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布匿战争的历史介绍有哪些?

导读:关于布匿战争的历史介绍有哪些? 印度、巴基斯坦的战争历史

  公元前264-前146年,古代罗马与 迦太基之间爆发了 3次大规模的战争。因 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所以这3 次战争都被称为布匿战争。第一、二次布 匿战争是交战双方为争夺西部地中海霸权而进行的扩张战争,第三次布匿战争则是 罗马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
  公元前3世纪时,迦太基是地中海西 部强大的奴隶占有制国家。罗马于公元前3 世纪上半叶统一意大利后,与迦太基形成 对峙之势。两国因争夺西西里岛,引发第 一次布匿战争爆发。公元前219年,汉尼 拔攻击罗马在西班牙的盟友,罗马出面干涉,迦太基不肯退让。
  于是,第二次布匿 战争爆发。公元前216年,罗马选出了两位新的 执政官——包路斯和瓦罗,他俩是主战派。这年8月,两位主帅与汉尼拔在坎尼决战。结果,罗马军大部分阵亡,被俘万余人, 溃散逃脱者极少;汉尼拔损失仅6000人。 这是西方军事史上的一个经典战例,充分体现了汉尼拔的天才。
  然而,罗马没有崩溃, 他们一面紧急征召新的兵员(甚至包括奴隶),一面避开汉尼拔的锋芒,全力打击那些敢于投靠汉尼拔的意大利盟邦,连续 毁灭了几个城市。汉尼拔不积极支持盟友, 使他声名大损,整个意大利又倒向罗马。公元前210年,罗马名将西庇阿使出 釜底抽薪之计,直扑西班牙,占领了汉尼拔的基地。
  公元前204年,西庇阿又率军 登陆北非,攻击迦太基本土,汉尼拔被迫撤离待了 15年的意大利,率军回援。公元 前202年,两军展开决战,汉尼拔战败并 投降。第二年,双方签署合约,迦太基失 去了军队,丧失了北非以外的所有领土,欠下了一笔分50年还清的巨额赔款。
  更屈 辱的是,条约规定汉尼拔任凭罗马处置,汉尼拔被迫自杀。尽管如此,罗马人仍然不愿放过迦太 基,他们念念不忘的,就是彻底毁灭这个 敌人。公元前149年,第三次布匿战争爆 发,罗马人的刀锋直指迦太基城。已经没 什么军力的迦太基人仍然奋勇抵抗了 2年。
  
   第三年,瘟疫降临,迦太基人口锐减,罗马军队破城而入。经过六天六夜的巷战, 迦太基陷落了,8。5万人殉国。战后,60万 迦太基人中的5万幸存者沦为奴隶,城市 被夷平。至此,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了座辉 煌数百年的名城、一群勤劳智慧的人民, 便不复存在了。

印度、巴基斯坦的战争历史

  宗教信仰的不同,一个主要信仰印度教,一个主要信仰伊斯兰教。

在二战结束后,亚洲各过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印度作为英国的殖民地,要求独立的呼声很高。英国为了瓦解印度的实力,实现永久控制的不可告人的目的,决定对印度实行分而治之的方法。不过当时划定两国疆界的是一个从没有到过印度的英国人,一位对印度一无所知的英国勋爵西里尔·拉德克里夫被蒙巴顿连蒙带骗地请到印度。
  他被要求在36天之内为印巴两国划定边界。在新德里44摄氏度的高温下,能提供给他的全部资料就是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文件和一份早已过时的1943年的人口统计表。在划界时有一大块地方是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杂居地,叫做克什米尔,于是就悬而未决,这为印巴战争埋下了祸根。
  

印度和巴基斯坦为这块土地先后进行了三次战争。

第一次印巴战争

1947年8月,印度、巴基斯坦分治时,蒙巴顿方案规定让克什米尔人自由选择归并印、巴一方或宣布独立。印度利用其分治时控制的克什米尔议会通过决议,宣布该地区归属印度,从而,激起巴基斯坦方面严重不满。
  同年10月27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爆发了第一次 争。印度参战部队有2个师及若干土邦部队约4000余人,从东、南和西南三个方向巴军发起进攻。巴基斯坦参战的多为部落武装约5万人,从西、西南和北三面进军克什米尔。印、巴军队经过1年多的争夺战,双方伤亡惨重,胜负难分,后在联合国干预下于1949年1月停火。
  印度方面控制了克什米尔地区三分之二的土地和四分之三的人口,其余为巴方控制。这次战争没有解决克什米尔归属问题。

第二次印巴战争

第二次印巴战争又称作“第二次克什米尔战争”,印巴双方没有正式宣战就匆匆进入了战争状态。1965年8月初,克什米尔游击队和印度军队在印巴停火线附近发生激烈交火。
  随后巴基斯坦正规部队在8月14日也卷入冲突。

印巴两国军队在克什米尔停火线附近山地展开交战,印度军队在猛烈炮火支援下攻占了巴方控制线一侧的多处山岭。

进入九月份,巴基斯坦在停火线南部地区展开反击,并攻入印度防守薄弱的旁遮普邦。巴基斯坦地面部队在坦克配合下,给印军以重创。
  双方在战斗中动用了空军支援地面战斗并展开激烈空战。随后,印巴战争陷入僵局。

9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一致要求印巴双方停火。印度方面于21日,巴基斯坦方面于22日先后接受联合国的停火决议。9月23日,印巴两国军队正式停火。

1966年1月,印巴双方签署《塔什干宣言》。
  巴基斯坦承诺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不使用武力而是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和“互不干涉内政的义务”。

第三次印巴战争

1947年至1949年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因为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发生第一次印巴战争;1965年,两国又在归属未定的大卡奇沼泽地区发生武装冲突,导致第二次印巴战争。
  1971年3月,东巴基斯坦宣布独立(1972年1月正式成立孟加拉国),巴基斯坦政府派兵镇压,大批东巴难民逃往印度。印度支持东巴独立,并准备入侵东巴。11月21日,印军侵入东巴,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随即巴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并于12月3日派空军袭击了印度8个机场。
  当天,印度出动500架次飞机轰炸了东巴、西巴10个机场,掌握了制空权。与此同时,印海军封锁东巴各港口,切断了东、西巴的联系。印军以“东攻西防”的方针,在西巴以攻势防御牵制巴军主力,在东巴分四路对达卡实施向心突击。在东巴,印军西路军相继攻占杰索尔、福里德布尔;东路军相继攻占锡尔赫特、库米拉和梅克纳河上3个渡口,逼近达卡;北路军进占杰马勒布尔,并以1个伞兵旅在达卡西北约70公里的坦盖尔伞降,尔后奔袭达卡;西北路军攻占了博拉格。
  12月15日,印海军在科克斯巴扎尔实施营规模两栖登陆。翌日,印军1个伞兵营进抵达卡市郊,迫使巴守军当日投降,巴守军9。3万人被俘。17日,印度宣布在西巴边境单方面停火。1972年3月15日,印度从孟加拉国撤军。

现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各自在发展自己的先进武器,积极备战,南亚次大陆笼罩在核战争的阴霾当中。
  而在两国的军备竞赛中,无论是综合国力还是单纯的军事实力与科技实力,印度无疑都掌握着主动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克什米尔是英属“印度帝国”的一个土邦。1947年印、巴分治时,其归属未明确规定,遂引起印巴争端,发生战争,经联合国调解,1949年1月1日停火生效,但原定的公民投票所定归属未能实现。根据停火线,印度控制3/5的土地和3/4人口,巴基斯坦占其余部分。
  1965年9月和1971年11月又发生两次敌对行动。印度占领了停火线以西的一些地区。

克什米 问题是印巴分治时英国殖民主义遗留下来的问题。蒙巴顿方案规定克什米尔可以自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宣布独立。1947年10月,印巴在克什米尔发生武装冲突。
  同年底,印度将争端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裁决。1948年 8月,联合国安理会印巴委员会提出分 3个阶段(停火、非军事化、公民投票)解决争端的建议,印巴双方均表示接受,并分别命令各自部队于1949年1月1日停火。同年 7月27日,印巴双方代表团就停火线问题签署协议。
  按照停火线,印度占据克什米尔3/5的地区,人口约400万;巴基斯坦占据2/5的地区,人口约100 万。但双方在非军事化和公民投票问题上陷于僵局。后来,印巴两国为解决争端曾多次举行会谈。1953年,两国总理会谈后发表联合公报,表示争端“应该遵照该邦人民的愿望加以解决”,“确定人民愿望的最实际的方法是举行公正无私的公民投票”。
  此后,巴基斯坦一直主张举行公民投票,而印度则以巴基斯坦参加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为理由,宣布举行公民投票的原则已不适用1956年11月,印占克什米尔制宪议会通过宪法,宣称克什米尔“是印度联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75年 2月,印度政府宣布印占克什米尔“加入印度联邦”,成为印度的一个邦。
  巴基斯坦政府对此表示抗议。近年来,印巴双方都在力求通过谈判解决克什米尔问题,以扫除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这一重要障碍。

  新闻资料:印度巴基斯坦历史上的三次战争 《转》

影响印度和巴基斯坦关系的主要障碍是克什米尔问题。印巴两国为了该地区的归属问题曾打过三次大仗。

第一次印巴战争

1947年秋季,印度半岛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成立了独立的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两

个国家,而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双方一直没有商定。
  

克什米尔是查谟和克什米尔邦的简称,位于南亚次大陆的最西北部,印巴分治前是英属印度最大的土邦之一,面积约为2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500万,其中穆斯林占总人数的77。11%,印度教徒占20。12%,余为锡克教徒和佛教徒。克什米尔地处亚洲心脏,周围分别与俄罗斯、中国、阿富汗、印度和巴基斯坦接壤,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1947年10月,克什米尔土王哈里·辛格宣布,该地区将归属印度,并已经和印度签署了正式合并协议。印度军队随后进入克什米尔地区,同受巴基斯坦支持的穆斯林武装展开激战。这场冲突愈演愈烈,终于在同年底发展为印巴双方的大规模军事冲突,即第一次印巴战争。
  

战争最终没有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印巴两国不得不把该问题提交给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1948年8月13日和1949年1月5日,安理会两次决定克什米尔问题交由克什米尔人民自己来决定。但是,印度认为,克什米尔问题已经由1947年10月26日其土王与印度签署的协议解决,而反对由全民公决来决定其归属。
  

1949年7月29日,印度与巴基斯坦签署协议,在克什米尔地区划定停火线。

第二次印巴战争

第二次印巴战争又称作“第二次克什米尔战争”,印巴双方没有正式宣战就匆匆进入了战争状态。1965年8月初,克什米尔游击队和印度军队在印巴停火线附近发生激烈交火。
  随后巴基斯坦正规部队在8月14日也卷入冲突。印巴两国军队在克什米尔停火线附近山地展开交战,印度军队在猛烈炮火支援下攻占了巴方控制线一侧的多处山岭。

进入九月份,巴基斯坦在停火线南部地区展开反击,并攻入印度防守薄弱的旁遮普邦。巴基斯坦地面部队在坦克 合下,给印军以重创。
  双方在战斗中动用了空军支援地面战斗并展开激烈空战。随后,印巴战争陷入僵局。

9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一致要求印巴双方停火。印度方面于21日,巴基斯坦方面于22日先后接受联合国的停火决议。9月23日,印巴两国军队正式停火。

1966年1月,印巴双方签署《塔什干宣言》。
  巴基斯坦承诺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不使用武力而是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和“互不干涉内政的义务”。

第三次印巴战争

1971年3月,印度内阁、议会和国大党分别开会,通过了支持东巴基斯坦建立“孟加拉国”的决议,同时在印巴边境集结军队,进行军事演习。
  7月,印度又制定了“解放孟加拉”的战争计划。为了寻求国际支持,印度还于8月间同苏联签订了《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并从苏手中获得了坦克、装甲输送车和地空导弹等武器装备。巴基斯坦高度警惕印度的战争备战,也进行了相应备战。

到1971年11月为止,双方的兵力部署基本完毕。
  印度在东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3个军部、7个师,空军12个中队,作战飞机200架、海军舰艇26艘,约17万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3个师8个旅,空军20个中队,作战飞机300架,海军舰艇20艘,约30万人。巴基斯坦在东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4个步兵师,空军两个中队,作战飞机17架,约9万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2个师6个旅,空军20个中队,作战飞机200架,海军舰艇20余艘,约25万人。
  双方兵力对比,在东巴方向,印军占有明显优势,巴军处于劣势;在西巴方向,两军旗鼓相当,印军略占优势。

1971年11月21日,印军向巴基斯坦发起突然进攻,印巴战争爆发。23日,巴总统叶海亚·汗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巴军全力抗击印军。战争在东巴和西巴两个战场展开。
  印度的战略企图是,东攻西守,以夺占东巴为最终目标。巴基斯坦的战略指导方针则是全力固守各战略要地,以此粉碎印军的突击行动。

在东巴战场,印陆军在海、空军密切配合下,集中兵力,从东、西、北3个方向,对东巴实施“多路向心突击”。在东部方向,印军以3个师及8个营加强部队的兵力,分3路发动攻势行动,至12月9日攻占了阿舒甘杰、道德坎迪和昌德普尔3个重镇,打开了通往达卡的门户。
  在西部方向,印军沿西南和西北两条轴线展开进攻,一路遇到巴军顽强抵抗,但由于印军占有兵力优势,至12月14日,西南一路印军攻陷重镇法里德普尔,对达卡构成威胁;西北一路印军则几度破坏巴军防御阵线,并经反复争夺占领了重要城镇波格拉,但未能向北发展进攻,因而没有完全实现作战企图。
  在北部方向,双方在贾马尔普尔、米门辛格与坦盖尔进行攻防作战,结果,巴军未能守住阵地,丢失贾马尔普尔,退守坦盖尔地区,建立新的防御。

在三个作战方向的印军先后完成对达卡合围攻击的作战准备后,印军开始向达卡发起总攻。印军第50伞兵旅首先在距达卡70公里的西北部重镇坦盖尔和距达卡30公里的东北要点纳西格迪实施空降作战,一举切断了巴军退路,向南直逼达卡。
  12月15日,印军完成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对达卡的合围,海、空军则从海上和空中实施严密封锁,完全切断了东巴与西巴以及外部的任何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东巴守军于12月16日向印军投降,东巴战场的攻防作战遂告结束。

在西巴战场,双方进行了以空战为主的交战。
  印军凭藉其空军力量的优势,力图重创巴空军于基地,破坏巴交通运输线,孤立巴军各战场 的相互联系,阻止巴地面部队机动和集结,达到削弱与钳制西巴地面部队的目的。巴军则努力加强要地防空,钳制与削弱印空军作战力量,阻止或限制印空军的空袭行动,保障地面作战的进行。
  交战结果,双方均未取得决定性战果。在空中较量的同时,双方也进行了有限的地面作战行动。两军各有攻势行动,其中印军以多路发动进攻,先后占领了西巴信德省和萨克加尔地区3600平方公里的领土。此时,印军已在东巴战场取得胜利,因此印度于12月17日宣布,在西巴地区实行“单方面停火”。
  巴基斯坦接受了印度的停火建议,西巴战场的作战行动至此结束。

第三次印巴战争结束后,东巴脱离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共和国。此外印度还占领了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320平方公里的土地。1972年7月,印巴签署了《西姆拉协定》,双方同意在查谟和克什米尔尊重1971年双方停火后形成的实际控制线。
  

Hash:6387868511b807724fa1197283dbf3e2beab9966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