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陵在哪儿 定陵县是哪里
导读:定陵在哪儿 定陵县是哪里 1. 定陵在哪儿 2. 定陵县是哪里 3. 定陵在哪里 4. 定陵在什么地方 5. 明定陵在哪 6. 定陵在哪儿? 7. 定陵的文物现在在哪 8. 唐朝定陵在哪 9. 定陵地宫在哪里 10. 定陵百度百科 11. 定陵怎么了
1. 定陵在哪儿
东汉说的郾城,是指秦时设置的郾县,大体上是现在河南省漯河市的郾城区。 郾城县,旧县名,原地现分属漯河市郾城区、源汇区和召陵区,位于河南省中部,黄河南岸,属漯河市。
秦统一全国,实行郡县制。郾城境内置召陵县、郾县。汉沿秦制。郾、召陵仍为县。2004年12月27日漯河市区划把郾城一分为三,使千年郾城成为历史,正式命名为郾城区。 所以东汉说的郾城包含现在的郾城区,但现在的郾城区只是东汉郾城的部分区域。
2. 定陵县是哪里
位面之子指的是汉光武帝刘秀,因其上佳的运气,可以称得上是天选之人。
更始元年(公元23年),西汉宗室刘玄被绿林军的主要将领拥立为帝,建元“更始”,是为更始帝。王莽大怒,派遣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发各州郡精兵共四十二万扑向昆阳和宛城一线,力图一举扑灭新生的更始政权。
同年五月,莽军进逼昆阳。昆阳守军仅为九千余人,刘秀说服诸将固守昆阳,自己带13名骑兵乘夜出城,赴定陵县、郾县调集援兵,后有步兵、骑兵一万七千精兵赴援昆阳。
后汉书“光武本纪”记载:正当莽军数十万大军准备围城打援时,“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厌伏”。奇迹发生了,晚上有流星坠落于,莽军大营中,白天有巨大的蘑菇云压在莽军大营上面。刘秀率援军奋勇杀敌“光武奔之,斩首数十级”,刘秀勇武非常,众将大为惊异,“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
刘秀被称为位面之子,是因为他的运气(或说气运)特别强,如同受到整个世界的眷顾,这一点几乎贯穿了他从起初到称帝的过程。最明显的案例是昆阳之战,是时先是流星入敌营,战时大风飞瓦,暴雨如注,滍水暴涨。在极短的时间内出现了许多反常的恶劣天气,并无一例外的是对王莽军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在天象与天气的帮助下,刘秀打赢了在当时局势下不可成功的昆阳之战。称帝后,几乎功臣们都得以保全,善始善终;家庭和睦,没有任何宫斗夺嫡(根据史书上记载)。(反例是刘邦)
3. 定陵在哪里
明陵是一个总的称呼,即明朝皇帝的陵墓,包括南京的明孝陵,朱棣当皇帝后把都城迁到北京,在北京开辟了明朝皇帝的笫二个陵区,朱棣的长陵和后来皇帝的陵墓共計十三座。所以称明朝十三陵,而定陵只是其中的一座,而定陵只是明神宗朱翊钧的陵墓,而且规模也不是最大的。
4. 定陵在什么地方
六十岁以上免票,成年人60元一张门票,停车费五元,不太适合老年人,因为参观地宫需要下很多台阶,定陵也没有太大,就是感受下风水及历史,不像故宫天坛那种地方,可以反复来,定陵参观一次即可。没有太多值得看的地方,只是有个小展厅展示些文物,
5. 明定陵在哪
众所周知,历朝历代的皇陵或多或少都被盗墓贼光顾过,就连秦始皇陵也不例外,雄才伟略的汉武帝的茂陵也被赤眉军盗挖过,至于后世,尤其战乱之时,盗墓贼十分猖獗,许多皇陵遭殃。
然而在历史上却有一个朝代例外,那就是明朝,明朝的13座皇陵从未被盗过,也就是通常说的明十三陵,在这些皇帝陵墓周边还有许多陪葬的陵墓,整个占地面积达120多平方公里。
明十三陵的位置在北京昌平区燕山山麓,那里自从明成祖朱棣继位以来,1409年开始修建长陵,期间历时230多年,建造了13座皇帝陵,以及皇后、妃子和太子等陪葬陵墓,称得上是一个古墓群。
可是如此密集的古墓群, 然没有被盗,实在令人称奇,据历时来看,在朝代更迭之际,天下战乱盗墓贼就猖獗,许多皇陵会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以距今最近的清朝为例,清朝皇陵就多数被盗。
像大家熟知的东陵大盗孙殿英,他就盗挖了清东陵的慈禧陵墓和乾隆墓,其中慈禧墓中的陪葬品被洗劫一空,大批国宝级的文物外流,实在是考古界和文物界的一大悲剧,孙殿英也因此落下骂名。
清东陵不仅是文物被盗,就连墓中的墓主人遗体也都遭到损毁,以清朝皇陵对比明朝皇陵,为何明朝皇陵没有被盗呢?难道是明朝皇陵之中没有陪葬品吗?当然不是,以考古专家开启的明定陵为例。
在明定陵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许多文物都是价值连城,其中一顶凤冠更是无价之宝,既然明朝皇陵之中同样有大量的奇珍异宝,为何无人盗挖呢?就连侵华时期的日军也没有盗挖,实在奇怪。
笔者认为大概有三个原因,其一就是明朝灭亡之后,占领北京的先后有李自成和清军,无论是谁去挖清东陵都会遭到天下人唾弃,为了名誉,他们不会去挖,尤其是清朝确立之后,更不会去挖。
第二点原因就是明十三陵的地理位置和防盗措施都非常好,明朝皇陵在京城旁边,去盗挖很容易被人发现,此外明朝皇陵地宫入口深达27米,要想挖到入口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而清朝地宫入口距地面仅10米左右。
第三个原因就是陵墓的知情者已经不再人世,清朝入主中原之后,为了笼络人心对明朝皇陵采取了保护措施,百余年后明朝皇陵的建造工匠都去世了,地宫入口一般几乎不可能找到。
而清朝则不一样,以慈禧墓来说,孙殿英在盗挖慈禧墓时就借助了当年的工匠的帮助,找到了所谓的“哑巴院”,然后直接挖到地宫入口,从而轻松盗取文物,由此可见明十三陵得以幸存实在是太难得了。
6. 定陵在哪儿?
不在十三陵。
慈禧墓于河北省遵化市昌瑞山南麓偏西之菩陀峪,东距裕陵妃园寝500米,西与普祥峪定东陵(慈安太后陵寝)之间仅隔一条马槽沟。
慈禧太后的墓葬于清同治十二年三月初九清明节,由同治皇帝亲自勘察风水,于十五日将平顶山改为普祥峪,定为慈安母后皇太后的墓葬,普陀山改名普陀峪,定为慈禧太后的墓葬所在。
两陵由第七世样式雷雷廷昌主持设计修建,于当年八月同时动工,于光绪五年六月同时完工,耗时六年,耗银五百多万两,光绪二十一年慈禧陵又重修一次,工程历时十三年于一九零八年十月十八日完工。
慈禧死后一年,于宣统元年十月(1909年11月15日)葬入地宫。仅仅20年后,便被孙殿英部盗掘洗劫。1979年2月,清东陵管理所正式开放,才再次打开地宫。推开两道石门,从石棺床上见到一具完整的内棺棺木,而破碎的外椁被扔在西北角。
1875年同治帝崩逝,慈禧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1889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
1898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
7. 定陵的文物现在在哪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考古业蓬勃发展,为了对明清帝王陵有全面的了解,以及为研究明史提供佐证材料,郭沫若、吴晗等历史学家提出了发掘朱棣长陵的考古计划,但遭到以夏鼐为首的考古学家的坚决反对。
最终,采取了折中方案,试掘万历皇帝的定陵,为将来发掘长陵做准备
就这样,定陵成为中国主动发掘的第一座帝王陵墓。
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孝端显皇后、孝靖皇后的合葬陵,坐落在北京西郊大峪山下,万历十二年(1584年)动工,历时6年完成,共耗费白银八百万两。
1956年5月定陵开始发掘,到1958年7月底,清理工作基本结束,耗时2年零2个月。定陵出土了大量万历皇帝及其皇后生前使用过的随身物品及后来的陪葬品,其出土文物之珍贵,位列明朝第一位。
8. 唐朝定陵在哪
初唐帝陵
折叠唐献陵
唐献陵是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陵寝,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徐木乡永合村。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李渊驾崩,葬于献陵。献陵修建之初没有陵邑,分为内外二城,规模宏大壮观。内城四门各有石虎一对,南门外矗立着一对高大的华表和石犀,献陵坐北朝南,封土呈覆斗形,高21米,底径东西150米,南北120米,陵园的周围分布有67座皇亲重臣陪葬墓,宛如众星棒月,将献陵衬托得十分壮观。献陵石刻浑厚质朴,健壮豪放,造形刚毅沉稳,气宇轩昂。
唐献陵(高祖李渊陵墓)
唐献陵(高祖李渊陵墓)
四门的石虎硕大威武,高近2米,眼神机敏,四肢强健有力,形象栩栩如生。御道的两端有一对体形高大的石犀。南门外立有8米高的华表,上蹲犼兽,下雕盘龙,八棱形的柱体刻满了花纹,显得庄严肃穆。
献陵石刻具有浓郁的初唐艺术风格,是研究唐代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献陵坐北向南,地面建筑378间,墓道呈覆斗形,陵高31米,长宽均为100米,陵台为覆斗形,位于陵园中部偏东,底边东西长139米,南北长110米,顶部东西长30米,南北长10米,高19米。关于献陵的营建规划,唐太宗曾下诏有司讨论,决定按东汉光武帝原陵高六丈的规模营建。现存高度与记载大体一致。内城四面有门,门内各有一对石虎,把守四门,眼神机敏,四肢健劲,南门外300米,有一对石犀,又约100米处,有一对石华表。整个石刻品类极简,但雕刻艺术价值很高,浑厚质朴,造型刚毅,健壮粗犷,豁达昂扬。如华表座上浮雕的龙和顶上圆雕的狻猊,用笔十分简洁,赋形又极为生动。圆雕的虎、犀,形体高大,用写实的手法镌刻出猛兽的形象,粗壮的躯体,简练的线条,追求逼真而不注重外表的装饰,既刻画出兽性,又不致人望而生畏,且能逗人喜爱,这是唐陵石雕艺术的代表和精品。献陵附近还有不少初唐功臣贵戚陪葬冢,共有67墓。
折叠唐昭陵
唐太宗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位于陕西省礼泉县城东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距西安市70公里,距咸阳市30公里,距咸阳国际机场25公里。1961年,国务院公布昭陵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3A"级旅游景区。昭陵陵园周长60公里,占地面积200平方公里,共有陪葬墓180余座,被誉为"天下名陵",是我国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
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昭陵陵园建设持续了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我们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昭陵有陪葬墓180余座,主要有长孙无忌、程咬金、魏征、温彦博、段志玄、高士廉、房玄龄、孔颖达、李靖、尉迟敬德、长乐公主、韦贵妃等墓,还有少数民族将领 史那社尔等15人之墓。上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了徐懋功、尉迟敬德、程咬金、张士贵、郑仁泰、长乐公主、韦贵妃等40余座陪葬墓,遂建成了占地面积53亩,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陈列面积2000平方米,绿化面积15000平方米的昭陵博物馆。昭陵依九嵕山峰,凿山建陵,开创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例。据说是因贞观十年文德皇后临死时给唐太宗说要俭薄,"请因山而葬,不需起坟"(《旧唐书》卷五)。文德皇后死后葬于昭陵。
关于以山为陵制度的原因,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葬后,唐太宗撰文刻石的碑上写着:"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这里所说因山为陵,不藏金玉,与其说是为了俭薄,不如说是为了"好盗息心"更恰当些;虞世南上书唐太宗时就说过:"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因此,唐初以山为陵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利用山岳雄伟形势和防盗掘而已。昭陵工程是由唐代著名工艺家、美术家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精心设计的。其平面布局既不同于秦汉以来的坐西向东,也不是南北朝时期"潜葬"之制,而是仿照唐长安城的建制设计的。长安由宫城、皇城和外廓城组成。宫城居全城的北部中央,是皇帝起居的地方,皇城在宫城之南,为百官衙署(即政治机构),外廓城从东南北三方拱卫着皇城和宫城,是居民区。
昭陵的陵寝居于陵园的最北部,相当于长安的宫城,可比拟皇宫内宫。在地下是玄宫,在地面上围绕山顶堆成建为方型小城,城四周有四垣,四面各有一门。据史书记载,昭陵玄宫建筑在山腰南麓,穿凿而成。初建时驾设栈道,栈道长400米,即230步,文德皇后先葬于玄宫,而栈道并未拆除,就在栈道旁之上建造房舍,供宫人居住,象对待活人一样对待皇后,待太宗葬毕,方拆除栈道,使陵与外界隔绝。玄宫深75丈,石门五道,中间为正寝,是停放棺椁的地方,东西两厢排列着石床。床上放着许多石函,里面装着殉葬品。墓室到墓口的通道上,用三干块大石砌成,每块石头有二吨重,石与石之间相互铆住。
唐太宗李世民昭陵
唐太宗李世民昭陵
折叠唐乾陵
乾陵,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里面埋葬着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乾陵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气势雄伟壮观。
乾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
乾陵(高宗李治、女皇武则天合葬陵墓)
乾陵(高宗李治、女皇武则天合葬陵墓)
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梁山是圆锥形石灰岩山体,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乾陵就在北峰之上。梁山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 乾陵"乳峰"。
据史书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四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等许多宏伟的建筑物。勘探表明:内城总面积240万平方米。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从乾陵头道门踏上石阶路,计537级台阶,其台阶高差为81.68米。走完台阶即是一条平宽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这条道路便是"司马道"。两旁现有华表1对,翼马、鸵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石碑2道。东为无字碑,西为述圣记碑。有王宾像61尊,石狮1对,周围还有17座陪葬墓。
"唐高宗陵墓"墓碑,高2米,是陕西巡府为高宗所立,原碑已毁,存碑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此碑右前侧另一块 碑,是郭沫若题写的"唐高宗李治与则天皇帝之墓"12个大字。另外在南门外有为高宗皇帝和武则天歌功颂德的《述圣记碑》和《无字碑》二通以及参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在中国历史上,陵前石刻的数目、种类和安放位置是从乾陵开始才有了固定制度的,一直延袭到清代,历代大同小异。
折叠唐定陵
唐定陵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西北15里的凤凰山。唐定陵是唐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初谥孝和皇帝,唐天宝十三载二月,改谥曰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李显的陵墓,中宗于唐景龙四年(710年)六月七日死去,十一月葬于定陵。定陵是由三个墨青石岩山峰连系而成,好像一只飞翔的凤凰,以此而得名"凤凰山"。
陵园为长方形,坐北朝南,地形北高南低,由南面向北分为多层台地,而以陵墓为最高点。周围约十公里,有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门。定陵陵园座北面南,东西宽二公里,南北长三公里,周长十公里。有四门,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门外各有门阙,朱雀门外乳台和鹊台。墓前原有石莲原有石莲托桃一对,天马一对,石马三对,巨型无字碑一通,另有清代毕沅所竖石碑一通,北门有蹲狮一对,石马三对。东西门各有蹲狮一对。这批石刻造型高大雄伟,艺术精湛。它和乾陵等陵的石刻群一样,是我国唐代艺术宝库中的精华。可惜多已无存,经战乱及附近居民盗石材凿器,陵园及四门石刻几乎被洗劫一空。现仅有南面一个石狮、一对石人比较完好,东门及北门虽然有石狮、石马,但都残破不堪。而且没有王宾立像。
唐定陵
唐定陵
唐定陵于1956年8月6日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06月25日成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帝陵"之一。据《旧唐书》记载,袱葬定陵有王妃赵氏,陪葬者节愍太子李重俊、宜城公主、长宁公主、成安公主、定安公主、永寿公主、驸马韦钹和驸马王同皎、魏元忠等人。随着唐王朝的衰落和历代社会的交易,定陵灾难重重,屡经焚毁和资掘。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2月遭到党项、羌和吐蕃的两次焚烧。贞元十四年(798年)4月派左谏议大夫崔损为八陵奉修史,曾给定陵造屋380间,并置备陵寝帷幄诸物。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又遭住华原(今耀县)军阀温韬资掘。宋太祖赵匡胤建隆二年(961年)和开宝三年(970年)两次诏令修葺定陵。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二月,太监梁永巡陕,尽发历代陵寝,搜刮金玉,该陵再次被盗掘。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才竖碑封墓。
折叠唐桥陵
唐桥陵位于陕西渭南市蒲城县城西北15公里的丰山。丰山海拔为751米,这里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形成各自独立的山头。向南平野辽阔,与秦岭诸峰遥遥相对,山川壮丽,气象万千,丰山据记载叫金帜山,亦称金栗山和苏愚山。当地人们依其展翅欲飞的天然形势,称它为凤凰山。
桥陵,又名桥冢,是唐睿宗李旦之墓。宋代沉遘在 《真宗皇帝忌日醮文》中称:"伏以荆山之鼎既成,空瞻桥冢;帝所之游不返,孰问钧天?"桥陵以山为冢,在山腹开凿地下宫殿,在地面上绕山筑城,四面各开一门,陵园周长约13公里,因建于开元盛世,
唐桥陵(睿宗李旦陵墓)
唐桥陵(睿宗李旦陵墓)
各种设施十分崇厚。距今已历经1270多年风蚀雨剥,但所保留的40多尊巨大石刻:石华表、石鸵鸟、石马、石人、石狮等,却依然眉目清晰,生动自然。石雕排列成行,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堪称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展览馆。
据记载,桥陵当时地面建筑除雄伟的九间献殿 外,还有几座阙楼及下宫、陵署等,几十年内房屋建筑即达140间。陵园设有陵台令及主文、主乐、主辇、典事等官员23人,陵户400人,还设有折冲府,专门有官兵负责保卫工作。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杜甫由长安至奉承看望家人,除写成有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长诗外,还写有《桥陵诗本十韵因呈县内诸葛官》,诗句有"先帝昔晏驾,兹山朝百灵,崇冈拥象设,沃野开天庭","石门霜露白,玉殿莓苔青。宫女晓知署,祠官朝见星"。诗中对渭南桥陵的建设及官没宫女供养犹如皇帝生前情况,作了形象的描述。陵园地面建成筑虽忆荡然不存,然现遗迹,物别是地南面有的石刻群,仍可年出,陵园布局匀称,加上墙壁的社托,气势颇为宏伟。1988年,桥陵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考古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桥陵地下宫殿之奥秘公之于众的时候指日可待。
唐睿宗李旦,是唐朝第五代皇帝,他是高宗李治的第八子,则天皇后的第四子,唐玄宗李隆基的父亲。李旦卒于开元四年六月(公元716年),冬十月葬于桥陵,并因此将蒲城县改名奉先县,隶京兆府。桥陵因建于开元盛世,所以各种设施规模也就较大。就陵园来说它包括整个凤凰山,四面由高大城墙,南墙长2871米,西墙长2836米,北墙东至2433米处为沟壑所断,距西北角楼约450米,东墙全长2303米,由北向南至903米,沿山势向西折进427米,再南至东门,直通东南角遗址。整个平面呈一规矩的刀把形。占地总面积为85万平方米。朱色墙身宽1.3米,基宽3米,四周城墙夯土若隐若现。其基室就凿造于墙中的山腹中,陵墙四周各开一门,即前朱雀、后玄武、东青龙、西白虎(东西门又名东华门、西华门),门前两侧均有石刻和门阙,陵墙建有角阙,陵墙周长约13公里。朱雀门内有献殿遗址附近,立有《唐睿宗桥陵》石碑,系清朝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隶书。
9. 定陵地宫在哪里
1,初入定陵,尘封300年的地下玄宫到底什么样?
定陵的勘察,从1956年就进行了,考古队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才发现金刚墙所在,并推测,这巨大的墙体里面,连接的就是地宫的入口。
但由于此前从没有过具体的挖掘经验,地宫里面到底有什么?大家众说纷纭,不过每个人的意见,大都也都是从各类资料收集而来。简单点说就是纸上谈兵。
会不会有暗器?毒气?有没有被盗?万历皇帝和皇后的尸骨有没有腐烂?
这些问题不断的困扰着考古队员,但临到跟前,他们几乎想不了这么多,脑子里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跨过金刚墙,找到地宫大门。
赵其昌蹲在梯子顶端,用特制的铁铲对准墙顶部的一块砖的砖缝,轻轻一撬,毫不费力地就撬开了一角。
随后,他两手抓住砖边,向外慢慢抽动,最后憋足力气,猛地一拉,一大块宽厚的砖墙彻底从墙体里被抽出。
还没等大家欢呼,只听“噗”的一声闷响,一股黑色的雾气从缺口处喷射而出,并伴随着“嗤嗤”的怪叫。
“快趴下!”底下有人大喊。赵其昌抱住墙砖,顺势趴在梯子上,一动也不敢动。
黑雾喷射一段时间后,雾气逐渐变白,一股霉烂的味道弥漫开来,呛得人涕泪横流。
难道地宫里有毒气吗?
正当众人惊慌不已之时,考古专家夏鼐指着雾气说:“这是地宫三百多年积聚的腐烂发霉物质的气体,只要放出来,就可以进入地宫了。”
大家这才放下心来,等雾气渐渐稀少,众人开始继续往外抽动墙砖,抽出的砖整齐地排列在一边,进行编号,记录。
随着砖一层层的抽掉,洞口越来越大,当抽到15层时,洞 已经两米多高,考古队停止了拆墙,
夏鼐爬上木梯,打开手电筒向里面照去,只见洞内黑漆漆,手电的光芒马上被黑暗吞噬,什么也看不见,他把身子探进洞内,侧耳倾听,什么声音都没有,一片沉寂。
赵其昌主动请缨下去看看,他戴好防毒面具,把衣服袖口全部扎紧,腰上系上绳索,爬到洞口,一转身就跳了下去。
在赵其昌的带领下,其他队员也依次跳进洞里。
历时一年,考古队终于如愿以偿地踏入了这座尘封了300年的陵寝。
之后30多年,赵其昌都始终记得刚刚进入地宫时的感受:
“地宫里面静悄悄、黑乎乎、雾茫茫,太寂静了,静得让人心里发慌,发毛,发怵,一股难以名状的恐怖与凄凉之感渗入骨髓。”
几个人打着手电筒,手拉着手在地宫里摸索前行,不时踩到木板,发出响声,每每此时都吓得大家一激灵。
洞穴很大,似乎摸不到边缘,走不到尽头,大家就这样一直走,一直走,在极度紧张和亢奋中不知道走了多久。
突然,两名队员几乎是同时大喊了起来:
地宫大门!
2,地宫大门是如何锁上的?又怎样才能被打开?
一扇巨大的汉白玉石门就这样突然出现在众人面前。
石门高高耸立,周围雾气环绕,考古队一步一步向前移动,终于来到了石门跟前。
只见石门上镶有两头怪兽的头颅,头颅下悬吊一个圆环。怪兽二目圆睁,正视前方。
在几道电光照射下,石门的真面目终于显现出来。历经300年,汉白玉依然晶莹透亮,洁白如雪,大门上雕刻着纵横九九八十一枚乳状门钉,整个石门庄严而威武。
赵其昌轻轻推了一下,石门没有任何响动,夏鼐用手电光沿着中间的门缝照进去,只见有一块巨大的石条死死地把石门顶住。
用石条把门栓死,不难理解,旧时人们的房屋门基本上都是用一根木条做门栓,夜晚时,在房内把木条架在两扇门中间,卡住,这样从外面推门就很难推的开,门就相当于被锁上了。
屋里有人的话,这样锁门是很常见的,但是作为地宫大门来讲,里面是空无一人的,如何在大门外,把里面的门栓锁上?
考古队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先行退出,再做打算。
出了地宫,考古队员围在一起开始分头查找资料。
排除了所有的可能性后,考古队得出一个结论:
这道门,一定是在帝后安葬完毕后,活人全部撤出,把门关闭,里面的石条自动把门堵住。
那么,又是一种什么力量使石头自动把门顶住的呢?
早在定陵挖掘之前,赵其昌就在北京西郊、东郊发掘过几座明清时代贵族墓葬。
当时有些墓道的石门,是采用石球滚动的方法将门顶住的。
何为石球滚动呢?
就是先在石门内侧做成一个斜坡石面,门槛处凿个槽,槽的顶部放好石球,用敞开的门挡住。
入葬完毕后,人走出门外,两门逐渐关闭,石球就会沿着地面斜坡滚动,直到石门完全关闭,石球在两门交合处的一个更深的石槽内停住,门也就被堵死了。
那么,定陵这道石门里面的石条,是不是也是同样原理呢?
经过大家讨论,一致认为,无论是石球还是石条,原理应该是一样的,两扇门关闭时,将石条倚在门后的一个凹槽内,人走出后,石条随着石门的关闭慢慢倾斜,石门完全关闭后,石条也滑倒了两扇门的中央,最终完全顶死。
原理是弄清了,可下一步怎么把它打开呢?
经过大量翻阅史料,工作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终于找到了打开大门的“密码”。
当年崇祯皇帝自缢后,昌平的几个乡绅主动为他发丧,因为崇祯生前没来 及给自己建陵,只给他的宠妃田贵妃建了一座豪华陵墓。
于是乡绅们就把崇祯和周皇后的棺木运到了田贵妃的墓里安葬。
工匠们挖了四个昼夜,挖开了田贵妃的墓,见到了地宫大门,用一种叫“拐钉”的钥匙打开了地宫大门。
看到这里,赵其昌一拍大腿,激动地喊:我知道了!
拐钉,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带弯的东西,这种弯过来的类似勾子的工具,可以把顶门石条顶开,又不会让它倒塌摔坏。
说干就干,考古队用现成的钢筋做了个“拐钉”,之后,他们再次进入地宫,把这把特制的钥匙,从门缝插进去,撑开石条,接着,其他人员用力一推,成功打开了地宫大门!
粗大的门轴带动着万斤石门,发出“嗡嗡”的轰鸣,门内升腾起一片雾气,整个地宫似乎都在颤抖,但比墓室还颤抖的,是考古队员们的心跳。
大门一开,他们才算是正式踏进了万历皇帝沉睡了300年的地方。
同时,他们也为这座石门设计之精妙而叹服不已,大门打开后,他们仔细勘察了锁住这道门的石条,只见上面模模糊糊地用楷书写着11个小字:
玄宫七座门自来石俱未验。
这一行字,不仅让考古队知道了这石条名叫“自来石”,还得知在这深邃的地宫里,还有六道石门等着他们去打开!
3、真墓还是假墓?帝后棺椁在哪?
地宫大门一开,剩下的行程颇为顺利。有了“拐钉”钥匙,其他遇到的石门都很快被打开。
他们经过了前殿,进入了巨大的大殿,大殿里的一幕,让每个人都惊愕不已,
大殿内摆放着三个汉白玉宝座,中间一个比较大,显然是皇帝的灵座,两边的宝座较小,是为皇后准备的。
中央有巨大的青花龙缸,缸内装满油质,中间有一根灯芯,这就是史书中所说的“万年灯”。
考古队判断,这根灯芯在安装时是点燃的,但随着地宫关闭,氧气缺乏就渐渐熄灭了。
在这个大殿的两旁。各有两道门,这两道门里,是否就是帝后的棺椁所在?
考古队们都很激动,找到了棺椁,这次定陵发掘,才算是彻底发掘完毕。
他们继续用拐钉开门,依次打开了这两道石门,然而眼前的一幕让他们都傻掉了。
他们先打开了左配殿,迷茫的雾气中,只见有一座巨大的棺床,中间有一个空穴,里面填满黄土,除此之外,殿里一无所有,空荡荡的。
“棺椁被盗了?”有人见状,不由得惊呼起来。
后来这个想法很快被否定,一是大殿全然没有被盗掘的迹象,二是近20米的棺床上,也并没有棺木放置和腐烂的痕迹。
按这个布置来看,这里本应该放置皇后或者妃子的棺椁,为何没有放置?那么,棺椁在哪里?难道在右配殿?
考古队员满怀希望的打开右配殿,结果又是令人失望的结局,右配殿和左配殿一样,依然有一个巨大的棺床,上面并没有棺椁。
到这里,众人人心惶惶,有人悄悄问道:这玄宫,该不会是假的吧?帝后葬在了别处?
这种猜测不是没可能,历史上的假墓伪冢并不少见,难道他们努力了这么久,竟然开了个假墓?
此时,对于这座地宫的恐惧早已经被焦急代替。
按照自来石上面写的七座门,他们还剩最后一道门没有打开,帝后棺椁会不会都在这里?
这是大家最后的希望了,成败在此一举。
考古队走出右偏殿,继续往里探寻,最终,在黑暗的尽头,最后一道石门出现了!
30年后,赵其昌回忆起那个瞬间,他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我们几乎是扑倒门前的,可到了门前谁也不愿意去打开它,这座石门看上去和刚才那两座一模一样,会不会也是空有 棺床没有棺椁?
我拿起拐钉钥匙向门缝插去,可手抖的厉害,试了三次没有成功,最后还是白老接过去移开了自来石,大门共鸣着向两边移动,这座门里涌出的雾气最大最浓,灯光在雾气里越发暗淡昏黄,不住地跳动。
当我们顶着雾气进入大门之后,一个令我们目瞪口呆的奇迹出现了,三个硕大无比的朱红色棺椁静静地排列在棺床之上。”
考古队员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没有人说话,一行行热泪在每个人的脸上流淌,他们成功了!
定陵发掘,从1956年5月19日到1957年9月21日,持续了一年有余。
但到这里,发掘工作只是告一段落。
最后这座大殿,不仅停放了三个棺椁,还有整整26箱随葬品!
帝后遗骨如何了?随葬品中都有哪些稀世珍宝?
他们都在静静地等待着清理出土,比起寻找地宫,接下来的提取保存工作,才是发掘队即将面对的更大的考验。
10. 定陵百度百科
新乡潞王坟的简介:
潞王坟一般指潞简王墓,潞简王墓坐落在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北郊13公里处的凤凰山南麓,依山据岭,四周泉壑幽深。
时人称其为头枕凤凰山、脚登老龙潭,左手揣着金灯寺,右手托着峙儿山,景色十分秀丽宜人,是中国目前保存现状最好、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座明代藩王陵墓。
墓主潞简王朱翊镠,是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明穆宗朱载垕第四子、明神宗朱翊钧唯一同一母弟。其陵墓建成于万历四十三年,完全仿照万历皇帝在北京明十三陵定陵。
扩展资料:
潞简王坟主要建筑布局与北京明皇陵基本相同。墓区前首,是一座雕工颇精的石坊,上刻潞藩佳城楷书。
石坊东西两侧并列石华表两座,雕云龙图案。过石坊进入长189.5米神道,两旁排列石人、石兽15对。
形象有文臣、獬豸,狻猊,麒麟、骆驼、象、羊、马及神化了的其它怪兽,或立或蹲或卧,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石人、石兽均采用整块青石雕成,其中最大者高2.77米,最小者亦有1.55米。四百多年来,虽经历代沧桑,风雨剥蚀,仍保存完好,细部纹饰清晰,实为难得的一批艺术珍品。
走完神道,穿越一座用汉白玉砌成的三孔券御河桥,再北行百余步便是潞简王墓的正门,一座宏伟壮观的潞藩佳城展现面前。佳城外墙南北长324米,东西宽147米,城墙高达6米,全部用青色石条垒砌,整个城垣坚固而规整。
参考资料来源:百科—潞王坟
11. 定陵怎么了
跨出门口时,叫唤自已名字,把自已唤出来。
Hash:515b2e136a2760ebcf29ee8738d4f8fd215ea8e9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