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的【破釜沉舟】到底是不是“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讲实话,还真不是。

你的意思很明确,就是项羽破釜沉舟,然后他获得成功,因此大家没有关注到这个破釜沉舟的失败率有多少,历史上面破釜沉舟的失败的为主,所以项羽这次获胜是侥幸儿,给大家一种印象,就是项羽的破釜沉舟是一种必胜的样子,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但是说实话,你如果仔细去看一下项羽他在整个巨鹿之战里面的表现,你就会明白项羽为什么赢!

实际上面关于巨鹿之战,整个经过就用了短短一行话来形容,所以大家对于这段话也并没有太过于在意,我那曾经详细的分析过了这场巨鹿之战,总体来讲项羽做到了一个军事将领能够做到的一切。

巨鹿之战本身就是存在着一定的隐患的,对于秦国军队来讲,秦国军队虽然人数众多,可是这支军队本身存在的裂隙就是以章邯和王离为首的两大派系之间的不和。

证据呢?主要就是在项羽攻击秦国军队的时候,秦国的长城兵团把所有的事情全部大包大揽的扛在自己身上,而当时章邯的军队一点事情都没干,就在旁边作壁上观。而且在秦国军队全军覆没以后,就只有章邯20万大军整建制的被保留了下来。

军队的不和,导致原本总数上达到将近50万大军的秦国军队,(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实际上分成了两派,项羽实际要面对的是蒙田当初驻扎在长城的30万秦国军队。这种逐个击破虽然不是能够百分百确定西霸王项羽一定看得出来,但是对于项羽来讲,它确实做到了一个能够获胜的基础,不是说瞎猫撞见死耗子全靠运气那种。

与此同时,整个巨鹿之战里面,司马迁在写到这一段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记载,就是秦国的主帅和将领几乎全部都被项羽给杀了。你有30万大军啊,就是30万头猪轮着让那5万西楚士兵,耿直了脖子,让对方砍砍个三天三夜也砍不死啊!就这种情况之下,你的主帅竟然全部都战败或者被俘,这只能说明一种情况。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当时巨鹿之战的时候,秦国的事并没有放弃,对于距路程的进攻,与此同时还派军队去迎击西楚霸王项羽的军队,在这种情况之下,西楚霸王项羽来了个猛虎,掏心把秦国的指挥体系彻底给打掉。秦国不战自愧。

所以总体来讲,巨鹿之战看似是西楚霸王项羽,有勇无谋,决一死战,但事实上西楚霸王项羽战场上面的冷静着实让人感觉敬佩,包括在这之后的彭城之战。

所谓幸存者偏差,指的是人们常常只看到经过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举一个例子,有一些人没有读过书,却成就了大事业,人们因此得出“读书无用”的结论。这实际上是一种逻辑谬论,是存在一些没读过书的人成功了,但大部分没读过书的人成就都很一般。

那么项羽“破釜沉舟”是不是幸存者偏差呢?

我认为项羽“破釜沉舟”不属于幸存者偏差,因为项羽能够成功是有迹可循的。

在我们的印象中,项羽好像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其实不是这样,项羽从小就跟着叔父项梁学习兵法,略知其义后,就不再学习了。“尽信书不如无书”,项羽不肯继续钻 正说明他有自己的思考,明代人何孟春就称赞他为“是真能学兵法者”。

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先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两万士卒渡过黄河,这为剩下士卒渡河提供了安全保障。也就是说项羽并不是一时头脑发热才渡河的,他心中有着清晰的规划。

当阳君、蒲将军顺利渡河后,项羽才率领剩下的所有士卒渡过黄河。起义军到达对岸后,背对的是滔滔河水,面前则是几十万秦兵,一些士卒肯定会产生逃避之心。

于是,项羽做出了“破釜沉舟”的举动。按照《史记》的说法,应该是“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这说明项羽做的远不是“破釜沉舟”这么简单,他还限制了士兵的口粮。

我们常说“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是平时很难激发,只有在生死存亡之际,人类才会爆发出无限潜能。项羽“破釜沉舟”的做法断绝了士卒们的后路,士卒们为了活下去只能一往无前的进攻,在这种“不要命”的打法下,秦兵马上溃败。

Hash:366c299a599449a8d096d83e4539e2a147b6675e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