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
导读: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 民俗旅游与民族文化变迁怎么样
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比如音乐,在北方的少数民族,音乐是粗犷,高亢,嘹亮,听到就让人觉得身处在一个广阔无垠的地方
而南方的少数民族的音乐是轻柔,温婉,听到会让人觉得在小雨中漫步
民俗旅游与民族文化变迁怎么样
大约十天前吧,买了本书《民俗旅游与民族文化变迁》,是前几年名叫徐赣丽的一个女博士生的论文,此女现已在某校任教。这个题目,就是我屡屡严重关切,也是驴友间时不常会说到甚或发生争论的。简单地讲吧,把民俗文化传统当作旅游者观赏的对象,作为商品提供给消费者,算不算保护文化传统,而游客观赏到的东西算不算真实,这是经常触及的话题。这篇论文说的便是这些。很显然,作者认真下了不小的功夫,做了大量资料调研,亲自下乡在广西东北部的三个壮族和瑶族的村寨反复做田野调查,还参考应用国内外学术成果。宝贵的是她这项工作不是奉体制之命而做,所以能超脱冷静,只关注课题本身,徐赣丽的写作文笔也难得一见的流畅舒服。我们国内学术界要是多些这样的研究者,那还真是有希望了。 读了前面几分之一,初则觉得很解渴很共鸣,都是我自己近几年关心的么,但很快觉得不够劲,共鸣虽多,启发却少,难说是多大乐事。在一个认真研究的学者那里,并且通过她反映的国内外学术界动向,我自己的想法得到了印证,固然愉快,我看过的、走过的和关注的面很广,但是缺乏系统的框架和理论准备,这些材料是凌乱的,一锅粥的,有时我觉得其中有隐藏的核心价值,不知从何入手。她的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梳理器具,一个对材料进行考察研理的模具,这模具在研究上叫做模型,很宝贵,但我却不再急于继续读她的具体研究,她没给我一剑透窗那种效果的启迪。缺乏思想的制高点,这是国内研究者最大的问题。 北京农业展览馆上个月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技艺展,我去看了,回来在博客上写了几个字,指出依靠商业化并不能把文化传统都挽救下来,必然有些会消失。蓝调共和看见了要我贴到驴友同行论坛去,然后她就在那开展了争论,而参加争论的只有她一个。我答应了一腔,没有继续,因为涉及传统保护的话题,如此之错综复杂,牵涉社会学的诸多领域,人家女博士凭它拿学位,在一个论坛上能谈清楚的部分实在很少。不过我的观点要是归总其实就一句话:文化传统演变也服从社会进化,不单单是感情需要。 至于蓝调共和质问我的:难道什么都不做了,就任由传统消亡?我没答复,因为问题重点不在此。你当然可以花力气挽救,下了力气不一定就能挽救,但也许就奏效了,而所谓奏效是不是就符合你的预期,而不挽救是不是就不利于人类社会,这都是未知,连蓝调共和自己恐怕也不知道。 昨天看见网上有人转了我去年写的一个帖子,是《末世谈》书评,其中一句话再次启迪了我。话说:不能认为当今人类凭借新科技对自然界干的事是干涉自然进化,比如不能说医学干涉了人这个物种的进化,不能说农业活动干涉了受影响的那些动植物的进化,因为人到了这个地步,就有这个能力去干这些事,就好如不能指责蜜蜂采蜜传授花粉是干扰了植物的进化,不能说某地方某物种大量生长以至于对土壤、河川、草原和别的物种产生了影响是干涉自然进化,因为这些全都是自然活动的一部分。同理,你戮力去保护某个传统,也许你是出于感情,也许你是出于生计(旅游业赚钱)的需要,总之你干的事,也都是人类社会进化过程的组成部分。我们不能把自己扮成一个社 进化之外的监督者、调控者角色上,我们自己就是社会进化。 徐赣丽的论文还有个重要内容,就是:利用文化传统而进行的民俗旅游如何改变文化传统本身。这研究在世界范围做了已经有几十年了,因为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民俗旅游(特别是在第三世界)就蓬勃开展,帮助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改变了当地社会的传统。《末世谈》特精彩的一句话,就是人类别以为自己什么都能管控,不要太自大。你的管控努力,未必导致你事先设想的结局,自然界进化是没有规定方向的,适者生存。此说可以应用于社会进化。古今中外的智者都提出来了不少的理想社会,然而当今这个世界,这些个传播工具、金融衍生品、虚拟生活,是某位先哲预言并着意倡导和按计划实施得来的么?没有。今后仍将如此。 消极?非也,这叫敬天道,这是最基础的世界观,其他一切建立在此之上。
Hash:164cc7bbaa5b9c20d7125e7d6350a1241f087606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