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如何从“景点旅游”实现“全域发展”

“全域旅游”,就是跳出从一个旅游景点到另一个旅游景点的单点旅游模式,让整个城市、整个区域都变成一个大的旅游度假区,最好能够处处风景、移步换景,而不是景区墙内风光无限,景区墙外脏乱不堪。

要实现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的转变,应该我做好以下几点:

一个是景区管理模式和盈利模式的转变。

目前的景区建设和运营,只要是依靠财政拨款、收取门票,直营或出租各类旅游服务设施(比如零售摊位、餐饮设施、住宿点、停车位、拍照服务、游乐项目、寺庙经营等等)。在这种模式下,一个景区的管理部门圈地占山,把有限的旅游资源作为自己的采食邑,经营好的旅游景区在留足了员工工资之后,还能为所在城市提供点税收收入,经营差的往往连景区员工的嘴都喂不饱,对所在城市全域的贡献度很低。

在全域旅游的大形势下,必须改变目前旅游景区圈地收钱的经营模式,让旅游搭台、让产业唱戏!把景区变成当地市民和外地游客可以自由出入的公共区域,当然,同时还也更要加强游客行为、环境保护、治安管理、防火防灾等管理,这样虽然减少了门票收入,同时又增加了管理开支,但从长远来看,会提升城市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投资、贸易等,带动整个城市餐饮、住宿、娱乐等产业的发展。

正面的例子如杭州西湖就是一个典型,不但景区免收门票,而且加大了免费WIFI等设施的投入,现在来看不但没有对杭州整个城市成负担,反而带来了杭州城市形象的提升和互联网等产业的发展。反面的例子像凤凰古城收门票、日照海滩收门票,非但没有效增加财政收入,反而引来社会各界一片差评。

另一个是从景点区域割裂独立,向与城市其他区域的综合规划和一体化建设的转变。目前很多地方的景区内外两重天,有些景区管委会甚至代替了地方政府的职责,一个景区就像一个行政区,景区与其他区域是割裂的、甚至有些地方景区与其他区域存在激烈的利益冲突,这样使得全域旅游的一体化建设很难得到落实。

在全域旅游的大形势下,景区不应该是一个独立割裂的区域,而是应当作为整个城市或整个区域的一个有机功能区,与城市的其他区域在交通、住宿、商务、办公等方面共同规划、融为一体。与其他的旅游景区强化联系合作,共同形成风光带、旅游线,这样才能实现全域旅游。

以上!

这个可以参考艾媒咨询最新发布的《艾媒报告丨2019中国全域旅游产业大数据及标杆案例调查报告》,里面提到: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全域旅游,壮大旅游产业”。国家与地方政策、良好的经济环境、社会观念和社会结构的改变以及技术共同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55.4亿人次,入境旅游人数1.4亿人次,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1.5亿人次,保持增长态势。

在与全域旅游结合的典型旅游产业中,冰雪旅游、乡村旅游、海岛旅游、亲子旅游、工业旅游等具有较大的投资前景。2017-2018冰雪季,中国冰雪旅游人数达到2.0亿人次;2018中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达30.0亿人次。

2019年,旅游产品逐渐从线下市场转移至线上市场。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在线旅游市用户规模达3.6亿人,预计2019年在线旅游用户规模达3.9亿人。旅游产品逐渐从线下到线上转移。

艾媒商情舆情数据监测系统显示,系统监测期间,中国全域旅游环境整体呈良好状态,评价为“整洁”。与服务相关的高频词为“便民 “便捷”“优质”“一站式”,表明游客对全域旅游的服务较满意。

艾媒咨询认为,可打造“旅游景区+城市与特色村镇”的旅游吸引物体系。

Hash:2905e5c42cfd6720a29b3cc947436fbcdb578f25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