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百里水蚀浮雕门票 黄河大画廊天然水蚀浮雕景区

导读:黄河百里水蚀浮雕门票 黄河大画廊天然水蚀浮雕景区 1. 黄河大画廊天然水蚀浮雕景区 2. 黄河文化雕塑博览园 3. 黄河文化浮雕 4. 黄河画廊百里水蚀浮雕 5. 黄河大画廊天然水蚀浮雕景区要玩多久 6. 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雕塑 7. 黄河游览区雕像 8. 黄河雕塑长廊 9. 地理中国黄河浮雕

1. 黄河大画廊天然水蚀浮雕景区

黄河石林是以黄色砂砾岩为主的石林,位于白银市景泰县东南部,与中泉乡龙湾村毗邻,规模宏大,占地约10平方公里的景区。群山环抱,环境幽静,空气清新,风景秀丽,以古石林群最富特色,景区内石林景观与黄河曲流山水相依,颇具天然大园林神韵。

黄河石林生成于21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纪早更新世,由于地壳运动、风化、雨蚀等地质作用,形成了以黄色砂砾岩为主,造型千姿百态的石林地貌奇观。景区内陡崖凌空,景象万千,峰回路转,步移景变,石柱石笋大多高达80-100米之间,最高可达200多米,其造型天造地设,鬼斧神工,犹如雕塑大师之梦幻杰作。狭谷蜿蜒曲折,如蛇明灭,皆以沟命名,从东南至西北,共有八沟之多。正在开发的饮马沟大峡谷内有雄狮当关、猎鹰回首、大象吸水、千帆进发、西天取经、月下情侣、屈原问天等众多景点,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黄河石林景区将黄河、石林、沙漠、戈壁、绿洲、农庄等多种资源巧妙结合在一起,山水相依,动静结合,气势磅礴。景区适宜观光旅游、探险猎奇、度假休闲、宗教旅游、“丝绸之路”游、会议旅游等。

2. 黄河文化雕塑博览园

黄河母亲雕塑!!!!!

3. 黄河文化浮雕

黄河文化园位于黄河楼东侧,占地面积1636亩,共建有10个主题景点,分别是黄河母亲园、文字园、忠义园、孝道园、诸子园、史学园、家道园、文学园、艺术园和黄河奇石园。

一、黄河母亲园

黄河母亲园的主体是“黄河母亲园雕塑”。高36米,塑像为双面像,可以在不同角度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

黄河母亲像造型,头发一甩在头顶上形成了一个光环,给黄河母亲塑像增添了神韵;而黄河母亲塑像是用水代替了衣裳,水流自上而下裹满全身,让人感受到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母亲一手托麦穗代表农耕,一手托竹简代表文化,麦穗和竹简代表了黄河文化是农耕文明;黄河母亲张开了双臂,形成了怀抱;让人感觉到黄河母亲的博大胸怀,其塑像底部的滚滚浪花,让人感受到黄河文化延绵不断、欣欣向荣,纵观整个黄河母亲塑像整体呈现出美丽、慈祥、简洁、大气的形象,是真善美的化身,同时又展现了腾飞向上的精神。

二、文字园

文字园由苍颉造字浮雕、汉字演变、成语故事、字谜故事四大部分组成。

苍颉造字提示了中华汉字的形成与发展,汉字演变阐述了象形文字到甲骨文至大篆、小篆、楷书、魏碑的一个演变过程。

三、忠义园

忠义园表现的主题是儒家“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贯穿于中华伦理道德发展中,是中国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因素。儒家“五常”的形成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期。首先,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诞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至董仲舒加入“信“后,儒家“五常”正式形成,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

四、孝道园

百善孝为先,孝乃百行之源。

孝道园是由孝经、劝孝歌和二十四孝三部分组成。

五、诸子园

百子园的主体雕塑有两个:一个是“孔子讲学”,一个是“老子出关”。“孔子讲学”雕塑,是依据孔子的“杏坛讲学”而创作的。“老子出关”雕塑,是依据两千多年前的一天,老子离开洛阳,出函谷关西去的传说而创作的。在“孔子讲学”、“老子出关”的两侧 分别展现了孟子、墨子、苟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孙武、孙膑……等诸子的生平和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六、史学园

史学园是由司马迁、司马光主体雕塑和《二十四史》、《资治通鉴》、《文献通考》、《通志》、《通典》组成。主体雕塑的正面是司马迁与《史记》,背面是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就是我们建设史学园的目的。

七、家道园

又名启蒙园,整个场景塑造了我国启蒙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让人有感而发,触景生情。

八、文学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学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习惯上用“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其中“楚辞”的发源地在湖南、湖北,不在黄河流域,因此,我们做黄河文化,就只选用了“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展现“文学园”的主题。

九、艺术园

人们习惯上将中国文化的艺术体系简称为“琴棋书画”,在古代,弹琴弈棋书法绘画是文人骚客,包括一些名门闺秀修身必须掌握的技能。因此,自古人们就习惯将“琴棋书画”来衡量个人的艺术修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琴棋书画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明性质,是中华文明的艺术载体。

十、黄河奇石园

采集、收藏黄河流域的各种奇石,以展示黄河神奇的自然力量。

4. 黄河画廊百里水蚀浮雕

  山西大同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亘约1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最大者达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上承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也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现存主要洞窟四十五个,大小造像五万一千余尊,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5月8日,大同市云冈石窟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  云冈 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 石窟历史  据文献记载,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71年)由著名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西郊武州塞,开凿石窟五所,现编号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云冈石窟历史久远,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奇迹。石窟群中,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各种人物形象,如佛、菩萨、弟子和护法诸天等;有风格古朴,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刀法娴熟熟的佛传浮雕;有构图繁富,优美精致的装饰纹样;还有我国古代乐器雕刻如箜篌、排萧、筚篥和琵琶等,丰富多彩,琳琅满目。  在雕造技艺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代雕刻艺术的优秀传统,又吸取和融合了健陀罗艺术的有益成份,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品,在我国雕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云冈石窟不但是今天了解和研究我国古代历史、雕刻、建筑、音乐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重要形象资料,也是追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往来的实物佐证。  一千五百年来,云冈石窟由于受到风化、水蚀和地震的影响毁损较为严重,解放前也遭到人为破环,据不完全统计,被盗往海外的佛头、佛像竟达一千四百多个,斧凿遗痕,至今犹在。  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对云冈石窟多次进行了大规模地维修工程,使古老的艺术宝库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如今,云冈石窟已成为国内各界人士参观游览的重要场所也是国际友人倾慕和向往的旅游胜地。  ●分窟介绍  第一窟、第二窟两窟为双窟,位于云冈石窟东端。一窟中央雕出两层方形塔柱,后壁立像为弥勒,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南壁窟门两侧雕维摩、文殊,东壁后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较完整;二窟中央为一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刻出三间楼阁式佛龛,窟内壁面还雕出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  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室,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弥勒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约10米,两菩萨立像各高6.2米。从这三像的风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纪)时雕刻的。  第四窟,窟的中央雕一长方形立柱,南北两面各雕六佛像,东西各雕三佛像。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纪年(公元520一525年)铭记,这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  第五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与六窟为一组双窟。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满雕佛龛、佛像。拱门两侧,刻有二佛对坐在菩提树已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两窟窟前有五间四层楼阁,现存建筑为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  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塔柱下面叫层大龛,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迎多宝对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像。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南、两三壁以及明窗两侧,雕出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 的佛传故事浮雕。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层木构窟檐,窟内分前后两室。后室正壁上层刻有菩萨坐于狮子座上。东、西、南三面壁上,布满雕刻的佛龛造像,南壁门拱上的六个供养菩萨,形象优美逼真。窟顶浮雕飞天,生动活泼,各以莲花为中心, 盘旋飞舞,舞姿动人。  第八窟,窟内两侧有五头六臂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东侧刻有三头八臂骑牛的摩醯首罗天,这种雕像在云冈极为罕见。  第九窟,分前后两室,前室门拱两柱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龛、乐伎、舞伎,造像生动,动感强。  第十窟,与九窟同期开凿,分前后两室。前室有飞天,体态优美,比例协调。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构图繁杂,玲珑精巧,引人注目。  第十一窟,窟中共有直达窟顶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正面,菩萨像保存完好。窟周壁上佛龛上满刻造像和小佛。  第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乐天人,手执弦管、打击乐器,神情迥异,形象生动。他们手中的排箫,箜篌等古典乐器十分珍贵,是研究我国音乐的重要资料。  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脚弥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与腿之间雕有一托臂力士像,这是云冈石窟仅有的一例。南壁门拱上部的七佛雕像,雕饰精美,姿态飘逸。  第十四窟,雕像多分化,西壁上部,尚存部分造像东侧存有方形佛柱。  第十五窟,雕有一万余尊小佛坐像,人称万佛洞。  第十六窟,第十六至二十窟,是云冈石窟最早开业凿的五个洞窟,通称“昙曜五窟。”十六窟为平面呈椭圆形。正中主像释迦像,高13.5米,立于莲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龛。  第十七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为交弥勒坐像,高15。6米。东、西两壁各雕龛,东为坐像,西为立像。明窗东侧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龛,是以后补刻的。  第十八窟,正中立像高达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画细腻,生动感人。  第十九窟,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释迦坐像,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窟外东西凿出两个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  第二十窟,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释迦坐像,高13.7米,这个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  ●总结  纵观群佛,在这绵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公分的石雕,巨石横亘,石雕满目,蔚为大观。他们的形态,神采动人。有的居中正坐,栩栩如生,或击鼓或敲钟,或手捧短笛或载歌载舞,或怀抱琵琶,面向游人。这些佛像,飞天,供养人面目、身上、衣纹上,都留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艰辛。这些佛像与乐伎刻像,还明显地流露着波斯色彩。这是我国古代人民与其它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云冈石窟,是在我国传统雕刻艺术的基础上,吸取和融合印度犍陀罗艺术及波斯艺术的精华所进行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

5. 黄河大画廊天然水蚀浮雕景区要玩多久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地理位置为东经113 20',北纬40 04'。石窟依山开凿,规模恢弘、气势雄浑,东西绵延约1公里,窟区自东而西依自然山势分为东、中、西三区。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雕刻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造像最高为17米,最小为2厘米,佛龛约计1100多个,大小造像51000余尊。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是佛教艺术东传中国后,第一次由一个民族用一 个朝代雕作而成皇家风范的佛教艺术宝库,是公元5世纪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丰碑。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5月成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

  云冈石窟原名武州(周)山石窟寺,明代改称云冈石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灅水》记载:"武州川水又东南流,水侧有石,祗洹舍并诸窟室,比丘尼所居也。其水又东转迳灵岩南,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作为北魏建都平

  云冈石窟美景(5张)城(今山西大同)时期的大型石窟寺文化遗存,是从北魏文成帝复法启开凿之始,到北魏正光年间终结,大致历经了近70年之久,石窟艺术内容丰富,雕饰精美,是当时统治北中国的北魏皇室集中全国技艺和人力、物力所雕凿,是由一代代、一批批的能工巧匠创造出的一座佛国圣殿,是新疆以东最早出现的大型石窟群,它以壮丽的典型皇家风范造像而异于其他早期石窟,展现的佛教文化艺术涉及到历史、建筑、音乐等多方面内容。它是东方石雕艺术的精魂,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典范,亦代表着公元5-6世纪佛教艺术的最高成就,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亦与印度阿旃陀石窟(1983年入列世界遗产名录)、阿富汗巴米扬石窟(2001年3月12日被塔利班炸毁,2003年巴米扬遗址入列世界遗产名录,)并称为世界三大石雕艺术宝库。

  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上承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来自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的马其顿--希腊的古典石刻艺术、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汉化)的开始。据文献记载,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71年)由著名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西郊武州塞,开凿石窟五所,现编号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云冈石窟历史久远,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奇迹。石窟群中,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各种人物形象,如佛、菩萨、弟子和护法诸天等;有风格古朴,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刀法娴熟的佛传浮雕;有构图繁富,优美精致的装饰纹样;还有我国古代乐器雕刻如箜篌、排箫、筚篥和琵琶等,丰富多彩,琳琅满目。

  在雕造技艺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代雕刻艺术的优秀传统,又吸取和融合了印度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份,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品,在我国雕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云冈石窟不但是今天了解和研究我国古代历史、雕刻、建筑、音乐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 重要形象资料,也是追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往来的实物佐证。

  一千五百年来,云冈石窟由于受到风化、水蚀和地震的影响,毁损较为严重,解放前还遭到人为破坏,据不完全统计,被盗往海外的佛头、佛像竟达一千四百多个,斧凿遗痕,至今犹在。

6. 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雕塑

古时候的“治水大师”——大禹的雕像在壶口瀑布下游五公里处,可以看到在右侧的黄河谷底河床中,有两块梭形巨石,巍然屹立在巨流之中,这就是古代被称为“九河之蹬 ”的孟门山。大孟门岛长约300米,宽约50米,高出水面约10米。岛上有一巨型神龟雕像,龟背上立有大禹雕像。其南面石崖上,有清雍正初年,金明郡守徐洹瀛题刻的“卧镇狂流”4个大字,匾幅长2.5米,宽1米,河水至此分成两路,从巨石两侧飞泻而过,后又合流为一。

7. 黄河游览区雕像

1982年建设开封黄河游览区建造的。

黄河母亲雕塑的初衷是: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她用她博大的胸怀和乳汁养育了中华子孙和中华文明,也是让她养育的子孙们明白黄河母亲河的伟大,爱护她保卫她为她争光,使她永立万年,永远守护着她的子孙和文明。

8. 黄河雕塑长廊

九曲回廊就是一条曲折小径,中国古代以九为尊,以九为美,富贵人家造的回廊,通常都是九曲,就像民歌里唱“黄河九十九道弯”一样的意思。

走在九曲回廊上,长廊蜿蜒曲折,高低起伏,行走间有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的洒脱,站在九曲回廊上放眼观望九龙湖的湖面平如明镜,亭台倒影,垂柳拂岸,湖东岸是宜春殿,北岸是飞霜殿为主体建筑,沉香殿和宜春殿东西相对,格局紧凑自然,结合植物点缀,呈现出四时景色,给人以清朗、幽静之感,将九龙湖的周围,那大自然赋予的美景尽收眼底。

9. 地理中国黄河浮雕

黄河壁画又叫黄河百里水蚀浮雕,位于晋陕黄河大峡谷碛口段,是黄河东岸绝壁上的砂崖石经过亿万年黄河水的冲刷、风化与日晒形成的天然奇景。

据导游说“黄河壁画”是山西美院的一位老师沿黄河写生时偶然发现的。当时他远远地拍了些照片,回家将照片放大后才发现,这一块块岩石构成了奇妙的自然壁画,连呼是大自然赐予的礼物。

Hash:53e0b356df71a858379e7fbb07715760969f053f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