出口业务。

内蒙古有多个双边贸易口岸,可以办理邻国出口业务。分别是满州里口岸,二连浩特口岸,甘其毛都口岸,满都拉口岸,策克口岸。

5. 鄂尔多斯准格尔旗十二连城

有九个乡镇:薛家湾镇、沙圪堵镇、纳日松镇、龙口镇、准格尔召镇、布尔陶亥苏木、十二连城乡、暖水乡、大路镇。

准格尔旗,别名鄂尔多斯左翼前旗、伊克昭盟色楞旗,地处鄂尔多斯高原东侧,北与包头市、东与呼和浩特市隔黄河相望,东南、南部与山西省的偏关县与河曲县以黄河为界,西南与陕西省的府谷县隔长城接壤,西部与伊金霍洛旗、东胜区、达拉特旗搭界。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下辖县,准格尔旗总面积7692平方公里,下辖2个工业园区,10个苏木乡镇,4个街道,共158个嘎查村,42个社区,常住人口35.9万人(2020年),准格尔旗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51.91亿元(2020年)。准格尔旗荣获国科技进步先进旗、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

6. 准旗十二连城

全程共186公里,4小时5分钟 1从起点出发,在包头市城区行驶23.6公里,进入铝业大道 详细路段2沿铝业大道一直向前行驶9公里,右转 详细路段3行驶1.4公里,过包头郊区古城湾信用社磴口分社约50米后左转进入萨包线 4沿萨包线行驶17.7公里,右转进入X066 5沿X066行驶5.9公里,左转进入沿黄线 6沿沿黄线一直向前行驶24.2公里,过加油站约50米后左转进入X618 详细路段7沿X618一直向前行驶44.5公里,过十二连城中心卫生院约50米后右转进入X618 详细路段8沿X618行驶43.6公里(经东孔兑收费站),过海洋油城约50米后右转进入S103 9沿S103行驶13.6公里,过准格尔煤田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玻璃沟分社约50米后右转进入通达路 10进入准格尔旗城区行驶2.4公里,到达终点

7. 准格尔旗十二连城旅游景点

三征高句丽是指隋炀帝时,三次对高句丽 的军事行动,这三次东征炀帝均御驾亲征。从大业七年(公元611年)起炀帝刚刚巡游江都结束便开始为这次东征进行各项粮草军备,至大业八年(公元612年)二月,隋炀帝正式进军,第一次东征,因隋炀帝指挥错误,隋 遭遇惨败,损失惨重,隋朝国内开始发生百姓农民起义。第二年正月,隋炀帝就开始筹划第二次东征,但因杨玄感叛乱最终退兵。大业十年(公元614年)四月,隋炀帝第三次发动战争,高句丽国王遣使请降,并将去年叛隋投奔高句丽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还,隋炀帝班师还朝。但是高句丽国王却不按隋炀帝的命令入朝 ,还不放回其俘获的大批隋朝军民。后世中原人到高句丽时,还看到大量当年被高句丽俘获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

由于高句丽的顽强抵抗,经过这三次大规模的征战,隋朝的国力空耗,百姓民不聊生,激起了阶级矛盾。最终导致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历史背景

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结束了自东西魏分裂以来近半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使人民免受战争苦难,得以重建家园,恢复生产,从而促进了整个北方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广泛交流和发展,为日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北周北齐的统一,就没有后来南北朝的统一。北周武帝宇文邕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代英主,正当他打算"平突厥,定江南",实现统一全国理想的时候,不幸于出征前夕病逝。

隋朝的开国之君杨坚是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建国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军政和经济改革,使隋朝很快完成了统一南北的大业。隋炀帝杨广即位后更是采取积极的对外进攻战略,击败了契丹、土谷浑等周边势力,国力盛极一时。隋炀帝

隋炀帝时,黄门侍郎裴矩奏告隋炀帝:"高丽之地,本孤竹国也,周代以之封于箕子,汉世分为三郡,晋氏亦统辽东"。这里将高句丽政权所占之地往上追溯到西周以前,下至魏晋时期,无可辩驳地指出辽东为中国领土。

这时的高句丽已经成为东北地区的一个比较大的国家,国都在汉乐浪郡的故地平壤城,亦名长安城。平壤城与国内城、汉城,并称高句丽国的"三京"。此时的高句丽人占据辽东大部,高句丽主世袭爵为辽东郡公。高句丽是辽东的霸主,是实力强大的政权。高句丽与隋的关系逐渐进入战争状态。

590年,高句丽平原王"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 ,并多次小规模袭击隋辽东地区。高句丽与隋维持着紧张而和平的关系,继北朝之后,受隋高祖文皇帝册封为"高丽王"。由于此时百济与新罗联盟的早已瓦解,高句丽南部相对平静。586年,平原王将都城由平壤城迁至长安城(即今朝鲜平壤市区),直至高句骊灭亡。历时83年。

因高句丽多次小规模袭击隋北部边疆。对此隋高祖很不满并致书平原王高汤,"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高句丽婴阳王继位后的596年,隋的特使在突厥遇到高句丽在突厥的特使后,隋高祖传书高句丽要求高句丽终止与突厥的联盟,停止对隋边疆的连年的侵袭并对隋表示臣服。高句丽婴阳王虽然表面上接受了隋高祖的最后通牒,但第二年,597年,婴阳王联合粟末靺鞨先发制人攻击隋在冀州道的军事驻地。高句丽

当时在东北地区还存在还有百济、新罗、靺鞨等政权,它们多时臣服于大隋。在隋朝建立之初,高句丽为了消灭其他小国采取对隋朝臣服的政策,但随着隋朝的强大,高句丽逐渐感到恐惧,于是采取联合其它国家对隋朝进行侵袭。598年,高句丽王率靺鞨骑兵万余进攻辽西,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隋文帝派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后因道路和天气的原因,粮草供应不上,同时高句丽王慑于隋军威,亦遣使谢罪,隋文帝于是罢兵。

这次出征虽然没有实质性的战争,但为今后的大规模征伐埋下了引线。 时的隋朝已经完成了对西、北、南多强族的征讨,国内经济也达到了鼎盛,而杨广又是一个野心极大的人,对高句丽的战争只是早晚的事。

征战原因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高句丽婴阳王"元率靺鞨之众万余骑寇辽西",被隋朝击退。 高句丽婴阳王侵犯辽西,《三国史记》也有记载:"婴阳王九年,王率革末革曷之众万余侵辽西"。当时高丽王非但如此,而且,"往岁为高丽不供职贡。无人臣礼"。高句丽步兵高句丽侵略辽西,直接带来隋边境的不安和危害,"不供职贡",则影响到统一的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对于这些,隋中央政权都是不能忍受的,也就必然采取相应措施。

隋文帝以汉王杨谅、王世积为行军元帅,率领水陆三十万伐高句丽,以尚书左仆射高颎为汉王长史,周罗睺为水军总管。杨谅遭遇大雨水患,运输不继,军中缺少食物,又遭遇疾病。周罗睺自东莱出海,向平壤城进发,但中途遭风,船多飘没。九月,水陆两路隋军返回,隋军死了十分之八九。高句丽王上表谢罪,自称"辽东粪土臣元",隋文帝于是罢兵,待之如初。

隋炀帝大业三年,高句丽婴阳王又背着隋,派使臣暗中交通突厥,当时正值隋炀帝北巡至榆林(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十二连城),停留在突厥启民可汗处,"启民不敢隐,引之见帝"。

隋炀帝命牛弘向高句丽使者传达其旨意:"朕以启民诚心奉国,故亲至其所,当往涿郡,尔还日,语高丽王知,宜早来朝,勿自疑惧,存育之礼,当同于启民。如或不朝,必将启民巡行彼土"。隋炀帝知道高句丽婴阳王暗中通突厥,并没有予以制裁,只是给以警告,让其尽为臣之礼节,按时朝觐,则既往不咎,与启民可汗一视同仁。

可是高句丽婴阳王坚持"不从"隋炀帝的意旨,从而导致"帝议讨之"。当时隋仅议征高句丽,并未出兵。到了大业七年(新罗真平王三十三年,611),真平王"遣使入隋,奉表请师",隋"许之"。并下诏征讨高丽,由此对高丽的战争全面爆发。

第二年正式出兵征高句丽。隋征高句丽,不仅是高句丽对隋不臣,也是新罗请隋出兵所致。

处理方式

隋与高句丽的战争发生在598年至614年,起先高句丽多次袭扰隋朝边境,进而又不派遣使者朝贺,于是隋炀帝在完成了国内多项重大基本工程(主要是指运河)、安抚东西突厥之后,开始着手对付高句丽。高句丽多次成功抵御隋军攻击,隋军损失惨重。最后高句丽婴阳王因为自身国内国力消耗严重,最终请降并将逃到高句丽的隋叛臣斛斯政遣返,隋炀帝撤军,不久隋朝国内出现隋末民变后灭亡。

第一次

先期准备

隋朝士兵大业六年(612年),黄门侍郎裴矩以高句丽本为箕子所封之地、今又不遵臣礼为由,劝说隋炀帝胁使高句丽王入朝。高句丽王高元不遵籓礼,隋炀帝决定征讨高句丽。 大业七年,隋炀帝下诏征讨高句丽,命令幽州总管元弘嗣往东莱海口造船三百艘,官吏监督劳役甚急,结果造船工匠昼夜在水中,几乎不敢休息,从腰往下都长出蛆虫,十分之三四的人因此死去。 隋炀帝下诏集结天下的军队,无论南北远近,都要汇合于涿郡。集结了天下军队之后,隋炀帝又另外征发了江淮以南水手一万人,弩手三万人,岭南排镩手三万人,又命令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车五万乘送到高阳,用来装载衣甲幔幕,还征发民夫以供军须。秋,七月,隋炀帝征发发江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到涿郡,船只相次千馀里,载兵甲及攻取之具,长期来往在路上的有数十万人,挤满了道路,昼夜不停,死者相枕,臭秽盈路,天下骚动。

隋军 共一百多万主战兵马,分三路,左右两路军再分十二路,每路军马各有各自军事目的,加上大量的辅兵及运粮部队分走二十四条进兵路线,计划完成各自任务之后最终会在平壤会师。 另外还有来护儿率领水军从海上进攻,突袭平壤。各路隋军加起来已经超过了一百一十三万,而为大军运输物资的民夫是隋军的两倍,隋直接、间接的参战人员已经超过了五百万。

辽东之战

隋朝水师大业八年的三月底,隋朝大军抵达了辽河。隋炀帝命令宇文恺修筑浮桥,浮桥修成后,隋军从西岸进攻。在浮桥延伸到距离对岸还差数米的位置时,高句丽趁机攻击,隋军无法登岸,死亡甚众,隋朝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与虎贲郎将钱士雄、孟叉等皆战死。打退了隋朝的第一次进攻,隋多名将领奋勇杀敌战死。于是隋军敛兵,少府监何稠接桥,诸军接连前进,大战于东安,击败高句丽军,死亡上万人。隋军乘胜包围辽东城。

最开始隋炀帝在辽水会师的时候,隋炀帝说现在是"吊民伐罪,非为功名",为了防止将领轻兵掩袭孤军独斗去争取功劳名声以邀勋赏,所以命令他们分为三道,但凡有攻击军事行动,必须要三道之间相互通报,不许轻军独进,而且军事进止都要先奏闻隋炀帝,等回复命令。 辽东城的高句丽军数次出击不利,于是婴城固守。隋炀帝下命令攻城,又命令诸将,如果高句丽要投降,就应该安抚接纳,不要再纵兵进攻。辽东城将要被攻陷的时候,城中的高句丽军队就声称请降,隋朝诸将奉隋炀帝的旨而不敢继续进攻,而是先上奏隋炀帝,等回复命令到达,城里的高句丽军已经准备好了防御,再次开始抵抗。这样的情况重复了好多次,隋炀帝仍然不醒悟。隋军仍然没有攻下辽东城。即使之后炀帝亲自到前线指挥,但士气已经衰落的隋军在辽东守军的顽抗下又僵持了一个月也没能拿下这个城池。高句丽的其他城市也坚守,隋军没有攻下。

来护儿之败

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领江、淮水军,船只守卫相接数百里,进入浿水(大同江),来护儿率领精兵四万登陆攻打平壤,高句丽诈败,来护儿中计,纵兵俘掠,队伍混乱,高句丽伏兵趁机攻击隋军,来护儿大败,士卒还者不过数千人。

宇文述九军之败

隋朝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出扶馀道,右翊卫大将军于仲文出乐浪道,左骁卫大将军荆元恒出辽东道,右翊卫将军薛世雄出沃沮道,右屯卫将军辛世雄出玄菟道,右御卫将军张瑾出襄平道,右武将军赵孝才出碣石道,涿郡太守检校左武卫将军崔弘升出遂城道,检校右御卫虎贲郎将卫文升出增地道,会于鸭绿江以西。宇文述等人的军队人马都携带百日所用的粮草,还带着排甲、枪槊以及衣资、戎具、火幕,太沉重以致于难以负荷。下令军中:"遗弃米粟者斩!"士卒都在幕下掘坑埋了粮草,结果才走了一半路程,粮草已经快要耗尽。

高句丽派其大臣乙支文德来诈降,观察隋军的虚实。隋朝于仲文想要趁机捉住乙支文德吗,但是被刘士龙阻止。于仲文放走乙支文德之后,又后悔了,决定追击乙支文德。当时隋炀帝命令驻军受于仲文节度。于仲文、宇文述等九支军队渡水追乙支文德。乙支文德看到隋军将士有饥色,所以想让他们更疲惫,每一接战就诈败、撤走。宇文述一天之内七次战斗取胜,继续前进,渡过萨水。乙支文德再次派使者诈降。宇文述看到隋军士卒疲弊,不能再作战,而平壤城险固,估计难以迅速攻下,于是趁机撤退。宇文述等人的军队返回时,高句丽军从四面攻击,宇文述等人且战且行。到达萨水,隋军渡河渡到一半时,高句丽攻击隋军后 军,隋朝左屯卫将军辛世雄战死,诸虏隋军都溃败,无法禁止。将士奔逃一日一夜到达鸭绿水,行了四百五十里。王仁恭为殿后,击退了高句丽的追兵。 诸路隋军,只有卫文升一军独全。

宇文述等九支军队渡过辽河时,有30万5千军人,等到返回辽东城时,只有2700人,物资储备兵器军械巨以万计,也丢失殆尽。

隋炀帝第一次攻高句丽之战遂以失败而告终。

百姓农民开始起义

隋炀帝自从开始谋划征讨高句丽,就诏令崤山以东养马以供军役。又征发民夫运粮,储存于泸河、怀远二镇,车牛到达的都没能返回,士卒死亡过半,耕稼失时,帝自去岁谋讨高丽,诏山东置府,令养马以供军役。又发民夫运米,积于泸河、怀远二镇,车牛往者皆不返,士卒死亡过半,耕稼失时,耕地多荒芜。加之饥馑,谷价踊贵,东北边特别严重甚,斗米涨价到数百钱。所运米有粗恶的,命令百姓拿买米补偿之。又征发鹿车夫六十馀万,每二人推米三石,道途险远,还不够路上运输人员吃的,到达时,已经没有运输的粮食了,都害怕被治罪而逃跑。加之隋朝官吏贪婪残忍,趁机掠夺百姓、鱼肉百姓,导致百姓困穷,百姓的物资与民力都衰竭了,当顺民就会遭遇承受不了的冻馁,很快就会面临死亡,剽掠反而能活的久一点,于是百姓开始聚集起来反抗。 王薄、豆子颃、窦建德等百姓农民起义蜂起,不可胜数,攻陷城邑。隋炀帝命令都尉、鹰扬与郡县相知追捕,抓获就斩杀,但是仍然禁止不了农民起义。

第二次

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御驾亲征高句丽。正月,炀帝下诏征集天下兵集于涿郡,开始召募百姓为骁果,修辽东古城贮备军粮。 三月,隋炀帝至辽东,四月二十七日,炀帝渡过辽水,二十九日派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与上大将军杨义臣率军趋平壤。 隋炀帝命令诸将攻打辽东城,允许诸将"便宜从事"。隋军架设飞楼、撞车、云梯于辽东城下,并挖掘地道配合,昼夜不停地连续攻城20余日却没有攻下辽东城,隋朝与高句丽都伤亡甚重。

隋炀帝征高句丽时,命令杨玄感在黎阳督运。杨玄感的父亲杨素曾帮助隋炀帝杨广成为太子并登基为帝,立下大功,杨素恃功骄倨,朝宴之时,有时会失臣礼。隋炀帝心中记着却不说,杨素也有察觉。等到杨素死了,隋炀帝对近臣说:"如果杨素不死,那么就要杀了杨素的整个家族。"杨玄感知道这些之后,自认为累世贵显,朝中的文武官员有很多是父亲的故吏,看到朝政日益混乱,而隋炀帝多猜忌,内心不安,于是与诸弟潜谋作乱。 杨玄感起事反隋炀帝,对众人起誓说"我身为上柱国,家累钜万金,至于富贵,无所求也。今不顾灭族者,但为天下解倒悬之急耳!"众人都很高兴。百姓父老争相送来牛酒,百姓子弟到军门请求效力的每天有数千人。

攻打辽东城很久却没有攻下,炀帝命造布囊百余万个,里面盛满土,想要堆成一条宽30步、高与城齐的鱼梁大道,使将士沿此道登城;又造八轮楼车,高出城墙,俯射城内。正当攻城准备就绪,辽东城情况危急的时候,杨玄感造反的消息传来,隋炀帝密召诸将,密令撤军。隋军留下的军资、器械、攻具积如丘山,营垒、帐幕、案堵不动,皆弃之而去。隋军众心汹惧,混乱的失去了部署划分,诸道分散。高句丽守军疑其有诈,不敢出击,第二天才外出,向四面远方侦查,仍然怀疑隋军假冒撤军。两天后,高句丽出动数千士兵追击,因为隋军太多,所以不敢太靠近,经常距离八九十里,快到辽水的时候,知道御营都渡过了,才敢攻打后军。隋朝后军仍然有数万人,高句丽跟随抄 ,最后的羸弱数千人被高句丽杀掠。

杨玄感的叛乱被迅速平定。隋炀帝命令大理卿郑善果、御史大夫裴蕴、刑部侍郎骨仪、与留守樊子盖追查杨玄感的党与。隋炀帝说:"杨玄感一呼而跟从者十万,更加说明天下的人不应该太多,多了就相聚为盗。不都杀了,就无义惩戒后人。"樊子盖、裴蕴接到隋炀帝这个旨意,于是严刑峻法处理之,杀了三万多人,都籍没其家,被冤杀者占了三分之二,流放了六千余人。杨玄感围东都时,曾开仓赈济百姓。凡是接受过赈济粮食的百姓,也都被隋炀帝坑杀于都城之南。

第三次

大业十年(公元614年),隋炀帝,下诏再次征发天下兵,攻打高句丽。

三月,隋炀帝到达涿郡,隋军士卒在路上逃亡相继。隋炀帝到临渝宫,祃祭黄帝,斩杀叛军者以衅鼓,仍然无法阻止人们逃亡。

秋,七月,隋炀帝车驾到达怀远镇。这是隋朝国内已经大乱,所征之兵多数未能按期到达,高句丽也困弊,隋朝来护儿趁机要向平壤进军,高句丽王高元害怕,于是遣使请降,囚禁并送回斛斯政。隋炀帝非常高兴,遣使召来护儿率军返回。来护儿认为此时正是攻破高句丽的好机会,想继续进攻,不肯奉诏,但是诸将听从隋炀帝的命令,都请返回,来护儿才奉诏退军返回。

八月,隋炀帝从怀远镇班师返回。邯郸贼帅杨公卿率领其党八千人劫掠了隋炀帝车驾后的第八队,得到了飞黄上厩马四十二匹。十月,丁卯,隋炀帝到达东都,己丑,到达西京。征高句丽王高元入朝,高元却没有来。隋炀帝下令将帅严装,准备再次征讨高句丽,最后没有成行。

产生影响

隋炀帝对高句丽发动战争,连续三年的征战使隋数十万人丧生,"九军并陷,将帅奔还亡者二千余骑",引起国内人民对隋炀帝的强烈不满。隋炀帝第一次攻高句丽时,就开始爆发隋末农民起义。至隋炀帝第三次征高句丽时,各地大量农民起义使隋朝统治崩溃、名存实亡。隋对高句丽的连年征战不仅严重削弱了隋国力,导致民不聊生,也使隋炀帝丧失民心,隋末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使隋朝统治崩溃。在隋炀帝第三次征讨时,高句丽表面上表示臣服,但是却不按隋炀帝的命令入朝,还俘获大批隋人不放还,后世中原人到高句丽,"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

失败原因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最终铩羽而归,其中原因很多。

政策上:炀帝即位之后过度消耗民力,而这次对外战争,更是调集了全天下人口的十分之一参战,使得国力过度消耗,军心不齐。

军令上:炀帝过多干涉军令,使得将士们很被动,贻误军机。

军队上:第一次战争炀帝多募府兵,这些府兵多是地方军改编,并没有多少作战经验,而炀帝的分兵策略让军队的配合难以达到完美,所以虽然有百万大军,但实际战斗力并不强。

将领上:炀帝所分的二十四路左右军将领互不统属,更有不少纸上谈兵之辈或者企图借胜利升官发财的投机者。

战术上:战术上炀帝轻重不分,主力被困在辽东而偏师却深入敌方腹地,地形不熟,粮草转运不济,是失败的重要原因。而三路大军其实主角应该是炀帝所率中军,百万大军几近闲置,空耗军粮补给,这也是失败的关键因素。

战略上:炀帝这次东征本就是一个大错棋,耗费举国之力攻击一个在当时并不能实际占领获取资源的小国,其收入完全抵不住它的消耗,而骄傲的炀帝孤军深入,并没有与周边国家,如东突厥等,联手,从战略上可以说完全的失败。

8. 内蒙古鄂尔多斯十二连城邮政编码

大路镇位于黄河几字湾的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东部, 由原大路乡和原东孔兑镇合并而成,(大路镇人民政府驻大路新区)。

大路镇西北与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接壤,西与布尔陶亥苏木接壤,南与薛家湾镇接壤,东北与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清水河县喇嘛湾镇隔河相望,是鄂尔多斯市距离首府呼和浩特市最近的地方,被称为鄂尔多斯市的“东大门”,地理位置优越。

全镇总面积731.4平方公里(其中大路新区控规232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1个居委,112个合作社,总人口4723户,17048人。

总耕地面积61687亩,其中水浇地21920亩,境内交通便利,呼大线纵贯南北、阳吉线横穿东西,现正在修建的呼准铁路和城大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已形成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

种养业发展态势良好,现有蔬菜大棚504栋,养殖户203户,奶牛653头,肉牛1560头、肉羊54415只。

2005年实现财政收入106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59元。

随着大路新区、德源电厂等一批大项目的上马入驻,大路镇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为实现“工业立镇”的目标夯实了基础。

代码 150622102:~001阳市圪咀居委会 ~200东孔兑村 ~201大沟村 ~202城壕村 ~203小滩子村 ~204尔圪气村 ~205常树梁村 ~206老山沟村 ~207乌兰不浪村 ~208二旦桥村 ~209房子滩村 ~210前房子村 ~211何家塔村沿革 2005年原大路乡、东孔兑镇合并为大路镇,镇政府计划驻大路新区。

2005年村级数据 常树梁村:面积103平方千米,1230人。

东孔兑村:面积70平方千米,辖16个生产合作社,2702人。

二旦桥村:面积37.9平方千米,1247人。

尔圪气村:面积104平方千米,1279人,其中少数民族527人。

小滩子村:面积40平方千米,辖6个合作社,1691人,其中少数民族276人。

前房子村:面积9平方千米,477人。

大沟村:面积63平方千米,辖9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540人。

老山沟村:面积64平方千米,1088人。

乌兰不浪村:面积65平方千米,1178人。

房子滩村:面积52平方千米,辖15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806人。

何家塔村:面积81平方千米,辖12个农业合作社,1710人。

城壕村:面积43平方千米,辖6个农业合作社, 743人,其中蒙古族340人。

Hash:77da0bc1b00f85322ca3fda6ce7957167e04581b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